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29 20:21: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本篇文章的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把这篇课文讲透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这三方面来分析课文。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

  (根据六要素概述避雨的全过程)

  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好,同学们,丰子恺写《山中避雨》要表达什么?

  (证明“乐以教和”的道理。)

  老师:那么“乐以教和”在哪里得以证实?

  (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三家村气氛变化)

  老师:作者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有什么变化呢?

  1、两女孩:怨天尤人——欢喜——纵情高歌——难舍难分

  2、作者:扫兴——趣味更好——尝到音乐趣味——惜别

  3、三家村:寂寥——观看——和唱——惜别

  老师:产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乐以教和),乐以教和在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选材紧紧“乐以教和”这一中心。

  的'确: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的更和谐。

  二、品味语言。

  1.“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中,“我所体验的境界”指什么?作者为何“不愿她们‘大人化’”?

  提示:“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里应从周围环境和作者的感受两方面答。

  明确:“大人化”怎样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不愿”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什么态度?“我所体验的境界”指“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情,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大人化”指成年人特有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单纯、无邪,未经世俗沾染。作者珍爱孩子的童心。(意思对即可)]

  1、原文: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成“你会拉吗?你会拉吗?”

  2、改文: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这两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3、为什么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思考练习2)

  4、文中的“比较”及作用:

  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心境作比较

  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

  “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作用:突出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三、附加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思立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教案设计

2.语文版七上二单元导学案:山中避雨

3.人教版六上《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6.《山中之友》课件设计

7.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作文:《山中避雨》扩写

8.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作文:《山中避雨》扩写-1200字

9.《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