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6:07: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

  也许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课后回想这一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2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3

  【摘要】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机遇、激情与喜悦,然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凭激情和热情去进行新课程教学,而应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实践,并且在每一段的实践中进行及时、适时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让我们耳目一新,使基础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物理课堂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课堂活跃但易失控,时间浪费多;新型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真正的知识点无法落实,班级内部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借新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教学实践中,每走一段路,我们都应该回头看,对每个教学环节、细节进行冷静客观的洞察、反思:新课程实践中,我们是否真正能够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做到了些什么。我们应执着地保持清醒的反思状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一:抓住基础,发展能力

  教育教学无论如何发展,夯实基础与发展各种物理能力都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然而,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最基本的物理能力的培养,急迫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基不牢,任何能力的发展都是一场空谈。

  可以举一些物理公开课常见的迷惑:

  如教“平衡条件的应用”,任课教师花了大半个课时来展示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许多与力平衡的应用相关的素材,如:体育场馆、杂技表演、建筑和桥梁等等。给人一种这是一堂美术欣赏课,并不是物理课的感觉。诚然,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等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是一堂“物理课”,教师应该抓住物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分清主次。

  这些现象应值得我们反思:新课程实践中,该怎么教才是物理课堂的目标?我想,应抓牢双基,当堂巩固,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基础知识的技能。

  反思二:理性学习,高效合作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最为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态度”,更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何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是,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运用,我们仍存在许多误区,出现了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作秀味道太浓。因此,在实施每个教学内容之时,我们有必要对诸多学习方式加以比较与分析。

  首先是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型学习方式的思考。

  教学改革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全然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如讲授法等,它们能较长时间地被运用,说明它自有其值。我们在探讨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时,不能一味地放弃旧有的方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学习不是盲目自发的学习,应是一种理性探索性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在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的讨论。专家认为:合作的目的是“1+1>2”,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力求做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其一: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二: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次合作学习下来,通过实验中的合作,学生会感受到这种方法比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蛮干效果要强得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渐渐地,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的学习,自觉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然,还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合作将难以进行。

  在学生的学习中,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主题重点运用何种方法,并切实根据学生自身实情,灵活结合其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之中或之后,我们有必要反观所运用的学习方式,冷静分析当与不当。适时的反思会让我们及时地走出学习方式运用的误区,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反思三:冷静判断,适当引导

  新课程在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完全摒弃以前旧有的模式、方法,热情高涨地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惊天动地的尝试,课堂活跃了可学生真正“学”不到什么;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于是观望徘徊,出现急躁。

  反思四:借新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有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授新知识时感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太麻烦;或者觉得课时过少浪费时间,以至于不能在计划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假探究、假合作;更有甚者,把题海训练当作是新课程的自主学习,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训练当作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把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指导当作是师生的合作学习……有人曾这样描述:新课程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结语:课程之旅,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及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因为改革是个漫长的旅程,它注定是一条崎岖不平、充满荆棘的道路。然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广大的教师仍将在教育改革这条路上“上下求索”,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地认识理念与实践的差距,冷静地分析与解决,以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在反思中实践,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法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学习的革命(古瑞荣、陈标、许静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4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是课程改革以来银川市初中物理教师普遍的疑问;特别是1999年中考改革以来,这个疑问似乎更加强烈。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以及物理教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理解,大胆的实践探索,这个问题应该有个答案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成因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义务教育教材和大纲的修订、盛行全国的“成功教育”模式、自治区教研室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修订、1999年开始的自治区中考改革到自治区一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义务教育教材和大纲的从新修订以及目前的新课程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中物理教师。

  问题的形成原因很多,归纳总结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教育理念的交锋、碰撞的结果。首先是课程,旧课程强调知识和结果的记忆,忽视科学过程的在现和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新课程则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旧课程的知识繁、难、偏、旧,强调系统化,知识的更新缓慢,重视理论过于重视实践;新课程则强调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再现科学发展的不确定性,理论与实践并重,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二是新旧教育理念的交锋、碰撞在课堂教学上的反映,旧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实验教学程序化,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训练象山一样压在学生的肩上,忽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方法以认为本,强调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在现科学发现的历程,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2、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中考改革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自治区的中考改革始于1999年,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获得一些事实性、记忆性的物理知识,会解一些物理习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初中物理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初中物理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ˋ探究学习ˊ,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人的发展,满足社会、科学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摘自《宁夏教育》20xx年第3期。“明确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方向提高总复习的效益”)这样的改革方向对长达20年的应试教育倾向所造成的初中物理教学的传统理念产生的冲击是强大的,对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经验的冲击是残酷的。使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赞誉的教师感到迷茫和失落。

