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4 18:26: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楚,采用了先综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文章篇幅比较短,语言洗练。

  这篇课文该怎么教呢?拿起课文,反复读过几遍,我发现课文写山的野的时候也是采用先综述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并且在这个自然段里有不少的优美词句,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因此,于是我把这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自读课文后,我引导孩子学习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并不要求掌握,但是我认为这些词能帮孩子们积累,能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因此,我不惜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教学这些生字新词的时候,我先出示这些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孩子们觉得太陌生的,我让孩子们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去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觉得非常扎实。孩子们确有所获。

  然后,引导孩子们弄清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把课文分段。

  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山的“野”?请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这个环节,我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学,去体味。随后我检查了孩子们的自学情况,孩子们的朗读还是比较到位的`。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谈了这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并告诉孩子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可以让习作更有条有理。如果在这个环节里让孩子们进行一个小练笔的训练就更好了。但是,由于上课的那天是周五,如果这课不上完,就会拖到另一个星期。由于自己赶时间,因此,把这个环节省略了,而这个环节的省略是非常不该的。

  后几个自然段的文字比较通俗易懂,我让孩子们自读,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结果,我可爱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同学提出不懂的问题。于是我问了孩子们几个我问题。

  最后我让孩子们写写学了这课后的体会,孩子们都有一定的见地。

  这课教完后我觉得非常轻松。首先我大胆不受教师用书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束缚。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研读课文,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学了后确有所获,而且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潜在资源。

  我想,孩子们学过这课后一定也记忆犹深,因为他们确实有些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增加了一个大环节,那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推荐李欢。由于留给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很大,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表达学习成果。此时,学生的心灵没有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思维就像草原上驰骋的骏马,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权。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情感来源于课文,灵感来源于课文,但又都高于课文,这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潜心研究得来的`。有一位男生在发言时说自己是李欢的妈妈,没有深刻的体会,没有认真的研读,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吗?在为李欢说推荐词时,有人说是李欢的邻居,有人说是李欢的朋友,还有人说是李欢的医生、护士、剪纸老师等等,这些角色书上都不曾提到,但正是学生有了深切的情感体验,有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他们才会想到那么多有角色。在自己被李欢的精神深深打动之后,他们才能对评审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此时此刻,学生已不仅仅是在学习课文了,而是在以自己的情感和李欢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自由驰骋。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所说: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延迟开学的第七周又即将结束了,对于网上教学也慢慢的熟悉起来,对于网上直播教学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其实,个人觉得网上授课是今后教学的一个趋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显现出了它的优势。下面就我个人的感受和反思来说一说。

  对于一名小学的非语数一线教师,在上课的次数上确实是减少了很大的`数量,之前一周的周课时16节,但是每周进行两个课时的内容,就等于其余的十几节课都是在重复的内容。虽然一节课在每个班讲授的时候都在不同方面对自己有一定的锻炼,但是重复的多了,难免会有一些倦怠。而网上授课,每周只用上两节课就可以面对我平时教的八个班的学生,一次性授课。这在时间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精简,也省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省下来的时间要干什么呢?我觉得,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上好一节课。运用什么样的教法学法;怎么样能更好的解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在网课开始之前,我就利用班级群先对之前学习的节奏的内容进行了复习,我把常用的简谱音符和常用节奏型,总结性的用彩笔写下来,带着孩子们进行巩固;还对本学期要进行的识谱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渗透,这样家长们也能够看到我们所学到的内容,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堂当中,也能够很清楚展示歌谱,指出重难点的地方让学生注意。网上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完全展现在了家长的面前,对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更高了,要展现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性。不管在教态还是专业的教学技能,或者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以及课程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我们琢磨再琢磨。

  由于学科的不同,也有一定的不足,我觉得尤其是音乐学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去一个一个的连麦,也听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不知道学生是不是在听课或者压根就不听课,作业完成的比列也不高,有很多课堂的活动也没有办法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近日,学了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三亚落日》。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教学中通过对诗一般的语言文字有感情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了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此外,同学们也有了更多的收获:……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喜欢!)

  那么,谁能展示一下你从网上下载的热带风光的图片?我可请你当导游哇!(学生举手踊跃,展示开始……)

  师:还有日出的图片,三亚的风光真美,真想到海边看看日出,你们还有什么要展示的吗?

