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11 00:08: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的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2、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看谁做的漂亮?老师也做了生字卡片漂亮吗?我们一起做游戏:看字卡,嘴巴张得大大的,不出声,让老师猜一猜,你们读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有一个小青蛙它把大荷叶当什么了吗?(歌台)这节课我们小朋友把大荷叶当展示台,展示我们的朗读课文的`水平和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朋友,先来展示我们的朗读水平吧!

  出示:我会读。什么叫我会读?我们先把课文读懂好不好?用不用老师帮忙?分小组读:先读后讨论。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

  (板书:水珠蜻蜓青蛙小鱼儿)

  2、这几个小伙伴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师:小朋友,刚才读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我这有个立字把它贴在这。(贴在小蜻蜓的后边)

  我这还有蹲、躺、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师:小朋友,我说上一句,你能说出下一句来吗?不会说的看看书。

  师:展示咱们的朗读水平,这回用不用老师帮忙?(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师: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师: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读完后你们也可以唱两句。

  师: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找同学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授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三、学写生字。

  师:展示我们的写字水平。

  出示我会写。写字时注意什么?

  观察朵、机写时注意什么?书空,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出示:你会连吗?

  小水珠的停机坪。

  荷叶是小蜻蜓的摇篮。

  小鱼儿的歌台。

  小青蛙的凉伞。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躺

  小蜻蜓停机坪立

  小青蛙歌台蹲

  小鱼儿凉伞游来游去

  课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在学习中感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要注意给足学生练习、准备的时间,小组合作绝不是走走样子。另外,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要再给他们机会,进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这一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复习:(2分)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2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1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

  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 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2分)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1分)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5 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3分)

  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3分)

  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

  第一件事:(2分)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

  (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2分)

  (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

  (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

  (4)指名读。

  (5)简单评议。

  第三件事:(10分)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

  (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

  (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

  (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5)指名读。

  (二)

  (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

  (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

  (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

  (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

  (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

  (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

  8 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2分)

  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2分)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

  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1分)

  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11 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2分)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12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2分)

  板书:

  22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 )此文转载于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学生情况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分析 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1、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难点 2、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一、复习旧知 提问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母鸡》。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句子: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教学过程

  这句话是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边读边思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上学期我们学过抓住重点词提问的方法,当大家第一次读这句话时,脑海是否产生过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先说不喜欢母鸡,后来又喜欢母鸡了?

  生:是什么原因对母鸡改变了看法? 生:为什么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作者就改变了看法? 师:三位同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过你问得比之前两位同学更到位。我们就围绕你的问题来学习。

  (设计意图:梳理学生的提问,引出下个学习环节,让学生的关注点更集中。)

  二、 体悟语言 感受主题 师:作者一开始对母鸡是什么看法? 生:作者之前很讨厌母鸡。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讨厌母鸡的程度。请找出来。 生:一向 师:什么叫“一向”? 生:一向就是一直。 师:作者后来的态度呢?

  生: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你说得真好,直接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刚才一位同学说,作者是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才改变了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只母鸡。请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母鸡的句子。

  (说明:通过点评告诉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师:这句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什么都不怕的母鸡。

  师: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勇敢

  师:你真会概括。 生:我找到的是“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句话说明母鸡很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小鸡招唤到身边来。

  师: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知道为什么要送给他掌声吗?因为他不仅交流了找到的句子,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要及时指出,这样对后面的交流能起到示范作用。)

  生:我从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一位母亲保护儿女时的勇敢和专注。

  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歪、挺、看、警告。 师:你不仅找到句子,而且还能从句中的字词获得独特的感受。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预备作战”是怎样的情景?

