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反思(精选18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活动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活动反思 篇1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会讲故事,知道大人对我们很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一个生气的小朋友——阿贵,他为什么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儿能有较高的兴趣,跟老师一起听听这个故事,在导课部分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幼儿注意倾听。
听完故事后,引导小朋友说出,阿贵为什么会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呢?他的愿望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梦境中阿贵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能够大胆来表述故事,进行自由的交流,锻炼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让小朋友们对阿贵所遇到的困难按顺序进一步进行表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训练小朋友们表达事物的条理性,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大人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课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如果在此活动中将此部分进一步深化、扩大,幼儿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活动反思 篇2
在《歌声与微笑》活动中,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赠送着微笑。有小朋友说:“我把微笑送给你让你快乐!”还有个特别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听课老师,微笑着说:“老师我喜欢你,祝你快乐!”一个小女孩走到一位老师的身边,微笑着说:“老师,你教我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给你。”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发现:情感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音乐又能给人快乐和一种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在优美、富有节奏的《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互送微笑,体现了“情感与音乐”的交融,使活动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蕴涵的力量。
教学活动反思 篇3
《城里老鼠和乡村老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语言活动,它通过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城里老鼠去乡下做客与乡下老鼠去城里做客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领孩子们去了解另一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为了有效开展这次活动,课前我不但自己收集许多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还让孩子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并带到幼儿园,同时还要求孩子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城市和乡下的不同,积累一些经验。活动的开始,先让小朋友一起在投影仪上欣赏这些画面,聆听小朋友的介绍,然后老师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给你什么感觉呢?”在此基础上,大家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活动中,我和小朋友围绕“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喜欢到城里生活呢?还是喜欢到乡下生活?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精彩回答让我赞叹不已,感触很深。我深深喜欢这些孩子们。
其实,城里和乡下都有自己最美的地方,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孩子们都说了自己喜欢城市和乡村的理由,相信只要是适合我们自己的都是最好的。现在我们的城市和乡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的生活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特别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活动中孩子勇敢的辩论是整个活动的亮点。
教学活动反思 篇4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及他们较感兴趣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一节语言教学活动《谁的生日》。
在制作与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在播放图画时,找不到暂停的按扭,通过多方请教,终于找到并解决了难题。除了难题,还发现,通过多媒体教学活动,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许多优点:
1、幼儿较感兴趣,容量大,内容较丰富、生动,可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图象清晰、操作简单,教师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过程与画图结合,让幼儿学到更多知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幼儿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宽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3、操作简单。
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配上生动、活泼的教学动画,再制作出一些图扭,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控制动画,反复观察后,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本次活动中,我也有一些不进入人忆的不足之处:
1、情感交流在教学中,介绍、讲解的不够。
2、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的完整性还有待于加强。
3、幼儿的胆子较小,不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现。
4、自己的课堂反应和应急措施做的不够。
5、课堂教学语言不简练。
总之,这件多媒体教学课中有得有失,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信心,继续加强多媒体制作的学习,阅读更多的教学、教育理念,更好的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案,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
教学活动反思 篇5
我以故事的题目导入,出示竹篱笆和牵牛花的图片让幼儿认识。通过边看图边听老师分段讲述故事来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如:“竹篱笆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不开心的?”引导幼儿关注画面,捕捉细节来理解故事。
学习用词语:孤零零、寂寞,通过情境介入让幼儿体验。通过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体会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集体阅读中,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说清该页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幼儿质疑,用“是这样吗?还有别的意见吗?”等来激励幼儿相互解答,解决相应的难点。
教学活动反思 篇6
今天的美工活动是折纸“小纸船”,其目标为:
1.学习折叠纸船,了解船的基本结构
2.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对美工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副大海背景图,上面漂浮着各种颜色折的纸船,以这样一副画面导入来吸引孩子。孩子们注意力也被吸引了,他们随着我的思绪开始进入学习。
