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3 18:57: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1

  俄国十月革命,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主要遵循了先学后教,先手后口,先思后导的原则。

  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

  1.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当代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好。整节课上了45分钟,有些问题后来才发现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苏维埃”这个名词,比如“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关于这些问题只是稍微提到,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为学生叙述。

  2.在评论学生发言时过于仓促,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

  3.学生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刚提出问题没多久,便让学生回答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也是我作为新教师讲的第二次公开课。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我设计有自主学习、小组赛跑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大大提高。此外,经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我对课堂的整体把控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讲课内容方面

  1、没有把握好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当堂接受。

  2 、课件喧宾夺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应反素归真。此外课件中选用的.图片有的与本课内容不十分紧密,在宝贵的45 分钟内,课件的图片也应近贴课本。

  3 、重点不突出,如本节课讲的《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十月革命。但是由于前面二月革命用时太多,导致十月革命这个重点无法凸显出来。此外,对十月革命的意义讲的过细,导致后面没时间将十月革命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

  (二)教师方面

  1 、提问问题不够准确,不便于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有的问题还有些深,没有把握好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

  2 、对学生的赞美性语言不够。本节课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较高,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没有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是一种美得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美、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以后,这方面我会多多注意。

  三、具体细节问题

  1 、本节课我设置了6 个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有点多。此外,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完成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2 、忘记板书、提醒学生的笔记。

  3 、小组讨论是学生遇见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再讨论,本节课我设置的小组赛跑不是十分恰当。

  总之,十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的建议。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课堂能力会越来越高。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3

  本课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主题,分别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是,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案、多媒体、图片和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教学中重点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讲述二月革命,要让学生明确二月革命的成果,也就是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2.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是个难点。3.教师概括临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政策”。这充分说明了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进行革命,因此,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4.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即《四月提纲》。

  第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日子,即1917年11月7日,这个时间概念应要求学生掌握。

  第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既是本目的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就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第一个“新”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4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不足,发扬优点,让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不仅要前进,更要有目的的前进,让自己的教学之花能结出累累硕果。下面我就《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来谈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线索比较清晰,按照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来讲述,由于十月革命的部分史实在初中时已经讲过,所以我就突出讲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起义、进行起义、组建国家政权等史实,重点分析了十月革命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影响。苏东剧变以来,关于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话题众说纷纭、不绝于耳。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或多或少地对此有所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从现实问题入手,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新闻图片导入:由列宁的图片和俄罗斯本土品牌“红色十月”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2、进行材料解析:通过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历史资料图片,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

  4、分享合作成果:由学生合作编写有关十月革命经过的顺口溜或打油诗,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5、课堂民主讨论:通过讨论有关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情况,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上完课后,我对这一课的备课及教学过程认真得进行了反思:

  优点:

  (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合作编写顺口溜,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介绍了学习方法。

  困惑:

  (1)学生在初中已经系统学习过本课,怎样更好的调动学生,从“已知”挖掘“未知”,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学生兴奋点,才能使这节课有别于初中教材,又能更好的体现高中教学的特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

  (2)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是流于说教。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5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的学习与教学,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者可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形象的了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6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再次教学设计在高一(1)班进行了实际教学。总体来说,课堂效率还可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重、难点得以较好地把握和突破,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按照预定的设想也基本上达到,学生绝大多数在掌握双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课堂生成方面则通过教师与学生搜集的史料、图片和教材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等,最后得出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进行。但仔细想想,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长处亮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后改进。

  (一)长处:

  第一、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改以往总是聚焦于"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比如"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的胜利"、"为什么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为什么"的探究,学生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达到了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如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再如,在学习革命进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史实,引导学生试着为其编制顺口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编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学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见曙光",等。

  第三、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并适当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便于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构建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结构。

  (二)不足及需要改进处:

  第一、在史料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提供运用的史料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全面,仅仅是为了利用史料来佐证教科书或自己提供的结论、观点,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在历史研究与学习中,要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首先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史料,同时依据史料进行的论证应当让人感觉是无懈可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史料,企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主动构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任何历史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做出一个价值判断。因此在以后史料的搜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进行问题探究时,由于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显过快,造成学生研读史料、分析讨论时间过短,探究的不够深入,结果是在我的指点下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而学生并未真正从探究学习中自己有多少收获和感悟,绝大多数还是来自教师。这无形中也就使得本课的史料探究变成了一种"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则是需要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探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史料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类似现象出现,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减少学生研读史料进行思考探究的时间。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在这次实践教学中,虽然未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每每看到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就总是忍不住代替学生去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而没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再次去探究。这实际上还是多少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错误,学生也还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与结论,而没有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辅,学生的主"并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以后进一步加强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深入的研究课程标准,以新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同时,要多走出去听更多的优质课,从中去吸取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曾经学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而现在高中又学,这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炒剩饭",因此在学习上兴趣就不大。课堂上他们虽然并不捣乱,但整个人让人觉得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采取相应举措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他们感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或者在授课语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等,让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获。

  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这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还要加倍努力学习与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7

  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也精心备课,自觉很充沛,但授课后心中难以平静,有着许多的感触。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1. 将教材原有的两目进行了大胆整合,分为俄国人民之苦、俄国人民之怒、俄国人民之争、苏俄人民之喜四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效果很好。

  2、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由临时政府宣言引出他们的主张;列宁清扫地球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等的设计。力争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最后老师点拨。像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先引导学生讨论,再点睛.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成功的体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4、注意到抓关键词等解决问题方法的指点.

