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9 09:27: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2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幼儿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幼儿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幼儿的思维,而且开阔幼儿的思路,提高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遮挡百数表的部分数字,让幼儿猜一猜,从而达到使幼儿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利用百数表猜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幼儿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幼儿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本次活动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先遮挡一个数字,慢慢增加到遮挡四个数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

  开始找规律的时候,有些幼儿对规律的表述还是存在表述不清的。因此活动上中幼儿能说出最后一竖列都是10,20,30……,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规律的寻找,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得还是太快,有很多幼儿还是没有很好的反应过来。幸亏练习的设计比较好,还是能帮助幼儿逐渐清晰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3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科学领域数学目标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以及“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所代表的含义。”“笨笨熊超市”这个活动就是在幼儿学习过“认识日历”活动后,对日常加餐中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种数字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引导认识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学习推算食品到期日的方法,从而能细心的进行推算,认真核查食品是否安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适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科学。

  日历、保质期这些问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也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激起幼儿兴趣,本次活动中,我特意创设了笨笨熊超市开业的情景,果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帮助幼儿明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重要性,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到期日,检查食品是否安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主动性。果不出所料,幼儿开动小脑筋发现了日历和日期的联系,想到了先通过日历找到生产日期,然后根据保质期算出到期日的好方法。在这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更多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中,我做到了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设计了四组操作材料,四组材料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分别帮助幼儿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幼儿对于不同的操作材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不停的做任务与换组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发展了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的优良品质。本次操作活动我预计时间为15分钟,孩子们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正确率到达80%多,说明幼儿很好的掌握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并能够自如进行运用。

  本次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从幼儿操作情况来看,目标已基本达成。在材料设计环节,最后一组摆货架的材料中,我故意提高了一个难度,四个食品中有一个设计成跨月的计算,我发现这个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或许放在第二课时会更合适一些。最后一个环节我原本的设计的是一个互动活动,为每个幼儿准备一盒实物蛋糕,请幼儿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算一算蛋糕到今天还能吃吗,把安全的蛋糕送给客人老师,因为各方面原因改为了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然后算一算到期日,看看有没有过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毕竟数学的学习就是要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的,家园合作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圆柱体,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形与体的主要区别并能正确命名。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皮球和图形纸片。

  2、幼儿人手一份圆形纸片和球,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探索圆形纸片与球体的不同。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老师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回答后再出示球。

  2、引导观察发现,圆形纸片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指名幼儿幼儿自由说。

  3、幼儿按小组探索圆形纸片和球体的不同点。

  指名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圆形纸片和球体的区别,并用儿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区别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指名说一说。

  2、探索圆柱体的特点。

  按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探索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头一样大,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叫圆柱体。

  3、小朋友你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作业“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柱体”。

  2、找一找那种搭法最稳固,请在圈里打勾。

  3、师幼校对。

  (四)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下课以后到区域里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吧。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节课能围绕目标,首先让幼儿了解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们的不同,再让幼儿动手操作球体和圆柱体,从而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最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了解生活中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让更多幼儿说出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5

  本次活动总体来看,由于以故事开头,以儿歌结尾,数学活动结合了语言形式,孩子们感到新鲜,参与的积极性挺高,接受认知也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个别孩子,动手能力弱,在测量和记录时有误差。对于这些孩子,之后要单独辅导,不要让孩子对概念产生误解。(2)本次数学活动的节奏把握的不好,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多,我的心里总是怕讲不完,前面讲的快,有点赶有点紧,而后面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节奏有点慢,孩子们交流的是开心,但是活动的纪律,放的有点散,有点乱了,活动的时间有点超时。(3)送小兔回家后,马上小结测量的结果。这样的过渡有点突然,应该在语言的衔接上再自然点。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在《指南》的引导下,通过培训,在老师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了教好孩子,自己将不断努力,接受新形势的挑战。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6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今天早上趣味分类,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特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的配合时比较默契的,教师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特点。我先要求孩子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图形,颜色或大小,然后再动手分。

  今天,通过操作娃娃脸,使幼儿能直接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乐趣,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热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这次教学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是我最大的收获,但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被老师牵引着,如果教师不是前面的牵引而是在旁的指导与启发,那么幼儿对这部分的知识更巩固、更牵引。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带领孩子们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由于初次见面所带来的陌生感。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

