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13:52: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在学生具备“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进而学习“四边形”一章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探索方法与思想将导引学生进行后续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大量的“学生实验操作——细心观察——学生发现——进行推理验证”这种模式导引、渗透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本章的学习效果。故在教学中,着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实验——观察——猜想发现——验证” 这一探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愉悦中得到知识,获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开始时学生有些紧张,经过两个“互动平台”和“想一想”、“议一议”等环节促使学生探索交流的积极性高涨。体现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探索时的推理论证,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新知应用2”证明线段DE=BF时,讨论时的积极热烈,让我感动和欣慰;在达标测评环节中,学生能独立冷静思考,有理有据地讲明理由;在“做一做”的活动中,学生思维深刻,灵活性强。可见,前面的交流与探索已水到渠成。课堂中一个学生的“双语”使用,给我们的课堂又加了点“糖”,同时也提醒我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使学生更加信服你,爱戴你;从学生随堂练习展示中,部分学生忘记辅助线作法,提示我在教学中对此的强调可能还欠火候。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进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我设计了“我的发现、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环节,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探索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中的“转化、化归”思想。本节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探究—推理验证—模仿体验”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合作学习愉悦,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数学学习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理解”、“迁移”与“旁通”。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考题中属于一个考点知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推理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会学”最终达到“学会”。

  教学一开始,学生通过回顾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了知识铺垫。之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例题,自然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解题思想。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同时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整节课的目标基本实现,重点难点落实得比较到位,为以欠缺的是时间有点紧,课堂小结比较仓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仔细研究了一个课件,知道了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这堂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在指导教师陆春蕾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多次沟通,我进行了多次修改,我上了的研究课《14.2.2一次函数(2)》,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反思这节课,自己评价为很烂的一节课。

  1、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备的不充分,不了解学生对函数图象的画法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的程度如何,导致本节课不能按照预期的设想顺利进行。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通过两个具体的正比例函数对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进行了复习,大部分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掌握的还比较好,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学生画函数y=x,y=x+2,y=x-2的图象,探究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画函数图象掌握的怎么样,高估了学生的能力,看到学生连列表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不会画函数图象,在这个活动里耽误了很多的时间,我也就有些紧张,有些着急,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活动。

  (2)心理素质差,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差。由于学生画图象的表现对我的影响,一时的紧张让我对后面的教学有些混乱,思路不清晰,所以后面的教学中有些语无伦次,事先备好的环节不连贯,联系不紧密。

  (3)由于活动二浪费了时间,所以后面的活动四探究一次函数y=kx+b(k≠0)中的k、b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的时间就有些紧,探究的不充分,不够,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4)学生比较沉默,不爱说,课堂比较死板,不活跃,所以整节课我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动的少。

  2、提高的地方:

  通过本次备课、说课、上课的活动,我觉得自己也有所提高。

  (1)本次课通过与陆老师的交流,经过陆老师的指导,经过四次的备课修改,反复斟酌,最后成型的。最开始是按照陆老师的要求把一次函数的定义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合为一节课来讲,于是我就按照我的思路,我的站位备了课。第二次交流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样内容太多,东西也太碎了,于是又统一意见,陆老师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我们讲后一节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样我又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备好之后给陆老师看,陆老师基于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站位又给我一些好的建议,我开始了第二次修改,也就是第三次备课。备好之后有拿给陆老师看,一同交流讨论,交换意见,又有所修改,周末回家我又对本节课进行斟酌,修改一些细节的东西,连同学案发给了陆老师,陆老师又认真的看了我的课件和学案,还为我重新设计了学案的排版,替我重新画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案看上去更加美观。讲课的前一天我们又重新的沟通了意见,最后敲定。这个备课的过程虽然很复杂,修改数次,但在与陆老师交换意见的同时,使我对本节课的思路更加明确,站位更准,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陆老师对教材、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数学思想和学法的渗透真真正正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这也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地方。