  考试是检验教学的一面镜子。由于教师教学方向的迷失,从1999年到20xx年的中考物理成绩以自治区的平均成绩为参照,始终徘徊在60—65分之间,是所有中考科目自治区平均成绩最低的,在社会和学校、学生中的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不满,这样的结果对教师的打击是巨大的。

  3、教材的改革使教师难以适应。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是不系统和知识前后的逻辑行差。但是,它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不确定性,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由于我们的教师长期习惯于旧教材的系统化和知识前后的逻辑规律,加之教师自身看问题的浅显和缺乏深度,造成教学活动中对教材使用的困难。

  4、学校、社会压力的结果。近20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始终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中考、高考的成绩说明一切。学校的声誉、家长的需求、官员的政绩统统压到教师的身上。使教师不能、也不敢采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所谓的声誉,迷失了育人方向、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忽视对学校科学的评价,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高中不能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评价等等。长期以往,造成了我们的教师也为成绩命而侍从,丧失了自我。

  以上四个层面的因素是造成教师“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这一疑问产生的原因。

  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这一疑问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很自然事情,是在笔者意料之中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穿新鞋,走老路。这是新课程刚开始的一个普遍问题,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经历过的。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缺乏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对新教材的使用没时间研究,接受培训的时间很短,难免仓促上阵。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2、凡是专家给予肯定的课就是新课程。当新课程进行一段后,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以及接受培训的机会的时间的增加和认真的反思,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始转变。但是,由于教师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些课堂实录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加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盲目的、不顾受训教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肯定态度,使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认为,凡是专家给予肯定的课就是新课程。因此,盲目模仿,一味求新的风气开始蔓延开来,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动的导向出现了偏差,造成我们的教师不知所措。比如:为了追求课程的整合,把物理课上成了计算机课或信息技术课;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为了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等等。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教师的个性当然无存,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应有尊重,教学的实效性差。

  3、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凸现。新课程实施一年后,教师经过反复的受训和反思,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普遍认识到上述两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此,穿新鞋,走老路,盲目模仿,一味求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好的教学设计,通过什么方法或手段实现。比如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课堂教学反映出的问题是,教师非要把7个环节在一节上反映出来,至于怎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怎么让学生感兴趣的

  猜想和假设,怎么让学生设计实验,怎么在实验中充分体现探究性……,却没有好好的琢磨和研究。科学探究又走上了程序化,使科学探究失去了本来面目,课程标准的初衷走了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上显得能力不足。

  4、中考命题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相理解不够,“穿新鞋,走老路”有所抬头。近几年自治区中考命题的思想和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导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教师普遍认为改革的力度过于大了,思想过于超前,试题的难度值和区分度过高,在社会的种种压力下,教师既要贯彻落实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又要面对社会、学校对考试成绩的高标准、高要求,比如:为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教师想减少作业的重复性训练,要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指责;为了满足学校和家长的需求,教师想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要受到物理教学改革倡导者的指责,教师处境有苦难言。教师在处理教学改革与提高考试成绩的关系上,普遍感到迷茫和无可奈何。因此,新课程实施初期的“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又开始蔓延。有的重点中学的初中部为了应付中考,竟然连教材上的科学探究变成了过去的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教学中是考什么就讲什么,只要成绩,不要教学改革。教师自豪的说:“我们的学生百里挑一,应付中考没问题。”

  三、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影响

  虽然20xx——20xx年的中考试卷在贯彻新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方面已经和新课程国家级实验区同步了,有些试题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试题。但是,以近几年中考反映出的问题,很能说明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仍需继续转变。从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清楚的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没有在新的《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进行,没有处理好“用教材去教”的问题。部分教师离了习题集不会上复习课。

  2、教师搭建学生知识框架的能力不强,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系统,遇到综合问题就成了瞎子、聋子、哑巴。

  3、初三假期补课赶进度,学生手中的习题集多达五、六本,初三的复习课除了讲题还是讲题,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去如何去阅读教材。把物理教学变成了做题教学,“题海战术”是导致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理解不透的根本原因。比如:20xx年中考32题是一道考察机械效率和定滑轮基本知识的试题。题本身非常简单,但是得分率只有区区36.5%(银川市)。主要问题是对教材不了解和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定滑轮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是“题海战术”的必然结果。

  4、教学中唯教材至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生活是生活,物理是物理。造成学生解决与生活联系的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比如:20xx年中考第41题是一道考察计算水的密度、对黄河水含沙量的理解、天平的量程、含沙量与泥沙水密度的关系、黄土密度的测量方法。此题真正用意是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密度——含沙量)、利用已有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测水的密度——测黄河水的含沙量、黄土的密度),紧扣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此题的得分率是37.2%(银川市),主要问题是:含沙量的数学表述不会、天平选择不对、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不会、利用已有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强。使一道本不太难的题变成了难题。