  生:是紧张的情景。

  师:可是我刚才没有听到“紧张”。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要快一些。

  (学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真好,把轻重缓急都读出来了。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母鸡的句子,找出来,说说体会。 生:我找到的是“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母鸡的母爱。因为它找到食物后先要检查一下,然后才叫孩子来吃。

  师:你从这个细节中获得了感受。

  (说明:在点评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好的阅读方法。) 生:我找到的是“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鸡为了孩子把自己都饿瘦了。这是一个负责慈爱的母亲。

  师:你归纳得真好。 生:我找到的是“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从句子中我感受到鸡母亲为了孩子竟然敢和大鸡争斗,真是勇敢。

  生:我从刚才这句话里发现,原来母鸡不敢反抗公鸡,做了母亲之后,竟然敢和大鸡争斗,这里用到了对比的写法。

  师:你真厉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将“消瘦了许多”读得轻一些,很好。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

  (1)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2)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课文中有些内容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来补充。大家可以从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来说。想象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有了好吃的东西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孩子们,这里有你们爱吃的东西,吃饱了就能快快长大。” 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说两个“孩子们”? 生: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母鸡对小鸡的关心。

  师:说得好。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

  雏,好像在说:“宝宝们,有危险,快到我身边来,我不会让你们受到伤害的。”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母鸡的急切。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你一定饿了,快来吃吧。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我都已经检查过了,很安全。”

  师:从你话中,我猜得到你的`妈妈平时也是这样说的。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交流,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快过来,黄鼠狼来了。不过有妈妈在,你们别害怕。妈妈会保护你们的。”

  师:你不仅说出了紧张的感觉,还说明了原因。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大家想象得这么好,作者为什么不写出自己的想象呢?

  生:因为作者想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 生:因为作者已经通过一些词句把我们想象出来的内容写出来了。比如“紧叫”。

  师:我想,作者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我从句子中看到了耐心和辛苦。

  生:我找到了“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这说明母鸡对小雏鸡很负责,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

  生:过去母鸡是咕咕叫个不停,可是做了母亲之后,小鸡啄它,它竟一声不吭。这说明它很慈爱。 师:同学们的交流归纳起来就是二句话。(学生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越,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 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 全般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 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 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像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板书:触摸春天)

  2 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 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 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 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天下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 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 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气的灵性所折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

  3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拓展月的,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界“中的内容。

  2全般交流:“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回有这样的发现。

  3请全班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四、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

  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感受书籍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巨大。

  2、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书的神奇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学习要求:

  1、在对诗歌的诵读中感受到书的神奇。

  2、学习作者的写法,试仿写一节。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书对人类的神奇作用。仿写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说说和书有关的名言名句。

  2、从这些话语中,你能够认识到什么?

  3、小结,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把握内容

  1、师范读诗歌。

  2、生试读通课文。

  3、交流评议朗读情况。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这首诗歌?

  三、读中明理,掌握写法

  1、点生通读全诗。

  2、为什么作者为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书”?

  3、课文中用了哪些事物和书作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5、交流,评议。

  四、全文总结。

  五、课堂作业

  1、练习生字。

  2、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学习体会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视角和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个人的价值,懂得社会环境的建设应由每个人做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假设性问题:与个你一直崇拜与敬仰,但却没有机会见到的人不期而遇时的心情与行为表现。(请两个同学表演。)

  二、学生介绍霍金(预习作业)。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总结霍金特点:聪明,残疾,不幸,顽强,有杰出成就,非常著名。

  三、我们来看看作者葛剑雄邂逅霍金前、时、后,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朗读、个别诵读,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关键词语)

  提示:充满敬意、震撼、感慨;结合PPT逐层分析。

  1、作者为什么会对霍金充满深深的敬意?

  提示: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

  2、A、当作者邂逅霍金时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提示: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周围人的感染,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B、作者为什么会有心灵的震撼?

  提示:因为其独特的形象:身躯、目光(极度冷漠、超常魅力:不矛盾,漠视生活艰难)

  3、作者为霍金感到庆幸,但之前又说霍金是不幸的,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阐述的角度不同。

  庆幸: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个个人生活时空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

  四、拓展:

  剑桥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那么,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周围也有人文关怀的存在,我们如何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1、听听刘翔自己的声音:“前天参加了一天活动,晚上刚到上海,一下飞机就又被请去高庆祝活动,你说说看,谁能够受得了。”(摘自《文汇报》)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抱怨道。记者发觉刘翔在讲这番话语时,无奈的眼神中甚至还有些愤怒。“说真的,我根本不想去参加那些庆功活动,有些是躲都躲不掉。”(摘自《文汇报》)这时的刘翔眼神中又流露出满是对于能够过正常人生活的一种渴望,只是这种渴望现在对他已是遥不可及。