  (2)通过周一的说课,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细节的知识,如:PPt上的格式,对齐方式问题;“1”后面应该是“.”,而不是“、”,PPt上用的字体只有两种:宋体或者黑体;学案应该如何设计更好,坐标系要画的特别标准,并且美观,为此,陆老师特意为我重新设计了学案。这些细节我以前真的都不知道,因为,从没有人和我说过这些问题,我也从没把这些当回事去请教谁,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收获,非常感谢吴老师和陆老师的指导。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节课的目标是会推导公式(a+b)(a-b)=a2-b2,并能简单计算。上一节学了多项式×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因此在回顾旧知识利用法则来计算(a+2)(a-2),(2x-y)(2x+y)的同时直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问学生上面的两个多项式乘多项式中各个式有什么特征?结果又有什么特征,学生的回答跟预测的差不多看是能看出来但要把他描述出来有点困难,因此指导并和学生一起用语言描述:二项式乘二项式中其中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的积等于(自己不回答学生回答)两项的平方差,这时就问对吗?学生很快就能反映过来,更能加深印象结果应该等于相同项的平方—互为相反数项的平方。继续探究同类型的计算:(x+1)(x-1);(m+2)(m-2);(2x+1)(2x-1),都能找到此规律,让学生归纳出结论(用式子),因为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比较擅长,得出结论是:(a+b)(a-b)=a2-b2,因为结果是平方差所以把公式的名称叫为平方差公式。接着那学生尝试着用文字归纳,为了归纳的方便把连接两项的符号看成运算符号,该怎么描述此规律:两项的和乘两项的差(提示学生这两项跟前面的两项是一样的)等于这两项的平方差,接着几个二项式乘二项式的练习让学生板演,目的是看看学生的易错点并一起归纳怎样做不容易出错及应注意那些事项:利用平方公式计算,首先观察是否符合公式的特点,用不同的符号把找到相同的项和相反的项表示出来,并把它写成公式的形式,先不要急着答案出来。让学生比较用法则计算跟用公式计算的区别,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它是特殊的整式的乘法,运用这一公式可以迅速而简捷地计算出符合公式的特征的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但运用公式计算一定要看是否符合公式的特征,严格要求不能乱套公式。

  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通过拼图计算,既可以直观说明公式的几何特征,又可以体现数形结合现要将其中一块边长为b米的正方形地块改种玫瑰花,请问剩下的郁金香花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你可以有哪些方法计算这部分面积?学生经过动手实践,拼出了许多种图形都充分说明了平方差公式,用几何图形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设计出具有丰富而准确内涵的特定数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同水平的数学活动的相互交融递进中,更好地达成新课程强调的过程。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在教学上比较容易,课程中的概念性知识比较的多,比较容易安排,所以合理安排好各个知识点以及衔接,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

  一、新课引入:(复习数轴知识)

  先是复习数轴的知识。用简单的话语迅速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数轴知识,让学生知道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在数轴上确定点用一个实数表示就可以了。然后以班级中学生座位的确定来距离,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需要一对有序实数对,为后面坐标的引入作铺垫。

  二、新课讲授:

  这里主要还是以书本上的'步骤为主,讲授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通过确定平面内一点A来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阐述要在平面内表示某个点的位置要用一对有序实数对来表示,即点的坐标。这个过程既让学生理解了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在一个平面内将某个点的位置用坐标表示出来。

  三、练习巩固:

  我这节课的练习巩固都是随着新知识一起给出了,想让学生学与练紧密相连,学会就要用上,从整体效果来看还可以。我设计了4组练习,主要是①找出所给的点的坐标;②根据所给的几个特殊点归纳出在横轴和纵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③请一位同学在所给的坐标平面上指一个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坐标,答对了这个同学也可以请另外的同学说出他所指的点的坐标,以此类推;④现实运用,在班级中建立直角坐标平面,请学生自己所在的位置的坐标。

  本课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游戏活动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点和数的对应关系,然后上升到理性,从而突破了难点,效果应该很好,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度。

  本课设计了小结,不仅归纳了知识点,还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认识世界是由特殊到一般、具象到抽象、一维到多维等认识规律,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探求、归纳、总结等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

