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6:57: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周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

  讲圆的周长时,我想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真正理解圆的周长的公式。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前段时间远程培训时专家对探究教学的引领。

  2.以往的教学中,周长和面积这部分知识教的很辛苦,但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他们不理解公式背后的算理,导致我和学生都特别累。因为总有一种担心,担心课堂上时间不够用,所以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知识,匆匆的推导出公式,然后是充分的练习。但是,几天之后,总会发现依然有同学不会用公式。每到这时,我都觉得很无语,也总在生气的责怪学生这么简单还没学会。所以,今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认真反思了以前自己在讲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想让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探索过程如下:

  1.怎样得到圆的周长?你有哪些好方法?

  (1)用线围圆一周,放在尺子上量一下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用卷尺围一圈,也能得到圆的周长。

  (3)在圆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在尺子上滚动一周。郭家乐同学这个方法很好,全班只有他一位同学这样说。这个同学很棒啊,当时我这样想,当然,没忘记及时的表扬他一下。

  学生说出来以上几种方法。

  2.请你用以上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量出你手中圆的周长。

  3.老师演示: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记录:直径10厘米,周长31厘米。

  4.同桌合作:

  测量你们圆的.直径和周长。

  5.告诉学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些。这个地方我没让学生去计算,太占用时间了。这个地方学生容易弄不清楚,所以我把它板式出来: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提醒学生注意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

  然后我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探索、实践,经历测量得出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探索的过程还比较积极认真。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遗憾。当时考虑时间问题,现在想应该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的就行了,然后汇报结果,最后对接近正确结果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操纵过程认真细致,所以误差小。那么这样,这些受表扬的同学的小脸一定会灿烂如花,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和自己以前相比有很大进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还算完整,但不“完美”。我想,好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那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价值,好的探究活动来自于老师的智慧,这种智慧就要靠我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2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3

  对照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直接使用教材例题,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计算,学生接触的信息是静止的,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学生对例题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感兴趣,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是被动的。而第二次教学中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形象的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由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生经历不到对比的过程,对比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的操作,教师注重的只是学生的计算结果,缺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考虑。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学生主动经历了对比的过程,整个活动都是师生、生生合作,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1、数学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数学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奖状),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如:课本、桌子、黑板、窗户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正反辩论

  在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我先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当小辩论家,引起学生的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辩论意识。

  (2)体验对比

  在教学面积和轴承的对比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和面积的不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概括能力。

  (3)实践运用

  在深化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以实践探究为重心,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道实践题目:

  (1)当小小辩论家,判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2)做小小规划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它的面积越大。

  (3)做小小设计师。三道题目都是通过操作实践,共同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3、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在对比中梳理知识,加强对周长、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拓展深化知识。

  另外,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自主地发现规律,由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然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两节课能实现的,当遇到学生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因而造成本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40分钟)未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拖堂了几分钟。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新概念,新课堂,要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4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看、摸、描、量”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课件出示:找图形的周长﹑比眼力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 指” 到“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我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课件出现一点小麻烦,心里着急,也就没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课件进行导入,对教材没把握好,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后来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还是有所模糊。同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对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处理。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5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

  《圆的周长》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实际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始首先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进而呈现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问题呈现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解答。选择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经圆的周长,所以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的`思路顺理成章。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有的学生还会想到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我询问学生“你还能怎样求出花坛的直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很多学生能够不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而是直接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求出直径,学生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中的习题,我采用“试一试”,这一题是类似于例题的一个题目,是根据圆的周长求半径的实际问题,通过尝试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相关计算方法的理解。

  巩固练习部分,采用课本“练一练”,这一题型全部是根据周长求各圆的直径。在计算时首先要求学生先估计圆的直径是多少,再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它的直径或半径,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估计把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7

  本周五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体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重、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这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猜测、合作探究、观察发现,总结公式,巩固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课后我感觉不够理想:

  1、动手操作,学生准备的学具不够实物化,对探究的兴趣不够高。

  2、语速过快,听课者很难听明白。

  3、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不够清晰明白,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

  4、提出猜想不够全面,设计的内容有点过多

  5、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我会尽可能的克服这些缺点,不断充实自己,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激趣——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学——实践为主线,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景激趣。

  吴正宪老师说过:情境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尽快进入数学的本质。在本节课开始,我利用本班学生刚刚进行的“少年强”推铁环比赛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提出了以下问题:“铁环是什么形状,关于圆形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圆的什么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圆的知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猜测、验证,构建圆的周长公式。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动手“摸”理解“圆周长意义”,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三、数学史的设计,拓宽了学生是视野,渗透了爱国思想。

  本节课圆周率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圆周率,我不惜

  占用了三张幻灯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它的的来历,感受数学的奥秘和数学家的伟大。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了爱国思想。

  四、面向团体学生,设计梯度练习。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设计“闯关练习”。第一关“数学小医生”为基本知识的辨析,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关“数学小能手”共两题,也是基本技能的检验,适合80%的学生。第三关“学以致用”利用前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照应课前的“推铁环”情境,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适合50%的学生。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容量太大,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本节课以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等学生活动为主,因此,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时间相对来讲就少了,因此,本节课显得容量太大,太挤、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理解的时间也较少。

  2、学生积极性不高,发言的不够积极。分析原因,可能听课老师较多,有点放不开,另外,内容多,节奏快,学生消化不够,反应没得跟上等。

  总之,本节课有得有失,我会认真反思,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积极思考的课堂。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周长的含义,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求策略、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自己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更具体的感受,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伊始,让学生带着做花边至少需要多少边框料这个问题,展开求周长策略的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学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使思维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0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布置任务: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我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1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意义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通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一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内容,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再教设计: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时,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要注意呈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即当圆的直径或半径扩大2倍、3倍,圆的周长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并藉此联系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中,当棱长扩大2倍、3倍,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以此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5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01-13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6-13

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30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8-30

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06-21

《图形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3-14

《认识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2-23

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1-03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8-06

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