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10:52:50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过程: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均”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部分,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列表讲述的方法。

  中国

  世界

  农村人口比例

  63.91%

  59%

  城市人口比例

  36.09%

  41%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一内容,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区别“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二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挂图

  “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教学过程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12.6亿(1997年)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l)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2)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3)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l)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2)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

  六、对策

  1.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具体要求:晚婚、晚肯、少生、优生。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哪位同学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中国有多少亿人口?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如何?

  教学过程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板书]

  [教师讲授并指导学生计算] 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1.6亿,世界人口为53亿。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为:1l.6/53X100%≈22%,因此,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的“面积与人口比较表”,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中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人口总数排在世界第一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46倍,因此,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读课本第2页《读一读》及补充资料]如果全国的人手拉手连成一列队伍,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4米,那么,这列11.6亿人的队伍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美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

  二、人口分布不均 [板书]

  1.我国的人口密度:

  [计算]

  12.6亿人/9600000平方千米≈131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30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

  2.我国人口的分布;

  [阅读和分析图]在课本第2页《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让学生用彩笔标出黑河—腾冲一线,待熟悉图例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西的人口密度各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此线以东约200人/平方千米,以西小于10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东部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部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6%。由此得出结论: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

  [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属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等等。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西部密度小。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长短等等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人口的迁移[板书]

  [分析图]根据“人口迁移路线图”请同学们说出迁移路线,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概括成下表

  四、华人与华侨 [板书]

  1.概念[板书]

  [教师讲授]

  ①华侨:由我国向海外的移民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如印尼华侨。

  ②华人:由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称为外籍华人等。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华侨和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及他们支援祖国建设的'事迹)

  2.我国对华侨的政策[板书]

  赞成和鼓励华侨依自愿原则选择居住国国籍,并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

  [教师小结]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并从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两个方面了解了中国人口的大致状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问题将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时]

  巩固复习

  通过提问我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及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学习新教材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板书]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板书]

  [读图]读课本第4页“我国人口的增长图”,通过观察,按时间进程比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①人口基数大:1949年就达到5.3亿人口,1990年达到11.6亿。

  ②增长速度快:由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40年时间人口就增长1倍多,达到了11.6亿,增长速度太快。

  [教师提问]我们计算一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10‰,那么人口为10亿人与100万人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长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 10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100万人每年增长1万人口。

  [教师小结]由此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所起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板书]

  [教师提问]我国人口为什么增长快呢?

  [学生讨论]主要是因为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②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③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3.人口问题[板书]

  [教师讲授]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只要活着的人,从出生到老死,始终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而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这就决定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贤源、环境相协调。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一下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结合课本第5页图讨论。

  [教师总结]

  ①每年我国的粮食、肉类、布匹、住房等都有增长,但由于新增长人口太多,增长财富大部分被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了。因此,人民生活水平将得不到改善。

  ②人口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教育差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读第5页下图分析)我国各种资源量都很丰富,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排在后面。

  [教师小结,并引出下文]上述社会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归根结蒂都是由于人口多而产生的,那么根据我国人口多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六、对策 [板书]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对策:

  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

  2.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实施这一项国策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并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办法才能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记住我国的人口总数;

  2、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城乡人口比例以及华侨和侨乡;

  3、提高阅读人口密度图及柱状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人口密度图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教具:幻灯片若干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学生群答:34个。)那么我们石家庄市属于哪一个省区?(学生群答:河北省。)假如我们出了河北省,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哪里人?(学生群答:河北省人。)那我们要是出了国之后,别人问你是哪里人,你怎样回答?(学生群答:中国人。)如果再问你是哪个民族,你怎么回答?(学生群答:汉族。)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识,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我们国家的人口和民族的情况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授新课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全国的人口普查,谁知道这是第几次全国人口普查呢?(学生答或老师说出:第五次。)这次人口普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统计一下我国现在的人口总数。如果我问你现在我国的人口数是多少,你能回答上来吗?(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能。)我们只能看一下最近的一次人口统计情况。据199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人口资料,1997年我国的人口为12.36亿,而当时的世界人口有59亿,因此我们可以算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板书:97年12.36亿占世总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板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12.36亿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到什么程度。