  本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的教学过程。这样的学程使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知识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我始终结合教材内容,由课题引入到问题解决至始至终向学生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揭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知识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节课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教学内容太简单了,之前备课时怕内容多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少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好,但是我错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使得上课的进度比我预设的要快,至于最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时间。其实我不应该这么低估我学生,如果我把下节课的一些内容适当加些进来,比如直角坐标平面的四个象限及各个象限的点的坐标的特点,相信整节课的节奏可能会更紧凑,学生也能掌握的很好,这样也不至于浪费时间。这节课的遗憾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教学安排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的要求,可以根据班级或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比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的层次等。相信我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对于这节课的不足应该会有所改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一、课前的准备与预设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的内容,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达到学生系统获取知识的目的。

  2、能力目标: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观察图形,积极进行直觉猜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复杂多变的图形中探究满足定理的条件。

  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启发──讨论”

  教学思路:首先,课前,教师给出复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P(三课时);其次,围绕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第三,上课时,先由学生结合论文总结知识要点,然后从P例2展开,通过“连接BC、EF”两次辅助线,让学生寻找全等三角形(为说明方便,把BF、CE交点记为O)。再用“SAS”证明△BEO≌△CFO受挫后,用剪纸的方法发现它们的确重合,为教学“ASA”埋下伏笔。

  例2、已知,如图,AB=AC,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AF。

  求证:△ABF≌△ACE

  二、课中的生成与处理

  在上这节课时,并没有按笔者的设计方向发展。自然,设计中的“连接BC”,经讨论,分别有两学生论证了△ABF≌△ACE和△BCE≌△CBF。接着,我对条件中的“AE=AF”加上着重号,让学生仿照上面做法,对图形稍作变化(意在提醒“连接EF”)编一道几何题。话音刚落,一生举手发言:“我把△AEC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此题就变成了P的例4”。另一生紧接着说:“作射线AO交BC边于D点,则AD是∠BAC的角平分线,图中有更多的全等三角形。”这时我心中不禁为之一震,我为课前的粗浅设计和公开课上出这样的意外情况而震惊!更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折服!

  怎么就没有学生站起来说连接EF呢?该如何是好?是用“这两种编法留到课后大家讨论”搪塞过去,按原计划讲完这节课?还是按学生思路探索结论?如果这样探索下去,这节课内容是完成不了的;如果阻止学生探索,岂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对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解题的发展、探索过程,还是重固有知识的运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增加学生知识的素质教育问题。换言之,执教者是采取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窄小的通道,这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采取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究的这种“设疑---探究---解答”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也是运用传统教学观,还是现代教学观指导课堂教学的问题。

  于是我果断地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肯定和表扬这两个学生的编法,继续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问:“AD为什么是∠BAC的角平分线呢?”问题一放开,学生的思路也开阔了。一学生马上回答:“因为△BCE≌△CBF,所以∠OCB=∠OBC,所以OB=OC”(原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他也自学了!)再利用“SAS”证明△ABO≌△ACO”,所以∠BAO=∠CAO。受其启发,另一学生说也可以用“SSS”证明△ABO≌△ACO。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了。又有一学生说用“SAS”证明△AEO≌△AFO也可以达到目的。此时,有一学生可能太激动,说:“老师,我要编一题:请问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三、课后的收获与体会

  (一)学生的收获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判定定理1内容与等腰三角形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迁移到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定定理中,获取了较大容量的知识,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孕育了获取知识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意义比做几题练习题要大得多。

  (二)教师的体会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

  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学”,变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放在首位。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变教案为学案。教案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教法,又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质疑问难、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2、创设学生氛围,变革教学模式。

  (1)应有学生与老师一起平等地探讨教材的机会,不定向学生的思维,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2)实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3)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行开放式教学。