  不足:

  在小组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原因”后对其评价不及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调动不够灵活。

  困惑:

  (1)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说教。

  (2)怎样联系中国史及世界近现代史,进一步形成具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线索:空想——科学——实践(失败——成功;一国——多国)。

  (3)上课时如何把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教材较难理解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本课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

  1、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必要时进行复习和预习的指导。

  2、辅助资料的准备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注潜能生。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参与热情,多提供让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小组讨论时可让他们做记录员的角色。

  4、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必须的。

  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8

  本课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主题,分别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

  1.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当代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网页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十月革命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十月革命。

  在授课过程中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好。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整节课只上了38分钟,有些问题后来才发现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苏维埃"这个名词,比如"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关于这些问题只是稍微提到,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为学生叙述,以致于时间过于"充足"。

  2.在发挥网络优势方面还做得不够。为学生提供在线讨论而设置的问题只有一个,没能激起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评论学生留言时也过于仓促,在学生尚未留言结束时,已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

  3.在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得不够。虽然为学生提供的在线讨论问题设置得不多,但其他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却比较多。由于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而引起尴尬,所以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刚提出问题没多久,便帮学生回答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也是造成课堂时间过分"充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9

  回想自己上这一课时的情境,我大体上还是按照学校倡导的通用模式:即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和学道导学六个环节,重点在学室展示中,系统地把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具体过程、建立政权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学习讨论,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还比较理想。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具体比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

  ③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⑤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

  ④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

  总体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

  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很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认为上课时仅仅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个比较又是常考的知识点,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考试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在随后的实战训练中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强化,教会学生定期总结、定期比较、定期归纳,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反思03-20

俄国改革教学反思(精选10篇)12-29

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4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06

景阳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28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21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找质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02

3的教学反思,3.3.3教学反思01-11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1

  俄国十月革命,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主要遵循了先学后教,先手后口,先思后导的原则。

  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

  1.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当代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好。整节课上了45分钟,有些问题后来才发现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苏维埃”这个名词,比如“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关于这些问题只是稍微提到,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为学生叙述。

  2.在评论学生发言时过于仓促,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

  3.学生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刚提出问题没多久,便让学生回答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也是我作为新教师讲的第二次公开课。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我设计有自主学习、小组赛跑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大大提高。此外,经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我对课堂的整体把控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讲课内容方面

  1、没有把握好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当堂接受。

  2 、课件喧宾夺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应反素归真。此外课件中选用的.图片有的与本课内容不十分紧密,在宝贵的45 分钟内,课件的图片也应近贴课本。

  3 、重点不突出,如本节课讲的《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十月革命。但是由于前面二月革命用时太多,导致十月革命这个重点无法凸显出来。此外,对十月革命的意义讲的过细,导致后面没时间将十月革命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

  (二)教师方面

  1 、提问问题不够准确,不便于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有的问题还有些深,没有把握好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

  2 、对学生的赞美性语言不够。本节课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较高,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没有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是一种美得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美、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以后,这方面我会多多注意。

  三、具体细节问题

  1 、本节课我设置了6 个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有点多。此外,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完成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2 、忘记板书、提醒学生的笔记。

  3 、小组讨论是学生遇见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再讨论,本节课我设置的小组赛跑不是十分恰当。

  总之,十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的建议。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课堂能力会越来越高。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3

  本课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主题,分别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是,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案、多媒体、图片和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教学中重点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讲述二月革命,要让学生明确二月革命的成果,也就是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2.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是个难点。3.教师概括临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政策”。这充分说明了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进行革命,因此,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4.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即《四月提纲》。

  第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日子,即1917年11月7日,这个时间概念应要求学生掌握。

  第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既是本目的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就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第一个“新”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4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不足,发扬优点,让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不仅要前进,更要有目的的前进,让自己的教学之花能结出累累硕果。下面我就《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来谈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线索比较清晰,按照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来讲述,由于十月革命的部分史实在初中时已经讲过,所以我就突出讲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起义、进行起义、组建国家政权等史实,重点分析了十月革命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影响。苏东剧变以来,关于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话题众说纷纭、不绝于耳。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或多或少地对此有所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从现实问题入手,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新闻图片导入:由列宁的图片和俄罗斯本土品牌“红色十月”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2、进行材料解析:通过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历史资料图片,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

