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渔歌子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渔歌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 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 “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9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 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著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哥哥在劝弟弟干什么?(快点回家)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来催催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认真听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1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12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1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
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4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2.渔歌子微课设计
4.渔歌子参赛说课稿
5.《渔歌子》听后感
7.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8.an教学设计
9.an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