  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左右,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场景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老师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分清自己的左边右边,让孩子们了解左右对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运用和小朋友握手,既了握手的礼节,同时为下节课所要学习的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因为和孩子们是做反动作,所以老师在示范中,有些小失误。老师在做示范时,应是规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再者说,在做完《找朋友》的游戏之后,小朋友说出左右小朋友的名 字,左右的幼儿应有所表示。以便更加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杨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授课当中,一直蹲着和孩子讲话,这样拉近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很有亲和力,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仝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刚开头的自我介绍非常好,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邵老师教态笑容可掬,很有感染力,能轻松的驾驭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这就是我对“区分左右”整个活动的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之中才能找到完善的教学途径。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8

  《找邻居》教学反思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用一节课中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9

  大班测量活动:小路有多长,是指在利用各种测量工具来测量路的长度,学习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时,运用到的方法,例如:首尾相接、做标记的方法,并理解所用的材料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并在学会了测量方法后,能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此次观察的活动是大二班的测量活动:小路有多长,教师通过情境的导入,引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设置疑问:如何测量小路的长度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测量,通过先让幼儿进行尝试,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问题,提出质疑,然后与幼儿一起共同接解决问题,发现测量的方法。

  幼儿在第二阶段开始自主组合与测量中,利用了教师提供的一些工具,例如:吸管、笔、手掌。观察的这一组幼儿选取了吸管为测量工具,a小朋友先选择了吸管,小朋友一边测量一边做着记号,老师问他小路有多长,他告诉老师“忘记了”,老师接着问:“怎样就不会忘记了?”孩子明白了过来。B小朋友择选取了一支笔作为测量工具,他量来量去,也没得出结果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测量活动。

  一个班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差异,a小朋友的观察力比较强,年龄也大一些,因此也较好的掌握了做记号和首尾相接地测量方法。同时在教师的提醒下做好了相关及记录,而b小朋友年龄较小,并没有掌握测量方法:做标记法。

  在对于b小朋友在测量时没有找到相应的方法,一是与年龄有关,二是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测量时,就应该改变策略,例如:观察法:可先让b小朋友去观察a小朋友的方法,并追问,“他在每一次测量时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帮助b小朋友增强信心,逐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是什么?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0

  《测量远近》教学反思

  每每与孩子闲聊时,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老师,你看,这棵树多高呀。” “老师,我长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 “老师,小学的操场比我们幼儿园的大。”等等。每当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问: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们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用尺子,绳子、木棍等量,还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来量。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孩子对测量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因此大班数学活动《测量远近》,正好符合了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帮助幼儿尝试借助工具测量周围物体,进一步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 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教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幼儿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为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意游戏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把字形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引导观察和教师范写。这节课重点幼儿会8的组成和加减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

  2、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启发幼儿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的组成以及8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硬纸片、挂图、8的加减法算式卡、宝藏。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从1数到7。

  ﹙2﹚6和7的组成及加减法。

  二、新课

  1、看图启发幼儿在“7”的基础上发现“8”的形成。

  给“7”添“1”是8,8里面有8个“1”。

  2、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并让幼儿观察游戏人数的变换来摆硬纸片。

  3、教师和幼儿玩“凑数”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练8的组成。

  4、教师出示挂图示范口8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列出算式并学习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应用题列算式。

  5、游戏“寻找宝藏”学习计算8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在藏宝的途中放着8的加减法算式,把全体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算对一题前进一步,哪组幼儿能最先算完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8-0=8

  6﹑活动延伸

  7、复习总结。

  教学反思

  反思:对于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标签”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2.数字卡1-10,符号卡片“> < ”两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10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数字卡片,你能说出是数字几吗?

  是数字几,你就可以拍几下手?

  2.幼儿看数字几,并用拍手表示数量。

  二、认识>号和<号

  1.教师出示数卡6和7,引导幼儿判断谁大谁小。

  (1)提问:6和7中间可以放哪种符号?

  (<放在6和7中间)

  (2)小结:<这是小于符号,小屁股撅给小数看,所以6小于7。

  2.练习:出示数字7和8

  (1)哪个大?哪个小?中间放的什么符号?为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2)小结:8大7小,中间放小于符号,因为屁股尖尖对着小数,所以7小于8.

