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6-21 06:18: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登高》教学设计2。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2》。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了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

  2.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坚强白杨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的?(生各抒已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小马过河》,看看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识记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 火车读词游戏

  深浅 拦住 甩甩尾巴 仔细 低下头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1、 猜字游戏

  2、 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

  (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

  1、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 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 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

  、、、、、、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

  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

  生:回家问妈妈。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简说:

  口语交际是“说说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点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习作根握口语交际内容来选取合适的角度来介绍自己。我的发现中安排是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2、肯定形成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

  让学生体会两组句子之间存在的意思相同,而语气上存在的差异。“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还有思想方法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既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问问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2、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3月26日)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之前,请学生去向老师、朋友、同学了解自己,看看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一、班队形式展开活动(主持:老师)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的自己。组织一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抽一部分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自己)

  通过三年的同班学习,老师和同学对你一定都一定的了解,但肯定不全面,而且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老师自我介绍

  三、组织语言,小队交流

  1、想好自己要介绍自己什么?

  2、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的特点。

  4、请小组上台演示。

  四、招聘启示“找朋友记者”

  1、挂招聘启示牌。要求介绍自己。

  2、由介绍得好的'几位同学一起担任评委。

  五、找朋友游戏

  1、边唱边找朋友,介绍自己。

  2、金话筒采访。让别人介绍自己。

  同学相互评价。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各种活动形式,同学们与同学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导入。

  师: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惜有些同学还没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就把介绍自己的内容写下来,上次如果是面试的话,这次是笔试。

  二、范文引入

  (我叫~~,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啊,一个词——其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着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这段介绍是向谁介绍的?

  1、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

  2、新来的朋友?

  3、 不认识的人?

  三、下笔写作。

  四、评价,修改。

  1、自评自改

  2、听取别人意见,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

  五、优秀作品赏评。

  老师读一读, 同学们猜一猜。

  我的发现

  修辞法引入

  一、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

  (比喻、拟人、夸张等)

  二、修辞的好处

  师: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加清楚。语气不同。)

  交流新的修辞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句。

  学生质疑。

  老师留悬。为什么是反问?与问句有什么区别?

  出示句子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自已体会,有什么不同与相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

  归纳反问句的特点: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成表达出来叫反问。

  句式转换练习

  题: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

  改成反问句。

  同学互相出题,相互转换。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想一想。

  以下的句子分别出现在什么课文中,写出课题/

  抽生上台写一写。

  (结合读读记记与平时对课文的熟悉度。)

  青的草,绿的叶,各式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翠鸟》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

  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比喻句或是拟人句

  分一分,哪句是比喻句,哪句是拟人句。

  读读背背

  一、回忆语文园地二

  上次我们读读背背的内容是?

  抽生背一背

  都是描写什么呢?(与风景有关)

  今天的与什么有关呢?读一读。

  (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

  二、小组合作背诵,比一比,赛一赛。

  成语故事

  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心读短文,读准生字

  2、找好朋友练一练,看谁读得好~

  3、检查朗读。

  自读自悟

  根据下文理解椟的含义。

  理解成语告诉我的道理。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于是,我除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资料来了解桂林的山水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功能优势,利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跨越时空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文字等进行导入、导学、导文、导读、导练是本课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特色与切入点。这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有趣、高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教学理念:

  贯彻“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通过欣赏画面和配乐品读、评读、诵读、引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情感,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从中受到文学的熏陶。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文章语句精炼,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然后,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课文中配有插图,但结合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这一情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播放录像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其以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文通俗易懂,我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让学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例,我用两个教时完成,第一教时:以学习、理解课文,进行感悟、积累为主。第二教时:进行练笔、学习生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个地方吗?(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之美吧!(齐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老师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去年暑假游览过的广西桂林(播放一张桂林旅游的照片)桂林美得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拍了一些照片来作美好的回忆。但是,作家陈淼游览过后却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三组词语,师指导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屏障、嶙峋”的读音和“骆驼”的轻声。

  xiápānluòtàizhàng

  无瑕攀登骆驼泰山屏障

  lánmiánwù

  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

  luóluánlín xún

  奇峰罗列峰峦雄伟怪石嶙峋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是写山的,哪个自然段是写水的?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观赏漓江的水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圈出关键的词语。

  2、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漓江水的`特点吗?(板书:静、清、绿)它的静体现在哪里?

  (1)出示静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静。漓江的水清得怎样?

  (2)出示清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清。漓江的水绿得怎样?谁能读出这种绿和美?

  (3)出示绿句子,齐读句子,这是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句子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和感悟。

  (5)拓展句子练习:

  出示静图片: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就像是……(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

  出示清图片:假如你站在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出示绿图片和翡翠图片:漓江的水除了绿得像翡翠,还像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谁能仿照课文的写法把我们说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介绍漓江:是啊,漓江真美啊!这美丽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的猫儿山,就像一条秀丽的玉带流经桂林、阳朔,全长有170多千米。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为它写下了赞美诗篇,连作家袁鹰也为它写了一首赞美的诗。

  3、出示《浓碧》

  (1)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2)男女比赛读。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来读第二节,看看谁读得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

  5、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试背第二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背诵。

  6、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得让我们感觉像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一样,他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具体的巧妙的写作方法。相机板书:比喻排比、对比)

  7、小结学法:作者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那他又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的呢?请同学们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圈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来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观赏桂林的山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和词语,并圈出关键词。

  1、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桂林山的特点吗?(板书:奇、秀、险)

  桂林的山究竟有多奇,多秀,多险呢。请看:

  (1)出示配有词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

  (2)拓展思维训练:桂林的山还有很多的形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出示桂林山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和说话)

  (3)出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观赏山和水相辉映

  1、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师相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默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这样的山是指,这样的水是指,画卷是指___________,画卷里有。

  师:是啊,这条百里漓江与两旁的山相互辉映,如诗如画,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这么美丽的画卷作者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是作者的感受。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5、配乐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和桂林山水的美。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吗?