  3、引进激励机制,激发求知动力。

  (1)要阶段性地进行效果反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

  (3)开展各类学习竞赛活动,调动创新学习的兴趣。

  四、后期的反思与提升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第一,教师要重视课前的备课。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备课,而是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中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念决定行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舍得放弃自己的权威。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会说了,也就得到发展了,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教师还要沉得住气,舍得让学生说,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学生发言的背后,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错了,为错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第三,教师要追求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合理利用。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科学和艺术的把握,来自于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讲究师生平等,学习问题需要师生平等地研究。知识是不能置顶的,它应该是无限生成,发展的。似天一样高,如海一般阔,学生不应该是笼中鸟,网中鱼,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他们就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肯定自己,而我们必须做到的只是信任,引导和参与。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下午在我任教的一班实施了《函数》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一堂40分钟的课下来,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搞定的课,结果却问题多多,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静下心来思考,现将我实施完本课教学后的思考内容整理如下:

  《14.1.2函数》的教学是一堂概念课的教学,我的基本思路还是通过从实际问题出发,得出函数关系式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进而归纳得出函数这一概念,讲解时,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两个显著特征,即一是存在两个变量,二是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为一个数值时,另一个变量会有唯一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通过不断强调“变化与对应”这两个关键点,让学生发现函数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了函数的概念之后,再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巩固,接着是分了两个层次进行加强训练,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本课教学的困难之处,我觉得一是如何将抽象性的函数概念清晰明了的讲授给学生,二是教材内容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该如何科学恰当的处理。我的选择是先回顾有关“变量和常量”这两个概念,然后通过之前“14.1.1变量”这一节所提到的前三个问题入手,得出关系式,填写好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后所对应的数值(每个问题做了一份表格),完成这三个问题后,让学生来归纳其特征,从而过渡到学习“函数”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上来。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这三个问题的处理上时间稍显过长,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特征时,语言不够简练恰当,使得学生在这里的思考陷入困境,课堂氛围陷入僵局。由于自己的引导预设的原因,学生做出了非本人预想的回答,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致使后面的教学受到了影响。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我提问学生“观察上述问题,每个问题中有几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时,随口说了一句“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何共同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两个我想要的答案——一是都存在两个变量,二是当其中一个变量取了一个确定的数值时,另一个变量会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接下来又有学生说出了第三个,那就是这三个问题中都存在常量,这一回答针对课件中我所设计的那三个问题是没有错的,于是我便将其写在了黑板上,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初中教材中给出的“函数”定义后会发现,存在常量并非函数关系中必须存在的本质属性,而在课堂中,我并没有跟学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可能致使部分学生在认识“函数”这一问题上今后还会出现偏差。

  事实上,课本教材中的“心电图与人口调查”这两个实际例子,也是函数关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可以作为论述“存在常量,并非函数关系中必须存在的因素”,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一个是讲述心脏产生的生物电的电流与时间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年份与人口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间并未提到常量。(当然,对于这两个例子,是否存在常量,我觉得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与讨论,我只是从函数的表达方式上观察得出的)。学习“函数”概念的关键是在“变化与对应”,且是当自变量的值确定时,有唯一确定的函数值与之相对应,我觉得在这里我讲的还不够好,还不够清楚,前面的例子的引入并没有起到我预想的效果,这值得我认真的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实际问题来进行“函数”的概念教学。

  在本次教学中,对于“人口调查”这一问题的讲解上也有问题。我原本想让学生观察找到其与之前的问题的共同特征——“存在两个变量”和“对于其中一个变量去确定的值后,另一个变量也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但事实证明,学生很难找到其与前面三个问题的共性,当我提出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后,部分学生的思维被

  发散了很多,导致思考漫无边际,而又有一些学生思维陷入了困局,不知从何回答。课后,我也思考了一番,不如讲完前三个实际问题后,便给出“函数”的概念,再给出“心电图”和“人口调查”这两个例子,来印证和说明这也是一种函数关系,进而再讲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这样的处理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星期五可以再做新的尝试。

  在本次教学中,我讲课本97页的探究内容去掉了,课后许多老师提出这个内容不应删掉,我也觉得如此,这个探究内容确实能够很好的去印证“函数”概念中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这两个关键点,是对“函数”概念理解的很好的活动。