  3.出示6和5

  (1)提问:这是数字几和几?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把“>“符号放在6和5的中间,告诉幼儿这是大于符号,大嘴巴朝着大数笑,所以6小于5。.

  4.比较符号、观察不同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巩固

  1.请两个小朋友各选一个数字,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选符号站在他们中间。

  2.请一个小朋友拿着符号,让两个孩子分别站两边。

  3.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站得对不对。

  四、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1.讲解作业要求

  2.教师指导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用他们可以来比较数字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3

  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一致认为孩子掌握的很好了,活动开展起来也很轻松,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家里灌输的太多了。这也不奇怪,因为一提数学,相信大家脑海里立刻就想到的就是加减法了,所以“热心”的家长很早就在家里给孩子灌输此类知识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问题如下:

  1.虽然孩子们都知道“2+2= 4”,但如果你请孩子们看着图来编算式他们哑口无言了。在孩子们的眼中,能很快的说出“2+2”后面的结果就是成功的表现,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式子,为什么要这样记录他们是很迷茫的;

  2.虽然孩子们知道“2+2=4”,但如果我不是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问,而是用分合式子导入时,孩子们也懵了,而在老师的反复提示后,很多孩子们的眼里还是在迷茫着。按道理来说,分合和加减法背后的逻辑知识是一样的,但在孩子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分合知识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把两者完全分开的现象呢?

  如何让孩子能较快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第一步: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法就是遇到“又飞来了”、“又拿来了”、“又跑来了”;减法就是遇到诸如“飞走了”、“拿走了”、“吃掉了”。 让幼儿理解到加法得出的数是变多了,不是变少了;减法则是变少了,不是变多了。最后记住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要用到三个字: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用加法(减法)?”

  第二步: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往往是跳过了前面两个环节直接到这个环节了,所以孩子们很多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加法和减法背后的数学思维,而现在我们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孩子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了,随后就可以进行由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直接转换成式题并对式题做出说明的练习。

  第三步: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数学的组成列出加减法,用组成知识论证加减法的正确性。在学习中,加减可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群之间的关系(4+1=5为等量关系,5-4=1为逆反关系),培养了幼儿在逆向思维和思维在灵活性。

  注意: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及加减算式、运算之间在联系和转换。三者之间在联系和转换的方法是复习加减和发展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切忌三者的分裂造成知识间的割裂。教师可以先口述应用题,然后请幼儿用分合式的方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分合式编一道加减法算式,最后可以利用算式再编出一道应用题来。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4

  序数是反映序列中每个物体的位置,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但在大班的序数教学中是要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物体的不同的位置。本活动的主要目标1、认识序数,理解序数的含义。 2、掌握序数词,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物体的序列位置。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采了比较简单的小动物排队来让幼儿认识了解序数。在开始部分可能都是在让幼儿认识序数吗,说一说物体的序列位置,但是这个环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且也不能引起孩子过多的学习兴趣。通过第一个活动,孩子们都能说出小动物在第几个位置,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小朋友戴上小动物头饰,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来感知序数,这样我想孩子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学习效果也能很不错。

  遵循幼儿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对幼儿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放在“如何学”上。以往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不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

  因此在第二个环节中就在通过幼儿在第一个环节中的回答,让幼儿自己来说说小动物的位置为什么会不一样,让幼儿自主探索,思想后同时得出结论,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就可得出不同的位置。在这个环节中就可突显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知道从各个方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是会发生改变的,得出这个结论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让幼儿来练习了,比如说老师来提问:“从左边数这一个是谁?从右边数第二个谁?”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来达到目标。如果在数学活动中,一味地让幼儿学习,幼儿可以没有了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加一些游戏,那么在活动中,我就是通过让幼儿来进行种树不仅让幼儿巩固了对序数的认识,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这几种图形的认识,发展幼儿的求同和求异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幼儿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利用拟人化展开教学,幼儿对于拟人化的图形十分感兴趣,对图形的记忆就非常深刻。

  2、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幼儿对各种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幼儿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这几种图形,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摆一摆”游戏,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既加深了幼儿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当然,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真正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1-03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6-23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1-03

大班数学活动教学反思02-02

大班数学复习教学反思01-02

大班数学守恒教学反思05-20

大班数学减法教学反思05-27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5-15

大班蒙氏数学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