  5、教学中不重视sts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去关注社会中的诸如能源、环保、灾害等热点问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使国家设置物理课程的初衷面目全飞。教学缺乏探究性,20xx年全市物理教学比赛中个别参赛课仍然是传统型的,什么“课堂教学质量工程”,什么新课程的理念,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根本看不到,平时的教学可见一般。比如:20xx年中考第42题是一道物理与数学两学科交叉的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得分率是2.92%,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是一道很难的题。比如:20xx年中考的43题考察学生对气体燃料的热值的理解、对课本提出改进意见的试题。在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典型教育意义,同时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比如:20xx年中考第44题是一道科学探究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上述三道题的得分率很低,分别是2.92%、17.4%和4.91%。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创新性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了解科学探究的能力不强。

  综合以上五点,目前银川市初中物理教学的状况的`基本走向是:在长期的困惑得不到解决,在社会、学校的重压下,教师无法静心的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能放手进行教学活动,对中考缺乏必要的研究,最后导致教师偏离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方向,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能和谐统一的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中考成绩不理想。物理教学的质量不高,课堂效益和社会效益倍受指责。

  四、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的管见

  〈一〉对策

  1、教师应该继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始终贯彻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之中,处理好“用教材去教”的问题。

  2、杜绝“题海战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理解各知识点的物理意义,复习中搭建好学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从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做起,做到学以至用。

  3、重视实验教学、sts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讲座的开展,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科学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重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大胆猜想,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在新课程实施近六年的时间里,笔者常规听评课近600余节,亲自上课60余节,参加各级教学比赛评委听课近100余节,外出观摩听课100余节。常规课中的好课、获各级教学比赛的一等奖的课大约占我听课总数30%左右。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好奇惊喜感悟反思理性思维这五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上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实现教学情境的必要手段或方法。下面以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好奇一堂物理课应该开始于学生的好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让学生好奇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学片段一:在“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教师活动:教师将硬币发给学生,让学生用力吹硬币,看看硬币能否跃过直尺”;课堂上反映是,学生两个人一组,用力吹硬币,显得秩序混乱,学生并不好奇。效果与教师的初衷不一至,没有达到让学生好奇的目的。教学片段二:这名教师经过认真反思,将“让学生用力吹硬币”改成了“我这里有一枚硬币,谁能让它跳起来”,将分组变成了演示。课堂上反映是,学生争先恐后的跑上讲台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践,其他同学在下面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使硬币跳起来,气氛热烈,一下就将学生注意力从好奇开始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了。两种不同的设计,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后者优于前者,情景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惊喜如果一堂课只让学生好奇是无法使学生继续感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在好奇中获得惊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情景创设仍然是关键。教学片段三: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测一测学校一部分围墙对地面的压强,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后,发现围墙对地面的压强只与围墙的高和砖的密度有关。这时学生中发出了一片“哇噻”的叫声,惊喜出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的高涨,教师抓住这有利的局面说:“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以后你们会发现更多的惊喜。”话语不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悟感悟是从对事物深入研究体验到的。学生有了惊喜后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继续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关键还是情境的创设。我们知道课堂是有局限的,有些情境是无法在现实

  中出现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教学片段四: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节课,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宇航员在月球上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话过程。学生观看后马上就联想到这节课前面做的“闹钟在玻璃罩内,随着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不断的向外抽,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的一个实验。对前面的惊喜又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而然就会感悟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反思和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并上升至理性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养成这一习惯,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比如教学片段五:在“电功率”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利用变压器调节额定电压是110v的白炽灯泡两端的电压,使灯泡的亮度由暗到亮,最后烧掉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观察这个实验的过程,就包含了好奇:“灯泡的亮度由暗到亮”,惊喜:“随着电压表显示的电压逐渐增大,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表显示的电压超过110v很多时,灯泡烧掉了”学生马上就会感悟到:“灯泡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教师这时适时的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个实验后,你们有什么联想?”,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得出了“买灯泡时,一定要认真观看灯泡上的标识,结合家中的实际再做选择。”的反思结果,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初步的理性思维。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只是买灯泡时,要注意吗?”,学生在“买灯泡”的基础上继续反思,最后达到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使用和购买用电器时,一定要认真观看用电器的铭牌和说明书。”

  〈三〉科学探究中的五个环节

  科学研究的精髓在于探究,科学教育的真谛也是在于探究。因此,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研究及其重要一环,也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看一看它们是否相似?

