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1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1)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音修辞?
(2)语音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和识别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能够从文章中找出并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修辞手法的概念及重要性。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的定义、特点及实例。
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增强表达效果、营造氛围、深化主题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鲜明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段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2. 讲解修辞手法
逐一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及实例。
通过对比和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异同。
3.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结合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增强表达效果、营造氛围、深化主题等。
4. 练习巩固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尝试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答案和思路,互相学习和借鉴。
5. 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创作任务,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鼓励大家互相点评和提出建议。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和创作实践,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练习成绩: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并表达清晰。
六、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修辞手法,如广告词、标语等,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大师们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和方法。
举办修辞手法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学生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难点:准确判断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修辞手法示例和练习题目。
文本材料,如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用于分析修辞手法。
练习纸和笔,供学生写作练习使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提问学生:“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是如何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的?”
讲解修辞手法
依次讲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结合文本材料,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修辞手法识别练习
展示一组句子,让学生判断每个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分享答案和理由。
教师总结,纠正错误,并强调修辞手法识别的关键点。
修辞手法运用练习
提供几个话题或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评价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强调修辞手法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修辞手法实例,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五、教学反思
反思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分析学生在修辞手法识别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小学阶段常见的六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
能正确判断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并理解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学习运用修辞方法进行片段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研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妙用,增强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修辞方法的妙用,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运用。
难点:正确判断句子中的修辞方法,并理解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相应的修辞手法练习题。
含有修辞手法的课文片段或例句。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修辞手法,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说明判断依据。
分析修辞方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等。
文本研读: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有关修辞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总结六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在文本中的作用。
练习巩固
辨析练习:提供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说明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仿写练习:提供例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片段练习:给定一个主题或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来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小学阶段常见的六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
能够正确判断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并理解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学习并练习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经典例句,学习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并讨论各自找到的.修辞手法例句,增强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尝试将所学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认识到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语言表达的创造力和艺术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其特点和作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的妙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经典例句和相关修辞手法的讲解材料。
练习题,包括判断修辞手法类型和进行片段练习的练习题。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例句和练习题目。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修辞手法,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复习新授
展示课文中的经典例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例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并给出相关例句进行说明。
文本研读
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有关修辞的语句,并判断这些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小组内交流各自找到的例句,并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片段练习
给出一些片段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独立完成片段练习,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和作用。
强调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多加运用。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包含修辞手法的文章或段落进行阅读和分析,并记录下这些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要求学生尝试写一篇包含多种修辞手法的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二、比喻句的辨析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三、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
1、把下列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①红得透亮的柿子,像()。
②刺猬浑身长满了像()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②小鸟在林间鸣叫。
③顽皮的雨滴像调皮的男孩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④海棠果像个有礼貌孩子冲着我点头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就成了拟人。
练习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B走进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绿得令人陶醉。叠叠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怎么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练习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仿写: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七: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7
课型:
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2、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3、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4、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1、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
2、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一、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
(1)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2)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3)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4)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1、教师提引:
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2、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3、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①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三、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
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1)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2)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3)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4、具体的方法:
(1)辨识题。
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2)理解题。
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3)评价题。
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4)运用题。
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5、调控训练内容。
(1)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2)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3)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3)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①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②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③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④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修辞的内容及作用,能从语音、词语、语句方面对修辞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种修辞的理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教学重点:
建立大修辞观念,重点掌握词语修辞。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这样的新鲜。为什么呢?因为啊,他掌握了修辞这把变化万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
一说到修辞,同学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提问若干个学生)
答: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等等。
[明确]: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只是修辞格,修辞格只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而我们书上是这样说的,请大家翻开书本70页。
二.修辞简介。
1.修辞的定义:
狭义: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组织,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2.修辞的分类: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三.修辞分类探究
1.语音修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把修辞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语音修辞就是它必不可少的基石。
语音修辞包括:
1.对偶、叠音词;
2.平仄变化;
3.押韵;
4.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社会当中,歌词、诗句、广告词等,对语音修辞运用的较多。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大家分析一下,它们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方法。
(例子若干)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音修辞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1).匀称协调,富有节奏感
(2).有变化,不呆板
2.词语修辞。
谁能给大家讲讲“推敲”这个词的来历?