经过几遍讲解示范,到了该孩子操作了,孩子们拿到纸之后,跟着我一步一步开始折叠起“小纸船”来。特别是难点部分,我总是放慢节奏,再反复演示,结果还是有孩子叫到:“老师这个这样对不对啊?”“老师,我的纸船翻不过来。”有的幼儿还撕破了纸??在整个幼儿折纸过程中老师幼儿都显得很忙。有的幼儿不停的问,老师不停地给予指导。
最后我就指导了一组中能力强的幼儿,让他们先演示在小组中,然后在相互学习,这样很多小朋友在相互学的当中学的较好,在大家都已经会的基础上,再学习下一步并按同样的方法学习,这样大部分小朋友学的也很轻松。活动结束后很多的幼儿都会折纸船了,但对于这节美工活动课后经过反思我有很多的感触。
反思:引导幼儿学习小纸船的折叠步骤时可以利用分解步骤的形式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更清晰地看到折叠方法同时可以节省指导时间,不会让自己手忙脚乱忽略到其他来不及指导的幼儿,或者也可以将折叠小纸船的步骤拍成视频循环播放给幼儿看,这样也停省事,不会让折纸活动显得很累。
折纸活动班内开展的不是很多,所以对于折纸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在教学时,能跟上老师节奏的总归只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孩子,如何提高幼儿的折纸技能,如何让能力弱的孩子跟上老师的步骤,如何让能力强的幼儿发挥作用呢?关键就是利用平时的时间多练加练习,熟能生巧,其次以强带弱,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让孩子轻松的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内容。
为了提高孩子的折纸技能,我们要创设环境,多提供机会给孩子练习,我们可以创设区域,投放多种折纸纸张,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来指导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以强带弱。也可以家园共育让家长在家指导孩子折纸。我想这样我班孩子的折纸技能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教学活动反思 篇7
认识梯形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内容。活动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已经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我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在观察梯形的不同摆放形式,识别梯形环节。在如何引导幼儿不受梯形的各种摆放位置角度不同的干扰找出梯形环节,我以一种很贴切他们生活经验的方式给予他们总结:教师小结:这些梯形,它们摆放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小朋友一样,有时你是站着,睡觉你是躺着,但无论你是站着还是躺着,你还是那个可爱的你。梯形也一样,无论它们的角度怎样变换,它们还是梯形。幼儿的操作实践中准确率较高。
教学活动反思 篇8
一、分析在活动中教师可取的活动策略
在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观察的策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例如这次生成“下雨”的科学发现活动,正是“下雨”以及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成为孩子们关注和感兴趣的焦点,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回观察者。当幼儿发现“要下雨了”这一现象,并对“雨”和“虫子”产生好奇时,他们便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说谈论、观察、用手触摸雨滴等。这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参与对“雨”的观察活动,在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雨”的过程中,我成为了孩子活动的引导者,并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短短几分钟里引领他们去观察下雨的景象。正如新“纲要”和瑞吉欧理念中谈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反思在以后的活动中有待改进的活动策略
1、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推动”的作用,并意识到主题本身的整合性。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下雨”的生成活动作为来源于幼儿自身生活事件的主题,可以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主,同时涉及多个其他的领域,这样往往会更有生成的空间,而教师在这种继续生成的过程中应该起到推动的作用。比如“下雨”这一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既然生成的是一个主题,那么除了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领域引导幼儿感受,但是实际在整个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单一的科学领域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感受,不能充分地发挥各领域活动的整体功效。
由于幼儿缺乏经验,所以对“下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下雨的现象变化,而对雨的作用和与生活的关系等一些粗浅的认知,他们不会表达,也不知如何表达。这时作为教师应该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领域的活动(语言、艺术、社会等),让孩子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可以让孩子用身体语言或节奏来表现下雨的情景,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和孩子谈一谈雨在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孩子不会写字就可以让他们将自己了解到的事物画出来。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实现主题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不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活动。
2、应该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下雨”的生成活动中,在讨论时有孩子提出:下雨后这些动物和虫子又会怎样。孩子充满好奇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生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活动,然而在活动中教师虽然让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到书籍、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但并没有顺着孩子的好奇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雨天人们的一些表现或下雨和自身的关系,也没有让孩子将探索的结果和同伴们用语言或其它多种形式分享,而是将孩子引入教师的预设活动“探索科学角”,这无形中也扼杀了孩子本来所要进一步生成的有价值的活动。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当孩子好奇地探索一些事物现象时,作勾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小组的或集体的交流与探索,从而使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相互交融、有效渗透。所以说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教学活动反思 篇9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以前也开展过相关活动,所以幼儿对于何种图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活动中我首先复习了幼儿园对于梯形的认识,说说梯形的外形特点,再以多种形式引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观察讲述: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巩固对几种图形的认识,为此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份的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游戏找图形为下面的幼儿单独操作活动打下基础。在“找图形”这一环节中,多数小朋友都能按要求找到正确的图形,当然也有少数小朋友没有找准,特别是在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虽然老师将小朋友学具中的长方形和正方
形已经做得十分的明显,将其特征完全展露出来,但有的小朋友没有认真分辨,仍然找错。由于幼儿的操作材料图形数量较多,要引导幼儿多次点数验证后才能记录结果。