  1、科学家的科学研究

  我们以胰岛素的发现为例。糖尿病在100多年是医学界尚未攻克顽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医学家梅宁和明考斯基在1889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做了一个实验,人为地从狗的身上摘除了胰腺,于是这只狗得了糖尿病。这就证明,糖尿病是由胰腺功能失调、胰腺的分泌物缺乏所引起的,他们找到了糖尿病的病因,这首先是科学家对事件的好奇开始的。接下来就是怎样医治糖尿病的问题了,直到20世纪20年代,时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班廷和他的学生贝斯特,在糖类代谢专家麦克劳德的协助下,第一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并注射到另一只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体内,狗的血糖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1922年1月11日,班廷为十四岁的患者汤普森提供了第一针胰岛素,其血糖下降了25%,十天后经过再次注射,血糖下降了75%,由于胰岛素剂量的增加,汤普森成为依靠胰岛素活下来的世界第一人。1923年,胰岛素开始大批量生产。实验室提取法以惊人的速度转为商业化生产工艺,并迅速扩展到全球,使以往致命的病魔不再可怕。因此,班廷和麦克劳德于同年荣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胰岛素的发现同样是从好奇开始的。“第一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并注射到另一只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体内,狗的血糖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时出现了惊喜;然后是从狗身上提取胰岛素,班廷和他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实验,这是一个感悟和反思的过程;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提取胰岛素的规律,就达到了理性思维的彼岸。

  2、学生的科学探究

  我们以一堂获20xx年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测小灯泡的功率》为例。教学片段一:用课件展示五颜六色的银川夜景;实验:使小灯泡烧坏;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同学们,大家有什么问题?”;学生交头接耳,相继发言,最后集中在“小灯泡的亮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教学片段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小灯泡的亮度可以发生改变,这时惊喜出现了。教学片段三:教师及时引导,“大家做三次实验,记录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并算出小灯泡的功率。”;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和计算。这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教学片段四:教师:“请大家进行数据分析,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计算和分析后回答:“小灯泡的亮度跟它的功率有关。”是经过反思

  得出。教学片段五:课件展示一组学生做的实验,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压表的指针的指数增大,小灯泡亮度增大。教师提问:“从实验中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继续反思。教师反复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反思,回答:“小灯泡的亮度不光跟小灯泡的功率有关,还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有关。”教师继续展示课件:可调光亮的台灯,随着旋钮的旋转,灯泡的亮度随之改变。教师提问:“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实验在实际中的应用啊!”。理性思维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3、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通过上面两个事例,我们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从过程上看是多么的相似,最大的区别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是自发的,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1)科学家的研究是自发的,是什么让他们自发呢?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好奇”,当记者问:“这种好奇是什么时候有的呢?”丁肇中先生回答“儿时就有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多么重要。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科学探究,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是保持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2)惊喜是科学研究或科学探究的动力。在科学研究中,惊喜有时到来的时间很长,这需要科学家的执着和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但是,在科学教育的课堂或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惊喜随处就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创设有利于学生惊喜的教学情境。如果在科学探究中没有惊喜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会觉得探究索然无味,也就没有继续探究的兴趣了。因此,创设让学生惊喜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是否有兴趣继续探究的保证。

  (3)感悟和反思是科学研究或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家的感悟和反思是自发的,而学生的感悟和反思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只有好奇和惊喜的探究是不完整的,是无法启迪学生的,是盲目的,是没有滋味的。只有让学生在好奇和惊喜之后有所感悟,有所反思,才能启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和反思的教学情景,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科学研究的理性思维,最终出现的是科学成果或是对科学研究进一步的反思;学生的理性思维,最终是理性的认识世界和生活或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但是,学生无法达到科学家那样的高度,因此,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就显的及其重要。在科学探究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的彼岸的教学情境,是科学探究教学实效的有力的保障。

  (5)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情景,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附注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在学校紧张学习生活,实在是缺少乐趣,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应该从课堂教学做起。在这一方面科学教育有其独特长处。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探究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的教师

  在科学探究或课堂教学中积极、努力的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好奇、惊喜、感悟、反思、理性思维的教学情景,学生一定会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会让学生感到科学是那样的好玩儿,是那样的有意思;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我们为什么和乐而不惟呢?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多的发现惊喜,让学生掌握感悟和反思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能够理性的面对人生面对世界的时候,科学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四〉对实现“三维目标”辨证关系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教育目标,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是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因此,认清三者的辨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此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科学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生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必要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展的历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形成学生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杜绝那些轻知识与技能,只重过程和方法或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学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才能不断的去认识自然;学生只有在了解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有效的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这时,不用我们教师去反复强调,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比较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了。

