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00:27: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教学反思1

  一、理论、认识

  “自主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它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研究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二、实践、验证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堂上动态生成提供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目的是为课堂上集体学习做好准备,而成功的预习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独立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

  1、课本中介绍了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种方法?哪种方法你不懂?

  2、你还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计算方法?

  3、写、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写出来。

  4、练、(尝试练习)算一算自做的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是多少。(你会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写出了自己对课本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理解,还生成了各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呈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研讨交流课,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资源。

  (二)重视课堂上学生对各种算法的交流与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预习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还在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并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

  学生课前的预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讨交流课上,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组同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让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机会。全班交流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呈现了三种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学们参与讨论、质疑,老师只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点拨和。(例如:课本上介绍第三种方法,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老师便在重点用线段图直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对这些方法,每个学生由于其内在思维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策略反思呢?我是这样组织讨论的:“大家学会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课”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实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改善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内趋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是我这个学期的研究重点,在中低年级开设“交流研讨课”,确实还有一些问题要抓。教学要因交流而精彩,学生的大胆设想、意见要在讨论、质疑和争辩中统一认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周长》教学反思2

  “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根据已有学生知识的经验,他们对于平面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的联系到他们。

  但是不同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形的周长是曲线段围成的。这需要教师要有一个适度的点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难理解。

  对于合作探究,因为已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猜测、测量、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对圆周率有关数学史料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其中数字的感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家对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兴盛。

  4、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对猜测的验证作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本课教学以“通过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教学重点;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为教学难点。围绕着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我设计了“栗老师就在公园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园的圆形花坛跑步10圈,你能算出栗老师每天跑了多少米吗?”这一情景,利用这一数学问题导入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概括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有关系?

  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很自然的进入探究环节。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通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

  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式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这一环节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因为对于“圆周率”这一名词学生很陌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也就成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出倍数关系,实际上就是对圆周率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师只要在学生得到圆周率的时候,再去追问: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的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难点也就在此一点一点的突破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了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一直倡导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了在导入环节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价值。

  《圆的周长》一课,看似简单,其实探究过程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学生不知道探究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圆的周长公式到底在哪儿?

  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还不是很透彻、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教师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周长》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轻松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天秋游玩的开心吗?现在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

  课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和研讨总结,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些缺陷。

《周长》教学反思4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1)开放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反思”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多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然后抽象概括、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透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潜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周长》教学反思5

  这节课在教学一开始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题,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你手中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的`情况下总结出圆的两种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接着引出圆形跑道,如何测量它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引出并介绍圆周率,及祖冲之。最后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师生有很好的互动,突出教学重难点,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太少,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对圆周率π的介绍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更深入的挖掘。今后应该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周长》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测量圆的周长的常用方法,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的使用。以往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教材给学生几个圆形教具,结合表格去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都接近3.14,于是得出圆周率。结合教学实际我做了一下思考:

  1、动手测量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测量的方法,还是为了得到测量的'结果。方法与结果哪一个更重要?学生的探究根本就没离开老师设定的为了计算而动手探究的框子。实际上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因为测量结果才是真正的目的。

  2、仅凭两、三个结论就能总结出圆周率的结论,是不是太草率了?而且由于测量的误差,有时候学生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学生是该相信自己的结果呢,还是相信教材上的结论呢?相信教材上的结论,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由此可见这种探究,纯粹就是华而不实的噱头。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放弃了课本上提供的表格,让学生不带任何计算任务的去动手测量身边的具体实物。目的就有一个,我们要的是测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智慧,不是数据,不是结果。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效果也是不错的。

《周长》教学反思7

  (一)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达到预期的设想。特别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觉得在教学周长时我调度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在周长意义理解上层层递进。细细解释:“指一指”让学生体验“边”的封闭。“摸一摸”让学生感知边和面的关系。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周长表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一画”从生活中实物化的周长过渡到图形化的周长(即描出来的线),“说一说”将周长外显的概念形态(物化的周长、描出来的周长)内化为无形的语言概念,促成周长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次 , 我觉得较为成功的是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点。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计算,这样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帮助总结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最后,在测量有曲边的图形周长时,借助细线,很自然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三)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明暗双线交融,关注三维目标

  以小蚂蚁的引领为主线,小蚂蚁从“客人”到“同学”,最后到“小蚂蚁考一考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小蚂蚁――这个使学生平视的形象融合在整个课堂中,从象小蚂蚁一样描边线,到小蚂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小蚂蚁。以周长的认识为暗线,实现过程性和知识目标――经历周长的认识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两条线相互交融,共同着力于学生的发展。

  2、动手体验数学,动脑提炼数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真切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较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老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3、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想象,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有没有周长?这一问题的设计,鼓励孩子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孩子说有,而有的孩子说没有,这一矛盾的激化,孩子们很自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猜测、思考、讨论、表达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出“角”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进一步认识周长。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触是: 优点与遗憾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我这节课的遗憾是:在每一次活动进行总结时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要多给学生机会说说。在测量腰围时,有的学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教师指导不到位。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珍视每一堂课,化遗憾为经验,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圆图形的认识

