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15 08:33: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教学设计(15篇)

《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对比的写法。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背诵一下有关四季的古诗。

  说说你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看看他心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qiān)黛色(dài)贮满(zhù)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

  2、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3、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赞美、向往)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1)夏天总体特点第一部分

  (2)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二部分

  (3)夏天的色彩和农民劳作的景象。

  (4)夏天的旋律

  (5)对夏天的情感态度第三部分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段具体描述,末段总结上文。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4段)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找出第3段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③找出第4段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语言优美,品味赏析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赏析写法,拓展探究:

  1、对比手法:

  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妙处。

  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欲扬先抑写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试举例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诉诸视觉、听觉、嗅觉,虚实结合来。作者认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妙用动词,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农人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拓展探究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教师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搜集写夏的诗词。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夏》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件有关夏的图片。

  师:夏天悄悄地走了,大家还记得它么,请你说说对它的感受?……夏日太阳当空,我们都躲避阳光的 时候,谁是最辛苦的人呢?……对,是我们的父母——农民。展示农民伯伯烈日下锄禾的图片,看到这幅图片,我们能想到谁的什么诗?(生齐答《锄禾》),出示诗歌,学生齐背《锄禾》。师:大诗人李绅面对炎热的夏季满眼 都是农民劳作的艰辛,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这首诗有同感的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梁衡的《夏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 衡的《夏感》。

  1、作者简介出示ppt

  2、同学们自读,解决生字词。出示ppt

  3、看不懂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把握全局。

  1、解题(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 激、感染、 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感”可以怎么理解?”

  2、展示课件:边读边思考:

  a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梁衡对夏天的感受

  b.说说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对夏的感受?

  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四、再读课文,赏析课文内容

  1、自 由朗读课文第 二段,展示课件: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2、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3、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 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调动了 哪些感官在写?

  有“视觉”(细草、林带),有“听觉”(蝉儿长鸣),有“触觉”(热风浮动),有“嗅觉”(麦子的香味)

  4、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学生读第三段,展示课件: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

  学生读出后,展示课件。

  5、 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仿照以下 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6、学生大声读课文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展 示课件:农人的活动有哪些?

  7、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把视觉对准农村的夏天而不是城市的夏天?(赞夏,更赞夏之人)

  作者其实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农民,用农民的眼光去观察夏日,则入眼都是金黄的麦子和正在成熟的农作物;用农民的心理去体验夏日,则生活散发的都是苦涩的汗水浸泡过的滋味;用农民的心灵去感悟夏日,则感受到的都是这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旋律……只有这样的夏日,才会给农民带来收获,而收获的季节才是最让农民“钟情”的季节……

  9、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五、七嘴八舌:说一说最欣赏的佳句.修辞方法和好处。

《夏》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聊天,内容是春天与夏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片。一段文字说明了聊天的内容是说说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原因。两幅图片配有画外音提示部分内容,文文和龙龙的对话为举例,意思是可以这样聊天。

  教材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境”原则,强化口语的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与人聊天,与人沟通,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春季与夏季的自然风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入题。

  谈话,一年级二班的红红和龙龙在一起为了春天好还是夏天好争得不可开交,龙龙说: “ 春天好,春天不太热可以放风筝,多有意思! ” 红红说: “ 还是夏天好,夏天可以穿背心、短裤、裙子,又凉快,又漂亮! ”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还是春天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春与夏》(板书,读题)

  (2)明确要求,指导交流。

  ① 将学生按不同的喜好,分为 “ 春天 ” 和 “ 夏天 ” 两个阵营,随机调整座位。(人数相对少的阵营,可以分布到讲台前就坐,制造对垒的气氛)

  ② 提建议:用 “ 我认为——好,因为——。 ” 或者 “ 我喜欢——,因为——。 ”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的句式,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③ 讲规则:既然是比赛就应该有规则,请同学们自己来想想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板书:声音响亮;意思清楚)