古人对于自己诗文的炼字,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才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甚至是“一字千金”的说法。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古诗+歌词举例)
综上所述,从词语选择角度出发的修辞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通感、双关、婉曲、仿词等。
使用词语修辞需要注意,用词必须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3.语句修辞。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语句修辞。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平常。—(孙犁.《荷花淀》)
你怎么了?
怎么了,你?
句子的倒装,起到了很好强调的效果,“女人”急迫的心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语序的调整,可以凸显想要强调的内容,比如:明天下午通知学生家长在会议
室开会,如果分别要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该如何调整语序?
四.修辞练习。
好,大致了解了修辞的知识以后,我们来做两道简单的练习题,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修辞理解的程度。
五.课外拓展:生活修辞化。
其实,我们不光是在做题、考试时会用到修辞,修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难道你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明明是肯定的,还要反问,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又如,在跟别人交往时,有时我们需要展现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时,就可以适当的在话语或书面语中加一点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类似的话吧: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六.课堂小结。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锤炼与加工,恰当地运用修辞是十分必要的。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话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处处有修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有心人,说生动话,写锦绣文。
七.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常见的六种修辞方法。回顾成语和古诗句中的修辞。
2、复习小学阶段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句段,能正确判断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明确这六种修辞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3、学习运用修辞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修辞方法的妙用,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运用。
教学准备:
相应的习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修辞。(板示:修辞)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
二、复习新授:
过渡: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们最熟悉哪些修辞方法呢?(板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好,那我们现在就到学过的课文中去会会这些“老朋友”。(出示:会会“老朋友”)
(一)、文本研读
1、到书中去寻找有关修辞的语句
要求:你找到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复习六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以及在文本中的作用
(1)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可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形象。在判断比喻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比喻必须用在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上,而且这两种事物必须有共同点。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他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第一种:明喻,就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出现,明显的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若,如,如同,仿佛,似,好似等,基本结构形式是:甲像乙。如,太阳像个火球慢慢的升起来。
明喻要有比喻词,但含有像,好像,如同等词语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比喻句,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作比较)我好像听到楼下有人喊我。(感觉),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表猜测)
第二种:暗喻,也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出现,暗暗的`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基本结构形式是:甲是乙。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拟人句:
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或思想感情。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传神地表达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3)、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成一串,加强语言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设问:
强调自问自答,设问能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5)、反问: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已经暗含在问中,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6)、夸张:
对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红军眼里,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五岭山脉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是一个滚动着的小泥丸。这是一种缩小夸张,使用夸张时,往往有时还把把事物描绘得很大很大,那叫扩大夸张。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大虫怒吼一声,就像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7)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提示矛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句中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的对比,说明两种人的不同生命价值和人们对两种人的不同评价。
(8)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读成语、辨修辞
1、出示成语;
岁月如流归心似箭冷若冰霜(比喻)
一步登天垂涎三尺怒发冲冠(夸张)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百花争艳(拟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反问)
A、判断后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运用了修辞的成语?
B、再说几个。
(2)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设问、拟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夸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
A、指名判断
B、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运用了修辞的诗句?
三、巩固练习:
当当小裁判
1、“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和()搭配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羽毛。B.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C.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堆堆银棉。D.像千万条闪耀着白光的银练。
2、我们兄弟俩,()是夸张句:
A、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笑破了肚皮。
B、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笑疼了肚皮。
3看看这句话用了几种修辞?
春天的雨像什么?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四、提高练习:
学学魔术师
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完成练习:
1、补充句子:小溪水_______________。
2、/改写句子:演出结束了,礼堂里响起了掌声。
3、仿写句子: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如果我是,我将。
做做小作家
师:小魔术师们真棒!春天刚刚过去,它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天绿草如茵、杨柳依依、百花盛开、游人如织)。请你做做小作家,拿起手中的生花妙笔,把给你留下的最美丽的景象写下来(也可写自己看到的春天),写一个小片段,能用几种修辞就用几种。
1、学生根据要求写片段
2、交流。
(1)、指名读片段,要求:认真听,听听作者自述的最得意之处。
(2)、指名第二个交流,要求:认真听,你最欣赏他写的哪句话,为什么?你有好的建议给他吗?