  (我查到了许多关于“日出”的课文,我想读一段给大家听……)

  (我知道日出、日落的原因了。)(我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海鸥。)

  (我还知道了三亚的环保情况……)(学生展示收集的环保资料)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三亚的美与三亚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要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美就在我们身边……)

  ……“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这是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写意,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一样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在教学中不必处处求全,面面俱到。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运用阅读随想、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探究、领悟。学习语文是多种渠道的。我们要凭借教材而跳出教材,才能跟着学生的思路顺应学生,随机调空,灵感迭出,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他们才能主动展开“学”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真正充当学习的主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题目质量分析

  同往年一样,作文题为多选题,出三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写,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历水平,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题,保证学生都能写出作文,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能力。一般而言,第一题城市、乡镇学生都已耳濡目染,从电视、电脑中获得大量信息,写作是不成问题的;第二题写想像作文,可以让一些作文能力强的孩子,有更好发挥自己水平的空间;第三题则考虑到一些信息闭塞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也能有内容可写,考出自己的水平。

  当然,本次题目也存在一些问题,供今后借鉴:第一题因为媒体轮翻轰炸,大家关注的信息都差不多,所以学生容易写雷同,很少学生能突出个性,因此本题在“信度”和“区分度”上较差,第二题,想像作文,因为一句“你联想到什么”让许多学生写成了纪实作文和猜想作文。第三题在表达上不够严密,让学生产生异解,即“读书过程中你一定有许多或快乐或伤心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学生审题时,出现两大差错,一是“读书过程”理解为读书生活过程;一是“情感体验”学生理解为具体的事,而造成对“读书”的误解。

  二、学生的作文质量

  通过批改作文过程中的讨论与相互交流,本届学生作文质量总体逊色于前几年,首先是选择第一题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这与学生获得的信息相关,而写第一题作文的.试卷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不易失分,但也难得到高分,原因是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基本遵照媒体的叙述,学生创造性表达很少,因而都是中上,即获得较好的分数,但难得高分。

  在评卷中,本题特别突出的学生也有几个,叙述内容一般,但抒情方式表达得很有个性,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有相当的水平。

  有极少的学生选择了第二题,从学生的试卷看主要分为两层,一层只顾联想而不知写想像文,凡是写联想的纪实作文的试卷,作文质量都较差。而有联想而又写成想像文的,大部分都写得较好,而且学生水平层次分明,作文功底在文章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最为突出的是有些学生能写成小小说,想像水平相当不错。

  第三题凡是写读书情感体验的作文卷,水平都相当好,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面相当不错,可以反映出课改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而写读书生活的作文,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错,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叙述平淡,技法单一,词汇量不足,而造成语句如“白话”。

  三、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通过学生作文卷的分析,我们觉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今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鼓励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技能,阅读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凡是语基好的学生,作文水平都更高些。

  2、审题工作不能少,尽管课标提倡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自由作文,但是命题或给材料限定范围的作文,也是生活中常有的,学生能否审清题目,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如写想像文,学生写成纪实文,这就相差太远了。

  3、阅读与作文结合要突出学生作文在叙述上平淡与阅读有关,也与应用相关,有些学生读很多书,可是作文时却不会应用,许多词汇都沉睡在大脑上,不能在作文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积累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建议老师平时要多些作文练笔,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作文上,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这样学生不论写什么,都能学以致用,从实质上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广玉兰》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课教学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层次朗读,以读促悟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一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本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这些内容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浏览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学习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形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欣赏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形态。请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学生自读思考)

  2、汇报:分别看到了含苞欲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开过四种形态的广玉兰花。

  3、请四位同学分别为我们朗读描写这四种形态的花的语句,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在书上作上标记,说说喜欢的理由。

  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

  5、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完全盛开的洁白柔嫩,已经开过的生命依然旺盛,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爱”得最深?(学生练习朗读)

  6、你们读得真好,远远望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而且也是一株充满生机的树,更分明就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从哪里看出是“数世同堂”。)

  7、经作者这么一写,这满树的玉兰花就活起来了,笑起来了,香味就在林荫道上荡漾开来,一起读一读,找一找唇齿生香的感觉。

  8、这怎么不让作者“爱”呢?难怪作者会说——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齐读)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语言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二、三两小节,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句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我无法用……我也无法用……”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等词来体会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教学“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这句话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终年不败”指的'是什么?密集油亮的绿叶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寒冬的冰雪里,看不出有什么衰败的迹象,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这“生气”和“活泼”一般是来形容什么的?在这里指什么?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第三部分时,选用了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图片,在学生充分感悟文字的内涵之后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