  ④ 两个阵营的同学 ,自由结伴按提示交流准备,教师巡视相机激励。(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⑤ 教师引导两个阵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评析,以评代讲。

  a.教师结合现场交流情况,扼要地提示学生从气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

  b.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用语言证明春(夏)天的好处,还可以采用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唱关于春天的歌曲,画夏天的瓜果,演游泳的乐趣等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延展性练习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

《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检查预习

  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三、初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1、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①、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②、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发言,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自然景物、色彩、旋律。热爱自然,赞美劳动人民。

  总——分——总。)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思考: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2、讨论,明确:

  (炎热或者火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割麦子,打麦子,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五、三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①方法提示:也可以从用词之美或句式之美来赏析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比喻句范例: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公路上的汽车”比喻“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范例: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分析关键字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A、“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分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烘烤”能替换成“照射”吗?)

  分析:“烘烤”使人感到夏天“火红的太阳”的温度特别高。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2、仿写句子。体会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例句,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六、总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七、作业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重点、难点:

  找出夏天的特点,分析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吗?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学生回答)

  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板书:夏〕

  二、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易读错的字词。(读后指名说说哪些字词在读音上应该要注意的)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指名回答,并板书:热烈、紧张、急促)

  3、那么,从文中的哪些词句里能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呢?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愿意把你此时的感受说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吗?请采用这样的形式:

  “我仿佛听见了……;我仿佛看见了……;我感觉到了……。”

  5、是啊,我们从那特有的声音中,那特有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夏天的美景。作者就为了表现夏天的景美吗?(指名回答,并归结:其实人也美。)〔板书:景美、人美〕

  三、品味

  1、这样的美,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或者借助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

  2、其实不仅景美、人美、语言也美。如此美的文章真叫人爱不释口啊。愿意把你最喜欢的语段朗诵一下吗?让我们也一饱耳福吧。(读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作者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夏的热爱之情,并深情地赞美了辛勤劳作的人们。我想,每个人对夏天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大伙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夏天是……”写一小段话(几句话)

  五、作业

  查找资料,找出描写夏天的名篇名句。

  板书:

  热烈景美

  夏紧张言美

  急促人美

《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通过对书整体的分析了解,加深对童话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教学重点: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物表;每个孩子有一本《夏洛的网》,并认真阅读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孩子们好,你们觉得我算不算你们的朋友?为什么?

  见过猪吗?都在哪儿见到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他们养猪来干嘛呀?哦,原来猪的命运就是养肥以后,被我们杀来吃掉。多么悲惨的'命运呀!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灰色的大蜘蛛吗?为什么?

  猪和蜘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平时也不会有什么交际。可是在童话世界中,它们之间却演绎出一段精彩的生命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洛的网》,去感受这段生命的传奇。

  2.简单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

  这本书打出的口号是“拥有一册,感动一生”,据说已经风靡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这本书真的这么牛吗?

  作者:E·B·怀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除了创作大量的散文、杂文等,他还写了三部童话,分别是《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夏洛的网》,至今已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

  译者:任溶溶,著名翻译家和作家,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等,他创作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3.围绕威尔伯的命运,理清整本书的条理。

  (1)故事是从一只小猪的出生开始的,这只小猪名叫什么?它其实是一只什么猪?等待落脚猪的命运是怎样的?后来朱克曼先生买了它,给他吃,给他喝,这时等待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的?

  (2)可是,奇迹发生了,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朱克曼先生没有杀它,反而很好的照顾了威尔伯的一生。这是怎么回事?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发生不可思议的转折的?

  4.分析人物,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生命、理解友情

  (1)围绕威尔伯的命运,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的人物,小组交流: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他(它)的哪个情节或者哪个片段让你印象深刻?

