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08:33: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收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

  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

  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和谐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第二个层次,我们来寻找我眼中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子,这个应该是文章的四到六自然段。在我的刁难映衬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这里要特别注意我的所作所为对于姥姥的'映衬作用。调皮鬼刁难耍赖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我天真的顽童形象。这个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衬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对熟能生巧含义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文中有一段话是最好的解释: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难怪最熟悉不过了,难怪熟能生巧了。这不仅是剪纸的学问,还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学问。

  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文字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鹊登(梅)枝取其谐音喜上眉梢,尤为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图个吉利,是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姥姥其实正是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她的身上具有的特点大多也是中国劳动妇女都具有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课文的剩下部分,以剪纸中的牛和兔代表姥姥和我的形象,通过剪纸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姥姥和我之间的依依亲情。兔子是顽皮的,老牛是温顺的;兔子是活泼的,老牛是敦厚的。我也由最初的不解,到知道,并充满了好感。

  最后,兔子长大了,老牛更老了,但是仍然满是期待。此时,童年的剪纸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姥姥的爱也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脑海。

  剪纸不光是指姥姥拥有的一种高超技艺,还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联系的桥梁,更寄托了我对姥姥无尽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然,这里还是可以弥补的,以《姥姥,我想对您说》为题,进行续写,不仅能积累语言,还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艺术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建立起姥姥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用心品读语言文字,在鉴赏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对文中具有浓浓的北方风情的词句表达效果,有所感悟,并对习作语言表达有全新认识。由此,品读、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是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我尝试了从姥姥的“剪纸”入手,也花了较多课时,只为走进那片开阔的草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品味,发现情,体味美。

  一、先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些作品以什么居多?为什么?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可见我非常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作品究竟有什么魔力,使我总是缠着姥姥剪这么多牛和兔?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见,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姥姥的剪纸除了“我”很喜欢,还有其他人喜欢吗?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 “开口求剪纸的人乐颠颠地走了。”

  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再加上《卖油翁》、《庖丁解牛》等故事的补充,更增加了学生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理解。学生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

  二、体味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姥姥的剪纸》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体味姥姥和我浓浓的祖孙情。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作品?这些作品图案有什么特点?(以牛和兔子居多。)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的作品?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各有什么特点?(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从这些作品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吗?(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感觉到了姥姥和我之间甜蜜、温馨、依恋的情感。)

  甚至连“喜鹊登枝”这幅作品,也是我故意刁难姥姥,姥姥顺着我剪出来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然剪得形象至极。”这个生动例子。找找这些文字中是否也藏着姥姥对“我”的喜爱,“我”对姥姥的依恋。引读学生交流4-5自然段;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姥姥剪出了一张无可挑剔的作品,我却还要耍赖。面对我的顽皮捣蛋,姥姥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大家对姥姥说的‘按冒了’是怎么体会的呢?“‘冒’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突出,向外涌出。” “‘冒’可以组词‘冒烟’。”

  “《泉城》一课描写趵突泉时候描写到‘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噜咕噜’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里的‘冒’和‘冒烟’的‘冒’,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都很容易想象出来是怎样一副情景,你们说这里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呢?”

  “因为我太用力了,那么使劲按,使姥姥感觉眼珠儿都要蹦出来了。”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姥姥”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我死死地捂住故意刁难姥姥,姥姥摸着剪好窗花,一句话“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一个动作“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一言一行都藏着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作者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对幼时自己的描写:“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这些词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我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文本去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调皮是用来反衬姥姥的宽容和慈爱,再用心品味了姥姥的言行,学生易于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再体味这个生动事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学生切身感悟了只有在自己真正喜爱的人面前,才会无拘无束地刁难、耍赖、调皮,一下激起了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三、抓细节品字词,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

  继续品词品句,体会这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细节描写时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深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作者的匠心。

  作者除了这个“冒”字用得巧,还有此类的妙词妙语吗?轻声读文,画出品味交流!

  1.读后交流:“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朗读,说说理解,再思考:作者怎么具体表现出“总剪,熟能生巧”的?

  2.交流“数九隆冬剪摸黑剪。”

  联系生活谈体会:姥姥的剪得多、时间长、长年累月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娴熟如此生动的语言文字,用心揣摩,眼前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能读好这一段吗?

  3.读后交流:“姥姥的手就是手指。”

  品评这一比喻如何表现出姥姥的这一特点的?你能体会出什么?(体会出剪纸在姥姥的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剪纸,已成为姥姥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了!)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其实,作者在描写同一个事例时,充满情感的语言展示了姥姥很多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字是最有魅力、富有内涵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姥姥借着剪纸在表达着对他的关爱与期盼的?

