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12 16:49: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

  ①这是谁的手?

  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

  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

  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

  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6、小结

  (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读书 学字 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5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老j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相关文章:

1.一双手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2.上海书画版美术一年级下册 双手能画画教学设计

3.一双手说课稿

4.等待一双手作文

5.外婆的一双手作文

6.一双手上的修养作文

7.高一离骚教学设计

8.雨天中的一双手作文

9.奶奶的双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