《周长》教学反思8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丁主任、施主任,以及实小的黄兵老师客气的只指出了几个地方,我深知在课上最大问题是“课堂驾驭能力”。

  上课前,我就一直担心:怕课上出现我没有预设的问题,而影响后面教学内容来不及授完、。所以,我特别紧张。在课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不妥之处。

  一、揭示周长概念时,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物体指指周长在哪,明确周长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以及后面让学生指指我手中两圆的周长的方法也没有规范好。

  二、接着在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本来安排让学生猜测后说说为什么,但是由于担心这样一提问,学生怕说后面的为什么而不举手,这样一来至少又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被删掉了。

  三、让学生说说测量直径和圆的周长的办法这一环节,我在课前一直思考怎么在学生说出一种办法后点评这种办法的注意点,但是我忘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却没有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生成更多的方法。记得以前在实小听陈健老师的《找规律》,学生想出的办法越来越多,他在课件上也一个一个的出示。当时我和同去的倪冬燕惊讶得不得了,“他这课件是现在做成的吗?”坐在我们前面的南通教研室主任转过头对我们说:“他在课前都已经预设了,学生想到的教师应该要想到。”而我现在表现的是担心学生在这一环节想出越来越多的办法而占去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课前也根本没有多想测量直径与圆的周长长度的更多办法。

  四、揭示圆周率的交流中,有学生呈现误差,并且这张实验单已经呈现在大屏幕上后,我应该及时让这组同学拿出这个圆全班测量,否则很多同学即使知道了结论,都还在想刚才这个圆是怎么回事呢?或许又是担心时间的`问题吧。

  五、再回到课始国王和阿凡提的赛跑路线,目的一是及时检验圆周长公式的利用,二是想渗透估算的思想,但在课上目的二的达到率可能不够理想,或许是我的引导语与点评语的缘故。

  虽然写了这么多,以及他们给我提出的建议都非常中肯,比如施伟主任提出了练习题要与生活接轨,书上练一练题目没有使用好,丁主任提出的让学生准备的圆要用硬纸片,这样有利于实验操作。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还是数学教学基本功。就像他们在评价马黎华老师的课“上得很有数学味”,我的课到底缺什么呢?缺我对数学教学的底气。

  课结束了,但真正深省自己课堂的探究脚步才刚刚开始。早晨特意为这个打了电话给过去的同事姚新付,他说:“上数学课一定要把自己的语言定位好,特别是一些概念的揭示、思考方法的阐述,不能随意。还有上课用别人的教案,如果自己没有吃透,怎么能在课上施展开呢?教学基本功不能看,要练的。你在课后试试把自己整堂课的话记录下来,就发现有多少语言其实不用说,有多少话其实换一种表达会更准确……”

  “心中有案、行中无案”是我对教学艺术一直不变的追求,有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职责。<

《周长》教学反思9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本课通过测量腰围、蚕宝宝围绕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蚕宝宝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树叶一周的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此外,还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2、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可以设置几个学习活动,通过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周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3、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曲线图形的周长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找出测量树叶的周长的一般方法:可以用线围一周,这条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讨论三角形的周长如何计算(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长方形或四边形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然后口算它们的周长,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通过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周长的概念,逐步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总之,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周长》教学反思10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周长》教学反思11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周长》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了情境图,引入什么是圆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体会圆的周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接着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呢?介绍“滚动法”和“绕线法”,但是学生马上体会到这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因而自然地想到了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出疑问: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师介绍“圆的工具”,学生利用工具,自由探索,发现,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圆周率,并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利用这个公式计算不同圆的周长。

  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氛围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课件、电子白板、“圆的工具“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我还给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1对1”的教学模式,得益于很多资源、数学软件的应用,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周长》教学反思13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周长》教学反思14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所以学生对“π”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动物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摩天轮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周长》教学反思15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设计了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成功之处: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呈现一组学生熟悉的物品和几何图形,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些物品和几何图形都有周长,你能和同桌分别指一指他们的周长吗?并相互说一说什么是周长?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二、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交的最初方式,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以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一般图形周长到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观念。教学中,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巩固内化阶段的测量周长活动,都是以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活动,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准备。

  三、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一开始创设的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熟悉物品和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自己描画几何图形的周长,找自己身边物体平面的周长,看到什么就找什么,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合作测量腰围等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不足之处:

  一、活动时间掌握的不好

  学生在测量圆形周长时,对于滚动法测量技巧不掌握,所以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以至后面学生合作测量头围的活动时间匆忙,说明学生的测量能力不够,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时语言不够丰富,特别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语言不够

  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老师自身要有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语言要有抑扬顿挫的同时对学生要多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设计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教学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周长教学反思04-15

周长教学反思02-02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02-26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04-15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4-15

地砖的周长教学反思04-15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5

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5

圆周长教学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