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29 18:08: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45—46页“摆一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1cm的小正方形测量三个不同长方形的面积,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思路:

  情景引入—师生互动探新—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评价。

  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两位客人。是谁呢?是两只可爱的小老虎,一只叫淘淘,另一只叫乐乐,他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争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淘淘说:“我的家可漂亮了,面积很大”,乐乐说“你瞎说,我的家面积比你的大”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互相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创意,那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很快得出答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种计算面积的新方法来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1、估一估:课件出示P45 “估一估”。

  引导学生看书45页,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个面积单位表示这几个图形比较合适。

  请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估一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估算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怎样知道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是多少cm2呢?你们每个学习小组也有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吗?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学习小组可以一起讨论。

  2、摆一摆:

  (1)按组分任务:(一、二组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把摆放小正方形数据填入相应的记录表中。

  (2)明确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3)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

  生: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满后再数一数,正好用了10个1平方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平放厘米。

  生:我们也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的,先横着摆,可以摆5个,再竖着摆可以摆2个,所以一共是5×2个,也就是10平方厘米。

  师: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呢?老师也在电脑上摆一摆,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再比一比。

  4)课件演示: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公式的含义。

  比较方法,交流反馈: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用计算的方法要简便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进行对比,感受其优劣,体验到计算比直接测量更方便,为进一步探究面积计算方法创造条件)

  5)课件演示:师生共同填写书中表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3、量一量:

  (1)用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乘宽算出面积。

  (2)分组量出45页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反馈交流,验证结果。

  4、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学到的新知识去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他们的问题吧。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课件出示46页试一试。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正方形的面积)先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每位同学独立试一试,小组交流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也适用“长×宽”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说比较合适呢?

  4、强调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先前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灵活运用,巩固内化

  (一)森林公园----闯关

  师:同学们,淘淘和乐乐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邀请我们到森林公园去玩闯关游戏,闯关成功不仅有丰厚的奖品,还能获得森林公园的免费门票,想挑战吗?

  (二)课件出示:

  1、第一关

  计算下面花圃的占地面积。(边长15米)

  2、第二关

  我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大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第三关

  这张桌子的面积是90平方分米,宽是6分米,长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新颖的闯关游戏,设计有层次、有新意、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老师认为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很棒!能评价一下吗?(启发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自评、互评)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勤动手,勤思考,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2、挑战自己我快乐(拓展题)

  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实验、去思考、去解答。

  (设计意图: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教学思考:

  本课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针对现今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体系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 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扩展周长概念。变周长概念“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处理,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又为学生今后学平面曲线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

  第三、 以实践性为原则。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富有一定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 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运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设计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准备:

  师:课件,课题,风景画。

  生:纸片、直尺、绳子、方格纸、学习单、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媒体演示

  师:这是2张风景画,一张是长方形的,另一张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画中的景色?假如要给2张画镶上边框,哪张边框用料多?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两张用的同样多;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想一想要求边框用料多少就是求什么?

  2、出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

  1、师: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

  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②、6×2+4×2 ③、(6+4)×2

  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重点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再乘2

  3、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4、小结,质疑。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试一试

  9米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7米

  求花坛的周长

  (2)学校篮球场长40米,宽20米,周长是多少米?

  (三)正方形周长:

  1、回到准备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求出长方形边框的用料,而且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对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掌握得很好,那回到开始的正方形风景画,它的边框用料多少呢?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计计算一下它的用料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5+5+5=20 (5+5)×2=20 5×2+5×2=20 5×4=20

  2、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3、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当中,原来给开始的那两幅风景画镶上边框,所需的材料两个一样多。,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解决了边框用料多少的问题还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重复计算方法。

  4、试一试: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0厘米,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台布的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这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推导出周长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三、实践应用

  (一)第一层次:

  1、一件你喜欢的物品算出一个面的周长。(学生操作再口头汇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乐趣)

  2、妈买来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8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生活应用: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二)第二层次:

  1、选择题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a (10+6)×2 b 10×6 c (10+6)×2-10 d 10+6×2

  2、讨论: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厘米,宽60厘米。木匠师傅如图截去一块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变(90+60)×2

  (设计意图:为了使练习既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又使得每个学生在满足求,所以我设计的练习按照有层次性、趣味性、贴近生等原则设计)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自己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成长)

  五、拓展延伸

  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1、你有几种拼法?

