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下)

时间:2020-11-01 11:49: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一、导入课文,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02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11-25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06-20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赏析08-08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译文08-16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12-16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汇总12-15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07-16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知识点汇总08-12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