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我: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现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xx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享年59岁。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四、朗读课文,总结收获。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a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通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0、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1、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2、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3、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4、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5、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通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下课)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好好儿活
我们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3
秋天的怀念全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课后习题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略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阅读能力。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怀念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3、文章从哪些方面回忆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尽力劝慰“我”;在“我”发脾气、摔东西时,母亲总是默默地忍受,表现出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自“我”的腿瘫痪后,爱花的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又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了一切;为了让“我”开心,她几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考虑得非常细致;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察出来,还在默默忍受“我”的无理,就是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至此,一个无私、忘我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课文精析
1、“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暴怒无常。表现:第一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第二处: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三处:“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我”此时非常绝望、消极、难过,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沉浸在消极哀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2、面对如此暴躁不安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找出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表现出母亲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触碰到儿子脆弱敏感的心,使儿子更加烦躁和难受。
第二处:“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运用侧面描写,母亲爱花,但是她更爱儿子,她把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儿子上面。
第三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突出表现了母亲希望“我”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要自暴自弃,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鼓励“我”也是鼓励自己。
第四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母亲连这个细小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她不想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自己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查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将那些给你感触最深的语句摘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平,也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注意要读出母亲和“我”的情绪变化,要读出母亲的耐心、细心、小心和“我”的不耐烦、无所谓。
2、文章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中有三处插叙:①母亲爱花,但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表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说明母亲为“我”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②妹妹告诉“我”母亲病重的消息。作用:补充说明了母亲的并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③母亲病危前的临终遗言。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将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然而她怕影响孩子的情绪,一直隐瞒着,当孩子说活着有什么劲儿的时候,她自然也会想到自己的病情,母亲的话是讲自己和孩子的。虽然都得了重病,但是她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
4、文章结尾写“我”和妹妹“看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是“我”走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结束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5、文章共写了几次去北海看菊花?“我”的态度又怎样的变化?
明确:三次。第一次是母亲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非常强硬:“不,我不去!”第二次是母亲再次提出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第三次是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几次看菊花,“我”的态度从非常绝望暴躁到无所谓,再到后来的懊悔、无奈。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有什么意蕴?
明确: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景象,表明“我”走出了人生低谷,开始积极面对人生。
2、根据上下文,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坚强地活下去。
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章从细微之处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母亲这些细微的动作表现了她对“我”的理解、牵挂、关切与担忧。
4、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句话?
明确: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明确: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总结: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插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篇末点题、前后照应。
2、作者叙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关怀、爱护“我”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多年以后,作者幡然醒悟,明白只有“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才是对母爱最好的回馈。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与母爱相关的古诗词或名人名言。
3、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
4、预习第6课。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什么是好好儿活着,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史铁生。他身体残缺,却拥有着最健全的思想。他的一生,体验到生的苦,却为我们写出生的乐,照亮了众人的内心和前行的路。现在让我们学习一篇他著名的作品之一——《秋天的怀念》。大家想一想: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呢?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二)清楚大意,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儿。明确:瘫痪后,“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的母爱,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染和影响下,决心要好好地活儿。
2、朗读课文,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同桌互助解决。
(三)深入研读,走近作者
1、指名读,并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看花”,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没去成;第二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同意了,母亲却再也没回来;第三次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话的意义。
2、在第一次看花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的爱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母亲的爱很执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的爱很坚定——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3、在第二次看花中,你觉得母亲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很着急,急切地希望陪儿子去看一次菊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在第三次看花中,“我”和妹妹理解的母亲的意思是什么?请小组讨论。
明确: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了母亲希望我们乐观,好好儿地活下去的心意。
5、请带着感情朗读本篇课文。
(四)巩固拓展,对比阅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非常有名,请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关于母爱,世界上很多大文豪都有所描写或议论,请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说说他的理解又是什么。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母爱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母亲都让我们感动。诚如《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怀念那个秋天母亲想让“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你与自己的母亲有哪些故事呢?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写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下节课跟大家分享。
五、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研读。但是,本年级的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还不是很深,身体残疾又跟自己相距甚远,所以,应该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还应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对残疾和母爱的深沉有个更进一步的直观的深刻的体悟。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六、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教师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8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母亲在病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极力鼓励“我”好好面对生活。
第二部分(3):“我”因为知道母亲为“我”所做的努力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部分(4~6):母亲的病情恶化,临终还在牵挂“我”和妹妹。
第四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下文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句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说明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侧面描写,喜欢花的母亲把花都养死了,对于母亲来说,最值得守望的“花”是她的孩子,从侧面说明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顾“我”身上,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4、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深藏着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直”“都”连用,说明“我”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心只关心“我”的病情,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回事,更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病情。看似平淡的记叙,暗含着作者深深地痛苦与愧疚。
6、“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8、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所以文中反复写看花。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课文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
2、说一说作者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对母亲说的话,并写下来。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对母爱情感的迁移,读出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2、板题,学生读题,思考:儿子怀念的是什么?
