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认知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读懂课文。
二、能力目标
凭借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三、情感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为别人创造快乐,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四、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五、教学难点
懂得小录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六、教学准备
一束玫瑰花,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玫瑰花!
师:闻闻看,告诉大家是什么味儿的?
生:香香的!
师:老师告诉你啊,这玫瑰花有许多颜色,要不要欣赏一下玫瑰花?
生:好!
(看玫瑰花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说是什么颜色的)(课件)
师:小朋友们,这玫瑰花不但颜色多,气味香,而且它还有许多好处呢。它可以作为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礼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用玫瑰花瓣来洗澡能够提神,美容,如果把它的花做成干花还可以泡玫瑰花茶,用来减肥、美容,还能治病呢!你说玫瑰花好不好?
生:好!
师:玫瑰花有这么多的好处,森林里的小鹿知道了,它呀,想在自家门前的花坛里,栽一丛玫瑰,我们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4
小鹿的玫瑰花(板书)
(二)、感知全文,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识字交流: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
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
结合多媒体理解:花骨朵。
3、引导质疑:
⑴我学会了哪些问题?
⑵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⑶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教师要做好统计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师生合作解疑。
(三)、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质疑,多媒体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⑴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⑵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学生各自练读这两句话,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鹿由于生病,没有看到自己栽的玫瑰花。
生:小鹿没有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栽的玫瑰,真是遗憾。
师:你从哪个词感觉到这种“遗憾”的心情?
生:我从“惋惜”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惋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惋惜”的意思是可惜。
师:是呀,小鹿辛辛苦苦栽的玫瑰,却没有看到。
(多媒体出示玫瑰凋谢的画面)
真是可惜!哪位小朋友也能学学小鹿弟弟,用“惋惜”这个词说一句话。
生:妈妈惋惜地对我说:“你回来得太迟了,没有吃到妈妈煮的鱼汤。”
生:看到我这单元的测试,又因为粗心没有全对,妈妈惋惜地摇了摇头。
生:……
师: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与课题响应又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几盆盛开的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具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认识找、生。出示课题16
小松鼠找花生。齐读课题师:小松鼠找到花生了吗?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再读课文
想想哪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评价。
2、认识两中的生字。
3、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格外和鲜艳是什么意思?(格外:表示超过一般,有特别、更加的`意思。鲜艳:指颜色明亮而好看。)你会说鲜艳的什么?
4、指导读句子与对话
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突出金黄色、格外要读出赞美的语气,欣喜的心情。
五、学生第三、四、五自然段
1、找三个同学接读课文。
2、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可是也没见着一个花生。他想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奇怪说一句话?这句话小松鼠并没有对哪个人说,这种说法就叫自言自语。
组织学生讨论: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
并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3、指导朗读:
他等呀、等呀,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
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口里低声说)
六、练习朗读全文。由较好的学生领读,特困生练习读。
七、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八、布置作业
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
九、谈一谈:
学习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书写本课3个生字。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分组读课文。
2、认读生字、组词。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1、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里: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笔是竖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果:先写日写在上半格,然后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下面的撇、捺要左右伸展。
3、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我会读。
⑴自由读词语
⑵同位互相读
⑶请同学们齐读、指名读
⑷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如:生医生、先生、生产、生活
2、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把故事讲完,并说给家长听。
3、调查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藕、土豆、山芊、萝卜、山药、荸荠)
4、讲评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是被蛇咬住以后为了逃命挣断的。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可是,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都不肯把尾巴借给它,它可伤心了,还是壁虎妈妈聪明,让小壁虎发现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从而也了解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本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课文中没有注音,连生字也没加注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
【学习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一些作用。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教学难点: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动物头饰、一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和特点、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出示壁虎投影片,问: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小动物,你看他是谁呀吗?
(随机板书:壁虎)
你能带大家读准这个词吗?
指名读,跟读。
2、你看它身上少了点什么?
(随机板书:尾巴)
3、是呀,这只小壁虎没有了尾巴,他要向别人去借尾巴。
把课题板书完整,学生借助拼音读题。
指名读,齐读。
4、看题目,你能提出问题吗?
(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借?向谁借?它借到了吗?)
请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同桌相互交流。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
3、全班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学生没说到的'生字,教师可以直接提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
4、学习词语:
小壁虎、借尾巴、蚊子、一条蛇、逃走、难过、姐姐、新尾巴
(先指名读,再去掉拼音读)
5、出示生字卡片:
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随机贴示学生说到的小动物的图片。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它的心情怎样?你在什么时候也会这么难过?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壁虎,带着那非常难过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认读要求写的字:
河、借、姐、呢、呀、哪。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
虫+文=( ) 虫+它=( ) 又+隹=( )
女+且=( ) 亲+斤=( )
2、你还记得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吗?他向哪些小动物去借尾巴了?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那一段吧!自由读,他借到尾巴了吗?
⑵ 是不是他借尾巴时没有礼貌,所以小鱼不借他?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
⑶ 指导学生朗读小壁虎说的话。指名读,齐读。
⑷ 多有礼貌的小壁虎啊,那为什么小鱼姐姐不把尾巴借给他呢?让学生说说小鱼尾巴的作用。
⑸ 读读小鱼姐姐的话,读出小鱼姐姐的为难心情。
⑹ 分角色朗读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时的对话。同桌自由练习,指名读。
2、自主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⑵ 想一想,老黄牛和小燕子为什么不肯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⑶ 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 )的尾巴要用来( )。
⑷ 你们想想看,黄牛和燕子的话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⑸ 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鼓励学生加上动作试试。
3、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⑴ 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你能根据自己对其他动物尾巴的了解,再编一两个自然段吗?
同桌交流。
⑵ 指名说。
评议。
4、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⑴ 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了吗?它的尾巴是从哪里来的?
⑵ 小壁虎又得到了一条新尾巴,这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它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导朗读,体会小壁虎高兴的心情。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指名小组佩戴头饰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集体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回家编一个新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2-24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
教学设计方案07-11
教学设计方案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