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
教学方法: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介绍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根据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利用诠释自读课文(做书后练习一)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
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阅读课文,课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七件)
(1)“鸡肋事件”(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修)
第二课时
按教参细讲课文内容
讨论书后练习三、二。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2、课前大家已预习过课文,对于杨修之死,你想说点儿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PPT):唉(哼,嗨),杨修你太——
3、的确,杨修聪明过人,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赞扬,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2、小结: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可谓聪明过人、料问如神,有诗为证(PPT):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惇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字词,从别人所不经意处去读,通过字义与朗读,充分理解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擅作主张、行事草率的性格)如: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杀人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3、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一条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同学们,你怎么看?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1、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2、杨修因才受赏,也因才而丧命。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Ppt出示:重点字词。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Ppt出示: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
1、解释加线的词:
⑴ 适疱官进鸡汤 适:恰巧
⑵ 数犯曹操之忌 忌:忌讳
⑶ 人皆不晓其意 晓:明白
⑷ 丕如其意 如:按照
⑸ 植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只 即:就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 鸡肋 肋:(lèi)胸部的侧面
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
⑶ 数犯曹操之忌 数:(shuò)屡次
⑷ 竟取匙与众食讫 讫:(qì)完毕
⑸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谮:(zèn)诬陷、中伤
⑹ 延弃弓绰刀 绰:(chāo)抓取
五、分析课文
1、想一想: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
2、试一试:
“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⑴ 鸡肋事件
⑵ 改建园门
⑶ 分食酥饼
⑷ 梦中杀人
⑸ 告密被疑
⑹ 教植斩吏
⑺ 为植答教
⑻ 失利葬修
3、文章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本文属哪种方式?
4、找一找:
标注出表现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并根据这些判断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事件 曹操的态度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告密被疑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 大怒,推出斩之
5、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曹操:
巩固扩展(析一析)
结合以下材料,讨论曹操的性格: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明确:虚伪奸诈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6、议一议:
这部分写曹操兵败,这和杨修之死有关系吗?
明确:有,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7、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明确:
原因之一: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原因之二: 曹操 (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暗藏祸心……)
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原因之三:政治原因
杨修已深深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社稷稳定考虑,必定会杀掉杨修。
六、课堂训练(练一练)
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
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 嫉贤妒能留恶名
杨修:
七、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想一想)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分析:(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做人要谦逊,不可锋芒太露;要了解自我,接纳他人,正视现实;学会与人相处……)
明确: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6、心地善良,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
杨修之死
曹操→外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信息快递
1、注音:
鸡肋 主簿 恃才放旷 谮害
绰刀 夏侯惇 讫 曹丕
2、简介常识知识
《三国演义》作者 , (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描写了 的历史故事,集中体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鲜明的反映了 的思想。
3、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本探究
读课广文思考
1、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件事,杨修会被杀吗?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
知识精点: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从原文勾画出每一次犯忌,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态度
3、探究杨修死因
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
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
4、小说将曹杨二人置于矛盾冲突中,鲜明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加以分析。
杨修:才思敏捷 曹操:虚伪奸诈
恃才放旷 残忍多疑
卖弄聪明 妒贤嫉能
轻率大意 老谋深算
4、质疑交流。
(四)、课后拓展
1、杨修的遭遇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可从曹、杨角度考虑)
2、三国中的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除去文中的事情,你还知道名著中哪些事情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五)、命题练笔
《我眼中的曹操》
要求: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鸡肋事件
(2)园门阔事件
(3)一盒酥事件
(4)梦中杀人事件
(5)藏吴质事件
(6)试才干事件
(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4.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在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军事斗争。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重点研讨。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1——3)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9)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小组讨论)
①破解“活”意;②分食“一合酥”;(杨修卖弄聪明)
③揭密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密告曹丕;⑤教曹植斩门吏;⑥为植作答教。(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对杨修的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反应?(小组讨论)
①虽称美,心甚忌之;②虽喜笑,而心恶之;③愈恶之;④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⑤大怒;⑥已有杀修之心;
4、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杀修直接原因:鸡肋”事件,“乱我军心”
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小组讨论)
明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杨修:才智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父亲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六、感想和收获: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从杨修的死因上,我们应该得知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谦虚谨慎,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 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 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文章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小说精密的叙事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事结构。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发生过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详尽的讲述了这些故事。《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复述,并拟小标题。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三、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1、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其它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何不同?
总结: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在矛盾中逐渐凸显的。由板书可知曹杨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由最初的智力游戏的对抗上升到后来的人格政事的冲突,逐步激化。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当他们的矛盾冲突处于顶点时,曹操便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了。
四、比较启迪,明晰小说精密的叙事结构
如果课文调整成这样的顺序
先写六个故事,再写鸡肋事件杨修招致杀身之祸,好不好?为什么?总结:本文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叙述一些事情,这种叙述情节的方法就是补叙。补叙的好处是:深刻的挖掘了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使人物性格愈加典型,人物形象愈加丰满。本文先用顺序的写法展开杨修之死的前奏,看似不经意的客观叙事,实则构思缜密,不动声色。再突然起笔,活生生的一个杨主簿便身首异处,出人意料,然后再用补叙内容来消除人们的惊奇,之后又自然的说回来,可谓天衣无缝。这种叙事结构,同学们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淡无奇的事情也可显得一波三折。
五、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七、作业
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或小黑板
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
二、新授
1、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 复述故事:
①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A、鸡肋的故事;
B、改修花园;
C、一盒酥。
②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A、梦中杀人;
B、簏中物;
C、斩吏出门;
D、代作答教。
⑵ 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
明确:
① 给字注意、释义:
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
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
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 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
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
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
C、延弃弓 chāo(绰)刀
⑶ 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② 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③ 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三、小组间辩论
分两组,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明确观点:(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在辩论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四、反馈练习
1、读字词(小黑板示)。
2、研讨与练习二、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2、方法归纳:
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百姓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百姓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⑴ 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⑵ 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
⑴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⑵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⑴ 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⑵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⑴ 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⑵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05-29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7-06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范文10-18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8-03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9-01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8-17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06-12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09-07
关于《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9-29
《杨修之死》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