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18:36: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数学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反思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过进行总结。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新问题,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决定。提高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比如我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的教学环节是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旭日东升引入,让学生发现地平线和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用硬币画圆后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题组练习进行应用,最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旭日东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例题之后我安排了基础练习,中考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和易错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对习题的处理应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我在讲解习题时没有及时进行方法上的总结,致使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明确。教师要根据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通过反思使我认识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教师应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反思过程中,无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只取决于他有多高学历,更不只取决于他有多高深的学问,而取决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和创新.一位对自己教学不断反思的老师,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试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日常生活中,商店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学生们也是每天都会接触到商店,因此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给学生创造货比三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因此,上课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只负责引导不直接给出答案,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下面谈两点设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应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高层次思维培养。本节的“货比三家”在讲课实践中仅仅是“小数大小比较”的一个知识点,应该继续在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串,比较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总结出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而不要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经验水平上。让学生经历这种中高层次的探究思维过程更为重要。

  2、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情况。如本教学设计最后的“小结”中,要让学生谈“结合本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几乎成了数学教学中必有的一个环节,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谈体会和收获,只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同时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则更会有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平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习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回顾本节课,《吃西瓜》是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分数及意义,并能比较分数大小。教学中以唐僧师徒吃西瓜情境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第一次接触分数计算,在得数方面容易掌握,但是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在探索 的结果时,先猜一猜得数后动手操作验证,再PPT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并由此抽象出同分母分数相加规律。

  然而在动手操作这一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只让两个学生来展示验算方法,其实,当我巡视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有多种验证方法,加之三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点,若能够多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承购的喜悦,也能够带动全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验证活动,我只提供了2种图形,要是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验证,学生会更有兴趣,对其思维的发展也有帮助。

  教学流程中有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按照要求提出了诸多数学问题,而这一过程,我却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一带而过,领着学生解决事先安排好的数学问题。若能及时肯定并采用学生的问题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则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总观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够落实到位,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而教师仍存在很多不足,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1)在评价学生语言方面,虽然本节课的`评价性语言较多,但仍较多的停留在很好非常棒等字眼上,评价性语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教师个人教态需要多加练习,同时上课的激情不够,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如此才能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面对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我要以更加积极、认真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名师的课堂,不断学习,经常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估计费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购物这一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现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反思。

  一、学案设计要注意细节。

  1、我的学案正反两面满满两张,的确,这是我根据这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学生看到后,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太难了吧,密密麻麻。怎么办?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在教案里设计,学案里可以不设计。(学习要求,温馨提示,这些可以在课上由老师简单提出。)

  2、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五种估算方法后,应让学生比较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这对后续的做题更有帮助。

  3、学习目标表述不是很恰当,原为: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应在此前加“能”。

  二、课堂发言要积极、大声

  我班的谷刘强、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课堂中总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小的.可怜。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对待一切无从下手的现象。怎么办?

  这在以前不是没想办法,例如:将他们三个人作为课堂的焦点,提出问题后,只要他们三人中有举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在每堂课的展示环节,都由他们几个先展示,即使他们对问题不能透彻理解,也由他们读题,由其他同学帮他们回答。

  这次听课,教委领导又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听后,我决定这样做:

  1、改口号,根据我们班级中现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4人,有占1/4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很大声。我决定改口号为:我敢说,我会说,我大声说。(敢说:首先,我不怕错,我敢举手,我敢站起来说;会说:不是会说才说,而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大声说:这是最终目标,从大声说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敢于发言:针对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说给组长听,组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举手说;若不会说,可以让组长教他们说,组长教后,让他们在组内展示,最终在班内自信展示。

  3、多鼓励,多评价,这也是促进学生敢说,会说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在他们几人中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感觉目标太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加油。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大声发言都要给予评价,鼓励。(老师评,学生评,他们几人互相评)

  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能真正变成:师生的乐园。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

  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 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

  (2) 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馈、引导。

  (3) 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小。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

  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啊。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

  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 “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

  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这凝练成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我要求学生对学习各环节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对新知进行自我探究,寻求规律;课后进行复习检查。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反思意识明显有所增强。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针对前期的错题主动重新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钟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获取过程。学生初步实现了“学会学习”、形成了反思行为习惯化。大部分学生能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等进行自觉、自主反思。在课内,善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甚至于对教师的、课本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反思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施,我发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

  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

  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

  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

  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

  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

  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

  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

  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三、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 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 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 (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 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教育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在于不会作决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缺乏解决问题前的反思.他们误认为,似乎必须先在头脑中把问题都考虑成熟了才能动笔做;误认为做的每一步必需正确无误,没有尝试或出错的余地.更多的人也误认解决问题不允许用直觉,因而导致学生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预见性,学生存在盲目做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课堂上的正确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各种想法,而且要进行猜测尝试,在许多解决途径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途径,最后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做个粗略性的预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学生自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如下的建议.

