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13 10:40: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2.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

  预习案

  【知识梳理】

  1、【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释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3、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词中典故简介:

  1、典故一:孙权雄图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2、典故二:刘裕北伐壮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先灭山东南燕,后灭陕西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

  3、典故三:刘义隆北伐残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是写刘义隆的。“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4、典故四:拓跋焘修建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鼓乐。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典故五:廉颇思为国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问题导学】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气吞万里: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3、在本词中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预习自测】

  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探究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抒情,思考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探究二:

  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缅怀,表达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3

  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课件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

7.【热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2篇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译文

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