  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在广玉兰的丛林中悠然信步,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的很美。

  四、运用提示,指导背诵

  背诵是内化文章的精彩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对于背诵课文总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而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按花开姿态的顺序来背诵,让其找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数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的感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得还可以。除了有些细节地方处理的不好以外,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停在了文本的赏析上,我觉得本课应该巧妙的渗透写作手法以此来指引学生小练笔的写作。否则感觉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显得低了些。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线上教学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陪伴。孩子们在特殊时期进行网络听课,更主要是有家长的陪伴,为开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线上教学的收获:我从网上浏览教学设计,从朋友圈搜集各种相关有用资源,认真看手里有的教辅资料。在线上教学备课中,我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备课:第一,首先利用网络熟悉课程标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熟悉意味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多层次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网络能提供给我们这个环境。第二,基于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掌握,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环节、生字词学习环节,穿插游戏的设计环节及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设计环节等等。第三,根据教学设计及所掌握的教学重难点搜集资料、图片等进行课件的制作编辑。自己认真备课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努力让学生形成预习自动化。通过直播、发信息等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促使教育方向一致,加强教育合力的作用。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在线直播,课下自习等多种形式巩固知识,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

  开学后为了避免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枯燥乏味,会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孩子们感兴趣的闯关活动等),再次讲解重点知识,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其中。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力求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这是一件真实的教学事件,发生在20xx年10月15日星期二的下午,语文课上,我和16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田晓菲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北大的一种深深的爱,作者虽说年龄和现在的初一孩子差不多,但是,作者对北大的那种爱离孩子们很“远”,北大也离孩子们很“远”,所以为了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爱”,只有两种方式:1.教师用激情的课堂,带领孩子们进入这种深沉的爱中。2.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爱,和作者对北大的爱进行类比,这样也能够达到“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爱”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但又要试问,现在的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又有多少富有言语激情的教师呢?

  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的是后者,切入点是文本中的一首小诗,“没有什么能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这首诗展现了作者要为北大创造辉煌的决心,更体现了作者对北大深沉的爱,我在全部文本分析完毕之后,向全班同学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作者在自己16岁时就爱北大爱的那么深沉,我想在你们13年的生命历程中,肯定对某样东西也爱的深沉,请你们想着对这个东西的爱,模仿这首小诗,自己写一写。”顿时班级里就炸开了,每个人都在抱怨很难,觉得写诗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可是,却有个别孩子,迅速拿出了笔,开始写,小聪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生本”的观念,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全部交给了学生,我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在几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以后,我点到了小聪,小聪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诗句是这样写的:没有什么能使我停留,除了陪伴,纵然有名车,豪宅,金钱,我是一颗孤独的小草。

  全班同学突然都沉默了,每个人似乎感受到了这首诗外的情绪。小聪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第一排前面。

  我问:“小聪,你所爱的东西是‘陪伴’,可是为什么你最后又说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小草’呢?”

  小聪支支吾吾,哽咽的说:“我,我的父母离婚了。”说完,他用左手臂挡着眼睛,右手掌撑着左手肘,颤抖着双肩,失声落泪。

  这时全班都沉默了,我站在最后一排,问班里的同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聪聪孤独吗?”

  全班一起回答:“不孤独!”

  我仍站在最后一排,说“小聪,你不孤独,你有全班同学陪伴着你,还有颜老师陪着你,你一点都不孤独。”

  接着我走上讲台,走到黑板前说:“小聪,你其实不是一棵孤独的草,你是一朵花,一棵盛开的花,并且会将是一棵成功的花,花的旁边有我们这些小草的陪伴。”说着,我把他所写的“孤独的小草”圈了出来,换成了“盛开的花”。

  小聪离我2米远,还在不断的哭泣,我让他坐到位子上,随后,摸了摸他的头。接着就没有再说什么。

  课后,我也没有再班级里多做停留。我想给小聪足够多的时间自己去消化。

  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刻请教了我的导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导师说:首先要明确点出,父母的离婚并不代表爱的缺失,父爱,母爱,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终结而结束。

  此刻,我沉静下来,安静的反思我课堂上的成与败,我的成功只在于将突发的教育事件顺利的过渡到了正常的课堂中,除此以外,我对整个事件的处理都是失败的。

  在小聪失声痛哭的时候,他始终一个人站在第一排前面,成了全班同学观看的一个对象,那时候的他,是该多么孤独啊!

