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29 10:04: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空城计》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城计》教学设计9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1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金黄的菜花,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四月,一个万物复苏的月份,一个勃勃生机月份。 四月,也是我们学校的远程资源教研月,这几天正如火如荼的举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比赛,全校老师必须运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昨天,这个令人害怕又激动的时刻到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西师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

  读课文《空城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为了使以后的教学再上新台阶,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自己教学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教学资源运用的时机与效果的关系

  为了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我下载了一个关于《空城计》司马懿退兵的视频,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理解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取胜还取决于一个人,他是谁啊?马上学生回答说司马懿,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因为他没有

  直接攻打进去,她反而中计啦!哦!是这么回事,我听出来了,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眼前看到西城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选择退呢?别忙着告诉我,你们先和同桌讨论讨论,于是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在汇报时,有的选择了进,也有选择了退兵,还有的选择先去探个虚实在攻打进去…….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借此机会,我说司马懿究竟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像(播放录像)。此时有的学生边看边笑了起来,我趁机问,你们笑什么啊?(因为司马懿中计了)是啊,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在抚掌而笑啊。紧接着介绍司马懿的有关资料,最后请同学们想想司马懿退兵是草率之举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退兵的理由?就这样让学生来感受司马懿谨慎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调动积极性与参与意识的关系

  由于我上课的时间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这是课前让我最苦恼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到了,我的课以分析诸葛亮的笑为切入点,为什么我不以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样不是一举两得了吗??于是在课前几分钟,我先和同学们开起了玩笑:“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周老师一般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一般是不会上新课的,因为我怕,我怕我的精神状态不好,也怕你们的精神状态不好,影响上课的质量,今天没有办法,周老师抽到了这以签,那就不得不打破这个惯例呢?不过今天周老师特别有精神,因为我知道我要上这节课,

  早上我吃了两个大埋头另加一瓶牛奶,你们看我多有精神,你们呢?“有”。好的,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词语,你们表演,好吗?学生精神抖擞的说“好“。课件出示“会心一笑、捧腹大笑、抚掌而笑、哭笑不得、回眸一笑”最后我说:“总之,笑比哭好,你们要记住在生活中,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个去哭吧!所以你是愿意笑对每一天还是哭对每一天呢?好,上课!”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主动性高!!!

  (三)朗读与感悟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逼真。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尽量模拟人物语气;反复的读,充分得读,有效地读。有效地读,就是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的文章中心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课前熟读了课文,当堂也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读,如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个别读的也很精彩,感悟的也很深刻,但我感觉堂课上只是读出了声,读的不够到位,没有模拟人物的表情,没有达到把“话”读成“画”的要求。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

  1、普通话还是有待加强,板书够工整(这也是我的强项,但总感觉上这种课时间要紧,没有达到我理想的境界)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课堂情况应具备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的能力,以后在这方面还需加强锤炼。

  2.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如课上有个同学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司马懿说:诸葛亮,你有种就过来单挑)我当时只是评价了一句“说话要有礼貌哦同学”。当时就没有想到追问一句:“孩子,你想想司马懿他也是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他会这样说吗?你这句话他会怎样说呢?”我相信效果大不一样的!总之,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多思、多学、多练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愈来愈精彩。

  3、说实话,我自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课堂上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学生,我相信这也许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变则通,通则变,要永葆青春,用新的

  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空城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四、教师总结,归纳学法。

  五、板书设计:

  19、空城计

  知己知彼

  诸葛亮心思细密

  胆识过人

  第二课时(略)

  1、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2、评价人物,交流启迪。

  3、指导复述课文。

  4、拓展阅读。

《空城计》教学设计3

  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白板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最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以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一、 如何将白板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白板教学是一门新生的教学方式,它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但如何熟练地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要我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白板中的拖动功能、遮挡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互动,但我认为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在运用白板时还有些功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运用并改进才行。

  二、 学生的课堂活动还要加强

  在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对字词的检查之外,其余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整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中,如能加上学生的主动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但这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与指导。

  三、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及时评价

  初中学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诚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会更在意,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意思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白板公开课的教学,使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力争把白板教学掌握得更好。让其真正能为老师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已成为足智多谋的代名词。《空城计》这个故事写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布下空城计,吓得司马懿退兵四十里。课文着力表现诸葛亮在敌我交锋中知己知彼,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注意积累一些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人。

  4. 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5. 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藏”“登”的笔画繁多,重点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课后的词句积累“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词语,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掌握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一)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三国时期。)