  2、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拼一排:

  (1+16)×2=34

  拼二排: (2+8)×2=20

  拼三排:

  4×4=16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及时内化,又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深邃性。)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6厘米 6+6+4+4=20→长+长+宽+宽

  宽: 6×2+4×2=20→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4厘米 (6+4)×2=20→(长+宽)×2

  边长:5厘米

  5+5+5+5=20

  5×4=20→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的物体引入图形,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长方形)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大家是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分别板书:边、角)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动手去验证一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交流:折、量、比……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小朋友自己动手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师生小结:

  ⑴说一说: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⑵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

  汇报:相同点是他们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

  ⑶介绍边的名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操作、感悟体验:

  1、估一估:(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数学课本,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长和宽。

  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估测)

  学生量一量。交流。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6题)

  小朋友,真能干,已经会量长方形的长与宽了。那你会不会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完成在作业纸上。(先完成的小朋友,同桌检查一下,画得对不对)。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想想做做第2题)

  接下来还要请小朋友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操作。完成后举出,大家互相判断。

  4、变一变:(想想做做第3题)

  小朋友,喜欢看变魔术吗?师演示: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出正方形。

  为什么这样折出来就是一个正方形呢?自己动手也折一折,想想到底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5、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关的变式练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建构起到催化的作用,尤其是“帮一帮”的设计,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内容,而且也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理念。

  四、总结全课、寄托心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勇敢的去探索、去尝试,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而教师的一番心语,激励着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传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4

  一、知识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数学思考:

  1、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常常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课时安排:5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59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完成“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正方形手帕、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剪刀

  2、学具:四边形纸若干张、报告每4人一张、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这本书的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我们用手来摸一摸,发现是平平的。

  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平的)

  2、出示长方形,这是___?(引答)

  3、这块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这块橡皮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4、出示正方形,这是_____?(引答)

  5、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上下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二、新课教学

  (一)研究什么

  你觉得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可以来研究他们的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大家想要研究的真是多,但是呢,今天我们暂时只先研究它们的边和角。还有的我们放到以后研究。(左右板书:边、角)

  (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了你们许多纸,你能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吗?小朋友自己找,老师也来找,你们找到了拿在手里,举起来给老师看看,老师找到了把它帖在黑板上。

  2、小朋友真聪明,都找对了!要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数、量、折、比,量了以后把结果写在你手中的长方形上)

  3、现在四人一组合作,用你需要的工具和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找到以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找书本帮忙。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小朋友亲自动手观察,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全班小朋友汇报你们一组讨论的结果?

  5、指名汇报:

  (1)(指名说)第一个有几条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数)那小朋友帮我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拿张长方形纸演示)果然,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5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广场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公园跑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我每天走的多。乌龟说是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回这么健壮。兔子说,不对,不对,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苗条。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谁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看看乌龟走的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兔子走的路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要看谁走的路多,就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用步测的方法,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可以求出周长。)(可以量出长和宽,在计算。)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在这里那种方法最合适呢?(我认为步测的方法不合适,因为步测不太精确,在这里要比较谁走的路多,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用绳子量太麻烦了,有时绳子不够长,也不合适。)(先量出长和宽。再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2、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时60米,宽是40米,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用60+40+60+40=20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用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2+40×2=200米,先算了两个长,在算两个款,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算长×2就是两个长,再算宽×2就是两个宽,就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40)×2=200米,先算长+宽的和,再×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看,我们可以吧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这组的长和宽是一组相邻的边,比一比,另一组相邻的边和这组相邻的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长+宽的和,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看来数学中简单明了的方法喜欢的人总会比较多。

  我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写行吗?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真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3、解决了乌龟的问题,我们再来帮帮兔子,兔子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0米,请帮他算算正方形的周长。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50+50+50+50=20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相加,得到周长。

  还有更简单些的方法吗?

  (50×4=200米,正方形的边长×4=周长。)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教师板书。

  4、现在,比较一下乌龟和兔子走的长度怎么样?乌龟和兔子有和好如初了。我们帮助了乌龟和兔子,而且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对不对?

  三、巩固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口答。)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看图,一面靠墙,求篱笆长就是求几条边的总长度,那三条边的总长度?

