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主要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了后,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 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一、听故事、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简笔画,让他们了解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感情朗读,表演对话。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重点句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托起来”该是怎样的托,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后中让学生思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小松树会怎么想?你代表小松说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我想让学生从这两个问题中明白学习这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事后了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课文,也知道不能学习小松树的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小松树的话语中充满着得意和骄傲,个别学生能够读好,但集体读效果不好,应该由老师范读会好点的。
2、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平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平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认识新偏旁 “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下了头”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我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师:小松树听懂了风伯伯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听懂了。我是从“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师:出示: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
(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我错了,我以为自己长得很矮,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生:他想,我太骄傲了,我不能看不起大松树。
生:他想,我要想大松树道歉。
师:请你代表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句心里话,好吗?
生:大松树,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
生:大松树,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生:大松树,我要谢谢大山爷爷,他把我托起来,让我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喜欢小松树吗?
生:我喜欢他。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松树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
生:因为小松树想大松树认了错,又变成一个有礼貌的谦虚的好孩子了。
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结尾的'一句话“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比较含蓄,怎样让学生理解它呢?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先让学生以“小松树”的口吻,把小松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大松树的道歉的话说出来,再让学生评价小松树的表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了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这节课是我上的教研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
设计本课时我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相较于前面两篇寓言故事来说难度要高很多,在词语、意思上都有一定难度。孩子在理解上的难度导致我在课上有失误,也有冷场,我感觉不佳。下面就我上课的自我感受小结一下。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2、
“没有回答”的`理解——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作为小孩子,天真可爱的他们很难站在大人的立场考虑。通过“没有回答”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3、“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情,文中的情,以“情”悟情,悟理,上好语文课。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04-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16
《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教学反思10-16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25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篇)07-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0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集锦15篇08-27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06-23
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