  2、最近,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你如何看待这一事情,请阐述你的观点。

  3、20xx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

  由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文关怀意识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努力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创设一种像剑桥一样的人文环境,本文作者也有如此的想法。

  五、小结(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个人价值的可贵,愿世间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关怀。

  六、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文关怀(必做)。

  2、就“人文关怀”谈谈自己的理解(>=300字)。

  附:板书设计

  邂逅霍金

  葛剑雄

  不期而遇

  敬意

  邂逅 震撼——呆滞 平静 跟随 尊重生活空间

  感慨 不幸——身体残疾 人文关怀

  幸——科技帮助 尊重个人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介绍世纪宝鼎的方法。

  3.了解我国的古老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增强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各段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你听过三足鼎立、一言九鼎这些成语吗?你知道鼎是什么意思?(板书:鼎)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2.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说明文。(看图)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思考:(1)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的?

  (2)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与同学讨论。

  2.汇报交流

  (1)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2)试将全文分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3.检查生字。

  (出示投影)(1)读准下列生字

  世纪宝鼎铸造铭文昌盛精湛熔化结构

  (2)理解词语

  精湛:精深

  希冀:希望

  钟鸣鼎食:敲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生活奢侈豪华。

  二.分段读文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介绍世纪宝鼎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增进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世纪宝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齐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三.指名读二三段

  1.说说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2.细读第二段

  ⑴说说你对世纪宝鼎总的印象?(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⑵具体说说宝鼎的外形、结构特点及象征意义。

  ⑶文中运用怎样的说明方法?

  ⑷总结:课文有条理的介绍世纪宝鼎的构造、外形特点及象征意义,而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⑸齐读。

  3.自学第三段,提出疑难问题

  重点理解:

  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含义:鼎的造型和结构,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它象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四.指名读最后一段。

  1.说明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投影出示)

  他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美好新世纪的希冀。

  2.反复读,理解。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在联合国50华诞赠送宝鼎,送去的不仅是鼎,更是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五.综合练习。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然后汇报。

  六.作业 :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为20xx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写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总结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的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2、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看谁做的漂亮?老师也做了生字卡片漂亮吗?我们一起做游戏:看字卡,嘴巴张得大大的,不出声,让老师猜一猜,你们读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有一个小青蛙它把大荷叶当什么了吗?(歌台)这节课我们小朋友把大荷叶当展示台,展示我们的朗读课文的`水平和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朋友,先来展示我们的朗读水平吧!

  出示:我会读。什么叫我会读?我们先把课文读懂好不好?用不用老师帮忙?分小组读:先读后讨论。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

  (板书:水珠蜻蜓青蛙小鱼儿)

  2、这几个小伙伴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师:小朋友,刚才读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我这有个立字把它贴在这。(贴在小蜻蜓的后边)

  我这还有蹲、躺、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师:小朋友,我说上一句,你能说出下一句来吗?不会说的看看书。

  师:展示咱们的朗读水平,这回用不用老师帮忙?(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师: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师: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读完后你们也可以唱两句。

  师: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找同学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授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三、学写生字。

  师:展示我们的写字水平。

  出示我会写。写字时注意什么?

  观察朵、机写时注意什么?书空,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出示:你会连吗?

  小水珠的停机坪。

  荷叶是小蜻蜓的摇篮。

  小鱼儿的歌台。

  小青蛙的凉伞。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躺

  小蜻蜓停机坪立

  小青蛙歌台蹲

  小鱼儿凉伞游来游去

  课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在学习中感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要注意给足学生练习、准备的时间,小组合作绝不是走走样子。另外,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要再给他们机会,进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这一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复习:(2分)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2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1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

  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 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2分)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1分)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5 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3分)

  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3分)

  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

  第一件事:(2分)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

  (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2分)

  (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

  (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

  (4)指名读。

  (5)简单评议。

  第三件事:(10分)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

  (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

  (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

  (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5)指名读。

  (二)

  (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

  (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

  (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

  (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

  (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

  (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

  8 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2分)

  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2分)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

  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1分)

  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11 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2分)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12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2分)

  板书:

  22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 )此文转载于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学生情况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分析 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1、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难点 2、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一、复习旧知 提问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母鸡》。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句子: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教学过程

  这句话是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边读边思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上学期我们学过抓住重点词提问的方法,当大家第一次读这句话时,脑海是否产生过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先说不喜欢母鸡,后来又喜欢母鸡了?

