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5:12: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奇特的风情。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赞叹句,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风情,进而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1)抓关键词句,通过理解、朗读、资料补充和欣赏图片,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

  (2)通过音乐渲染,想象画面,小练笔,感受德国民族的“风情”。

  (3)通过小组交流、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理解,补充成语来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比理解,感受德国街道上景色的奇丽。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在体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的境界。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表述不够准确。

  上完这节课,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当然也有遗憾。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在不断的反思、探索、总结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而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这世间美的东西很多,范老师就特别喜欢花。你们喜欢养花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里含着一对反义词,想想看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

  (老师教大家一个朗读的小技巧,当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

  4.简介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大家对季羡林还有印象吗?出示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1)指名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读准 “脊梁”的“梁”为轻声;“莞”多音字,读地名里读guǎn ;多音字“应”)。

  (2)全班齐读

  (3)描红的是课文的生字,这么多的生字里头,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导书写生字“脊”,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暇”字应注意是日字旁。

  (5)学生在纸上书写生字“脊”,写好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轮读

  (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四个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向老师推荐一下这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几次来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印象?)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时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国时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这两个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叹号,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三、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用笔画一画,做上记号。(可以在边上标注“奇丽”“奇特”)

  预设(一)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丽”

  出示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读着这么美的文字,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生汇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想想看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花的?(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

  师:描写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的词语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多的词语。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可以试着从花的颜色和花的形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描述,范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季羡林不愧是我国的语言学大师,他仅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就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头,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

  生汇报:“花的海洋”“山**上”“应接不暇”

  师简介“山**”(出示相关资料)

  (这“山**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可见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觉跟走在国内的山**上的感觉是一样,它会让人感到——

  3.出示: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

  师引读:(音乐)

  在德国,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我们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女生读)—

  我们穿过这条街,进了一条小巷,抬头向上看,(男生读)— 。

  这样的美景岂能匆匆错过,不禁让人放慢脚步,细细欣赏。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全班读) —

  2.播放德国风光图片,感受景色奇丽。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不想去德国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呢?)

  3.试背这个片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师:是呀,怎样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文字记在心上。当我们熟记这些文字时,这些美丽的画面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后,当你想起这些文字时,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挥之不去。因为,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让生试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语的PPT)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独特的风情。

  预设(二)抓关键词,品民族之“奇特”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花的脊梁。

  师:试着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学习这个片段,用笔圈一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试着想象画面。

  1.理解 “脊梁”

  知道什么是“花的脊梁”吗?我们平时是怎样养花的?透过“花的脊梁”这个词语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这个词语说的是每家每户,它让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文中出现“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师小结: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时,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隔四五十看后看到的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

  四、回顾小结。

  2.师:同学们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到德国人种的花是——(读课题),时隔四五十年后,他重返德国,看到德国人种花仍是——(读课题),这里头其实还包含着德国人独特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着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并熟记于心。

  2.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六、板书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主线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画面。如教学“奇丽的景色”中,让生围绕“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句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先跳入自己的眼帘,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通过说表示花多、花美的词语后,让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而后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之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让学生在练说片段中把想象中画面表达出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在体悟读、自由读、师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最后都是总结学法(即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让学生学着用这种方法,自学“奇特的民族”这个部分。由扶到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整节课,我努力遵循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教师对学生牵引的过多,学生的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课,我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来读此课文。但是即便如此过了三天,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设计,赶紧向黄老师求助。他建议我去看教参,然后再去网上看别人的教案。这样去做,自己慢慢有头绪了。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两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通过想象,品读关键词、带着感情朗读去感受德国街头美丽的花景。再次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通过自主思考、同桌讨论、联系实际去领会那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设计中我非常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让学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过来读,发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种。老师不表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着自己喜欢的去做,两种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何必把老师的'思想或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一周的时间用在写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试课。从星期一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还在试教。虽然这节课其他两位语文老师已在他们班上了,但我还是申请再去上,毕竟对于新老师,每一次上台都有不同的收获。两位语文老师欣然同意并订好时间——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节课,把几位实习老师和指导老师当学生,进行又一次试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汇报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美丽,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用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说、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德国美丽的风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和图片,更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讲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时,引导学生从看、听、闻、触摸等几个方面想象。“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去欣赏那奇丽的花景。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在说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第二、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大组分读。讲解风景的句子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意境,在读中学生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课堂节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课有多成功。说实话之前上的所有课,我都讲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时间才能讲完。这个问题一直都苦恼着我,请教过老师、同学,都无济于事。我也没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这节课讲完了,不拖堂。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上不完怎么办,黄老师对我说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担心,语文它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完美才美。