  在例题的处理上,由于前面的时间安排的不好,使得这道题讲解的也有些匆忙。函数时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客观实际,所以我明白教材中将实际问题贯穿始终的用意,但是这也无疑给这堂课的教学添加了难度。整体来说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处理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再加上本课又加上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概念的获得到概念的应用,这个跨度也是有些大的,所以需要教师对于这一过程非常熟悉,非常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引导学生不会在学习中分不清方向,抓不住重点。

  课后的分层练习,由于讲到这里课堂剩余的时间已不多了,所以处理的很快,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效果应该也是打了不少折扣。

  此外,本课缺少情景引入,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语言不精练简介,板书不够有条理,也是本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在《学习卡》与课件的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两天务必要重新设计规划了。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上好每堂课更不容易”,这次教学许多老师提了很好的意见,尤其是黄玲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尽管我参加过许多大赛并获过不少奖,但是这一两年感觉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就本课的教学来说,施教者对于概念的特质还抓得不够精准,让听课者感觉有点乱,说明今后还需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扎扎实实的去备课。我觉得说的很对,这也反映出我在平时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年来,科组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很大,尤其是科组长陈笑联老师和黄玲老师,在这里由衷的表示感谢。对个人而言,虽然参加了东莞市第一期的初中数学教师骨干培训班的培训,但从未将“骨干”跟自己划等号;尽管现在进入了“名师工作室”学习,但从不敢以“名师”自居,我的教学生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我觉得自己还是刚刚入门,还需要不断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参加这么多的培训,其实也是想通过培训来鞭策和要求自己,不让自己松懈。没做老师之前,母亲就曾告诫我,做教师这一行是“良心活儿”,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这句话我时刻都记着,我会努力去做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

  本堂课我原本想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美的数学特点。但由于四班的投影机不能用,最还只得选择以图片的方式,也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只是缺少动感效果。

  第一:在观察思考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其概念。

  由于不能用多媒体,我就打印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是否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对折的方法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从感观上体会什么是“完全重合之后。我就可以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我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判定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再次明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学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轴称

  在上一环节让学生对折,然后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发生轴对称图形都是通过某一直线后,两部分会重合。那那条直线就显得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对称轴”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找对轴称。给出对称轴的定义后,我还是选择了几组有特点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称轴。并判断那一组图形当中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再下一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第三,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区别及联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让学生自己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最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由我自己来归纳总结。这样子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最后时间有兴趣学,也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定义。可以很好的取得教学效果。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我还是注重了向学生介绍数学美的观点,以轴对称图形入手,然后介绍我们的证明的简结,论题的简洁……等等。本次课取的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探索下去,努力做好教学反思,并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

  1、上好章头导学课,写好这节课的备课,可能刚开始不理想,但会坚持下去,试着放手给孩子。

  2、锻炼让孩子自己出题,尤其是陷阱题,当然给,刚开始可以让他们商量着来,争取一个组出一道典型题,小组合作的形式。

  3、章后总结课,让学生自己画出知识网络图,后面附带典型例题,这个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很关键,争取到最后一本书的知识网络图也能总结出来。

  4、抽签式的做题方法继续延续下去,让他们随时有学好数学的准备。

  5、好题本定期检查,好学生一定要过关。

  6、抓好大部分学生,对于差生多关心一些,让他们保持一个好态度。多打几份花名册。

  教育的路任重而道远,我想,我会坚持做好。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注意从形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我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节课,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的这些有效资源。提出适应学生学情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读、初构,明确教材中的知识,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围绕导学提纲学生讨论、发出质疑,互教互学,我进行了适时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本节知识要点以构图的形式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精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问题,虽然有简洁的特点,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例题为基本内容,对教材内容作必要处理与适当延伸。把封闭的形式变成灵活的、开放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补充一定的联系拓广问题会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寻找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四、不足: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调整;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细节问题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0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03

八年级数学上册《实数》教学反思07-12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2-09

八年级数学上册《实数》教学反思03-06

数学上册《摘桃子》教学反思01-04

数学上册《整理房间》教学反思12-05

八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6-15

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的教学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