  当然,强调知识与技能,不等于死记硬背;强调过程与方法不等于让学生机械的生搬硬套去进行不必要的、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教学中对知识必须强调“理解”二字,对过程必须强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化和生活化至关重要。

  〈五〉对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浅显认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再现了科学发展的不确定性。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不是旧教材中那样的前后有序,逻辑合理的。历史上大多数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出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或在研究某一问题时的偶然发现,是不受社会的条条框框约束的,有些科学家的想法和理论在当时是遭到非议的,但是被后人证明是正确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原创性和不确定性,体现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怎样在我们的科学教材中贯穿这个过程,怎样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去了解这个过程,并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界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本次课程改革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借鉴的答案,那就是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始,以学习主题的形式呈现给教师,以打破旧教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呈现给学生。

  五、结束语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在银川地区和自治区其他实验区已经7年了,我们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找出好的经验和教学上的不足。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靠近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物理教育的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以上的分析纯属一家之言,是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希望这块砖能够引出更多的玉,把我们金凤区乃至银川市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5

  每学期结束后都会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工作上的。这几天要二级转正了,又要上缴这些资料,整理一下。这学期一起带高二的四个同事,都是很优秀的,两个是我以前的物理老师,一个是书记,另外一个是科组里面解题最厉害,也是我努力的目标,我的师兄,虽然大我五岁,看起来还是跟高中生没有多大差别。可能是跟这些高手的缘故,这学期备课我是相当的认真,并没有因为去年上过而随便应付上课。

  下面是我去年写的教学反思:

  紧张忙碌的高二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听课组老师说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科组里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能够尽快的适应这里的工作,在此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所任教的四个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6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在期末考试能够从倒数第一前进到名列第六名。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7班是四个班中上课的感觉最好的一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5班上课也很专心,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四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二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一学期来,也遇到很多困难。我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再者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和请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二物理教学任务。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6

  摘要: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新课程目标,更新观念,正确使用新的教科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目标,新教科书,建构策略,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搞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评价等。下面就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新课程的教科书

  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科书编写得太简单了,教材内容顺序的编排与以前旧教材不同,不好教,不习惯等,其实这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的表现,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前的依纲据本的教学。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则是附属的,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程教学所关注的中心,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与之比较,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在这里情态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学习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因此,根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版教科书,不再强调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新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十分灵活,不拘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力学放在电学后面,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非常感兴趣,学习这些电学内容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内,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也是新课程目标的一种体现。教科书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全部。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你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你可以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排序;你可以开发一些校本教材;你可以对一些旧习题翻新赋于科学探究的新意,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同时,又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1]“杠杆”教学片断

  师:前面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杠杆的知识,我想问一下,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

  生:我想一定是的,小时候玩跷跷板时,坐在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同样用撬棒撬石头,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效果也是不同的。

  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使用杠杆的,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生:根据以前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想应该是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师:当杠杆处于匀速转动状态时,我们也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你们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我们现在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应该如何入手?

  生:杠杆知识中最重要的五个物理量就是: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的情况下,去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关系。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下。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我们先认识一下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说明杠杆平衡。(可用直角三角板加以判断),另外桌面上还有一盒钩码,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你自行设计一下,如何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合作小组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给5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想在杠杆的左面挂上钩码,在杠杆的右面也相应地挂上钩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杠杆就平衡了。

  师:现在我们师生共同探究一下杠杆平衡条件。首先,我们要把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我们在杠杆的左面的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压住杠杆的右面,从力臂大处依次向里移,我们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我的感觉是从外向里移的过程中,手所用的力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力臂越大,所用的力越小。

  师:这是同学们的感觉,是否准确呢?在第一步基础上,我们做第二步:在杠杆的左边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根据第一步的感觉,你猜想一下,在杠杆右边第三个格处,你应挂上几个钩码?

  生:我想应该是两个。

  师:好,同学们和我一起验证一下,猜想对不对(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刚好平衡

  师:你根据实验能猜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我想应该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用大屏幕出示:猜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我们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两组实验,用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每个同学先自己设计,然后同一合作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最后要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来验证猜想是不是正确。

  (学生先进行设计实验,然后同组之间

  进行研究,最后进行操作)

  师:我看了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实验的过程设计得也很合理,我请两组同学展示给全班同学,分别由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到前面给大家展示。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谁能为我写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公式应该如何表示?

