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
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出示:平均分的.意义: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
(3)合作交流,展示。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
被除数除数商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教师出示6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谁能列式解答。
3.学生汇报。
4.说说6÷3=2(支),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5.小结:这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等分,用除法解答。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出示7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请三位同学上台分一分。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支彩笔。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3=2(支)……1(支)。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分别叫什么,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彩笔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出示8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4.出示9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5.对比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几次分彩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结: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生活中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分彩笔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屏幕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刚才分彩笔是否也是余数小于除数呢?
2.对比分彩笔和摆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结:分彩笔是平均分中的等分,单位一致。摆正方形是平均分中的包含,单位不一致。但都必须余数小于除数。
(五)思考提升:
1.提问:为什么余数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
2.学生思考汇报。
3.举例验证。
4.小结: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说明还可以再分一份;如果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再分一份后,还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为什么?
(二)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填一填:A÷6=B……□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3=2(支)
7÷3=2(支)……1(支)
8÷3=2(支)……2(支)
9÷3=3(支)
余数<除数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3-1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05-26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9-22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09-16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07-28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08-1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10-25
《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学设计03-02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8-27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