  (2)我说你猜小游戏:出示人物所做的与威尔伯有关的事情,让学生猜是哪一个人物,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课文内容。

  弗恩上学的时候,每天中午给威尔伯喂牛奶的人是(阿拉布尔太太)

  (阿拉布尔先生) 在一棵苹果树下圈了一小块地给威尔伯做猪栏。

  (朱克曼太太) 用脱脂牛奶给威尔伯洗澡。

  (朱克曼先生)决定带威尔伯去赶县里的集市。

  (勒 维)每天喂给威尔伯泔脚,还给它打扫猪圈

  (母 鹅)鼓动威尔伯逃走。

  (小羊羔)觉得猪的价值比零还要少。

  (坦普尔顿)和夏洛一起陪着威尔伯去集市。

  (夏洛)在威尔伯绝望哭泣时承诺“我救你!”,并在网上织字。

  (弗恩)将威尔伯放到婴儿车上,躺在洋娃娃身边。

  (艾弗里)评价刚出生的威尔伯还没有一只白老鼠大。

  (3)讨论:他们都为威尔伯付出过,他们哪些是威尔伯的朋友,哪些不是威尔伯的朋友,为什么?

  5.品读并分角色表演描写威尔伯逃跑的片段,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展示母鹅等小动物“帮助威尔伯是假,戏弄威尔伯是真”这样的形象的。

  【威尔伯在勒维的两腿间溜了过去。勒维没抓到威尔伯,反而抓住了那条小猎狗。“做得好,做得好,做得好!”母鹅欢呼,“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朝山下跑!”那些牛劝威尔伯。

  “朝我这边跑!”公鹅大叫。

  朝山上跑!”那些羊嚷嚷。

  “转过身跑!”母鹅嘎嘎喊。

  “跳,跳!”那只公鸡叫道。

  “小心勒维!”那些牛喊道。

  “小心朱克曼!”公鹅喊道。

  “提防那狗!”那些羊嚷。

  “听我说,听我说,听我说!”

  母鹅尖叫……】

  1)理清这个片段里都有哪些人物?

  2)抽学生分别扮演这些人物,将这个片段表演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母鹅等小动物不是真心帮助威尔伯,是在戏弄他,在看好戏,同时,也从这个片段的表演中感受到童话情节的有趣。)

  (扮演小猪威尔伯的孩子听着小动物的指挥,两眼无辜的看着老师,不知道听谁的)

  (3)品读老鼠坦普尔顿答应帮威尔伯取下卵袋的对话,了解人物性格。(老鼠:自私、贪吃、有能力)

  (4)走近弗恩,通过对弗恩言行的分析,了解小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5)走近夏洛,回顾夏洛都为威尔伯做过什么,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6)走近威尔伯,体会友情是相互的付出。

  6.说说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7.老师总结

  童话来自现实生活,《夏洛的网》这个童话故事,就选取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猪和蜘蛛作为主人公,展开奇妙丰富的想象,让一只蜘蛛在网上织出文字,还改变了一只猪被杀来吃掉的命运,在情节的安排上,曲折有趣,有威尔伯的逃跑,有臭蛋的爆炸,有小猪威尔伯的学织网,更有威尔伯命运的逆转等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相互间真诚无私的付出,也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可以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这样一个健康积极的意义。这就是童话的基本特点。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孩子们,像威尔伯一样努力吧,去创造我们生命中的奇迹;在创造我们生命奇迹的同时,也别忘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的生命创造奇迹,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8.拓展

  推荐阅读怀特的另外两本书《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话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9.板书设计:

  夏洛的网

  威尔伯 ←无私付出 →夏洛

  爱的大网

  10.教学反思:教育戏剧的运用是枯燥的语文教学更加有趣,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四、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山、花及牧场。

  五、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悟理解,升华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三、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四、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六、拓展训练

  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修辞、关键词等方法品析文中的语言,能够说出文中夏的独特和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能够抓住“黄金”一词,说出作者所要赞美的夏的具体内涵,深化对夏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夏季的图片。请你用一个字或词或者是一个句子来概括你心目中的夏。例如:我认为夏天是甜的,因为我可以在这个季节吃到我最爱的冰激凌……那夏在作家梁衡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品梁衡的《夏》,看他对夏的独特体会。

  二、夏之初体验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说说作者心中的夏有何独特之处?并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提示:第一条横线上填词语,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第二条横线上填文中的原句。