  ……

  以上案例鲜明地体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进行讲解,而是把课本中的实验加以改造,让学生从感性到实际操作的猜测,最后以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也学会进行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2、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3、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留有充足的空间;4、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2、如何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我们来分析针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2]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电流强度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越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3]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炮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电压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说:学生通过议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说)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说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以上是运用归纳策略和探究策略的特点,但它们也各有不足之处,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作用比较突出,相对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及评价等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探究过程的冗长而比较费时,由于能力的差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时,如何使这一工作更富有成效呢?我们知道,没有适合于各种情况的惟一优越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不存在能满足各种教学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我们说,最好地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现代物理的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而探究策略则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当然,我们强调过程,体验和发展,并不是说其他教学策略不足取,恰恰相反,其他教学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根据对各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同时考虑到教学策略中设计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新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会以为新课程教学

  就是要彻底摒弃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其实不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优点,如讲授法,能够在较少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教学效率高,另外,教师的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教师启发性的讲授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长、教学的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然后将它们优化组合,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如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把提问、讨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等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的综合教学方法,由于这种综合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启发、指导,又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手脑并用的实验探究,因此不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精力,但有的实验难度太大,要教师演示、讲解,就不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案例4]《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归纳策略,在此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为:讲授——指导观察——指导讨论——讲授——演示实验——谈话——讲授

  《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的归纳,以及对不同物质热传导性能的研究。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热传递知识,在此不宜多讲授,因此,首次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简明扼要的语言导入课题,并与学生共同得出热传递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六种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热传递的三种形式;对于物质热性能的研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同时,运用谈话的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及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比较得出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教师通过讲授,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

  在上述案例中,不论是何种方法的应用,都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适时、适度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在指导观察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点,抓住现象的实质;在指导讨论和谈话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沿着正确思路考虑问题;而在讲授时,则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出结论。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注意教学中的STS教育。

  新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课前的查资料、收集信息法、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抢答”,如竞赛演讲法、游戏法等。总之,新课堂的教学还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探讨、去反思。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7

  过去考虑内容顺序的主要根据是知识的逻辑关系。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家都认为在初中也应该先学力学,在对力、功、能等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学习电学。又如,测量是定量科学的基础,所以物理课一开始就要学习规范的测量……

  然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课程标准》第2页),不过分强调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编者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可以从三维的.课程目标出发做出决定。

  例如,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在过去的教学结构中,开始是测量,涉及自然现象不多,学生多感枯燥;不久在密度的学习中,出现了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其后在浮力的学习中又有更多的难题……这套教材考虑到,学生对于电的内容很感兴趣,电学实验比较多,所以把电的内容放到了八年级。当然,初中声、光的知识更简单,也更有趣,所以它们在最前面。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8

  初次试讲,我充分体会了做老师的刺激感。让我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有了这样一个试讲的尝试,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及课堂问题。首先对自由落体这节课做一下总结: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设计的不够好

  由于平时缺少上台发言的锻炼,而我又没有在台下进行反复练习,致使整个试讲过程并不是十分流畅。总以为船到桥头自直的我,这次体验了紧张的滋味。望着下面坐着的同班同学,顿时心里异常紧张,连板书有些都忘了写。这些让我深知每一次试讲都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要充分考虑到一些异常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绝顺利流畅,不会出纰漏。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虽然自己准备了一遍又一遍,总希望能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去讲解,可事实上还是无法按自己所想的那样把自己懂得的内容表述出来。这无疑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同时也证明了我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加以成长。下面是我经过改进后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设计。

  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定性得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其二是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学习中通常有两大难点:一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但学生往往会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这一观点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二是用实验的方法定量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围绕这两大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中发现矛盾、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就成了设计的中心环节,而这一过程正式当年伽利略对落体研究的过程,因此,设计时突出了伽利略当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感悟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常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及价值观。

  二、实验教学不够新颖

  在自由落体试验中,我采用的是物理课本中的老套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可能失去学生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为自由落体的理解加上了一个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悬线断后物体运动情况如何下落的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是水平还是竖直?用火烧断悬线,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提问学生,得出:物体下落的轨迹是一竖直方向的直线。观察法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A、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实验落体运动快慢的教学过程中,对两物体下落快慢的比较,通过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的比较来进行。在开始下落瞬间观察两物体是否同时、同高、无初速,在落到桌面上的瞬间通过眼看耳听来进行判别。B、学会对现象作准确、条理的分析和描述。C、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过程中,通过用刻度尺测出纸袋中两点间距差,求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小于9.8rn/s,使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作用。在实验牛顿管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误实验操作的对比,使学生领悟到牛顿管由水平位置转为竖直时应保持上端不动,从而使金属片和羽毛在刚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在学生观察到真空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后,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启发学生:若重的物体压住了轻的物体,也会使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再进行演示:在真空中羽毛在上、金属片在下时两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从而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观点。

