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9 12:58: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抛出一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通过我的示范,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拉萨的`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学生都聪明地在课文中找出关于蓝天的词句。

  在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后,我开始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会点出这时这篇课文对拉萨天空的一个总写。而对于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一个问题: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在对“掬”“让人神往”“隆冬”等词语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最后一段是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并适时抛出问题: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学生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出。

  学完本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拉萨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而对于第一段总写天空的特点,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写这个重点认识还不够真切,我还需要进行思考并加强引导。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 )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4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中,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一个难点。我是这么处理的,让生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为什么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儿回忆了一开始介绍的拉萨资料,它海拔高,布达拉宫高,人们站在布达拉宫之上,感觉离天空很近。其次,这儿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世界万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也是个难点:“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我先让孩子们看画面后,感受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蓝天显得更加的.美丽。之后我又出示了蓝天之下的鲜花,蓝天下的河水,蓝天下的牛羊等图片,让孩子们模仿着去说一说、比一比,从孩子们的举手发言中,我感受到仿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个别孩子的词汇丰富一些所以就能说一些。再次感叹,学习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定要有词句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

  初读文章后,发现一个“蓝”字贯穿文章始终,课文从头到尾都在尽情描写拉萨天空的蓝;再仔细读文,发现作者的语言又是如此之丰富,只为描写天空的蓝,就用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宝石、蓝晶晶”这么多词语。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词句,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学习作者丰富的语言。如:“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透亮”、“ 纯净”、“ 明洁”写出了蓝天的通透、无暇;“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句子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这些词句让学生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之上,感受到了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6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一个学生说是用手舀,其他学生马上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这下所有的学生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再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第2段作者运用比较手法,写到“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们已经感受到这句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可是,怎样把这种蓝让我们感受到呢?对是和白云比,和草地比,这样就衬托出天空之蓝了。可惜,当时没有利用多媒体,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亲自感受一下,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会体会得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班里的许多后进生学习存在困难,尤其是读书的时候,生字太多,课文读不通顺,我想他们以前阅读时太依赖拼音了,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突破识字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阅读。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7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训练。当导游,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与内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8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9

  我在上《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课件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然后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在教学中我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的合理性有待验证。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1

  1、本课中关于天空的词语:

  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可供学生积累运用;老师也可以对此归类进行词串教学。

  2、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极写拉萨之高,可引用唐·李白诗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帮助感受这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拉萨之高。

  第二句,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哪里呢?可组织学生探究:写出了拉萨天空的干净。洗脸要用干净的水。可见作者借用人们的话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拉萨天空的蓝、净。

  第三句,详细写出了在拉萨湛蓝的天空特有的美景,其实这段文字就是写P37上面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分别从文字与图片上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美)纯净、明洁。

  3、紧接第二段,这么美的天空,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不让人神往呢?导读一下第三节即可。

  4、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建筑,(到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来这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就非常雄伟(可以介绍一些数据、配上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有了这蓝天的衬托,引读第2句。

  5、情感。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课时:

  6、词语:

  生字词:美妙 纯净 视线 忍心 蓝晶晶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贴着

  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 对照 隆冬 盛夏 雄伟 壮丽

  7、引号:

  特有名称;引用

  8、积累:

  拉萨——日光城

  常州——龙城(本市)

  苏州——姑苏城(本学期刚学过的古诗之中)

  9、比喻句:

  第一节第二句;第二节第二句;第五节。

  夸张:第二节第一句。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3

  拉萨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遥远。那里的天空究竟有多蓝,有多美,他们没有真切的体会。在教学时,我紧扣文本中的一个“蓝”字入手,让学生在反复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的同时,激起了心中对这片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独特而到位的体验。不过,深究课文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在体现拉萨天空蓝的`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力在描绘拉萨天空的“净”即“透亮”,这两个关键词仿佛整篇课文的两条主线,贯穿在整篇课文之中。因此,教学时,这两个方面我都引导孩子重点去体会,去想象,去感受。

  本节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孩子们都能紧扣文本,展开联想,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更在对话中体现了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此外,我适时地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拉萨不一样的天空,在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由直观的图片,从感官上让孩子再次感受拉萨天空的美,此时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这样的语文课,孩子是喜欢上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拉萨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对她的认识很少,但能从图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蓝。文中用词用句优美,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描绘出这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时借助图文让学生亲身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蔚蓝,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拉萨的天空为何会如此之蓝?在教学时。我有机的结合我们这的天空与拉萨所呈现给我们的天空进行比较,同学们一看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别。我们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结合,确实没有了书中所描写的蓝的感觉,经常写的蓝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应该是这样的。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蓝,透亮、晶莹,没有任何的杂质。为何会有此区别,不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吗?——环境。是的,同学们一语道破。两地天空的不同,从侧面也就体现了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这环境已遭受破坏,空气已经不纯净了,工业废气把原本湛蓝的天空遮住了,让我们难见天日了。拉萨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因此才有那么蓝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学中,同学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护环境就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孙礼君)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

  在执教《拉萨的天空》一文时,我努力借助多媒体,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用心灵去触摸文本语言。

  1、 借网络、图像、音乐,激发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

  用一幅幅“拉萨的天空”的图像,拉开课的帷幕,孩子们的目光被吸引,深深地感受到那里的天空与我们这儿的大不一样,格外的蓝,格外的可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都想拥有那般的天空。有着这样的气氛,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有学习课文的冲动。再播放配有音乐的课文范读,大家都跃跃欲试,或一人放声朗读,或同桌齐读。有的在书上划出了好词好句,并试着背诵,有的与同桌讨论着什么,有的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了问号。这样热情洋溢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

  2、 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图文并茂,提高对词句的品读、评议、感悟。

  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对于文本的品读,而有了图像的加入,就会使课堂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生命力。“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的天空,“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的天空……配以图像的展示,更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拉萨天空的湛蓝、纯净、透亮、明洁。带着这样的印象,再细细地品读,热烈地评议,大胆地质疑,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感悟。

  3、 让影像回放,加深记忆,领略美,感悟美,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课末,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来欣赏图像,文章的语言会显得更鲜明,更生动,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会更深刻,那图画的美,文字的美又再一次的体现。此时,似乎孩子们出门抬头看到的就是那拉萨的天空,面对这样的天空,你想干什么呢?孩子们告诉我:“我想装上两个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去触摸蓝天。”“我想把我们家乡的天空也拍下来,让其他地方的人也能欣赏我们这的美。”“我想真的到拉萨去,看看那儿的天,看看那儿的布达拉宫,看看那儿的人,还想看看那儿其他的名胜。”有着这样的想法,相信孩子们课后的活动也是丰富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09-19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04-07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04-07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篇03-21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03-21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03-21

《拉萨的天空》教学实录03-13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13篇)06-18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13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