3、小结:我想每个同学都愿意和大家交流,课后我们可以继续。
五、总结活动。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常用的六种修辞方法(指黑板),并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修辞的魅力,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使用修辞的本领。
六、课后作业。
1、找一找:你喜欢的带有修辞的句子、成语和古诗。
2、写一写:你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用上合适的修辞方法,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08年广东)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09年重庆)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2010年浙江)
(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4.(2011福建)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
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
(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思考“立其诚”对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感受文本的思维逻辑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思考“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对于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并不陌生,那么这句话的准确内涵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速读全文,搜集信息,准确加以解释。
学生:这句话出自《易传文言》。
(1)“修辞”指的是发言、著论、写文章、做人做事;
(2)“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3)“修辞立其诚”是个单句,“修辞”是手段与路径,“立诚”是归宿与目的。
其中的关键概念是“诚”,请联系全文,整合信息,简要分析。
“诚”为本文的关键概念。
“诚”即真、实;
“立其诚”的几层含义;
学说、言论、文章,都应该“诚”;
追求真理,避免主观,力求真、实;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正确、真实、有效;
端正学风,避免曲学阿世;
说话做事力求真、实;
教师:
1、为了更好的理解“修辞立其诚”,体会作者的认识,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学生:
(1)全文共11个段落。
(2)首段提出论题:修辞立其诚;
(3)2-5段解释题目内涵概念:“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4)6-10段论证分析“修辞立其诚”的论题:学说、言论、文章,立其诚;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立其诚;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立其诚;端正学风,立其诚;说话、表达,立其诚;
(5)11段升华认识:“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教师:
2、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修辞立其诚。”在作者的心目中,“修辞立其诚”既是发言著论之道,也是立身治学之道。
那么,作者是怎样由“修辞”说到“为人”的呢?
学生: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作者是由“修辞”说起,逐层深入到“为人处事”的。
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修辞立其诚。”在作者的心目中,“修辞立其诚”既是发言著论之道,也是立身治学之道。
那么,作者是怎样由“修辞”说到“为人”的呢?
这是个哲学问题。作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论述问题。
2-6段,主讲“修辞”立其诚;
7-10,主讲“为人”“治学”立其诚: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端正学风,尊崇本时代的基本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教师:
1、“修辞立其诚”这一核心观点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和治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
学生:
教师:
本文理趣横生,请跳读文本,搜索信息,列表分析其中的理趣。
学生:
教师:
本文在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强调做人要“正义”。
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做人应当遵循的“真”“善”“正”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
教师:
作者在文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揣摩,请结合语境,联系现实,谈谈对下列这些语句的理解。
1、“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2、《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3、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学生:
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解释。
1、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
2、所谓顺应,就是不增不减。......所谓顺应,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外物为法则。意思是,认识事物时要尊重事物的本来情况,力求客观。
3、做学问一定要端正学风,不要歪曲学术来迎合世俗。更不能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学生:
行文上:由概念的解读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认识上:由“修辞”到“为人”,浅显易懂;
对象上:由“发言”“著论”“写文章”的诚伪,到科学上的追求真理,再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后到学风上的端正求是,最后到做人上的说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本质上:通过逐层剥笋,探索事物本质,落点在“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即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教师:
1、在学风建设上,本文在强调“立其诚”,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突出“理论和实际统一”,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这两种观点展开讨论、交流,并以微写作的形式呈现思考、研讨的成果。
学生:
熟读课文,梳理清楚两篇文章的作者对于“学风建设”的要义;
联系现实和自我,领悟这些“要义”;
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完善认识。
教师:
2、本文“修辞立其诚”的`话题与同学们的作文做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请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下列语句,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微写作,谈谈自己在作文做人方面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学生
(1)梳理清楚作品中的有关作文做人的认识;
(2)翻译引用的文句的内涵;
(3)体会引用文句所体现出的作文做人的观点;
(4)联系现实和自我,谈自己对于作文做人的领悟。
3、对比阅读作者的《论价值的层次》、《我为什么信持辩证唯物主义》、《论价值和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生命与道德》等学术论文,比较作者的文章思维,提高对作者哲学观的理性特点的认识。
4、课外拓展阅读陈四益的《精神保姆》、陈仓的《塞文失马是福还是祸》、毕淑敏的《珍惜愤怒》等文章,感受作者的理性思维精神。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
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
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课修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练习课教学反思03-01
语文练习课教学反思02-28
小升初语文练习试题修辞手法06-08
小升初语文修辞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09-24
语文《练习4》教学设计范文09-28
《6、7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03-20
最新负数练习课教学设计范文08-21
《时、分、秒的练习课》的教学设计07-18
语文练习教学设计(通用18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