  三、重点不够突出,语音语调仍需改善

  在上课过程中,我由于紧张,语调都一样的,比较平淡,没有给人以突出重点的感觉,这就使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重点不能被很好的吸收。还有在自由落体运动试讲中最后的知识点Vt2 =2gs公式含义过程都没有交代清楚,自由落体的图也忘记画出来了

  总而言之,我还是太缺乏经验,无法老练得驾驭课堂,无法抓住学生的思绪跟着我走。自身的各个缺点都必须改正,并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9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应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就物理学科而言,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高中物理教学,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例如重力一节的教学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落下的现象,引出重力;重力的大小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要放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表格,最终的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实验才能理解其意义;重力的方向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线的方向了解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进而纠正学生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理解,还有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直观可以看出,运动状态改变时重垂线不一定沿垂直方向。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等方式学习。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三、高中物理教学,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这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这个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和探究报告的完成,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还常常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估。教师在强调评估重要性的同时可以给出具体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评估的意识也要在除探究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体现。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0

  表面上看,新教材与旧教材(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相比面貌一新,实质上,它在大多数问题的处理中继承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这一点从以下两例可以看出。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都是从现象开始的。例如运动的描述(旧教材题为“机械运动”),开始时的几个照片(九年级第20页)为哈雷彗星、喜马拉雅山、猎豹,旧教材为人造卫星、银河系、运动员、火车。不论用什么照片,目的无非是说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随后引入运动的`相对与静止、运动的快慢(速度)等内容,两书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旧教材多为作者的陈述,课堂上表现为教师的讲述,而新教材里学生的“想想议议”比较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与思考来学习。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新旧教材也是大致相同的。例如重力(九年级第42~44页),两书的教学核心都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教学的思路都是通过实验测出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分析数据得出G=mg的关系。不同之处是,第一,新教材要求作出G-m图象,这是为了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第二,新教材在重力之前简单提了一下万有引力,这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现代科技*近一些,没有深入的要求。

  如果逐章逐节分析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多数内容都有类似的继承关系,甚至会发现实质上的继承多于改变。

  可以这样说,以节为单位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差不多,但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前后顺序上做了一些变化,教学时学生的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多一些。教学时如果这样做,就可以粗略地说与教材作者的初衷吻合了。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1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本文立足于新课程形势下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些初步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内涵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第二、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途径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

  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首先,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其次多关注每年的物理高考题以及科学前沿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另外,如果能有机会到高校继续深造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很多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从他们的诸多建议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一次在听课“摩擦力”中,我记录了老师与学生的一小段对话:

  师:人为什么会走路?

  生:因为人有脚。

  师:不对,是因为有摩擦力。

  生:(无言、一头雾水)

  …

  课后我经过反思,教师提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同时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要有相关的引领。

  能否做这样的改进:

  “假如你走路时,踩到香蕉皮,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接着再追问,“为什么?”

  “假如大扫除后,走在刚冲完水的地面上,又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这时再讲摩擦力、或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不至于只停留在“人有脚”的表面问题上。通过反思会促进和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效率。

  3.坚持写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如一个实验,该以什么形式展示给学生,是以探究的形式,还是以验证的形式,是以分组,还是以个人演示的形式,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的。

  例如我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总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虽然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很清楚,还用动画展示讲解过,也再三强调了,但学生总是难以理解。经过课后的教学反思,我认为,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直观实物实验的展示;二是学生没有经历一个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到找出规律的过程。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尽量用实物实验,它既直观又令人信服,并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大多数学生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为此,我要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字(滑动),木箱在地面上滑动等。我不但没有加以否认,而是帮他们再举一些实例支持他们的观点。

  接着,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扫动。

  实物演示1、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

  -----毛扫的毛向左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实物演示2、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但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

  -----毛扫的毛向右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矛盾!

  进一步分析: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但能很好地记忆,也能很好地理解,如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他们也可以举出例子,用实物演示出来。

  无论是课后小结,还是反思随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就可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就可以提升其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品质。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育偶得还是学习所悟,只要能够记录自己的教学事实,梳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就是一个重新认识并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就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有教师真诚的投入与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就是成功的研究,我们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提升。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反思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7期

  4.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5.陈欧《中国科技信息》20xx年第12期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2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3

  20xx年9月,我又担任了八年级两个班物理课的教学。教学伊始,为了让他们更加喜欢物理,我便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兴趣,进行物理课的学习,由此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学期的课堂收获,可归纳为“两个要抓住”。

