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14 15:42: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想一想:我会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由秋天植物的种子成熟引入,设问导入课文。

  2、齐读课题:

  ⑴ 知道“植物妈妈”“孩子”分别指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⑵ 用补充课题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学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

  ⑴ 勾画交流:

  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 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并作上符号。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感悟

  1、读第1节:

  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练习读好问句。

  2、朗读2、3、4节:

  ⑴ 说一说:

  你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⑵ 通过网站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在书上勾出关键词语。

  ⑶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关键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读、表演读。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试着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1、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资料;通过网站了解一些典型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朗读背诵,进行字词训练。

  〖教学过程

  一、巩固朗读、背诵

  1、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分组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进行背诵,提高背诵兴趣。

  4、“接龙”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二、进行字词训练,识记生字

  1、读“读读抄抄”里的词语:

  ⑴ 强调词语重叠时轻声的读法。

  ⑵ 仔细观察:

  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点?只观察不回答。

  ⑶ 学生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2、识记生字:

  ⑴ 出示生字卡,读生字,练习口头组词:

  (“知识”中的“识”读轻声。)

  ⑵ 学生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一个字?

  (区别“己”“已”的不同。)

  ⑶ 教师小结学生的识字方法,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

  ⑷ 巩固:

  在网站中通过文字游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

  ⑴ 重点示范独体字的写法:

  (通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确定笔画位置。)

  ⑵ 示范三个女字旁的字的写法:

  (指名在黑板上写,然后进行笔画整理。)

  4、练习写一写生字,教师课堂巡视,看笔顺及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5、小结书写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间:5课时

  课前准备: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1.自由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2.练习背诵。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四课时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二、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家界索溪峪的“野”性美。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请查出“野”字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二)简单介绍张家界。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意念”指什么云。

  (2)“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3)“荡涤着我的胸怀”中“荡涤”是什么意思?

  2.分析文章的层次。野(山、水、物、人)――>荡涤着我的胸怀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六)指四名同学,分别朗读野山、野水、野物、野人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画出课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脉络清晰。

  (七)作业 。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

  野性 磅礴 绵亘蜿蜒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亭亭玉立 难以言状 返朴归真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野山、野水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野山”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画出描写山的惊险的词、句。

  2.读“野水”的美景。

  (1)“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怎样描写山路和索溪峪的关系的?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野水的景色有趣吗?为什么?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五部分课文。

  1.“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这是什么意思?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通过作者的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七)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20 索溪峪的野

  意念净化->野(山、水、物、人)->返朴归真 荡涤胸怀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 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一册》【20xx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能量。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会利用内能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

  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