教学活动反思 篇10
昨天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一首新歌《小红花》,今天我们决定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延伸这个主题,于是教小朋友们学画《种花》。我们每个孩子的绘画水平不一这是肯定的,有的孩子画画比较轻松,形和色比较准确、美观、生动;有的孩子显得比较吃力,我尽量为孩子们创造轻松的绘画环境,鼓励小朋友们,激发他们绘画的自信心。此外我还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小朋友们处在“象征期”或“涂鸦期”。他们很喜欢画,但是画的全是些乱涂乱画的线和色,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当我们好奇的问他们,有的孩子说“这里是树、这里是山……”、“我画的是我在种花……”可是我更本没看到山、树、花在哪,也无法辨认。孩子们可能想得很好,但因为缺少直观经验,绘画技法、表现能力欠缺,才导致画面上“一团乱麻”。我们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并适当指导孩子们所需要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绘画表现能力。
第二、性别差异对色彩选择的影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男孩子喜欢蓝色、绿色;小女孩喜欢粉色、橙色、红色。在绘画时,这种喜好,也表现在画面当中。在绘画时,有的小女孩把整棵树涂成粉色的;有的小男孩画朵蓝色的花,还有的涂成紫色、黑色;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有色彩搭配和“随类赋彩”的意识。今后需要对幼儿渗透色彩搭配的意识。
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美术教学,能让孩子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发现美,欣赏美,使他们将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活动反思 篇11
XX幼儿部大四班XXX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大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次活动我的教学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规律的存在。通过形象的动作,和常常听到的声音让幼儿感受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我觉的也一些遗憾:
1、受时间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
2、准备的游戏没有让小朋友全面参与;
3、加深难度时的图片形式单一,而且礼物盒教具不能充分体现第二种规律!
教学活动反思 篇12
背景描述:
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
案例描述: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宴会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公主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活动反思 篇13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
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
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教学活动反思 篇14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以前也开展过相关活动,所以幼儿对于何种图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活动中我首先复习了幼儿园对于梯形的认识,说说梯形的外形特点,再以多种形式引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观察讲述: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巩固对几种图形的认识,为此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份的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游戏找图形为下面的幼儿单独操作活动打下基础。在“找图形”这一环节中,多数小朋友都能按要求找到正确的图形,当然也有少数小朋友没有找准,特别是在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虽然老师将小朋友学具中的长方形和正方
形已经做得十分的明显,将其特征完全展露出来,但有的小朋友没有认真分辨,仍然找错。由于幼儿的操作材料图形数量较多,要引导幼儿多次点数验证后才能记录结果。
教学活动反思 篇15
本活动符合这阶段的学习主题“你快乐我快乐”。活动中我让幼儿回忆自己感冒的症状,模仿打喷嚏,引出课题内容“花脸虎的喷嚏”,通过模仿对话、动作演示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对故事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观察图片、猜想、讲述中让幼儿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感受体谅、关心别人的心情。幼儿能紧随教师的思路理解故事的中心主题,同时联系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变化也能够完整讲述,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
教学活动反思 篇16
活动目标基本达成,此次活动我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数字和数量的匹配而设置的,给孩子拿的数字宝宝也是根据孩子对数字宝宝的喜爱自主的进行选择的,充分让孩子享有自主权。
本次活动我选用了游戏法,如拍手游戏,听声音点数等,还采用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在设置好的情境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字,但是在活动中我还应该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孩子巩固对数字8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活动重点。
教学活动反思 篇17
活动难点在于如何让幼儿感知前面一个数比它少1,后面一个数比它多1,这有点类似于认识相邻数,但是要中班幼儿完全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问幼儿“3的后面接下去是几?”幼儿基本上都能正确回答是“4”。但是如果问幼儿“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就会有部分幼儿把前半个问题回答成“4”,后半个问题回答成“2”。
幼儿的错误真实地显露了他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说,他们中有一部分幼儿还搞不清“前面”、“后面”的方位关系。从幼儿操作活动中可以反映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幼儿口头回答很准确,比如他知道5的后面是6,但画出的点子却常常出错,也就是他的思维和行动出现了不统一的现象。
教学活动反思 篇18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是3—8数字与点卡的排列、对应,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点卡已不成问题。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幼儿接数的练习,学习用接着往下数的方法复习幼儿对10以内数的排列运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只会对两个数字大小的比较,所以我引导幼儿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管是什么数,排在它后面的一个数都要比它多1个,排在前面的数比它少一个。通过观察、讲述、比较等方法让幼儿来理解其关系。幼儿独立操作过程中掌握情况较好,个别孩子速度较慢,需要多练习。
【教学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10-02
艺术活动教学活动反思07-10
教学研讨活动的教学反思08-11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02-02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08-23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03-07
折纸活动教学反思11-15
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06-23
关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06-04
综合活动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