  一是要抓住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更是如此,可操作的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程度怎样,我都会精心准备,哪怕是很简单的小实验,我也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验,课后亲自动手进行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在进行引言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也没有用灌输式的方式告诉学生物理研究的是什么。而是给了每一个学生一个漏斗和乒乓球,让他们亲自参与猜想、实验和观察,亲身体会物理学科的情况,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把实验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课堂就不会不好控制,学生只要有仪器,只要有研究的内容,他们是积极配合的。教师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探究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把漏斗和乒乓球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和观察,我提问,通过实验看到了什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都齐声回答,乒乓球没有掉下,猜想不正确,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有的就喊,老师,为什么啊?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说,只要你们学好了物理,这些奥妙就迎刃而解了,教学效果很好。另外,课本中有杠杆平衡实验,我提前让学生用自己做了,先请小个子和大个子同学各一名去推门,问同学们哪个同学会赢,学生们都齐声回答:大个子同学会赢。然后就让一个小同学用手指按住门的边缘,让一个大个子同学用力按住门轴,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就会说这样不公平,我就说这就是应用了物理知识,学生便通过实验,轻松领会课上内容,且兴趣很浓。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比如光的色散,我让同学们用一面镜子斜放入装满水的盘子里,然后让太阳光斜射入,在白色的墙面上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效果很好。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我越发的感觉到,把实验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你会诧异于他们的奇思妙想。

  二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情。

  我尽量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每一届学生我都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我性格温和,而且比较幽默,很容易便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我没有距离,说话很随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回答问题时都抢着回答。

  上课时,我总是笑着走向讲台。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有学生说,上物理课提神,不是学科本身提神,是他愿意以一种欢乐的气氛去学习。回答问题时,特别是全部回答时,有的学生说一、两句“废话”,学生们被逗乐了,我也不会去责怪,而是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肯定废话中的有用的知识点,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敢于发言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不容易的。由于有我的宽容,学生们积极发言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的教学的成败。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老师,导致不学习这一科,他们不管后果,不管是不是应该的,初中学生就有这样的特点,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疏导而不是强制。

  进行物理教学还要注重物理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物理学不仅是物理学家要研究的科学,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

  ⑴为什么飞机场周围要驱赶鸟类;

  ⑵打雷闪电时为什么不要站在大树、屋檐下?

  ⑶街道旁的路灯是串联的吗?

  ⑷光纤通讯,红外线遥感,磁悬浮列车,电子显微镜,电冰箱,微波炉,电饭锅,空调,可视电话,饮水机,日光灯、光控灯、温控灯、声控灯等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⑸日常所说的各种“白汽”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⑹火箭发射塔下方为什么要修一个大大的水池?

  ⑺桥梁为什么要建成弓形桥而不建成凹形桥?

  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

  ⑼汽车上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有什么作用?

  ⑽我们在上学路上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及其理由?

  ⑾为什么“火车站、地铁站”的站台上要画上“安全线”?

  ⑿为什么远洋轮船上画有多条“吃水线”?

  ⒀柴油机和汽油机有哪些异同,在使用中如何节约燃油,如何提高效率?

  ⒁我们为什么要树立“能源危机”的意识?

  ⒂我们为什么要寻求新型的环保能源?

  ⒃人们常说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成因一样吗?

  ⒄跑步比赛时如何记时才正确,为什么?

  ⒅“光污染”、“核污染”是怎么回事?

  ⒆如何减弱噪声污染?等等。

  当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时,物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也就不讲自明了,物理学的实用意识也就在学生中形成了,这样必然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4

  一、首先,学生基础薄弱。

  1.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

  2.解题素养差: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

  3.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备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平面几何等掌握不好,给学习物理造成很大障碍。

  采取的办法还有今后的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练习中增加问答题和论述题的份量,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先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解答过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更规范;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当课堂上要用到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课前提醒学生做好准备。

  二、其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1.习惯于浅显的定性研究,不肯动脑进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认真看题目,不习惯对题目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记忆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练掌握。

  4.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三、采取的办法还有今后的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完成,强化探究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课堂上进行教材阅读训练,先是由老师就教材内容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逐步过度到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学生讨论、老师指导解决,从而培养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增加一些小测验,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并请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练习中增加一些对概念的判断、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题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二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

  四、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反映的情况:

  1、课前不做,觉得没有时间。

  2、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因此上课觉得没法听讲;听不懂,然后就不听了。

  3、上课经常走神。

  4、下课不会整理。

  5、上课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

  6、课后做作业是效率太低。

  学生要求与希望:

  1、老师有时适当慢讲,有时讲的学生跟不上。

  2、老师看到学生迷茫时,要问问是否明白了,是否需要重复。

  3、老师可以尝试使用“高压政策”。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教材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物理备课组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新教材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科技,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其次,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

  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06-21

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07-06

高一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03-10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07-05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范文01-17

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反思07-28

物理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3篇)12-04

新课程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06-15

高一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06-15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2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