二、自由研读,感悟深深的母爱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句子让你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并在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感悟。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①“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A、师:“这时”是怎样的时候?“悄悄地躲出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脾气暴躁的时候——”
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师:“母爱是如此——”
C、感情朗读。
②“当一切……悄悄地进来……”
A、师:“悄悄地进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动作。
C、感情朗读。
③“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又悄悄地……”
A、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字眼。
B、感情朗读。
C、齐读上面三个带有“悄悄地”的句子,反复体会母爱的小心、细腻、真挚、深沉。
④“母亲扑过来……”
师: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她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她忍住的是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⑤“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师:“挡住”的是什么?母亲为什么要用央求般的语气说?
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A、师:母亲临死前有太多的牵挂,有千言万语没来得及说,你能想象母亲临终前的话吗?
B、感情朗读。
3、师小结
A、师:同学们,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那一定是母爱;如果有一种爱深如大海,那一定是母爱。
B、板书:母爱深似海
三、品味末段,感悟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指名学生读。
2、这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什么?
3、为什么曾让儿子那么厌恶的菊花如今在儿子眼中,却变得如此美丽?
4、入情入景,真实表达:如果你就是儿子,面对菊花,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写一段捎给天堂母亲的话。(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5、生交流。
6、小结。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各抒己见)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说出的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通过度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1)、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的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他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得看着我。”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
生: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他的兵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他的肝病肠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了觉。
师: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得病?
生:不想给儿子在增添痛苦。
师:母亲都忍受着什么痛苦?
生:母亲重病缠身,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对风华正茂的瘫痪儿子。又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
生: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不停的絮絮叨叨地说着。
师:在我答应母亲看菊花时,母亲什么表情?
生:喜出望外,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
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答应看菊花,说明我对生活还有希望,还有信心。
生:母亲知道自己病重,他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儿子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啊!
生: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震得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尼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地怀念母亲。
师:原来的母爱儿子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有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了什么?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还想说什么?
生:你们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四海深情,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2、师:母亲带着女儿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
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生答。
五、师: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最后,让我们大声把这首歌词读出来,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片深情。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根据课文质疑,激发学习情绪。
1、汇报交流预习读文后的感受。
2、提出读文自己仍不懂的地方。
二、体验怀念之“情”,领悟人物情感。
点拨内容:
1、认真读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体验人物内心感情。
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她总是这么说。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品味母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抒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2、出示怀念母亲的文章,或出示表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3、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今后准备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人和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延伸,走进生活。
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通过生活中小事体现你们之间的深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2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小学语文S版十一册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在讲述作者内心深处那些温暖的记忆,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求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本课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母亲怀着博大无私的爱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愧疚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有效阅读达到“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自己的看法”的要求。
因此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感情还需教师多加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瘫”、“痪”“膳”等几个字,理解“暴怒无常”、“喜出望外”、“诀别”等词语并会用其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三次看花”所蕴含的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怀念
2、学习本课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传递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学会感恩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来体会母爱的无私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三次“看花”深刻理解“好好儿活”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启发法对话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利用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法:品读结合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节课中,将采用品读结合法和读悟结合法等方法为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法进行仿写。在学生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好好儿活”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背景介绍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这样的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二课《秋天的怀念》。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72年,21岁的他因病导致双腿瘫痪,从此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而在不久后,母亲也因病逝世。本文也就是为母亲所作。(PPT2)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按照多媒体上的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首先齐读一次阅读要求。(PPT3)
生:齐读
师:谁来讲一讲,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
生:……
师: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PPT4)
生:“我”和母亲(PPT4-1)
师:文章还提到了一个重要情节--看花,(PPT4-2)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提到了几次看花?(PPT4-3)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最后呢?儿子去看花了吗?和谁一起?
课文就是围绕这三次看花展开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将本文按照“看花”的顺序划分为三段。
生:浏览课文、分段
师:大家看老师和你们划分的一不一样?(PPT4-4)
生:验证
师:第一次母亲是怎样提议的?我是什么反应?(PPT4-5)第二次?(PPT4-6)第三次?(PPT4-7)
(三)分层解析
1、第一次“看花”
过渡:首先我们来一起研读第一次“看花”的部分,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PPT5)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么样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暴怒无常
师: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造句?
