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06 09:25: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 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 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 与t 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

  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 ,所以只要令 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

  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像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 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2-2x+1=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时 ,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 ,q= .

  5. 已知抛物线 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 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

  课堂练习 72页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 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 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车行

  杜甫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悲惨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会读14个生字,会写“快乐”。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朗读课文。

  3、能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你知道有哪些?

  2、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

  3、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很多孩子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请看:(播放课件)

  4、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看!(出示课文)这首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你愿意自己读还是听老师读?先自己读读等一下老师再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打开书翻到107页。

  2、课文读完了,哪位勇敢的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我该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为什么?你读课文的时候,你希望同学们怎么做?(学生读书过程中遇到生字教师马上出示生字卡进行纠正学习)

  3、你愿意老师怎么读呢?好,老师就尽量按你说的做。刚才,你们给老师提出了希望,那我也给你们提个小建议。请你坐正身子,拿起书。

  4、谁来说说老师读的怎么样?那你知道我为什么能读好呢?我告诉你一个小窍门,我把自己当作书中的小朋友去读呢,这样才能读好。你想不想读好呢?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小节练一练,一会儿,咱们比赛,看谁是今天的读书小能手!

  三、朗读感悟

  (一)第一小节。

  1、读累了吧!咱们去玩玩好吗?闭上眼睛出发了。你听到什么?(放鸟叫声)你好像到了哪里?看(出示图片)到了这么美的地方,你有什么要说的?(景色、服装、心情三个方面来说)

  2、有位作家叔叔把你们刚才说的话写成了诗歌,你能读吗?还有谁想读呀?

  3、唧唧喳喳的小鸟给我们带路,和煦的风儿抚摩着我们,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心了别提有多高兴啦!一起读读。

  (二)第二小节。

  1、我们刚才去了花园草地,现在到郊外走走好吗?(出示图片)咦,什么声音?仔细听,它好像在说话,在说什么呢?(出示:这个世界上,有你们就更加美丽,有你们就充满希望。)

  2、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你们就更加美丽,有你们就充满希望?自己再读读第二小节(可以和别人商量商量)

  3、瞧,我们小朋友今天是孩子,可等你们长大后,建设祖国就全靠你们啦,所以我也像花儿、小溪一样,对你们说“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4、听了老师的话,你感觉自己怎样?那就把你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读。谁想读。评一评。谁再来读读?

  (三)第三小节。

  1、我们小朋友刚才去了草地上、小溪边玩了,心情好吗?可你知道此时伊拉克的儿童心情如何?那些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焦急、害怕、惶恐、不安。请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幸福的生活谁给的?

  2、所以,我们要“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自由的成长。……飞向我们的理想。”

  你知道什么是理想吗?你有什么理想?

  3、我相信我们每个小朋友的理想都能实现,因为,我们有祖国妈妈的关心、爱护。谁想感谢祖国妈妈?还有人想感谢吗?祖国想听听男同学感谢的声音。我想听听女同学感谢的声音。

  (四)第四小节。

  1、孩子们,我们可以去花园赏花、去草地游戏,就连花儿都向我们祝贺,小鸟都为我们歌唱,我们可以自由地成长,可以实现自己理想。这么幸福快乐的时光你会怎么来庆祝呢?

  2、我们会唱啊,跳啊,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出示:第四小节)谁想读读?谁还想读读?一起读读。

  四、唱诵诗歌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唱起来,跳起来,我们就唱唱跳跳,好吗?(出示课文,放映歌曲)五、写字指导

  1、唱完歌,你心情怎样呢?真的吗?那好,我们就把快乐写下来。(出示:田字格)

  2、观察。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⑴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⑵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⑴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并绘制出来;

  ⑵根据学生绘画制作课件。

  ⑶准备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有没有学习过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呢?看看近两个月来,特别是这两天,在我们的周围的同学,亲人,朋友,衣着有什么变化呢?是呀正值深秋时节天气越来越冷,除此之外,你们在秋天还有没有感受到其它的秋天的信息呢?

  (同学讲)的确如此,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虽然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大多是忧伤的、哀怨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正如所展示的图片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何其芳,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3,教师播放录音(要求注意语气与、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描写的是哪里的秋天?刻画了哪几幅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研读赏析

  (同学们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爱好绘制图画予以展示)

  ⑴随机抽取一张请同学思考并表述图画作者所描绘的内容及从课文哪一句或几句获得灵感而话的,而后根据情况作者补充。

  ⑵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剖析文章包括赏析优美的语句

  三,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少了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提醒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课《旅鼠之谜》就深刻反映了人类的无限制繁衍所带来的问题。课文虽是自读课,但带给人们的反思却是深刻的。本文内容浅显,极易理解,但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2、整体思路

  (1)轻松的话题导入。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通过追问,分析课文其次部分。

  (4)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5)分析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区别。

  (6)讲述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奇异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进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本文的重点,不是在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此文十分感兴趣,这是个极好的切入点,并且课文也十分浅显,因此,对于教材的理解问题应该不大。但学生的见识短浅,思路狭窄,因此,还是应该简单的查找资料,开阔视野。另外,本文对人类的启示是个难点,学生想的也许不够全面和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1、重点拟定原因及怎样落实。

  (1)全文围绕旅鼠的三大奥秘展开,后“我”进行追问,使人们对旅鼠有了全面的认识。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学习本文,应全面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在读书中落实这一问题。全文共二十八个段落,集中交待旅鼠奥秘的应从第七段到第十七段。精读这一部分,对抓住全文主要内容很有帮助。文章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本文,学生也会更感兴趣。朗读后,圈点勾画把握内容要点。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2.【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

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4.【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

5.【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七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8.【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

9.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