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3-02-21 10:59:0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5篇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

  坚持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材分析(略)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

  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3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1、6班数学教学工作,1班男生 34 人,女生 37人,共有学生71人;6班男生 32人,女生34人,共有学生6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如何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和猜测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第二章 有理数

  1.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做到形数结合。

  3.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和运输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优越性,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初步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对所给的数,能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取近似值。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2.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初步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思维方法和食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系数与项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的去括号和添括号。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5.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的运用数的运算,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有理数”这个重点内容;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4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 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用分数乘、除法和百分数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20xx学年一年的教学情况和期末考试反应的情况来看,整个年级对数学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优秀等级,这 于我们 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孩子们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不过 从期末 老师提供的试卷分析和抽样情况来看,孩子的计算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有部分孩子应用题的读题解题方面还得加强,还有在操作题上孩子也时常出现遗漏,这些方面平时在教学时需要强调。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适当做出调整,在能确保孩子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应向学生倾斜,摒弃满堂灌,多让学生多参与多交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家长满意的,高效的。当然,为了能够让学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

  六、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七、课时安排

  一单元:位 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 分 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 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 复 习 ..............10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5

  一、上一学期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问题: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88分,总体来看,成绩较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大部分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概念、法则、原理等)和目的要求: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第二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第三章《分式》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第四章《相似图形》本章通过对两条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等概念的学习,全面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识别方法.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主要是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第六章《证明一》本章主要内容是命题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应用.

  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2)掌握分解因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3)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应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5)调查方法的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

  难点(1)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2)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灵活运用.(3)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灵活运用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力的培养.(5)几个概念的理解、区别和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

  三、为了达到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教学方法上做哪些改革?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学习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四、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2班学生现有58人,总的来说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优差学生差距很大,优生占的比重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听讲不够认真;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缺乏上进心。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

  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

  3、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5、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6、使学生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7、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对下发的教案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在写好教后记的同时,做好改正工作,以便为今后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上课要认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重点辅导好后进生,多提问,少批评,多表扬,树立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他们尽快赶上来。

  3、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把结果反馈到学生切实体现出检查指导的作用。定时开展优秀作业展评活动,形成一个认真写字,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风气。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杜绝生搬硬套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的目标教学的运用,尽量让学生做到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7

  一、学情分析:

  四(3)班共有学生36人 ,通过在校三年半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将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

  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追求学生各项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

  五、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处理好:

  1、重视基础,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2、注重练习设计,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3、鼓励创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4、注重实践,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共60课时左右)

  (一), 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6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三角形(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2课时左右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七),统计(4课时)

  (八),数学广角(4课时)

  小管家......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8

  一、学情分析:

  1、上期情况分析

  两个班共有92名学生,在上期的期末测查中5班学生及格率100%,优生率为72.33%,

  平均分89.76分;6班学生及格率100%,优生率为75.2%,平均分91.8%。两个班之间没有大的差距,但较其他班级还存在较大差距,经过比较分析,问题主要存在于:(1)概念掌握不够牢固。(2)计算失分较多。原因分析:(1)在新课教学中教材把握不准确,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2)忽视了复习的重要性,复习、练习环节强化不够。

  本期的教学中我将吸取之前的教训,落实好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一节课。

  2、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具、学具: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1.多位数计数器2.多级数位顺序表3.计算器4.算盘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法则、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解答方法。

  2、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切实周围,也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3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4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七、课时及课时划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9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位置和方向

  教材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偏向的知识已经累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于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并了解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的数学运动,培育学生辨识偏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生学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

  1、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三年级下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四年级上学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0

  一、教材简介: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2班的学习习惯较差,特别是作业习惯的自习习惯,困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进度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3、倒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3课时左右

  2、圆的周长……2课时左右

  3、圆的面积……2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确定起跑线……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左右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1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

  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

  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2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5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 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然而仅凭经验和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的。我们还经常需要通过数量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指导以后的工作。统计工作就是把工作中有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比较,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来研究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 本单元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教学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来在第十二册中还要进一步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知识。

  2. 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约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即数论中最初步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本单元教材概念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运用题打好基础。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七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 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 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 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 教学进度表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3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一、 新授内容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

  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习方式: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全册课时安排:

  全册共安排7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30课时的 整理与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

  一 比 例

  1、意义和性质

  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课时

  3、比例的应用 4课时

  4、复习 2课时

  5、活动课 1课时

  6、单元检测 2课时

  二 圆柱 、 圆锥和球

  1、圆柱 6课时

  2、圆锥 4课时

  3、球 2课时

  4、复习 2课时

  4、单元检测 2课时

  三 简单的统计 (二)

  1、统计表 2课时

  2、统计图 4课时

  3、活动课 1课时

  4、复习 2课时

  5、单元检测 2课时

  四 整理和复习

  1、数和数的运算 4课时>

  2、代数初步知识 4课时

  3、应用题 6课时

  4、量的计量 5课时

  5、几何的初步知识 4课时

  6、简单的统计 5课时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材分析:

  几何图形的编排:一.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下图形的拼组;二.上观察物体;二下图形与变换;三.上四边形;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四.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

  二、单元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⒉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⒊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是第一次正式出现,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难点:

  作图是本单元的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方法不难理解,但是不易掌握,应考虑在这部分教学中

  采取何种方式如何突破。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6课时)

  垂直与平行 1课时

  画垂线 1课时

  画平行线 1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1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 1课时

  七、单元知识结构图

  垂直与平行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 15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六(1),六(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看,两班学生优秀生少,学困生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 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Xkb1.com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略

【数学教学计划 】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计划11-16

数学教学计划06-13

数学的教学计划03-30

经典的数学教学计划07-12

数学教学计划11-08

数学教学计划06-14

数学教学计划11-15

数学教学计划05-08

数学的教学计划06-09

数学教学计划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