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1 15:4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

  (2)、选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学手法

  (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 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 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

  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zhì)掩映(yanyìng)瞩目(zh?mù)展拓(zhantuò)冉冉升起(ranran)凝重(níng)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

  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

  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

  1997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 奋国威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 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 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沧桑噙媒体瞩目嘉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是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 史册的盛事。)

  (导语:第l~5段,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

  xx本关键字已替换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 的人数。)(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xx本关键字已替换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⑨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他们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零九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凝重(níng) 瞩目(zhǔ) 易帜(zhì)

  港督(dū) 陈迹(jì) 赠言(zèng)

  2.理解词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特写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后,复述课文。

  2.概括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研读1—2自然段。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阅读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缩写成一句话吗?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有什么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5.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明确: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四、课外拓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示例: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一个瞬间!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

  2.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重点)

  2.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后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对香港回归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关注这一盛事。

  二、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场景?

  明确: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这次降旗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往港督离任时才降旗,这次降下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3-11自然段。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这则新闻特写按时间顺序还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还写了以下几个场景:

  ①6月30日晚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②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③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2.第4自然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3.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明确:

  (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

  (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3)衬托殖民者心情;

  (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4.第7自然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5.第11自然段中的“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这是特写的结束语。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语言探究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对此,作者用庄重含蓄的语言作了恰当的处理,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主旨。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写法探究

  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

  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

  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政权正式交接;

  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10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 品味文章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归纳式板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得把握课文。具体的板书设计我将在授课过程中为大家呈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2-06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08-19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别了不列颠尼亚11-07

《别了不列颠尼亚》12-24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7篇10-30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7篇10-3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6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