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3 21:50:20 毅霖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1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课堂应该……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深刻的体验获得的。”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在课文教学中,我常常玩点小把戏:将原文的一小块或几小块“剪除”,再将我擅自伪造的材料“缝补”上去。然后,我喜滋滋地问学生:“怎么样?不露痕迹吧?谁是高手,能找出我的马脚来?”

  教《沁园春·长沙》,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截换。

  第一次截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将这几句作了如下更换:“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书生弱气,挥斥难遒!凄凉江山,岂敢文字,空是怀恨万户侯。”这样的截换,除了格律上的问题,内容上行不行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这几句换文所表现的情境虽然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但它与前后文不协调。前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后文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岁月,这样的活力,这样的气势,哪里是“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空是怀恨万户侯”之辈所能拥有的?换文显然不能成为原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次截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实,在寒秋时节,还有许多是当时可以看到的:萧萧下的落木、橘子洲上的枯草、湘江上破损的船帆、顺流而下的腐朽船木、岸上的残垣断壁、凄切的寒蝉、失色的残阳……于是我将“看万山”几句换成了“看万山衰遍,枯林尽染;漫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这样的截换行不行呢?起初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所写的情境不但在那个时代,就是在所有的时代,也都是有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看,它写出了秋天的共性;而且,换文里的某些词语,如“衰”“枯”“浊”“朽”“哀”“藏”,还流露了一种不满现实的情绪,这就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了;再说,与上阕最后几句也能较好地呼应:正是因为不满现实,所以诗人才会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沉感叹。(因此,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换文比原文更好。)

  但再深入讨论,大家便一致认为不能换,因为,“看万山”几句的后边紧接着的一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改的几句,格调和意境都与“竞自由”完全不能吻合。“竞自由”表现的是万物争先恐后的朝气,蓬勃向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换文则正好相反,表现的是萧条、衰败,让人感觉到苦闷压抑。

  通过以上两次截换,学生明白了:写景也好,写事也好,不能看到(有)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取舍,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文的协调统一。

  第三次截换:

  就第二次截换来说,仅仅是因为与前后文不协调才不成立的吗?如果干脆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改作“万类霜天竞忧愁”,使整个上阕变成如下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衰遍,枯林尽染;漫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竞忧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样更换的上阕,虽然意境与原词不一样了,但无论是截换后的上阕内部意境的统一,还是与原词下阕的呼应,应该说都不存在什么问题。就上阕内部意境来说,“寒秋”“萧萧”“落叶”“枯”“浊”“朽”“哀”“藏”与“竞忧愁”“怅”“苍茫”是统一的;就与下文的关系来看,上阕说山河萧条万物衰败,因此提出“谁主沉浮”的尖锐问题,因而,同原词上阕一样,也呼应了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说,截换之后全词的脉络是清晰的,结构是完整的,立意也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这样的截换仍然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但绝大多数都不得要领。我让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尤其是了解词作者本人的一些情况和写作的风格。在后来的讨论中,学生便基本上统一了认识。

  以下是学生的认识:

  毛泽东早年便以天下为己任,对人生对事业始终充满信心,从不悲观失望。在离开韶山前往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前给父亲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小学堂,富家子弟看不起他,少年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在湘江学游泳,写下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诗句何等开朗向上,何等胸怀宽广,何等气魄冲天,何等潇洒豪放!不能想象,如此的毛泽东,怎么会发出截换的上阕那样的悲吟哀鸣?

  第三次截换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2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3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4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5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毛泽东博大的胸襟与革命的豪情,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激起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因而在设计《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时,即尽力体现这一点: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并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的胸襟。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4、了解词的某些知识,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文美的同时,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让同样热血沸腾的学生们在这一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备课最关键的是要备学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在自我探究中领悟文章的真谛,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的这堂课中虽然有学生的参与讨论,但由于自己没能很好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课堂的提问几乎成了自问自答,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自己有些紧张,使得课程进度太快,在课文进行到三十四分钟的时候基本内容已经讲完。剩下的时间,自己提前做了预备,虽没出现课堂停顿的现象,但这十一分钟成了课堂的“垃圾时间”,没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何把握教材,从中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的欠缺,还没能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依然停留在自己读懂的层面上,没能深入课堂,找到师生的共通点,这将是我今后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时,只做了浅层次的分析,如果能再做深入的探讨,就更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胸襟与气概。

  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还包括教学语言表达的培养,爱默生说:“完美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语调+7%的言辞”。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愉悦,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身体力行,争取做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师。

  总之,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评委老师的点评指导,更让我受益匪浅,它增加了我对未来的信心。我会吸取教训,不断前进!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6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7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1、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2、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3)语言表达应该更加简洁、有针对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8

  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9

  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10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

  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

  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4-29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4-29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21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1-0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1-0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2-0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8-27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4-03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