  4.读后交流:“拴”字

  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的是什么?姥姥是如何用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的?从文字上看,这里拴的是孩子调皮地野性。姥姥正是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为我打开了剪纸的艺术之门,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体贴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有了姥姥,有了她剪刀下的“老牛”和“兔子”,有了这样一个艺术天地对“我”的熏陶,才让我迷上了剪纸,让我缠上了姥姥。

  姥姥的剪纸和她剪出的艺术形象,是作者一生的难忘,那有声有色的梦境是回味,是思念,也是缅怀的心境。姥姥的剪纸里藏着浓浓的祖孙情。那是长者倾心地像牛一样地付出,是后来者在长者的关爱之下像兔子一样快乐成长。是感悟亲情之后的美好回味。姥姥的剪纸,他对我的关爱,剪纸艺术的种子,剪出的美好形象,已经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我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田里萌发,萌发出一片充满绿意的思念。而这,正是纠缠着的浓浓亲情之感。而这,恰恰让“我”多少次梦回故乡,梦回那剪纸的世界,而姥姥,成为“我”梦中的主角。于是,姥姥的剪纸,带给的不仅是我,还有的是乡亲们的浓浓的爱。这是亲情,也包着乡情。

  5.交流:“缠”字

  一个“缠”字,说明了什么呢?

  “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缠”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说话;

  A “我”看不懂剪纸的内容,不解地发问,热情地交谈,表现出姥姥对我的亲昵、关心。

  B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故事?

  C姥姥只是剪着玩耍的兔子、干活儿的老牛吗?

  “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其实,姥姥是在借着剪纸表达对“我”的喜爱、呵护,传递着对我浓浓的亲情。

  表面上看,这些语言文字都在写姥姥对我的喜爱,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悟到了什么?(“我”对姥姥勤劳善良的赞美、对姥姥依恋之情。)这样内涵丰富的语言,我们该怎样读好它?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这里的“缠”不是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缠”绕。这个“缠”字,是喜爱,是依恋。这个“缠”字,是我对剪纸的迷恋。一个“缠”字,说的是我迷上了姥姥的剪纸,迷上了剪纸艺术,也迷上了姥姥与我剪纸聊天的亲情。我忘记了,夏天那密云多雨的盛夏,忘记了那河里自在的游泳。

  在剪纸的天地里,“我”体会到了兔子的快乐,那不就是童年的我的快乐吗?我也体会到了老牛的敦厚,那不就是姥姥的敦厚与朴实吗?姥姥的关爱,让我拥有了别样的童年快乐。

  6.交流学习:“有声有色”

  “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伴着我的成长经历。

  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眼前、梦境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我的心境会变得如何?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感受的?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言文字谈。

  满怀着依恋、不舍、思念。

  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词句还有很多,如“清清爽爽”“啧啧赞叹”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地方特色,匠心独运,使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文字,品味起来却蕴含万千真情。

  四、适时进行写法指导,让文本回味无穷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是很重要的。文中对姥姥的描写,作者从:

  家家户户贴满姥姥的劳作;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从小听人啧啧赞叹,引用大家说的话证明;广结善缘,有求必应的事例;我的故意刁难;姥姥用剪纸把一个调皮爱玩的孩子“拴”在屋檐下;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默读找出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词句,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份量,感受到刻画人物围绕主题循序渐进描写的好处。作者在表达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比喻修辞手法应用,又有反面衬托;既有引用、想象,又有事例列举。层层铺垫,层层递进,有声有色地把“我”对姥姥的美好情感直接表达了出来,从而让姥姥的立体形象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感悟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语文教学本就应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同学生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汉字之美,在学生纯净的心田留下汉字的故事,使学生能喜欢上汉字,喜欢上语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三、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部分,想想教会我一个什么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6、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

  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1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2

  剪纸,这项民间工艺和现在的学生已愈趋愈远,如何让这项精美的、反映劳动人民无限智慧的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学本篇课文需要重点思考的。

  课文题目是“姥姥的剪纸”,说明作者对姥姥的剪纸情有独钟,印象深刻,洋溢着赞赏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纸怎样呢?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剪纸进行欣赏。(1)剪纸的栩栩如生;(2)剪纸富含深意;在学生欣赏了姥姥的剪纸后,就可以为顺利地认识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础。

  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剪出“心灵手巧的劳作”?答案在哪里?还是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知,去体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事实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出作者对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就是对姥姥的认识。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3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我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到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4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5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4-0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5-24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06-14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6-14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5-20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4-0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4-0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4-04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范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