  5、拼一拼,算一算:

  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来看屏幕,我们拼成了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谁来求正方形的周长。(3+3=6米,6×4=24米)为什么中间的边不算呢?(因为中间的边不再是新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部分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计算。

  请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出他的周长。算一算新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算。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2.能力目标: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间的联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小黑板 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短相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说一说:在摆长方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拓展

  (1) 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 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用探索长方形特点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两种图形的特征。在班内交流发现: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讨论交流。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

  (2).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请你观察并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操作体验。】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 如何验证呢?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拉一拉”游戏。

  .(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

  .(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

  .(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选一选(课件展示)。

  (2)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

  (分层要求:可以在方格中画,也可以在空白的作业纸中画)

  (3)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不同材料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考察不同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掌握情况,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课后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且再次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五、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

  2.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做的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流程一、基本练习

  PPT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腰梯形)

  1、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你能说说屏幕上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吗?(暂停)

  2、师: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边讲解PPT边闪动平面图形的边线,接着PPT导入平面图形每条边长的数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会算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2厘米,你们算对了吗?

  流程二、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学校里有一块长方形的篮球场和一块正方形的草坪。小明和小红分别沿着篮球场和草坪的边各走一圈,他们走的一样快,怎样能知道谁先走完呢?

  2、师:对了,计算出篮球场和草坪的周长,谜底就会自然揭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PPT出示课题)

  流程三、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PPT导入:上面图片中左上角篮球场放大充满全屏,并标明数据,

  1、师:我们先来研究篮球场的周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怎样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试着列式算一算,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2、师:同学们一定想出了很多种算法,老师这里收集到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导入:(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3、师:第一种算法是把四条边的长顺次加起来;第二种算法是把相同的数放在一起加,第三种算法是先算两条长是多少,再算两条宽是多少,最后加起来。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按照周长的概念计算的。也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看的懂吗?互相说一说。(暂停)

  PPT导入:

  (4)26+14=40(米),40×2=80(米)

  4、师:因为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也可以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加起来,再乘上2,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5、师: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现在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说说看。(暂停)

  第三段: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流程四、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PPT出示:上面图片中右下角草坪放大充满全屏,并标上:草坪的边长是20米。

  2、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列式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PPT导入:

  (1)20+20+20+20=80(米)

  (2)20×4=80(米)

  3、师:同学们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你们能看懂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4、师:现在你们能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吗?小明沿着篮球场的边走一圈,小红沿着草坪的边走一圈,如果他们走得一样快,谁先走完呢?为什么?

  第四段:教学想想做做1、2、3、4、5、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第1、2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在动手做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你准备测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再动手测量、计算。(暂停)

  2、师: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只需测量一组长和宽就行了。而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所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只要测量一条边的长度。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这是想想做做的第3题:

  1、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最简便。(暂停)

  2、师: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是这样算的吗?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4、5题

  1、师:下面我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师:先想一想,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镜子的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暂停)

  3、师:镜子的形状是长方形,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暂停)因此做这样一个镜框,应该需要大约6米的铝合金材料。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6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动手拼一拼的游戏。活动要求是:用4个边长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

  2、师:老师也和同学一起拼,你们拼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吗?(边演示课件边说明)

  3、师:用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拼的方法是唯一的。这个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周长又是多少呢?

  4、师:下面我们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拼成的长方形长、宽各多少厘米?(暂停)

  5、师: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6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说边导入两个长方形)。猜一猜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再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暂停)

  6、师:比较拼成的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7、师:用6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行,也可以拼成两行,由于拼法不同,长宽不同,周长也不相等。

  第六段:全课总结

  流程九、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还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1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 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3)每4人一张表格。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一张长方形纸板和一张正方形纸板。

  学生:长方形纸,正方形纸,方格纸,一根线,三角板2副,钉子板,橡皮筋2根,10个小正方形,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知准备

  1、谈话: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秘”,好不好?今天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发现,可是发现这些秘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用聪明的小脑瓜思考,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的小手亲自操作,还要和你的同学共同配合,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一间用图形搭成的小房子)谈话:这间小房子是用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来建成的,你能帮大家找一找,搭建这间小房子时用了哪些图形吗?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

  2、谈话: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教室里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你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提出猜想。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物体的面,你能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吗?

  教师分别板书并作标记。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非常好。但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提问:你准备怎么验证呢?

  谈话:请你拿出手里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或利用信封里的方格纸、线、三角尺等材料来研究。研究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选择什么材料?怎样验证的?验证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验证并在小组内交流

  (1)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谈话:请梅花组来汇报你们对长方形的研究。汇报时要说清楚:验证得出什么结果?用的什么材料?怎么验证的?