  (二)简单交流一下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课外书、请教家长,了解一些三国以及三国人物的知识,重点交流学生了解到的有关诸葛亮的一些事,为本文学习做好准备。)

  (三)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改编的《空城计》。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设计意图:本课课文较长,生字较多,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把生字认清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认读生字。)

  (三)出示课件,认读生词。

  (四)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将阅读与识字相结合。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读文质疑。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四)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五)、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生字2音2字2词

  2、词句积累2遍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懿中计

  结局 诸葛亮释计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一)中心话题: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圈画重点词句。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感悟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全班交流

  学生认为诸葛亮很聪明,很勇敢,有智慧,教师都可以认可,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又聪明又勇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相机板书: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证明诸葛亮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依据。

  1. 第一自然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司马懿大军压境,可以看出军情紧急,从侧面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有胆有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透过文本,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现场,“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临危施计”,“诸葛亮镇定自若”,“司马懿中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第二自然段:

  (1)对比:

  “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而“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危急,诸葛亮临危不乱,有胆有谋。

  (2)诸葛亮临危施计:

  诸葛亮临危施计,从正面体现了他的处变不惊、才智过人。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这段文字说明诸葛亮当机立断:所有的调兵都已经来不及了,既然是空城,那就索性再空一点:旗子收起,百姓回避,城门大开,让对方看不透到底是真空城还是假空城。再加上诸葛亮胆大心细,知己知彼,自己一副儒雅装扮、轻松神态在城楼弹琴,更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

  (3)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学生通过司马懿的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感受人物特点。

  司马懿:望——见什么?→疑惑——疑什么?何根据?→退——为什么?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

  “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3. 第三、第四自然段: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体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才智过人。

  4. 诸葛亮最后拍手大笑,谁能体会着说说。

  (诸葛亮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地笑。)

  5.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适时板书: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说话有理有据,进而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找依据,体会人物特点。

  (三)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课件出示(适时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学生讨论。

  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战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性格,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二、拓展学习

  (一)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吗?出示课件

  (二)举办一次读《三国》竞赛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三、教师小结,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请大家课余挤出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版),或者开展“我心中的诸葛亮”专题讨论,从课上引伸到课下,从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更多的三国故事,甚至整本《三国演义》,实现大阅读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教学反思:

  《空城计》这篇课文在冀教版三年级中第一次出现,它有着许多吸引孩子的地方。有的学生读过名著《三国演义》,所以对故事比较熟悉, 在开头的环节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

  接着请同学们读课文,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想想诸葛亮、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孩子们可能不能准确的总结,但也要让他们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够准确,最后还要教师的引导总结。

  这节课里我在教学环节上有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会不断改进的。

《空城计》教学设计5

  一、激情导趣

  以冰心的《忆读书》引入《三国演义》,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共同努力完成了《水浒传》,在我国文学领域里,贡献颇大。

  师问:谁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谁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学生按书本回答)

  (结合课文介绍)(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或成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羽扇纶巾、仙风道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淡泊明志、集思广益、所向无敌、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等。

  此篇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节选,兵法三十六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咱们一起到三国时期去,看看诸葛亮怎么使的这个空城计!板书:解题。

  二、整理文章脉络

  小黑板上写学习目标:(小黑板背面写生字词)

  1、正确分析、欣赏诸葛亮的形象

  2、理解、学习精彩的情节描写

  3、培养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开拓思维

  师问:看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检查预习:翻开小黑板背面。

  自学指导、自由朗读(与学生齐读):

  (1)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钟,用自己漂亮的笔、敏捷的脑子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下去视察指导)】

  (一)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ァ

  1、分析故事情节ァ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学生答)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ァ(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ァ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ァ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ァ(教师板书:“军情紧急”等)

  (2)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教师板书:“处变不惊”等)

  (3)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ァ(教师板书:“疑心病重”等)

  (4)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ァ(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等)グ迨椋赫、侧面等。

  三、讨论明确

  (1)教师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等)ァ

  (2)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ァ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3)分析诸葛亮三笑(在文中什么地方):故作轻松,自信;如释重负,侥幸;略胜一筹,自豪。

  四、拓展思考(分析高潮)

  假如此时领兵十五万的是你,看到眼前的西城县这样一幅景象“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退呢?小组之内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这葫芦里买的什么膏药啊?)

