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7 22:45:37 毅霖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习簿100本,秒表1只,天平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习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习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秒数的平均数接近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习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平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7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师准备

  练习本,秒表,少量大米,天平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数一数

  ⑴全班分两大组,每组选几人数100本练习本,并选两人计时。

  ⑵各组汇报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两组数练习本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取近似数90)。

  ⑶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用多少秒

  ⑷让学生结合放大的表格边计算,边校对,边填写。

  ⑸讨论:数一亿本练习本的时间大约相当于多少年请你们用计算器计算一下。让学生边计算边填在书上,得出大约要3年才能数完一亿本。让学生在时间上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排一排

  ⑴请出10个学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约长多少米。

  ⑵如果一亿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

  按实际量的米数修改表格,再计算填表,单位可用米或千米。

  ⑶用计算器计算这些学生站成一列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让学生从长短上感受"亿有多大"。

  称一称

  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完成这一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⑵学生共同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题用什么去乘13

  ⑶通过计算要让学生了解一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吨),在轻重上感受"一亿有多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三、活动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2000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

  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xx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

  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

  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

  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教具:

  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

  猜想一亿有多大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三、小节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交流感受,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33、34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2、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获取成功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操作平台、计数器

  一、引入课题

  1、铺垫

  ⑴师:一亿就是100000000。(板书)1亿:100000000

  ⑵师生口述:()个一千万就是一亿。

  ()个一百万就是一亿。

  ⑶关于“亿”,我们还知道什么?通过投影仪,再现课本小知识:

  (P4)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P4)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要画3年零2个月。

  (P10)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我们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跳一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又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一亿次要2年零5个月。

  2、引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

  上网搜寻“横沥镇”,进入“横沥镇简况”,呈现如下资料: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财政收入2.38亿元,各项税收总额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亿元,用电总量4.69亿千瓦时,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为6.21亿元。

  师带学生进行资料的了解后,问:这些都是以亿作单位的数,但是1亿到底有多大呢?(学生面带茫然)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实践活动

  活动方案及步骤:

  活动小组及活动方案

  步骤及结果

  第一组

  一亿张纸有多厚

  第二组

  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地方

  第三组

  1亿粒米是多少

  第四组

  1亿个字是多少

  步骤一:

  基数的测定(小组合作完成)

  (师有选择性地)准备100张纸让学生测量厚度,学生测量出:

  100张纸约厚1厘米

  实地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确立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

  数1克米的粒数:

  1克米约有53粒

  通过查阅超过封底说明,知道五本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

  步骤二:

  推理计算

  (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计算器完成)

  100000000÷100

  =1000000厘米

  =10000米

  100000000÷4

  =25000000平方米

  =2500公顷

  =25平方千米

  1克米53粒

  1000克米53000粒

  100000000÷53000

  ≈1887千克

  1887千克≈2砘

  100000000÷227000

  ≈440(套)

  结果

  1亿张纸大约10000米高

  每平方米站4个人,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

  1亿粒米大约重2吨

  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要440套才够1亿字

  三、交流推广

  小组汇报,师根据汇报的情况帮学生建立实体模型,感知1亿有多大

  1.引导学生把1亿张纸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相比

  1亿张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引导学生把1亿个小朋友站的面积同我镇的面积相比

  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我们横沥镇辖区总面积为50平方千米,这样,1亿个小朋友正好站满一半;要站满全镇,则要2亿个小朋友。

  结合课本第21页图片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教育。

  3、帮助学生建立13亿粒米的实物模型

  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药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4、引导学生探讨读完一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如果以一年365天为计,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学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里人听。简单的说,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

  最后,我们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目。

  输入关键字“亿”,搜寻,浏览......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一亿:100000000

  1、一亿张纸撂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相当于我们横沥镇面积的一半

  3、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全中国每人一天节约一粒,可节约26吨,如果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来运,要运7次

  4、一亿个字要用人毕生来读,如果每天读5000个字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广度(一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一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一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一亿张纸叠起来大约10000米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学生依然是从一个陌生进入另一个陌生,为了化解这种“山外青山楼外楼,模糊概念几时休”的境地,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一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本镇的一半面积,一亿粒米要用一辆大车来运载,一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间,思品教育(人口危机意识、节约爱惜粮食、多读书、勤学习),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亦潜移默化于课堂中。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多个活动的情境,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让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亿有多大。

  2、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具体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3、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难点

  借住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具体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计算器

  教学环节

  反思

  数一数,感受一亿的大小

  排一排,体验一亿的大小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让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操作活动

  一、数一数,感受一亿的大校

  1.小组合作数出100本练习本,教师为学生计时。

  2.推算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完成书上的表格。

  3.学生借助计算器算出数一亿本练习本的秒数相当于多少年?

  4.学生说说对结果的感想。

  二、排一排,体验一亿的大小。

  1.选10名学生手拉手站一排,组织学生测量出长度。

  小组合作数出100本练习本

  完成书上的表格。

  借助计算器算出数一亿本练习本的秒数相当于多少年?

  学生说说对结果的感想。

  测量出长度

  本课的系列活动,学生参与的兴致很浓,积极性很高,通过一个个实例的感受,学生进一步感知到一亿的实际大校增加了数感。

  称一称,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一亿的大小

  借住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具体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一亿有多大,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推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排的长度,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一长度大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三、称一称,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1.用天平称出100粒大米的'克数。

  2.利用教材提供的表格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

  3.学生借助计算器算出表格下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4.学生说说对结果的感想。并体会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四、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一亿的大小。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五、交流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亿以上的数。

  完成书上的表格

  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一长度大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用天平称出100粒大米的克数

  利用教材提供的表格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

  借助计算器算出表格下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说对结果的感想。并体会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08-02

一亿有多大教学课件08-24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1-29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1-29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范文09-01

一亿有多大反思11-28

一亿有多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10-30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10-02

1亿有多大教学反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