  生:是什么原因对母鸡改变了看法? 生:为什么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作者就改变了看法? 师:三位同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过你问得比之前两位同学更到位。我们就围绕你的问题来学习。

  (设计意图:梳理学生的提问,引出下个学习环节,让学生的关注点更集中。)

  二、 体悟语言 感受主题 师:作者一开始对母鸡是什么看法? 生:作者之前很讨厌母鸡。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讨厌母鸡的程度。请找出来。 生:一向 师:什么叫“一向”? 生:一向就是一直。 师:作者后来的态度呢?

  生: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你说得真好,直接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刚才一位同学说,作者是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才改变了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只母鸡。请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母鸡的句子。

  (说明:通过点评告诉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师:这句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什么都不怕的母鸡。

  师: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勇敢

  师:你真会概括。 生:我找到的是“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句话说明母鸡很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小鸡招唤到身边来。

  师: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知道为什么要送给他掌声吗?因为他不仅交流了找到的句子,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要及时指出,这样对后面的交流能起到示范作用。)

  生:我从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一位母亲保护儿女时的勇敢和专注。

  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歪、挺、看、警告。 师:你不仅找到句子,而且还能从句中的字词获得独特的感受。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预备作战”是怎样的情景?

  生:是紧张的情景。

  师:可是我刚才没有听到“紧张”。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要快一些。

  (学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真好,把轻重缓急都读出来了。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母鸡的句子,找出来,说说体会。 生:我找到的是“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母鸡的母爱。因为它找到食物后先要检查一下,然后才叫孩子来吃。

  师:你从这个细节中获得了感受。

  (说明:在点评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好的阅读方法。) 生:我找到的是“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鸡为了孩子把自己都饿瘦了。这是一个负责慈爱的母亲。

  师:你归纳得真好。 生:我找到的是“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从句子中我感受到鸡母亲为了孩子竟然敢和大鸡争斗,真是勇敢。

  生:我从刚才这句话里发现,原来母鸡不敢反抗公鸡,做了母亲之后,竟然敢和大鸡争斗,这里用到了对比的写法。

  师:你真厉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将“消瘦了许多”读得轻一些,很好。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

  (1)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2)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课文中有些内容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来补充。大家可以从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来说。想象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有了好吃的东西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孩子们,这里有你们爱吃的东西,吃饱了就能快快长大。” 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说两个“孩子们”? 生: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母鸡对小鸡的关心。

  师:说得好。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

  雏,好像在说:“宝宝们,有危险,快到我身边来,我不会让你们受到伤害的。”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母鸡的急切。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你一定饿了,快来吃吧。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我都已经检查过了,很安全。”

  师:从你话中,我猜得到你的`妈妈平时也是这样说的。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交流,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快过来,黄鼠狼来了。不过有妈妈在,你们别害怕。妈妈会保护你们的。”

  师:你不仅说出了紧张的感觉,还说明了原因。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大家想象得这么好,作者为什么不写出自己的想象呢?

  生:因为作者想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 生:因为作者已经通过一些词句把我们想象出来的内容写出来了。比如“紧叫”。

  师:我想,作者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我从句子中看到了耐心和辛苦。

  生:我找到了“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这说明母鸡对小雏鸡很负责,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

  生:过去母鸡是咕咕叫个不停,可是做了母亲之后,小鸡啄它,它竟一声不吭。这说明它很慈爱。 师:同学们的交流归纳起来就是二句话。(学生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越,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 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 全般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 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 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像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板书:触摸春天)

  2 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 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 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 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天下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 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 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气的灵性所折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

  3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拓展月的,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界“中的内容。

  2全般交流:“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回有这样的发现。

  3请全班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四、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

  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感受书籍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巨大。

  2、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书的神奇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学习要求:

  1、在对诗歌的诵读中感受到书的神奇。

  2、学习作者的写法,试仿写一节。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书对人类的神奇作用。仿写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说说和书有关的名言名句。

  2、从这些话语中,你能够认识到什么?