生:回答……
师: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大家勾画出来。
生:浏览、勾画、回答……
师:(PPT6)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PPT6-1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PPT6-2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当听到母亲提议去看菊花时(PPT6-3不,我不去!狠命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我活着有什么劲!)
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菊花,这些东西在你们看来美不美好?为什么史铁生还要发脾气呢?
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史铁生遭受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他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PPT6-4)带着这样的愤恨、绝望,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看着如此“颓废不堪”的儿子,母亲又作何反应呢?谁能读一读母亲的反应。(PPT7)
生:读课文
师:“咱娘俩好好儿活”,这话,既是说给儿子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此时的母亲已经身患重病。
接下来请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思考: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是什么意思
生:女生齐读、回答……
师总结:母亲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起,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PPT7-1)带着母亲的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咱娘俩儿……”
2、第二次“看花”
过渡: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第一次提议看花遭到了拒绝,母亲是不是从此就不带儿子去了呢?
同桌两人,左边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右边的同学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读的时候,想一想:母亲是什么心情,儿子又是什么心情?
生:齐读
师:这一次“我”拒绝母亲了吗?母亲此刻是什么感受?文章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喜出望外
师: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来造个句?
生:回答、造句
师:最终母亲和“我”看成花了没有?发生了什么?(PPT8)
生:回答……
师:诀别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呢?
生:永别……
师:请同学们把这几个词圈出来“再也”、“绝没有”、“竟”,你能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生:回答……
师:此时的儿子不敢相信、难以接受、甚至还带着满满的愧疚。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PPT8-1)谁能帮母亲把话说完?你觉得她希望儿子和女儿怎么样?
生:回答……
师:这些希望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母亲曾对儿子说过的--“好好儿活”。(PPT8-2)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还牵挂着儿女,此时的母亲是以怎样的心情说出这句话的?
生:回答……
此时的母亲该有多么不舍、多么担心、多么留恋、多么牵挂啊!带着这样的'牵挂和不舍,我们把补充完整的这句话再读一次。
生:齐读
(四)品析词句
过渡:看,这位母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儿子呀!但自始至终,母亲有说过一句爱吗?
(PPT11)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一句句叮咛的话语,一个个细微的表情,一个个不起眼的动作。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母爱流淌在哪些举动当中。小组交流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点评……
(五)升华主题
第三次“看花”:
过渡:母亲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人世,那最终儿子和女儿懂得母亲说的话了吗?他们有没有好好儿活?
师:这一次,儿子终于如母亲所愿来到北海看花。他看到了什么?(PPT9)请大家看多媒体,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PPT9-1)黄色的花淡雅,(PPT9-2)白色的花高洁,(PPT9-3)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评价(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回答……
师总结:母亲知道,苍白的语言不足以平复儿子此时内心的悲伤,所以她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看看那些傲霜开放的菊花,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她要用自己的爱来重新点燃儿子对生活的希望!让心胸如时节一样秋高气爽、让精神和菊花一样坚韧刚强。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就是:她想让儿子……(PPT10)
生: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这段文字,又是秋天,是哪个秋天啊?
生:是母亲去世以后的那个秋天。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同学们,看着这满眼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这还是哪个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已经有了生活的色彩,这又是哪个秋天?