  鉴于此,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境界的体会。我是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来领会这一境界,忘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一境界。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老师把思想强加给学生。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我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不是写错了。“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应该是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所以当我问学生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两种你喜欢哪种?他们说完自己喜欢的,之后我强调让他们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音乐次数用的过多。

  回想起来,还真挺多的。在品读景色奇丽那段,我深有感触。可能是我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平吧。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怕学生读的不好,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乐,缺陷或多或少会被掩盖些。想不到,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扬语单一。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或更好的表现,我总是“好,不错,太棒了,真厉害”来回应学生。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表扬语比起其他学科要难多了。要想当好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还要继续打磨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台上40分钟背后的艰辛。一堂课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老师,一名有思想优秀的语文老师。不管上的好还是不好,结果都不重要。我只知道在这段过程中很投入、快乐并享受着。一堂课点亮了我前方的教师道路,告诉我该如何改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懂得“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德国风情。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理解和积累优美语言;另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班的学生自小生活在城中村,受生活经验所限,视野、见识不够开阔丰富,德国对于他们来说遥远而神秘。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呈现能较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德国的花美、景美,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但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猜想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相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学本组课文,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教学设计,整体而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生成都是可圈可点的,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主线明晰,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为此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读重点词句,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文结合理解文本,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干练、对学生的态度和蔼、亲切。

  本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1.教师教态不够自然,稍显羞涩和拘谨,精神气不足。

  2.教师语言欠缺准确性,地方口音较重,前后鼻音区分不是很准确。

  3.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

  这是我第一次在全校老师面前的展示,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特岗教师汇报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9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回顾整堂课,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1

  一、自己的语言还不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系羡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

  三、这堂课的目标达成还是不错的`,老师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学生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我想只要感觉轻松、自然、和谐,感到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激情,就是很精彩的课了,我要在这方面多努力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2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文本语言朴素,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读起来却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或许我无法让学生体会当时季老先生那份沉重的访旧心情,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感受德国那道奇丽的景色,品味那一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那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我们面对一群活泼、单纯的'孩子时,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堂课中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这种引导不是死拉硬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

  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一唱三叹,让他们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

  其次,扣词体会。对描写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进行体会,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德国小镇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通过多次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倘佯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中。

  第三,鼓励学生个性地表达。“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也就是将这一份美丽与他人一起分享。”“如果我自己养一盆花,放在房间里,那就只有我一个人能欣赏。但是放在外面的话,就有许多人都可以看到它的美。”“正如韩骁妍所说的,放在房间里的花它的美丽是孤独的,如果与别人一起欣赏的话,那这份美丽则是大家的。”……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一次次的掌声。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感受“景色奇丽”这部分语言文字时,我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深入与扎实。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今后继续努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3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短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候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抒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

  1、了解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所以,我在教授第二课时之前,在第一课时把第一个教学任务完成,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全掌握重点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主要抓住作者对德国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分别从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两方面为结构线索展开授课,首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和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文章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如入画境,激发学生以赞赏和欣赏的语气将有关描写深情朗读。这样让学生品味语句、走进画面、感悟画面、读出情感。接下来我重点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德国是一个奇特民族的语句,引导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的具体体现做以具体的感悟。最后,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作者对德国的精神品质的赞扬,我在扩展延伸板块让学生观看了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后反思的态度,指出德国更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态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总体来说是按照自己预设开展的,能够做到目标突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在学生的理解句子和感悟情感方面的方法引导上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的答题。特别在深化主题和学生情感的激发方面,扩展延伸的内容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注意展示自己最美丽的“花”,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质。

  但在授课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

  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方面,一个是学生还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课和答题习惯,另外一个是自己在提问的方式方面还不能做到准确而精炼,这在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不断地提升。其次就是自己的普通话有时还会出现个别差误,这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引导,所以这点我会努力注意和注意训练自己的普通话。还有自己在板书和多媒体运用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和自己的授课节奏保持相对稳定和齐速,所以以至于多媒体辅助课件的效果不是那样的点睛之笔。总而言之,这堂课自己相比较上学期的课,有了一点进步,但不足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所以我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5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用了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教学法。回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方法富于启发性。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与“别人的”这一组反义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对本文产生了好奇心。当利用课件学习完字词,汇报了资料后,我又以检测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汇报时我发现学生或过于罗嗦,或抓不住重点。我引导学生抓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这样,我们把第2段的“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与第3段的.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连在了一起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给同学们介绍说,这样的方法就是抓主要段落概括法。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读起来让人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4-11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3-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11-24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11-20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7-0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02-0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1-0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02-05

有关《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