  3、小结,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把握内容

  1、师范读诗歌。

  2、生试读通课文。

  3、交流评议朗读情况。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这首诗歌?

  三、读中明理,掌握写法

  1、点生通读全诗。

  2、为什么作者为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书”?

  3、课文中用了哪些事物和书作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5、交流,评议。

  四、全文总结。

  五、课堂作业

  1、练习生字。

  2、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学习体会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视角和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个人的价值,懂得社会环境的建设应由每个人做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假设性问题:与个你一直崇拜与敬仰,但却没有机会见到的人不期而遇时的心情与行为表现。(请两个同学表演。)

  二、学生介绍霍金(预习作业)。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总结霍金特点:聪明,残疾,不幸,顽强,有杰出成就,非常著名。

  三、我们来看看作者葛剑雄邂逅霍金前、时、后,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朗读、个别诵读,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关键词语)

  提示:充满敬意、震撼、感慨;结合PPT逐层分析。

  1、作者为什么会对霍金充满深深的敬意?

  提示: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

  2、A、当作者邂逅霍金时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提示: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周围人的感染,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B、作者为什么会有心灵的震撼?

  提示:因为其独特的形象:身躯、目光(极度冷漠、超常魅力:不矛盾,漠视生活艰难)

  3、作者为霍金感到庆幸,但之前又说霍金是不幸的,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阐述的角度不同。

  庆幸: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个个人生活时空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

  四、拓展:

  剑桥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那么,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周围也有人文关怀的存在,我们如何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1、听听刘翔自己的声音:“前天参加了一天活动,晚上刚到上海,一下飞机就又被请去高庆祝活动,你说说看,谁能够受得了。”(摘自《文汇报》)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抱怨道。记者发觉刘翔在讲这番话语时,无奈的眼神中甚至还有些愤怒。“说真的,我根本不想去参加那些庆功活动,有些是躲都躲不掉。”(摘自《文汇报》)这时的刘翔眼神中又流露出满是对于能够过正常人生活的一种渴望,只是这种渴望现在对他已是遥不可及。

  2、最近,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你如何看待这一事情,请阐述你的观点。

  3、20xx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

  由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文关怀意识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努力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创设一种像剑桥一样的人文环境,本文作者也有如此的想法。

  五、小结(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个人价值的可贵,愿世间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关怀。

  六、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文关怀(必做)。

  2、就“人文关怀”谈谈自己的理解(>=300字)。

  附:板书设计

  邂逅霍金

  葛剑雄

  不期而遇

  敬意

  邂逅 震撼——呆滞 平静 跟随 尊重生活空间

  感慨 不幸——身体残疾 人文关怀

  幸——科技帮助 尊重个人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介绍世纪宝鼎的方法。

  3.了解我国的古老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增强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各段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你听过三足鼎立、一言九鼎这些成语吗?你知道鼎是什么意思?(板书:鼎)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2.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说明文。(看图)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思考:(1)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的?

  (2)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与同学讨论。

  2.汇报交流

  (1)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2)试将全文分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3.检查生字。

  (出示投影)(1)读准下列生字

  世纪宝鼎铸造铭文昌盛精湛熔化结构

  (2)理解词语

  精湛:精深

  希冀:希望

  钟鸣鼎食:敲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生活奢侈豪华。

  二.分段读文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介绍世纪宝鼎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增进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世纪宝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齐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三.指名读二三段

  1.说说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纪宝鼎?(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2.细读第二段

  ⑴说说你对世纪宝鼎总的印象?(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⑵具体说说宝鼎的外形、结构特点及象征意义。

  ⑶文中运用怎样的说明方法?

  ⑷总结:课文有条理的介绍世纪宝鼎的构造、外形特点及象征意义,而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⑸齐读。

  3.自学第三段,提出疑难问题

  重点理解:

  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含义:鼎的造型和结构,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它象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四.指名读最后一段。

  1.说明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投影出示)

  他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美好新世纪的希冀。

  2.反复读,理解。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在联合国50华诞赠送宝鼎,送去的不仅是鼎,更是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五.综合练习。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然后汇报。

  六.作业 :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为20xx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写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总结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