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30 22:06: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花生》教学反思7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花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花生》教学反思7篇

《数花生》教学反思1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以前在教学《落花生》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面对新课程要求,在本课教学中,我提出一个辩题,为学生创造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所以许多学生说要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善于展示自已,张扬个性;还有的学生说“我既想有花生的品质,也想有苹果的勇气与才华。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苹果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最终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数花生》教学反思2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珠子的情境,先给每人发一杯珠子(大约100颗),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让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排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当数量很多时,用十个十个地数会更简便。

  虽然上学期有数数的经验,但在本节课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1、一个一个数时,当数到19,29,39,……时,有部分同学要思考很久才能数对。2、两个两个地数对于有部分学生难度较大。3、数出二十七后面的五个数,有少部分学生总会把二十七带上。解决措施: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数的顺序还不够熟悉,数感不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因为简单就以为学生应该都会,越是简单的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29后面为什么是30,可以结合计数器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当学生对于数的排列顺序熟记于心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数花生》教学反思3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好学科。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其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豆子”后,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可以借助杯子、碗、用手抓等来估计一斤花生米的颗数,把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可以配上照片或图画,也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等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时,我惊喜万分,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来估算一斤花生米的粒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描述到:“先抓一把花生米,数出是多少粒,放到杯子里,再拿一个同样的杯子装满花生米,比较两个杯子的高度,估测出满杯花生米的粒数。再装一装,看一斤花生米能装几满杯,从而估测一斤花生米的粒数。”这么多的步骤学生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数豆子”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意外收获

  这个小小的作业,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还真是有不少的收获呢!

  我发现学生在数一份花生米时,自觉地运用第一单元中“数铅笔”的方法,有2粒2粒数的、有5粒5粒数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在利用重量估算花生米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砝码,居然能够想到利用5块巧克力来估测100克花生米粒数的方法,因为一块巧克力的重量是20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有关重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代换的生活原型。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这个学生碰到了类似的代换题目,一定会比别的学生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难题,因为他头脑中有代换的`生动映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标准的统一性也有了体会。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用到“我狠狠地抓了一把”“平平的一杯”等,也有的学生在结论中明确地指出“每次称量要一致才能准确”。同时,学生还发现“花生个大,数量会少;花生个小,数量会多”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令我吃惊。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是750粒。”也就是说,学生意识到了花生米颗粒大小的问题。还有的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测花生米的粒数,所以三个数据都不同。该学生得出结论为“估计一斤花生米约有1000粒左右”“一斤花生米数量大约在740粒至756粒之间”,能够把三次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身就体现了估算的意义。如果家长能够和学生再讨论一下三次的结果为何不同(让学生知道误差),但又有什么共同点(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信学生对于估算会理解得更深。

  有的学生在估算完之后,还进行了实际粒数的计量,而且把两次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

  由于估算的数很大,许多学生都列了一个很长的算式,如8个52相加、5个95相加、183+183+183+62=611等,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运用竖式计算。77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想到了估算,可惜没有把估算的过程写下来,说明家长和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总想追求一个更加相对准确的数字。其实,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话,就可以将很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很简单的口算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家长的参与也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全权代理,让学生当个看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好习惯。呈现活动材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美观精致,应该呈现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材料。

  有的学生把花生米虽然分成了3杯,但每次都数出精确的数,就失去了估数这个活动的意义了。还有一个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而结果竞出奇的一致,仔细观察,个别数有改过的痕迹。为何改数?这显现出对估算及其价值的不理解。

  三、我的思考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次估数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实际数等现象。教师应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加以说明,这样会对家长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活动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及对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存在差异,如在规律、误差的分析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收获。我想,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从交上来的材料看,大部分都是打印,配着工整的乘法算式,一看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完成这项作业的。怎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呢?我觉得把学生估算过程的照片照下来贴上,既省事又真实,再配上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好吗?当然,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自己把过程画下来也很好。总之,交上来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亲子活动的过程才是最好的。

《数花生》教学反思4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

  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数花生》教学反思5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珠子的情境,先给每人发一杯珠子(大约100颗),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让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排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当数量很多时,用十个十个地数会更简便。

  虽然上学期有数数的经验,但在本节课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

  1、一个一个数时,当数到19,29,39,……时,有部分同学要思考很久才能数对。

  2、两个两个地数对于有部分学生难度较大。

  3、数出二十七后面的.五个数,有少部分学生总会把二十七带上。

  解决措施:

  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数的顺序还不够熟悉,数感不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因为简单就以为学生应该都会,越是简单的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29后面为什么是30,可以结合计数器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当学生对于数的排列顺序熟记于心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数花生》教学反思6

  数数是认识数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一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算的概念。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数100以内的数,但他们未必理解100以内的数的意义。在本节课我组织了学生数花生的多种数法活动和数数接龙的活动。例如:我先抓一把花生让学生估算,我手里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学生估计有40个的`,有的估计有15个的,还估计有20个的,后来我们一个一个的数,我抓的花生一把有14个,估计有40个的同学不好意思笑了,老师我的眼里劲儿差得太远了,我鼓励学生继续。接着我又抓了一把大豆让学生继续估算,学生又说有40粒,有的说有30粒,有的说有20粒,结果我们五个五个的数,数出来是37粒。我又抓了一把瓜子,让学生估算。有个学生说有100粒,我就让他来数,他数了两遍也没有数清楚,这个学生说,老师我数着数着就糊涂了,我告诉学生没有关系,通过这课的学习后,他就会数了。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本课以花生实物数数到脱离实物数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突出了主体性和实践性,也让学生想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数花生》教学反思7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十个十是一百等。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小棒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但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小棒,在两个两个数的时候思维就跟不上,数的速度较慢,而且个别学生正确率还很低。还有学生对数的顺序也掌握不好,尤其对数的倒数还有很大障碍需要突破。

【《数花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花生》教学反思03-14

《数花生》教学反思(通用11篇)04-07

张岩《数花生》教学设计(精选6篇)04-23

数的产生教学反思04-12

《数松果》教学反思04-14

《数射线》教学反思04-18

近似数教学反思03-20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27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