  其次,我对他的安慰,仍然扣在他所写的“诗歌”上,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关于爱,关于人生的答案。那是的他,是该多么无助和困惑啊!

  最后,我没有和小聪有过任何的肢体接触,我应该放下我所谓的架子,跑上去,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动员全班同学,每个人给他一个拥抱。可是,那时在教室前哭泣的他,没有任何人给他任何的安慰,那时候的他,心里是该有多寒冷啊!

  “生本”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与感悟就会填充进整个课堂,课堂会显得特别有“人”味,但是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感悟程度是不同的`,或深厚或浅显,所以也就要求教师有着深厚的社会阅历,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体验。就如本次教学事件中我所遇到的小聪,由于我的教学经历太少了,面对的教学事件太少了,所以缺少应对这类事件的经验,又由于我年龄的关系,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也很有限,所以能传达给学生的东西也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

  语文科学,是一门最接近内心的学科,学生学习着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字,学习着用这些文字来表达自己现在内心的情感,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感人和令人喜悦的事情。人类的情感,人类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方块字表达出来。可是,我们老师,真的准备好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学生的“心”了吗?学生突如其来的悲痛,作为一个新老师的我,真的有能力来化解吗?我说的那几句苍白的话,能安慰那一颗凋零的心吗?事后,我很难过。我想对小聪说:对不起。

  本次事件,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多,带给我的思考也实在太多,我本身也如一棵孤独的草,却被小聪的眼泪浇灌,开出了一朵“思考”的花。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个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喜欢的鲁迅的相关内容,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方面的读书方法。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古今贤文》蕴含深刻的道理,读起来琅琅上口,并给人以启迪,上我们再次感悟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辈们的`的智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摸索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的。

  一、抓关键词语,揣摩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科学性、严密性。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品读:去掉“至少”一词后读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只限于“40万亿千米”这个范围,至于“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学小品文用语的严谨性。在此让学生去文中找找类似的语句,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读读、品品,既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又训练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借品读感悟,注重读书方法地指导。

  例如:学生在感悟地球的可爱时,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提供资源,此时学生萌生了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趁机引导学生带着赞叹、感激的语气自由读“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段话,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地球的可爱。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面,要心脑并用,要把文字读成画面,那样才能读出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相信只要我们挖掘出了科学小品中的语文因素,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煲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只有一个地球》是本册中一篇的科学说明文,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因此,有关说明方法的类型和作用在本文中也要有所强调。作为一片较为严肃的说明性课文,在上完以后也是感受颇深。

  首先是在本课教学中,在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母亲”这一问题并进行简单交流之后,就马上提出中心问题“实际上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使她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对此你又有何感想?”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与小组探讨。这样就使学生全面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等问题。在与之前地球的美丽壮观,哺育人类的内容形成反差,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水到渠成地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须紧扣中心。

  其次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个观点,但是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象,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此时,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于是我出示了火星等其他星球的图片,并结合文中出现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将其折合成目前飞机的速度,让学生明白即使能到达其他星球,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也是无法移居的,加深学生对“只有一个”的理解。

  最后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对文本的顺序进行调整,以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阅读理解。文中宇航员的话是在接近尾声时出现的,起到了总结前文、激发感情的作用。但当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坏程度,便发出了类似“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调整原顺序,在“读议”之后请学生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不仅没有妨碍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升华。

  课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在上说明文的时候,科普性加强了,但是语文味却少了很多,到后来感觉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研究和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对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词语或者句子没有抓准。而恰巧这些语句对理解课文中心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何能将说明文上得更有语文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加以重视和研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初步理解“最好”。

  1.词语检测。

  2.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课中自学,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教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新课 标 第 一 网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教后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客家民居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傣家竹楼》,看看课文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再二者对比,加深对二种民居特点的了解,从而学生体会到不同地方民居的鲜明特色。顺势拓展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地方民居的特色,学生在资料、图片的帮助下,能说出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吊脚楼的大致特点来。

  在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时,学生在默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住宅,叙述中运用列数字法写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魅力,崇尚圆形,八卦布局这一特点,学生在读一读,拓展议一议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征在民居中的'体现。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体会到客家民居的特色,并深受其感染。

  在教师地导引下学生有方向性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傣家竹楼》的学习中,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展示了傣家竹楼的特色。

  一导一放,对比中学习,学生形成能力中运用能力学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品读中,悟课文

  在汇报时,各小组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抓主脉,贯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修改导学案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回答了多种答案,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教学小学语文的反思04-1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6-13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欢庆》的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