  梅花组汇报完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汇报完)引导:刚才大家研究了不同的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上、下和左、右都是面对面的,还可以说得更准确些,把上、下两条边叫做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叫做另一组对边。那么,长方形的一组对边( ) ,另一组对边也( )

  提问:我们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点,那大家的猜想可以怎样修改得更简洁一些?

  (长方形对边相等) 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呢? (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正方形的特点

  谈话:玫瑰组来汇报你们对正方形的研究。汇报时说清楚:你们研究得出什么结果?用的什么材料,怎么验证的?

  玫瑰组汇报完引导其它组进行补充。

  谈话:现在你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请你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4)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都有各自的名称,你想知道吗?请你打开课本第59页,读一读中间部分长方形与正方形图下方的一段文字说明。

  阅读后组织交流谈话: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学生自由说一说,师根据学生回答在直观图旁相机板书:长 宽 边长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指一指长与宽。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内的长方形及正方形,指一指长方形的长与宽,再指一指正方形的边长在哪里。

  三、实践活动:

  1.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制作的材料(钉子板和2根橡皮筋,两副相同的三角尺,10个小正方形,方格纸,10根小棒),每个小朋友从这5种材料中选择一种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选什么材料,每人尽可能不相同。

  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开始制作。

  2.成果展示。

  小组汇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的长方形与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唐老鸭考大家:(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你能动手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学生折出正方形,展示折法。)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评析:练习的设计层次请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知识在活动中内化,能力在活动中提高。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课所得,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行为、态度,鼓励大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形成。]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4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地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正方形。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主要是直观认识了其形状,在本册则需要从边和角两方面认识其特征,就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由表象到了实质,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打好基础。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内容本身又比较枯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在活动中充分积累探究经验,从而探索发现并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对比和表达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当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初步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时,需要提供一些变式图形,如斜放的长、正方形,帮助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进行判断,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抢答老师逐张出示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教师将四边形张贴在黑板上。

  2.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在这些四边形中,还有些图形比较特殊,请看(将长方形、正方形独立出来),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4.联系实际,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

  5.质疑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四边形,它们很特殊,有自己独特的名字,那它们的边和角是不是也藏着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从边和角上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旧知识的连接,并渗透长方形、正方形属于四边形的集合思想。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从而产生“它们的边和角是不是也藏着秘密呢”的质疑,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

  1.猜想。

  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

  2.验证。

  (1)刚才同学们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想办法来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具有这些特征。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

  (1)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

  ①量一量。

  学生演示并介绍,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

  教师介绍“对边”的概念。

  教师: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板书:量)

  ②折一折。

  学生演示并介绍,折的时候两条边重合了,说明对边相等。

  教师:没有借助工具,只用折纸同样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折)

  ③比一比。

  a.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和长方形的四个角比,长方形上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完全重合,说明都是直角。(板书:比)

  b.对折再对折。

  指出:通过这样的对折,原来的四个角就重合成了一个角,只要测量一次即可。

  小结: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2)汇报正方形的特征。

  预设:

  ①量一量。

  展示作品,发现每条边都相等。(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②折一折。

  a.对折发现对边相等。

  追问:这样折,说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但能说明每条边都相等吗?

  b.先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折合到一起。

  教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四条边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先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这四条边怎么样了?说明了什么?

  请学他的样子一起动手折一折。

  ③比一比。

  学生用三角尺比后发现: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4.教师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5.比较。

  (1)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2)同桌互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及小组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验证环节,让学生开展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把长方形、正方形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在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巩固提高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教材第81页第2题)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④⑥⑦的判断理由。

  教师:看来,一个图形不会因为摆放的位置而改变自身的形状。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既要看它的边,还要看它的角。

  2.填一填。(教材第81页第4题)

  教师:你们没有量就这么快填出了各边的长度,怎么又快又准地知道的?

  3.画一画。(教材80页第1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小组讨论在方格纸上如何画出4个直角,如何保证对边相等(4条边相等)。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并收集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提醒学生要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来进行验证、对照,及时检查。

  (4)同桌互查。

  4.猜一猜。

  在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告知学生该图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抽出这个图形的一部分,三次分别定格为图1、图2、图3,让学生猜猜信封里装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1)出示图1,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出示图2,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3)出示图3,现在能不能猜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等进行梳理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说课件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4.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5.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6.《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7.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8.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9.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