  (放幻灯片: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我们看到的这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人口比较图,想一想,这四个国家是怎样的四个国家?(学生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四个国家。)好,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在四个表示人口数量的柱状图中,属中国的柱最高,要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国家,说明我国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其他三个国家。那我们中国的人口分别是和我们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少倍呢?我们来计算一下。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学习资料(每位学生一份)、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国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漫画,问:学生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从而导入本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分发学习资料,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人口的数量、增长、产生问题及对策、分布概况等四点,记忆为主;技能与能力要求:学会看各种统计图表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复习读图的三步骤(图名、图例与注记、主图)

  ②要求: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小结本课]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10分钟左右)

  学生先独立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对答案。因练习很基础,没有准备讲析的,但仍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评。

  九、教后反思

  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精讲内容较多,导致上课节奏过于快,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此外,学生长时间自学或练习,上课气氛比较沉闷;且学生自学速度不一,常出现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在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效性不高,下次可改用分散学、分散教的方式,即展示一个目标,指导学法后,学生针对这一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再精讲这样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9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必将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以便迎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条件。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五大板块,力图环环相扣,意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设计时注重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表现自己,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等等。抓住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现象,我采用电脑课件这种形象、生动、直观、简单、便捷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创造的天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教材分析: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和工具,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中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中国的人口》一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中国行政区划内容的延伸,又为后面的民族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重点是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问题的对策。设计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人口的数量、地理分布特点、人口政策,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类地理图表,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办法,同时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人口国情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我们同学们最喜欢放假,可是放假的时候你出去玩,坐公交车车上人满满的,到景点购票队排的长长的,吃饭去呢找不到位子,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概?会不会说中国怎么这么多人呀?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人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人口众多的图片,创设情境,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一.数量世界第一

  设置活动:

  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及图1—7《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1—8《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思考并抢答问题。

  1、2000年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

  2、我国2000年的人口总数是多少?占世界人口多大比例?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

  4、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人口超过了5000万?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一部分?

  5、山东省的人口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示下列数据:

  这些有趣的数字你听说过吗?

  1、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2、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

  3、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2%,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4、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在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找学生读这些数据

  二、人口分布

  展示课件。

  收集本区人口总数与面积数据。

  问题讨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活动:

  1、了解人口超过5000万省份。

  2、计算人口密度。

  3、读《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小组讨论、探究、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总结

  1、人口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少

  过渡:我国不但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均,城乡人口分配也不均

  2、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将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

  三、人口增长

  展示课件。

  活动:展示绘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图,并预测未来人口总数。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及估算能力描述地理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四)人口政策

  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问题、压力?[从你身边的话题谈起]

  出示讨论题。

  活动:畅所欲言,叙述贴近自己生活的地理知识的运用,感受学为所用的喜悦。(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真正体现新课改“生活中地理”的理念。培养学会分析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小结:

  板书

  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增长速度较快

  3、我国的人口政策

  4、人口分布不均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情况。

  学会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

  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所产生的问题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增长速度以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三、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新课,如“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等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学习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四)中国的人口政策

  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

  介绍我国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等,并理解其必要性和意义。

  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对比不同地区的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找出黑河-腾冲线,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绘制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计算每间隔10年的人口增长量。

  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

  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面积、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强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展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提问并回答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8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

  课堂练习

  设计选择题、读图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情况及其特点。

  学会使用地理图表(如“人口密度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人口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绘制并分析“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师讲解: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讲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

  分析具体的人口问题案例,如春运期间的交通拥挤、人口老龄化等。

  讨论应对策略和措施。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强调科学的人口观和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资料,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03-14

中国的教学设计10-19

中国的教学设计03-16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05-09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11-22

中国国画教学设计04-16

《中国国画》教学设计07-05

中国国画教学设计07-07

《中国功夫》教学设计05-11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