  梁衡心中的夏是,你看。

  示例:梁衡心中的夏是金黄色的,你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大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二、夏之再体验

  1、(过渡)如果把同学们的回答归纳一下,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语——紧张、热烈、急促来概括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读读、细细品品这些描写景与人的语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1、2处语句进行诵读、赏析。(提示:可以从修辞、关键词<如使用的好的动词、形容词>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赏析:这句话通过描写昆虫的变化,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动词“潜”的意思是隐藏的,这一动词生动的写出了蝉儿静静的伏在树上的状态,同时也暗写夏天树木的枝繁叶茂;

  “一声声的长鸣”更使人觉得天气越来越炎热,唯独蝉儿在享受这炎阳带来的活力,这就表现了夏的热烈的特点。

  (预设)分析“人勤”引导提问:

  (1)文中写“挥镰的农民只是想着快割快割、又想着快打快打”你能否想象一下农民此时劳作的场景?

  (2)“他们早起晚睡已经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在他们听窗纸、看窗外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

  2、(小结)同学刚才无论是赏析还是朗读都很精彩。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写的景和人的状态,你会用哪个词语?

  如紧张热烈、争先恐后等

  小结:自然界的生命呈现出的是一种争先恐后的状态,人们呈现出的也是一种繁忙充实的状态,彼此节奏一致,我想这就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振,生命与生命的统一,这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夏之心体验

  1、作者在文章最后一句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能否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黄金”的内涵。下面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享你思考的结果,请书记员做好记录,最后派出一名发言员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预设)引导提问:

  (1)在学生提到夏的色彩时追问:一般人眼中,金黄的色彩总是与收获、秋天相联系的,而作者却用金黄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

  明确:选择这一颜色不仅仅是从高粱玉米,麦浪翻滚的金黄色上,更体现在这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如黄金般珍贵,高粱、玉米、瓜秧等植物在这个季节进行黄金般生命的过程,向最后的秋的成熟冲刺。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其实同学们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夏季。我们应该怎样去投入这个紧张热烈的人生季节呢?

《夏》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感》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夏》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老师点击展示出诗歌视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学生齐诵,并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那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展示课题)。

  2、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查学生预习本)

  芊芊(qiān qiān)细草 黛(dài)色 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

  匍匐(pú fú) 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

  2自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

  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

  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

  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引导点拨,研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多媒体显示下列A 、B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

  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

  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

  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

  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

  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

  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

  ☆ 从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上描写。

  ☆ 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回答后明确:

  (大屏幕展示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金黄色 突出夏的特点——热烈

  ☆ 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

  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多媒体逐个显示):

  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

  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

  生讨论后明确:

  ☆ 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

  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图片展示农民劳动割麦和打麦场上打麦两个场景)

  回答后明确: 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屏幕显示)

  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7、集体朗读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通过学习本文大家知道,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每天中午吃饭时,学校校园广播也播诵,同学们是哪一首诗?(《悯农》唐·李绅),对。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富足,但是仍要爱惜粮食,农民耕种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对农民要尊重,对劳动者要尊重。

  四.比较阅读:问作者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回答后明确: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大红大绿夏日荷花图画。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曲折的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人生的春天,也处于金子般的年龄,但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飞扬激情,勃发英姿,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你们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

  1、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式仿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色,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 ,如 ,如 , 。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 感

  梁衡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北方夏天景色及其的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后,学生不难理解课文。

  可是教学中要研讨的内容过多,时间显得紧张,朗读的时间少了些,第一段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不易了解,如果放到文章末段的研讨后再思考回答效果可能更好。

《夏》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解:

  《夏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精妙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从中可以领略到梁衡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文章最早被收录入梁衡的第一部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中,随后被编入多种文集,列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必读篇目中。

  二、作者及作品: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海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三、感知课文内容,将各段所写内容理出来。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下边二、三、四段的内容都是它的具体描述。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想像方面的东西。

  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句。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用农民劳作来烘托紧张的旋律。