生:回答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也一起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PPT12)你们看,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PPT12)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我”在双腿瘫痪后,变得暴怒无常(PPT12-1),母亲耐心抚慰(PPT12-2)。但母亲此时已经重病缠身(PPT12-3),“我”却浑然不知(PPT12-4)。当我终于同意看花(PPT12-5)时,母亲的反应是喜出望外(PPT12-6)。但她出去后却再也没能回来(PPT2-7),而“我”也终于懂得了母亲的用意(PPT12-8)。母亲的坚强无私(PPT12-9),儿子的愧疚怀念(PPT12-10),两颗心紧紧交织在一起(PPT12-11),连接这两颗心的是彼此的爱(PPT12-12)。那句“好好儿活”(PPT12-13),也成为了儿子心中永远的--秋天的怀念(PPT12-14)。
七、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八、作业布置
写一个体现人间真情的小片段,或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情,要注意细节描写,比如妈妈的泪,爸爸的笑,老师的话语等等。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
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
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两次。
2、思考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1)母亲喜欢花。(2)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圈点勾画文章的语句,找出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反复朗读第二次看花时的'情景,思考为什么母亲第二次时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
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
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
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明确:《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共分六部分,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五)小结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文章中流露出浓浓的情谊,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情感。文章的许多细节描写非常的巧妙,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对于这些部分进行详细的品读。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那时候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冲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于母亲的忏悔、懊恼、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于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3、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板书“苦”)其实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秋天故事。
板书“秋天的怀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录音一起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三、概括文章内容
四、听了这饱含深情的朗读,你的内心是否也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带着深情自由地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文段展示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触。
A.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提示: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特别是“悄悄”和“偷偷”写出了母爱的小心翼翼,母爱是理解。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活····(重点品味“扑”,“抓”,“忍”)
提示:动作、语言的描写,“扑”写出了母爱的坚定,“抓”写出了母爱的执着,“忍”写出了母爱的深沉。
C.她憔悴的脸上露出央求般的眼神
D、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D.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提示: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母爱很细心。
主题丛书《母亲桥》
7、自主练习,母爱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例句:
A.母爱是周五晚上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目光
B.母爱是周日的凌晨四点半妈妈为我捧出香喷喷的热汤面············
学生自主讨论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吸取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提示:教会学生如何去仿写,例句是从具体事例来体现母爱,后面展示例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出了母爱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和“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
2、把课文朗读3遍。划出喜欢的,触动你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注意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两种不同的符号。)
3、试列课文写作提纲。用铅笔写在课本标题旁。
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1、组内检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其他同学补充、更正。注意笔记。
三、整体感知。(解决教学重点)
1、在组内读你喜欢的或触动你的语句,试着说说选择理由。
2、代表展示。教师可示范。配钢琴曲《秋日私语》。提示:①朗读注意语速和重音。②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准确用词。
四、质疑探究:说说你不理解的语句。(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示例: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文章为什么从“我”的“暴躁无常”写起?把结尾段放在文章开头可以吗,和课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作者资料补充。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六、全课小结:作者痛定思痛,终于在母亲去世后,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中,领悟到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希望各位同学和我一样,虽然我们四肢健全,但只有能随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像作者一样能够给自己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才是“好好儿活”。
七、推荐阅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情
从相关细节感悟母爱的无私与宽容
通过鉴赏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体会插叙对突出母亲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21岁的年轻人,本该与同龄人意气风发地去闯荡社会,去开拓自己的美好人生,可是,病魔却残酷地夺去了他的双腿,让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禁锢在轮椅上。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了当代著名作家的史铁生。21岁的他,是如何跨越命运大逆转的那些苦难日子呢?
朗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我”的绝望,读出字里行间母亲的理解、宽容、慈爱,读出我的悲痛,也读出我的乐观与坚强。
研读第一段
暴怒无常
“突然”“猛地”写出了我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易发怒,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一面了。
母亲的理解、宽容、慈爱
“悄悄”写出母亲对我“暴怒”的理解,那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偷偷”又写出母亲担心我做傻事;“眼边红红的”写出了母亲强忍悲伤(抑制悲伤);建议儿子去北海,是想让儿子散散心,想让儿子重扬生活之风帆;当儿子捶打自己的腿时,母亲“扑”“抓”的动作和那句“好好儿活”的话语,写出母亲害怕儿子经不住打击,坚强地鼓励儿子。
第一段段意
身患重病的'母亲百般抚慰21岁遭遇重大挫折的儿子
第二课时
研读第二段
概括第二段的情节
参考答案: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
“挡”的动作描写
秋天叶落,母亲为了我不触景生情,为了我不再悲伤、绝望,于是有了这个慈爱的动作。
分析“喜出望外”
儿子终于愿意去北海、出去转转了,表明儿子的情绪有所好转,儿子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许成为现实。
母亲的激动与絮叨
A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B回忆儿子当年的活泼可爱,这是幸福的回忆,这是幸福的絮叨。
母亲的敏感
对于“跑”“踩”一类字的敏感,用语的谨慎,写出了母亲时时处处站在我的角度着想,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母亲临终的牵挂
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
插叙的作用
侍弄花儿可见母亲热爱生活,但是儿子遭遇重创后母亲没有侍弄花儿,因为她要细心照顾儿子、乐观地鼓励儿子。
妹妹说母亲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母亲把自己的痛苦在夜晚咽下,决不在白天面对儿子时表现出来,写出母亲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无私与坚强(坚韧)。
临终遗言,写出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希望儿子坚强地乐观地活下去。
鉴赏菊花的描写
1、排比句,写出了菊花开得灿烂,象征我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象征我变得乐观坚强;
2、我也看到了母亲的影子,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坚强自信地活下去”,我默默地对母亲说:我已经找到了自己。
对母亲的歉疚
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二、本文中有没有写到歉疚?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1-2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1-11
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04-17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1-11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1-10
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04-17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2-1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4-2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篇03-08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