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1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2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共四小节,内容浅显,第一节总写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第二、三节写想象中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的场景;第四节从想象回到现实,表达对原始森林的赞美。
我从哪里来?作为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这个单元是要启迪孩子们去认识人类的开端,寻找人类的根,追问世界的开端,这是编者的美好愿望。
教学这一课,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好“摇篮啊”中的“啊”,第二节和第三节读好里面的四个疑问句,第四节符号“沙沙,沙沙”和“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除了这些细节,整首诗的节奏和诗句的轻重缓急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在分节指导时,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读得比较好,不过一放到整首诗里,他们就会读得很急。当然,在下午第七节课再检查时,他们的朗读还是能让人满意了。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重点在透过文字表面读懂诗歌的意趣。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象的原始人类在森林里有哪些活动?找出几组动宾短语“掏鹊蛋、摘野果”、“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赏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最富诗意和童趣的两组短语。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一句没有沿用前面的句式说成“追野兔,采蘑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原始森林里生活的趣味,和野兔赛跑多有意思啊,野兔成了原始人类的朋友,他们在玩游戏呢,多快乐!“看蘑菇打伞”蘑菇为什么要打伞呢?是为了挡雨?为了遮阳?还是为了美美哒呢?原始人类是在看蘑菇打伞,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吗?还是会想哪一把蘑菇伞更美。多有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再看“逗小松鼠,赏野蔷薇”动物可爱,植物美丽;“捉红蜻蜓、逮绿蝈蝈”,红与绿相应成画。多有诗情画意,原始人类的生活。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童诗中的意象,眼前好似放映着一部有趣的史前人类生活的大片。虽然时间花得有点多,但,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3
段校长张伟芳吴舒曼老师等我的同行们对我的课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如获至宝。
结合我的课堂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要把握好教材,教学目标要明确。
我讲授的是《祖先的摇篮》第一课时,这是一篇儿童诗歌。本单元围绕世界之初为主线,通过反复读让学生想象祖先生活的环境。课堂上我出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为后面的想象读奠定基础。
2、教学环节要紧凑,安排合理。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读、分段读、引导读、比赛读突出了诗歌朗读的重要性。但在个别读的安排上略显不合理。识完字紧接着让学生写难写易错的字,最后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读书中结束这节课,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3、备课一定要充分严谨
在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我备课不充分。当一个学生指出“蓝”字有问题时,我以为自己打错字了,一带而过。我应当借此机会和题目中的“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并记住它们。所以备课时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
不足之处: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比如祖先的.意思,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对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做得还不太到位。
总之,一堂课结束了,学到的东西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更多。教研公开课虽已结束,但学习才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行走在语文反思的路上。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4
历时两周的磨课结束了,留给自己太多的感动和思考。从教材解读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再到学习活动设计,再到教学环节的精益求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效的备课必须从学情出发。
事实上,一线教师似乎并不缺教学理念,而缺少的是对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和学习活动的科学设计,缺少的是将理念落地于课堂的有效策略。
《祖先的摇篮》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中一组含有“摘、掏”等动词的词语,既准确形象,充满儿童情趣,又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范例,因此本节课以此为迁移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旨在体现“跟着阅读学写作——小练笔、大作文”的教学理念。
然而,初次试讲中,我先引导学生感受动宾结构词语了解动词,接着仿说词语仿说小诗,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学生仿说词语时卡壳了。老师需要提示如果来到小河边会做什么,还可以去哪里,学生兴致索然,老师则是抱瓮出灌了。接下来我们的研讨就针对这个教学瓶颈,经过团队老师们的指导,决定提供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支架,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最后的教学就呈现出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一、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理解“掏鹊蛋”“逮蝈蝈”等包含动词的词语,是本节课的难点,多数同学之前可能做过这些事情,但也不一定理解词语,因此在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比如课文插图、问题串、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他们搭建写作支架。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寻找整理出这组词语,学生再自由读初步感知并归类积累动词,然后借助图片和问题想象画面,“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已经安排的训练,学生能够根据词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学生描述看到的、想到的画面中感受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有趣、自由的生活场景,感受作者神奇、有趣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感受了动词的恰当使用,学习词语的搭配,而且渐渐展开想象,为下一步仿说、仿写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干什么奠定基础。
二、展开想象,仿写练习
想象类的小练笔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点,并结合文本进行想象。“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读句子,想画面”训练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本节课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如场景图、想象来源、问题引导,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推想祖先的生活可能“读书、写字”,有的同学根据读书经历则会推想“收露水、点篝火”等,作为教师要顺着学生自己的思维进行提问及评价,如人们还会去哪里?这样从课文内容出发展开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本课围绕“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学习、积累、仿说、仿写”的梯度进行教学,为学生以后“感受想象的丰富”“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做好铺垫。
我想,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要充分预判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并精准设计教学活动和点拨策略,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帮助,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5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诗,诗歌通常不是那么好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05-07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彩色的梦教学反思04-11
《祖先的摇篮》的教学设计06-02
部编版四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1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反思11-09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07-14
小学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10-27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教案及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