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6-28 09:04: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在读中体会作者想象之美,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3、能在读中发展思维、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导入新课

  1、会观察、分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八课四个太阳(教师板书课题,边指导学生写阳字),阳字怎么写呢?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个双耳。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写写,先写横撇弯钩,稍稍斜向上,再写竖,可别忘了,它是垂露竖,右边是个什么字呢?(学生回答:是个日字)。

  2、写端正、漂亮:

  你们能把它写端正、漂亮吗?快快打开书82页,在我会写中找到这个字,先描红,再各写两个。开始吧!(师随机评价:你坐得真端正。你的字写得不错!叫什么名字!我记住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读正确、流利:

  你们的字写得真漂亮!相信你们课文也会学得更好,你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学生自信的回答:能)真是自信的孩子,就自由的开始读吧!

  2、抽生读,整体感知:

  你们读得真流利,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接读课文,没请到的没关系,你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呢?大家边看、边听、边想,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不同的季节画了哪几个太阳?

  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生生评价)

  你们听得认真,评得也不错。你能告诉老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不同的季节画了哪几个太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绿太阳、黄太阳、红太阳、彩色的太阳)

  三、以学定教,感悟心愿

  你最喜欢那个太阳呢?找出你喜欢的太阳对应的自然段自由的读读,读出你的喜欢。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你一定非常喜欢那个太阳,能告诉老师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学定教)

  〖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1、(教师抽生读)你能读读吗?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谢谢你!请坐,你们想夏天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你有什么感觉?( 预测学生会说:很热、心里不舒服、难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l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l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l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l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l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a)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b)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 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 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 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课练。

  3、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语设计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赏析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

  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提问: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

  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提问: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又代表着什么呢?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明确:因为小孩少不更事,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老者们已近垂暮,他们已经不再能担负起台儿沟的发展和兴盛;而青年男人们虽然有年轻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兴的事物,也有开创新气象的勇气。但是从小说的创作需要来看,小说是通过一群女孩子来衬托香雪这个主人公,而男人一般比较独立,他们很少成群结对地出门。其次,那些拿鸡蛋换东西做买卖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来,小伙子一般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她们。

  五.小结课文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A 案

  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讲故事比赛

  1.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手,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2.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3.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5.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附故事: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蹿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作业

  1.回去任讲一个故事给家人听。

  2.读读记记:

  规矩 胆瓶 金币 堡垒 铁叉 违背 解救 倒霉 起誓 简短 口吻

  下流无耻 笑逐颜开 自言自语 披头散发 无恶不作 荣华富贵 恩将仇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浏览课文,用四要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刻画了打电话的人( )特点。

  3、交流讨论:

  这段相声的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4、分小组合作表演这段相声。

  二、练习提纲

  选择话题,自创一个相声段子。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仅就“海马”一词就闹出了一连串笑话。

  2、两个小朋友常在一块儿比吹牛,谁也不服气,这不,他们又吹上了。

  3、小明是个很幽默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一、模拟表演打电话,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讲语言艺术,要简练、得体、明白

  二、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长安街一人打电话约朋友看戏用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他人,也错过了看戏的时间(说话啰嗦,无社会公德)

  三、学生选读喜欢的相声片断,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以说、学、逗、唱为主,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2、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

  四、指导学生分组表演这段相声

  1、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2、推荐两人上台表演《打电话》。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这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好本节课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白纸、活动小棒、各种有角的彩色图形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子画出各种角。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借助观察、操作、判断等学习方式,体验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然后分类验证。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消化新知。在这其中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个角吗?(课件逐一演示)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5、谈话引题。

  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对角的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它两类角

  师: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4、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师: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和老师一起说:锐角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和老师一起说:钝角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通过两种分法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类后,再来分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一系列活动,获得新知。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师: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教师巡视,选一些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练习)

  6小小设计(用角或有角的图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来人的身上也有角,每个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种角,整个环节轻松愉快。如又小小设师练习,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对知识的梳理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片段实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片段实录)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

  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小组1: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小组2:不对。应该分三类。直角的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也一类。

  其余小组:对,我们也分三类。

  师微笑:你们都赞同分三类,那分两类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

  稍一会儿。

  生1:我知道了,分两类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按角的大小分,他们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两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标准不一样。

  师:是呀,很多时候,数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们给角分类一样,标准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生,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离我们的学生较远的素材变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游乐场所图片出现,学生果然兴致极高,立即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我创造性地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什么分?再在分的基础上分类验证。特别是刚才有几个角用眼睛观察有争议的,通过亲手验证,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让它们归队。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汇报分的结果时,第一组孩子说: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是一类。由于我在备课时就预想过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所以当这位学生说出这种分法时,我从容地把球扔给学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分法是否有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类)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角分两类或者三类都是可以的。这样更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作为一线的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让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及组成的词,并认读“肯、脖、输、跪”四个二类字。

  2、能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

  3、通过看图和学文,教育学生懂得全面看待自己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短处和同学的有哪些长处。

  2、《骆驼和羊》的幻灯片、本课重点段落的幻灯片、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

  同学们,(指着投影出现的骆驼和羊的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就因为一个长得高,一个长得矮,两人都认为自己的高好,自己的矮好。于是就发生了比一比的故事来了,大家想不想知道?(齐读课题:第十五课《骆驼和羊》指导读好“骆驼”一词。)

  二、读文、看图、初知内容。

  1、请听故事。――(听课文录音,起范读效果。)

  2、自由读,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全文有几段?有几幅图?每一段和哪一幅图对应?

  3、检查并认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4、分组、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感悟词句。

  1、看各张投影片,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预设学生心理:他们为高好还是矮好而争论,都在夸耀自己的长处互不服气,所以争论起来。)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他们俩的傲慢、肯定的语气。

  4、指名感情读第一段的两句话:

  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高比矮好。”

  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矮比高好。”

  5、听了同学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读这两句话,提出问题。)预设学生问题:骆驼怎么证明高好?羊又是怎么证明矮好?他们各自怎么证明自己的长处的?

  6、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骆驼和羊怎么证明自己的好的。划出骆驼和羊证明的地点和动作。

  7、四人小组表演骆驼和羊证明的方法。其它组评议,体会、感悟“围墙、茂盛、扒在、脖子、摇头、不肯、认输、又窄又矮、大模大样、跪下、钻进”词语的含义。

  四、拓展与巩固。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预设学生的回答: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别人的长处。3、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2、同位互说,全班汇报说,说说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3、总结谈话。我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做事更出色了。

  4、他们俩争过不停,后来要找谁评理呢?好,我们下节课来看看老牛是不是也这样说的?

  五、作业 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附板书: 15、骆驼和羊

  骆驼图 羊图

  抬头、吃到、树叶(长处) 抬、扒、吃不着(短处) ――长得高好

  跪、低头、钻、进不去(短处) 大模大样进去(长处) ――长得矮好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

2.【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四篇

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

4.【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

5.【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

6.【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五篇

7.【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8.【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

9.【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