  4、分享合作成果:由学生合作编写有关十月革命经过的顺口溜或打油诗,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5、课堂民主讨论:通过讨论有关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情况,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上完课后,我对这一课的备课及教学过程认真得进行了反思:

  优点:

  (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合作编写顺口溜,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介绍了学习方法。

  困惑:

  (1)学生在初中已经系统学习过本课,怎样更好的调动学生,从“已知”挖掘“未知”,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学生兴奋点,才能使这节课有别于初中教材,又能更好的体现高中教学的特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

  (2)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是流于说教。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5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的学习与教学,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者可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形象的了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6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再次教学设计在高一(1)班进行了实际教学。总体来说,课堂效率还可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重、难点得以较好地把握和突破,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按照预定的设想也基本上达到,学生绝大多数在掌握双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课堂生成方面则通过教师与学生搜集的史料、图片和教材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等,最后得出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进行。但仔细想想,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长处亮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后改进。

  (一)长处:

  第一、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改以往总是聚焦于"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比如"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的胜利"、"为什么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为什么"的探究,学生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达到了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如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再如,在学习革命进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史实,引导学生试着为其编制顺口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编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学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见曙光",等。

  第三、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并适当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便于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构建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结构。

  (二)不足及需要改进处:

  第一、在史料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提供运用的史料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全面,仅仅是为了利用史料来佐证教科书或自己提供的结论、观点,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在历史研究与学习中,要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首先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史料,同时依据史料进行的论证应当让人感觉是无懈可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史料,企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主动构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任何历史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做出一个价值判断。因此在以后史料的搜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进行问题探究时,由于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显过快,造成学生研读史料、分析讨论时间过短,探究的不够深入,结果是在我的指点下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而学生并未真正从探究学习中自己有多少收获和感悟,绝大多数还是来自教师。这无形中也就使得本课的史料探究变成了一种"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则是需要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探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史料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类似现象出现,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减少学生研读史料进行思考探究的时间。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在这次实践教学中,虽然未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每每看到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就总是忍不住代替学生去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而没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再次去探究。这实际上还是多少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错误,学生也还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与结论,而没有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辅,学生的主"并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以后进一步加强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深入的研究课程标准,以新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同时,要多走出去听更多的优质课,从中去吸取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曾经学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而现在高中又学,这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炒剩饭",因此在学习上兴趣就不大。课堂上他们虽然并不捣乱,但整个人让人觉得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采取相应举措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他们感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或者在授课语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等,让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获。

  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这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还要加倍努力学习与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7

  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也精心备课,自觉很充沛,但授课后心中难以平静,有着许多的感触。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1. 将教材原有的两目进行了大胆整合,分为俄国人民之苦、俄国人民之怒、俄国人民之争、苏俄人民之喜四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效果很好。

  2、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由临时政府宣言引出他们的主张;列宁清扫地球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等的设计。力争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最后老师点拨。像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先引导学生讨论,再点睛.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成功的体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4、注意到抓关键词等解决问题方法的指点.

  不足:

  在小组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原因”后对其评价不及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调动不够灵活。

  困惑:

  (1)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说教。

  (2)怎样联系中国史及世界近现代史,进一步形成具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线索:空想——科学——实践(失败——成功;一国——多国)。

  (3)上课时如何把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教材较难理解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本课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

  1、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必要时进行复习和预习的指导。

  2、辅助资料的准备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注潜能生。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参与热情,多提供让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小组讨论时可让他们做记录员的角色。

  4、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必须的。

  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8

  本课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主题,分别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

  1.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当代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网页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十月革命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十月革命。

  在授课过程中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好。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整节课只上了38分钟,有些问题后来才发现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苏维埃"这个名词,比如"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关于这些问题只是稍微提到,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为学生叙述,以致于时间过于"充足"。

  2.在发挥网络优势方面还做得不够。为学生提供在线讨论而设置的问题只有一个,没能激起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评论学生留言时也过于仓促,在学生尚未留言结束时,已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

  3.在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得不够。虽然为学生提供的在线讨论问题设置得不多,但其他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却比较多。由于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而引起尴尬,所以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刚提出问题没多久,便帮学生回答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也是造成课堂时间过分"充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反思9

  回想自己上这一课时的情境,我大体上还是按照学校倡导的通用模式:即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和学道导学六个环节,重点在学室展示中,系统地把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具体过程、建立政权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学习讨论,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还比较理想。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具体比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

  ③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⑤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

  ④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

  总体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

  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很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认为上课时仅仅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个比较又是常考的知识点,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考试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在随后的实战训练中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强化,教会学生定期总结、定期比较、定期归纳,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