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6-17 01:23: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知道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2. 能正确列式解答,掌握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 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4. 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灵活检验。

  课型、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讲解法 讨论法 练习法

  缙云实验小学 陈耀红

  操 作 过 程

  板书设计: 一般的三步计算计算的应用题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少8棵

  (1) 四年级种树多少棵? 36×2=72(棵)

  (2) 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 72+36=108(棵)

  (3) 五年级种树多少棵? 108-8=100(棵)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18 )分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 22 )分

  一. 复习旧知.

  1. (大屏幕出示准备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课,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共种了多少棵?

  2. 指名读题.

  3. 板书综合算式.

  4. 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 新授

  1. 导入课题.

  出示例1: (把准备题中的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棵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引入课题。

  2. 指导理解题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1)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2)评议所画的线段图是否符合题意,修改。

  3. 指导探求解题思路。

  (1)、问:要求“五年级种多少棵”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指名回答。

  小结解题思路。

  (3)、出示解题步骤。

  4、 指导尝试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综合算式.

  5、教学检验方法。

  问:你有什方法对这道题进行检验?

  小结:(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2)换一种方法解答.

  三. 试一试.

  出示(例1:缺少问题)

  要求:提出一个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 解题思路训练。

  2. 针对性练习

  3、总结.

  五、检测练习.

  1. 读题,画出线段图.

  2. 说出解题思路.

  3. 列式解答.

  4.可能有:36×(2+1)

  1.齐读课题

  2. 仔细读题.

  (1)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 根据条件在准备题已画的线段图上进行修改。

  3.探求解题方法.

  (1)、讨论,回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指名说。

  4.尝试解答。

  (1) (1)分步列式

  (2)综合列式

  (3)还有什么方法?

  5.想一想: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

  说出方法。

  尝试练习.

  (1)提出问题。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议.

  读题并填空。

  (1) 小明有12张邮票,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和小青的总数多8张,小华有几张?想:要求小华有几张邮票,要知道

  ( )和( )各有几张邮票,已知( )

  ,所以要先求出 ( ) 的邮票张数,再求出 ( ),最后求( ) 。

  完成练一练1。

  1.板演。

  2.校对,集体讲评 。

  编应用题。(三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B案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b、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c、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d、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e、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f、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g、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h、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外作业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复习检查

  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谈话启发,拓展活动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3.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以课文结尾句为开头句,也可以撷取课文中的语句编一首诗歌。

  展示交流,赏评作品

  1.由创作者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同学共同欣赏、评点。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知道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2. 能正确列式解答,掌握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 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4. 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灵活检验。

  课型、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讲解法 讨论法 练习法

  缙云实验小学 陈耀红

  操 作 过 程

  板书设计: 一般的三步计算计算的应用题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少8棵

  (1) 四年级种树多少棵? 36×2=72(棵)

  (2) 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 72+36=108(棵)

  (3) 五年级种树多少棵? 108-8=100(棵)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18 )分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 22 )分

  一. 复习旧知.

  1. (大屏幕出示准备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课,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共种了多少棵?

  2. 指名读题.

  3. 板书综合算式.

  4. 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 新授

  1. 导入课题.

  出示例1: (把准备题中的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棵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引入课题。

  2. 指导理解题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1)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2)评议所画的线段图是否符合题意,修改。

  3. 指导探求解题思路。

  (1)、问:要求“五年级种多少棵”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指名回答。

  小结解题思路。

  (3)、出示解题步骤。

  4、 指导尝试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综合算式.

  5、教学检验方法。

  问:你有什方法对这道题进行检验?

  小结:(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2)换一种方法解答.

  三. 试一试.

  出示(例1:缺少问题)

  要求:提出一个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 解题思路训练。

  2. 针对性练习

  3、总结.

  五、检测练习.

  1. 读题,画出线段图.

  2. 说出解题思路.

  3. 列式解答.

  4.可能有:36×(2+1)

  1.齐读课题

  2. 仔细读题.

  (1)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 根据条件在准备题已画的线段图上进行修改。

  3.探求解题方法.

  (1)、讨论,回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指名说。

  4.尝试解答。

  (1) (1)分步列式

  (2)综合列式

  (3)还有什么方法?

  5.想一想: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

  说出方法。

  尝试练习.

  (1)提出问题。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议.

  读题并填空。

  (1) 小明有12张邮票,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和小青的总数多8张,小华有几张?想:要求小华有几张邮票,要知道

  ( )和( )各有几张邮票,已知( )

  ,所以要先求出 ( ) 的邮票张数,再求出 ( ),最后求( ) 。

  完成练一练1。

  1.板演。

  2.校对,集体讲评 。

  编应用题。(三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B案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b、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c、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d、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e、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f、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g、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h、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外作业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复习检查

  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谈话启发,拓展活动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3.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以课文结尾句为开头句,也可以撷取课文中的语句编一首诗歌。

  展示交流,赏评作品

  1.由创作者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同学共同欣赏、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