  生1:选择进兵,因为眼前只见扫地的百姓,不见兵马,而这些百姓见了我的十五万大军一点也不慌乱,肯定是假的,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他一定没有多少兵马,所以我选择进兵。

  师:很自信地选择了进兵,能再说说课文哪里体现出百姓见了十五万大军一点也不慌乱吗?

  生1: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师:好,还有谁说说。

  生2:先假装退兵,然后再暗中观察,如果他露出破绽就攻城,如果他还是很镇定地弹琴,就选择快速退兵。

  师:兵不厌诈,诸葛亮诈你,你打算诈他。(众生笑。)

  生3:因为西城县是粮草重地,我会选择火攻。

  生4:我会用箭对准诸葛亮,看他慌不慌就知道真假了,真的有兵,我就退。如果没有兵,诸葛亮就会很慌,我就攻城。

  师:一箭探虚实。我的天啊,我们班要出军师了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军事家会有一千套指挥方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尽相同。在进与退之间,大家都坦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看看,司马懿又是怎么想的?

  齐答:看毕大疑,望北山路而退。

  师:是呀,司马懿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是“抚掌而笑”呀。但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为魏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他选择退兵绝不是草率之举,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选择退兵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师:很好,那司马懿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1:他很多疑,生怕中了埋伏。

  生2:他十分了解以前的诸葛亮,但不知道诸葛亮这次是铤而走险,不算知己知彼,有点过于墨守成规。

  生3:他太过自信,根本不听别人的劝告,以为自己很了解诸葛亮,还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汝辈岂知?”(用极夸张的轻蔑语气来说,众笑。)

  师:谁能把他说的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4:刚愎自用(谨慎多疑老谋深算等)

  师:这可都是司马懿的缺点,难怪他会吃败仗,

  生5:我觉得司马懿有一个优点,他用兵十分谨慎,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出兵的。这样,他的士兵就不会白白地牺牲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司马懿睿智和冷静,对敌人心理的研究,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不光要看到他的缺点,还要好好地发现他的优点。但可惜的是,他遇到的这个对手将他的优点变成了他致命的弱点。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领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的这一招还管用吗?为什么?

  生:不管用。因为课文中,司马昭在退兵前说过:“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由此可见,司马昭并不同意退兵,如果领兵的是他,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大举攻城。

  师:“毫不犹豫”用得好,这说明他只管攻城,而没有考虑眼前的局势和攻城的后果。那么,从司马昭的话中可以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急躁。生2:冲动。生3:蛮干。

  师:这些词我们一般用在哪一类人的身上比较合适?

  生4:年轻人。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司马昭是年轻——

  生(众):气盛(有为)。

  师:通过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学习小说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了《空城计》这篇小说,认识并走近了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此时,面对文中这三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司马懿说,司马懿,你能想到来夺取西城县这个粮草重地,说明你其实是很聪明的,但你还并不了解眼前的诸葛亮,并不了解西城县的实情,就这么轻易地退了兵,真是太不划算了。今后,你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啊。

  师:这是对司马懿善意的提醒。

  生2:我想说,诸葛亮你真是太聪明了,我真是太崇拜你了,我要是有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师:的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阴阳之术,擅于运筹帷幄,但他的才学和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七岁就熟读兵书,学习非常勤奋。老师相信,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甚至胜于他。

  生3:我想对司马昭说,虽然你这一次的选择是对的,但行军作战仅凭一时的冲动,终究是会打败仗的。

  生4:诸葛亮,你的空城计只能用这一次,下次可不能再用了,那样司马懿一定会识破的。

  师:说得多好啊!小说就像一面鲜活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每个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只能空作一番感叹。而对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生1:我知道了处理事情不能太武断,太固执,也不能太冲动,还应考虑一下别人的建议。

  生2:我懂得了考虑问题要全面,要以大局为重;与人相处,应互相尊重。

  师:一曲空城计,演绎悲喜情。诸葛亮凭着他的智慧占尽了风光,而司马懿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丢尽了自己的老脸。那么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什么呢?施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司马懿会就此罢休吗?当他发现自己中计后,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请对在这节课里我们所学知识还有疑惑的同学,抓紧时间问同学、老师,赶上我们幸福的求学列车,下节课我们将要更深入地进入三国战场,体味其中更为奥妙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字数不限。造句1倒是沒料到——我倒是沒料到才二年級的他,竟然已經看完整本三國演義。等造句2非…不可——這次月考的數學,我非考一百分不可。

《空城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的。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四)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

《空城计》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空城计》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课件请你欣赏一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二、作品介绍、课堂练习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4、“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5、话说三国 图片展示三个三国人物

  6、作者与作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 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7、介绍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8、课堂练习部分

  三国知多少

  ⑴、“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为 、 、 三国。

  ⑵、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⑶、诸葛亮是“三国”中的 重要人物,你能说出有关他的两个故事名称吗?