  五、作业:仿写练习,延伸课外。

  1、利用图片激趣:是啊,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像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那是因为作者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其实,我们的祖国除了甲天下的桂林,红叶似火的香山等,我们美丽的家乡――新兴也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国恩寺、藏佛坑、狮子腰瀑布等都很美(出示图片,相机介绍),你们去过吗?

  2、出示作业: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注意用上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学生练习仿写。

  1、小组内交流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练习说话,注意用上好词佳句。(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口头表达,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堂上练笔,师巡视指导。

  4、学生堂上朗读、展示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价。

  5、师小结。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师相机正音。

  3、让学生指出难读的生字音。

  4、学生口述识字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妙。

  5、让学生指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指导写一写。

  6、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并自由识记生字词。

  8、小组开展生字听写比赛。

  9、小结。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活动,激发学生收集、自编谜语的兴趣。

  2、同时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3、引导学生掌握猜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收集、自编谜语的兴趣。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收集的谜语21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猜谜激趣 板书课题

  1、教师说谜语

  人有它大,天没它大。打一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猜字谜的一课,板书课题。

  2、学生空写课题

  二、指导猜谜 自主识字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谜语吧。

  2、同学们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内互助解决,如有解决不了的,我们再共同来研究。

  3、各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哪个组猜出了谜底?

  4、根据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做两种准备:

  ⑴ 请猜出谜底的学生说说是如何猜的,在师评、互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猜谜的方法,教师适度指导、辅助归纳。

  ⑵ 如果学生猜不出谜底教师以第一则谜语为例进行猜谜方法的指导。(最后用电脑课件把猜谜的方法展示在电视屏幕上)

  5、大家自己再读读谜语,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能够揭示谜底的关键点:

  ⑴ 左边绿,右边红揭示了字是左右结构的;左右相遇起凉风揭示了字意;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火来攻。进一步验证了谜底“秋”字。

  ⑵ 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言”、“心”、“日”、“水”揭示了 谜底与以上这四个部首能组成什么字,从而猜出谜底“青”字。

  1、学生自读三则谜语,同时猜一猜谜语。

  2、学生们在小组内互助解决困难,教师巡视指导能力较弱的组。(尊、遇的字形较难;尊、重、纯的发音较难;及时雨的理解可能会出现问题。)

  3、学生会有两种回答:一种没猜出来;另一种可能有的组有部分谜语猜出了谜底。

  4、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猜谜的方法。(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5、学生在有了方法的基础上再读再猜。

  三、利用课件 巩固认字 教师准备三套题以创关的形式展示:

  1、读词:团结、力量、相遇、及时雨、最怕、水来攻、互相、尊重、令人感动、纯净

  2、读词:团队、量一量、相等、遇难、及时、攻打、互助、尊师、轻重、纯白色

  3、猜字谜:

  ⑴ 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团)

  ⑵ 日下一横长,里字下边藏。(量)

  ⑶ 千里相逢。(重)

  ⑷ 心悬起,脸发白。(怕)

  学生们看电视屏幕一题一题闯关(同时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同学还可得到写有谜语的奖励卡)四、多种评价 总结效果 这节课你感觉学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学习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游戏形式 复习生字 同学们我们用“小快嘴”的游戏来读一读这课的生词好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二、多种形式 指导书写

  1、这课有哪几个四会字,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3、请同学们各写一个。

  4、选取典型的书写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5、再写一边。

  1、学生自己观察四会字在格中的占格位置及关键笔画的压线情况。

  2、学生反馈:

  ⑴ 谁、怕、跟、凉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应注意左窄右宽。

  ⑵ 量比最的横长。

  ⑶ “谁”的第四笔竖压在竖中线上、“跟”的.第十一笔竖提的竖压在竖中线上。

  3、书写四会字。

  4、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5、学生书写。

  三、猜谜竞赛 拓展活动

  1、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谜语卡开一次猜谜竞赛好吗?

  2、(反馈竞赛的情况)请同学说说自己猜对的谜语并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

  3、让同学们试着自编谜语。

  (以鼓励为主)

  1、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谜语卡贴在教室的墙上后,随意选取谜语来猜。猜对谜语的同学可从出谜同学那里得到同学自制的一张奖励卡,集齐三张的同学可从老师那里换取奖品。

  2、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互相启发自编谜语。

  四、多种评价 总结结果 谁来说说学习了猜字谜这课,对于今后你猜谜语有什么帮助。

  学生畅所欲言。

  【作业】

  把没猜出的谜语延伸到课下,学生可以继续搞猜谜的系列活动。

  1、结合语文实践召开一次猜谜联欢会。

  2、用收集的谜语布置“谜语天地”。

  3、收集全班同学自编的谜语汇集成册。

  (以上活动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有所选择,也可搞系列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