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09-25 10:21: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声母“zh ch sh r”,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4个声母“zh ch sh r”。

  课前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奖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z c s”及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把你们的老朋友给带来了,还认识它们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出示苹果卡片)

  2、指名读,读对的奖给他。

  “z c 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平舌音)“zi ci si”我们又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3、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

  出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 ch sh 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候?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相机出示卡片“r”),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相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想要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相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到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zh”(相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教师板书课题。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 ch sh r”

  1、学习语境歌。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小组学习

  (1)师: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 chi shi ri”都读准了,如果老师让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习读。

  (3)指名读。 (4)师: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在发这几个字母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5)师范读。

  (6)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做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 ch sh ”同“z c s”的发音)

  (1)老师读一个字母,其他学生举相同读音的卡片。

  (2)让学生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个读,一个举卡片。(有勇气到台上来的学生奖给他大苹果)

  看谁记得牢

  (1)师:“zh ch sh r”小朋友都会读,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2)同桌交流,讨论。

  (3)指名回答。

  (4)出示表音表形图,联系图来识记。

  (四)教学“zhi chi shi ri”

  1、教学zhi chi shi ri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 ch sh 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 ch sh r”又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zhi chi shi ri

  (3)师:谁会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

  (5)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6)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师: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想一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格,师示范“zh r”的写法。

  3、学生书写,愿意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4个声母,不仅认识了它们的形,读准了音,还学会了写,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下是我英语教学两年来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线路图,也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深入研究,精心思考,大胆整合教材,广泛查阅占有相关资料,弄清课标要求及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基本固定的“格式”,突出“问题设置”环节,使学习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设计好各环节时间,讨论交流次数,展示点评方式,师生互动形式等。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确立重点难点、知识能力目标及策略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自备。在个体设计的基础上,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说课,然后备课组成员集中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形成个性教案。其一般流程为:提前一周安排自备→现场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说课→组内讨论交流→修改定稿→形成个性化教案。

  3、组织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课前预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也可以在上课前10至15分钟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精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导学案”。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难点和疑点并做上标记。教师一定要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便于课堂重点解决突破。

  (二)课堂活动。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学习目标呈现→情境问题设置→学生独立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生生质疑对抗→师生评价点拨→知识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反馈。

  “课堂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一要凸显合作学习的“模式”,二要突出“自学、合作、展示”环节,三要体现互动“双边”特点。设计时现各环节的时间分布、策略方法、师生行为、问题预设、难点突破、包括前后环节间如何衔接等问题均要思考周全,写进“教学设计”中去。

  (三)课后复习。

  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后任务也要纳入,主要包括课后整合梳理当堂知识,复习巩固所学旧知,布置预习下节新知。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是师生实施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训练“实”起来、效果“好”起来的高效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使用那些适合我们和我们学生的,并努力去实践它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和“我”一样,有着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懂得课文表达作者渴望爸爸找回欢乐童年的强烈愿望,领悟作者热爱爸爸的思想感情。

  2.理解“可别把你的童年遗忘在相册里,更别让时光的流水,冲淡了它的颜色”的含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听清、听懂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模拟相册、三张模拟相片、翻板黑板、卡纸、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刚才我们唱的歌的歌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陶醉在优美、欢快的乐曲中,沉浸在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里。确实,我们的生活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好。

  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的童年是怎样的?看,今天老师带来一本爸爸的相册(师出示模拟的相册),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听读欣赏《爸爸的相册》。

  齐读课文。

  二、听录音,提问题。

  听课文中的三句句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1.听录音:

  (1) 爸爸的相册里,保存着爸爸的童年。

  (2) 呵,爸爸!原来你也有美丽的童年呀!

  (3) 我喜欢你的童年。

  2.根据学生提问归纳:

  (1) 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童年时的哪些留影?

  (2) 为什么爸爸的童年是美丽的?

  (3) 我为什么喜欢爸爸的童年?

  三、学习第1、2个问题。

  通过“听清课文内容,说出主要意思”,学习第1、2个问题。(出示要求。)

  听课文录音,说说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童年时的哪些留影?

  生听录音,师翻相册。

  交流,师随机张贴三张照片。

  师:这些都是爸爸童年时的留影,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的童年。

  (板书:童年)

  1.听2、3、4节录音,说说爸爸的童年为什么是美丽的?

  (1) 师通过“听听、想想、读读”示范学习第一张照片。

  听:听录音。

  想:从照片上可以联想到什么?

  师:老师从照片上想到了爸爸的班级一定是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一定很快乐。要不,怎么会有几十张甜甜的笑脸呢?爸爸 愉快的集体生活。(板书:愉快的集体生活)老师还想到要用愉快的语气来读,你听——(师示范读)

  读:有感情地读。

  (2) 要求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听听、想想、读读”学习第二张照片。(扶)

  师:(指照片)看,照片上的爸爸眯着一只眼睛,你也来学爸爸的样子做个丑样,呀,真调皮。你还想到了——对,爸爸有着有趣的文艺表演(板书:有趣的文艺表演),太有意思了。

  (3) 学生自己通过“听听、想想、读读”学习第三张相片。(放)

  讨论:你从照片上想到什么? 该怎么读?

  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你觉得爸爸的童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

  再来看看照片,跟着配乐课文录音,读读课文,感受爸爸美好的童年。

  四、学习第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喜欢爸爸的童年?(板书:喜欢)通过“读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第三个问题。(出示要求)

  爸爸的童年是美丽的,那么爸爸现在的生活怎样呢?

  引读第7节。

  我希望现在爸爸怎样生活? (跟录音读第9节)

  师:踢球、爬山……这样的生活你有吗?

  这也正是我的生活,所以小作者看了爸爸的相册,惊喜地说——“呵,爸爸!原来你也有那么美丽的童年呀!”

  指导朗读。

  师:爸爸和我一样有美丽的童年生活,但是为了我,为了工作,都快使爸爸把这样的童年给忘记了,难怪课文最后小作者感慨地说——“别把你的童年遗忘在相册里,更别让时光的流水,冲淡了它的颜色。”(师出示句子)

  理解“时光”、“时光的流水”的意思。

  体会整句句子的意思。

  师:这句句子表达了小作者强烈的愿望,他希望爸爸再能找回阳光的芬芳,甜甜的笑脸,找回童年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情。(板书:找回)表达了小作者对爸爸的深深的爱!(板书:爱)

  指导朗读。

  五、欣赏课文。

  师: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了作者对爸爸的热爱之情。

  (出示要求:欣赏好词佳句,朗读表达感情。)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语句。

  2.交流,重点在三句反复的句子。

  六、小结课文。

  作者喜欢爸爸的童年,希望爸爸找回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爸爸的爱。其实我们和小作者一样,希望爸爸永远快乐、年轻。今天回去,你也翻翻你爸爸

  妈妈的相册,说不准也会有惊喜的发现。

  附板书:

  听读欣赏 爸爸的相册 听懂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欣赏好词佳句

  朗读表达感情

  听清课文内容 愉快的集体生活

  说出主要意思 ↗ ↘

  美丽的童年 → 有趣的文艺表演 → 喜欢 爱

  ↘ ↗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找回

  资料提供者: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7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十篇

2.【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4.【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5.【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4篇

6.【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7.【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8.【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四篇

9.【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