  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猜猜他是谁

  妙 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介绍诸葛亮 幻灯片展示

  10、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马谡( ) 汲水( )丞相( ) 司马懿( )

  隐匿( ) 鹤氅 ( )纶巾( ) 骇然( )

  麈尾( ) 远遁( )

  11、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的知识

  ⑴、什么是小说?

  ⑵、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⑶、小说的情节划分为几个部分?

  12、小说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课文分析

  播放幻灯片了解故事情节,有助于对节选部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2、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4、分析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

  5、诸葛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笑?各处的笑有什么不同?

  诸葛亮的“三笑”

  笑容可掬:是为迷惑司马懿而设计的笑,是故作轻松的笑、故作姿态的笑,所以是一种假笑。

  抚掌而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如释重负的笑,所以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拍手而笑:是在解释计谋后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两个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分析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7、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

  侧面描写(对比)

  8、课堂小结 逼 施 中 释 计策 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9、延伸拓展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例吗? 播放幻灯片片段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用智激周俞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定计捉张任

  诸葛亮智取汉中

  孔明巧布八阵图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孔明七擒孟获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乘雪破羌兵

  空城计

  孔明大破魏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填写歇后语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诸葛亮以他的才智,在大军压境,寡不敌众的危急关头,机智地设下空城退敌的妙计,最终使敌兵退却,城门不失,刻画了一个随机应变、从容对敌的机智形象。

  五、作业布置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遍《三国演义》

  2、课外收集《三十六计》

  3、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作业1-6题

《空城计》教学设计9

  一颗紧张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背上的沉重,肩头的压力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统统都被卸掉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我心潮澎湃,我还有一种冲动,我还想再讲一遍,两遍??

  回想自己在讲课之前,是那么迷茫、困惑、甚至还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意味。因为《空城计》出自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似乎已经被人讲烂了。目前教改的工作如火如荼,该怎样讲?才能适合教改口味,该怎样讲?才能够推陈出新,该怎样讲?才能不落俗套。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既要让一篇古文变得深入浅出,又要有新的立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还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想既然新课改使教师和学生有了变化,那么我何妨不自己转换转换角色?以新颖的方式进行尝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思考之一:

  我想到的是对教材的把握,对原文的把握。如果单纯读课文,或背诵原文,就显得太老套、呆板,也难把握,于是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以评书的形式进行了讲解,还真是很有收获,听课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跟着颔首。这次大胆的尝试使我信心百倍。对教材的把握,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研读者,真正对学生是做到教之以渔的创新。

  思考之二:

  备课的时候,必须备学生。现在的学生信息获得的途径很多,网络的、电视的、广播的,通过这些媒介,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活跃。如果仅以教材授课,学生觉得困倦,疲惫,说穿了,不愿意上,于是我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了学生的心理,使一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变得适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真正以青春风采,换回对知识的渴望,真正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我大胆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的场景便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大家都急切想进入下面的故事情节,这种吊胃口的手法,使我自然地过渡到用评书讲解下面的故事,而学生的热情还在高涨,直到我讲完。学生的热情达到了沸点,达到了高潮,这种多媒体演示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很好。 思考之三:

  对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做到顺理成章,又要做到富有新意,而且还要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便让学生阅读单元说明,让他们自己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小说的要素、知识,学生把握很准,在肯定了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我将问题凝结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是说分析谁就分析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分析诸葛亮。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自己提出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作方面学生能够自主地找到。而关键是在神态描写上,通过诸葛亮的三次“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最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推断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人。当然,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明,是由于司马懿在旁边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怎么陪衬?进而分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完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司马懿的多疑、自负、老谋深算便跃然纸上,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就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了。

  新课改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怎样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的欢迎程度。新课改并没有改掉传统的知识,而是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同社会,同时代与时俱进。变则通,通则变,我们要永葆青春,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

【《空城计》教学设计9篇】相关文章:

1.空城计教学课件

2.空城计教学的课件

3.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

4.空城计阅读答案

5.有关空城计的课件

6.空城计成语故事

7.空城计课文片断赏析

8.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9.an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