  “我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来解题?” “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这样选择行不行?”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学生起初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当他们渐渐习惯于去这样想,以便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在解决问题前进行反思,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这个方法,学生参与面广,讨论热烈。整节课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实际上,由于初中生的年纪小、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总是一成不变,那么教学质量肯定好不了,因此我们在每上一节课之前,都充分地进行教学反思,设计出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调节

  教学过程并非是一个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去加以实施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反思并随时加以必要调节的动态过程.调节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一般生成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有时甚至学生的.调皮捣蛋生成的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原来预先设计的思路或环节被打破了,但我们应该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目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样会使教学主体失去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捕捉教学灵感,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在讲完了一个证明题的例子后,我们已转到了下一个例题,这时有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证法。”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我想就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今后他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给他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反思,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不要有先入为主;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如果时时总是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将会严重抑制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创造性,因此课中反思是教“活”学生的关键,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首美妙的“插曲”。

  三解题后的反思——回顾

  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步骤:①弄清问题②拟定计划③实现计划④回顾。他特别强调,“在成功地解决问题以后,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我们能够改进这个解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

  解题后的反思,不仅包含对解题结果的反思,也包括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反思等等。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可以从思路是怎样现的角度引导学生这样自问:我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发现的?由什么启发而来?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是否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能否找出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能否将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应验证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忘记了进行分类讨论?想想是否可能有特殊情形,或者可将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形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教师要真正实现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切实抓好“反思”,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有着积极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邮票的张数》是四年级学生学习方程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关于解方程的类型。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利用四则运算关系及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的方程后,学生再进一步学习本课,就比较没有难度了。本课的重点应放在会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到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将等量关系表示出来。即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提供了三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学生要有会选择信息的能力,感受到只要利用其中两个信息,便能建立起一个等量关系。即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本课题有两个未知数,一个是姐姐的张数,一个是弟弟的张数,要求学生能根据信息中两者的.关系,把较简单的弟弟的张数,这一份设为x,姐姐的用 3x表示,就能将问题解决了。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选择不同的信息,就会有不同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不同的方程,但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本节课还应注意的地方是,第一次较完整地出现关于方程的应用题的书写格式,检验x是不是方程的解也有另外的检验方法,如直接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检验,而不用在所列的方程中去检验,这样能更快捷地进行自查。

  学生在新授课后的练习中,会存在不大会寻找到等量关系,或者想要直接用算式来求问题的情况,但相信经过一定的练习,学生会自己发现、总结解决这种问题的好办法。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教学效果较好。反思整个课堂,重点体现了以下几个理念:

  1、鼓励猜想,重视验证。

  新课标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 推理、交流等活动。本课正是在学生已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大胆提出猜想,并选取合适的学具、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又引导了学生树立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思维方式,同时,由于是验证自己所提出的猜想,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思维极其活跃,汇报阶段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便也在情理之中了。在自己的猜想得以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强烈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象海滩上的印痕;经教师点拨,让学生自己寻求而得到的答案,如巨石上的雕刻。”本节课,我不急于带领学生寻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选取合适的材料、科学的方法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进而获取数学知识,获得深层的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维火花得以点燃,在反馈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精彩迭出,让大家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先奠定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习,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数铅笔》之前我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这节课我没有使用教具,用的都是教室里的素材,如有多少个同学,多少只手,多少个手指头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也很感兴趣,也许是刚开学的原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过完年后,好像也懂事了。看到这帮小家伙一个个精神饱满端正地坐在教室配合着我上课,此时的我也被小朋友的.精神面貌感染了。借着这一良好的状态,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了100以内的数数。

  (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

  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不同数数的方法数出100内的数。此时,我感觉这节课的效果应该不错,学生掌握得也应该差不多了。于是就进行练习巩固,在练习过程中,我却发现了学生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如“圈一圈,数一数”中一堆杂乱无序的圆点,数数一共有几个?许多学生为了更快地数出结果,用五个五个数,三个三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数数,数着数着就乱了手脚,结果出现很多漏数或多数的错误答案。

  (这种情况应该选择边圈边数的方法)

  再如一个整齐有序的队列(10人一行),数数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为突显自己的方法多而且独特,用三个三个数,六个六个数等方法去数,结果不单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

  (这种情况应该选择十个十个数或五个五个数)

  学生虽然学会了数数,但在很多实际情况中,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哪一种数数方法去数数。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

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学反思01-05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1-03

小学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反思06-10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8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9-10

数学下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反思10-11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3-26

人教版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2-05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