  二、三、四完成了对“紧张、热烈、急促”这夏季总体特点的描述后,作者在最后以春秋天来作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热爱和赞美。

  四、品味精彩语句,感受美的享受。

  本文有许多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语言细致生动,富有韵致,既有书卷气,又有阳刚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五、小结:

  仔细品味,作者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山水散文写作高手,用短短的六百六十字的篇幅,就分别从乡野的景物、.农民的劳动生活、夏天的旋律和色彩、古人对季节的描写等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他热情赞美夏天,其实是热情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赞美普通劳动者。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东西。

  六:作业:

  1、选作资料上的习题,巩固所写知识。

  2、查找几首写夏天的诗: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结构分析:

  夏感采用(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多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二、写作分析:

  《夏感》的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开始,作者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样一个句子,将夏天的特点概述性的提出来,然后围绕着这些特点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首先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色,采取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将长草、林带、蜂蝶、蝉、太阳、麦浪、热风、麦香味等实物诉诸我们的听觉和嗅觉,再借助于幻觉,将茵茵绿草的勃发比喻成炉上逐渐沸腾的水,将翻滚的麦浪比成在海浪涌动的一艘艘舰船。突出了夏季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夏景的宏观。“烦人的蝉儿”,显示着夏的热力,传达着夏的喧闹,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浮动的热风,“飘过田野”,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昭示着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的笔触也水到渠成的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接下来,作者从夏季的色彩中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是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本文的中心句由此导出。接下来又用大特写镜头棉苗、高梁、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展现给我们: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突出的仍然是“热烈、急促、紧张”这一特点。

  前边只是夏的表层景观,人才是夏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从侧面写出了夏的紧张旋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心理”,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从很少有人赞扬夏天的现象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热爱和赞美的深情。

  三、练习辅导: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四、小结: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

  1、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2、背诵全文。

《夏》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夏》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不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你们知道老师最不喜欢哪个季节吗?夏天!对,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夏天的气温实在是受不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作者是喜欢夏天还是不喜欢夏天呢?学完课文,我们一定能够了解。不过这篇是一篇散文,要大家很投入很专注地去读去体会才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

  诵读:

  (一)、疏通文意:

  1、过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反复阅读思考,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就与同桌讨论交流。等会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在这个环节穿入生字词教学,由学生自己讲】

  (师: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

  4、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来理清的结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本文作者对夏的感情是喜欢还是反感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作者眼中的夏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

  (2)五分钟后,小组合作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自行选择分组并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督促每个组员有顺序地发言,总结组员意见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发言。)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结构。

  板书

  赞美 景 美

  人 勤

  紧张 热烈 急促

  品味

  1、过渡:刚才大家对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选出一句或一段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准备在全班发言。(提示:可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了对比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仔细品味和揣摩)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对话。

  3、学生发言。学生朗读到佳句后可让全班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质疑:

  1、过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不知道大家对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

  1、过渡:在这篇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我们另外两位诗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感觉呢?

  山 亭 夏 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如说不出来可让学生选择一项)

  【在比较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渡: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不同,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大家也谈到了对夏天的感受,大部分同学从气温上考虑都不太喜欢夏天,可是梁衡却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他对夏天的喜爱,现在你们是不是还是一味地反感夏天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中的。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说。目的是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作业:

  小作文:我心中的夏

《夏》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益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塑造,更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跨越了生字障碍,这个学段,是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现语言积累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一学段中,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夏洛的网》作为一部风行世界五十年的优秀儿童文学名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温馨感人而又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捧读它,你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总能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温暖的感动。这种洋溢于作品中的爱与温情,我想,通过静心地阅读,孩子们也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所以,选择了导读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导读,让孩子们学会读一本书,并留下更多,有关生命、有关友情,有关爱……

  [适用年级] 五、六年级

  [活动目标]

  1.学会读一本书。

  2.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作者怀特有所了解。

  3.通过猜读等形式,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4.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

  [活动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猜想上课内容

  2.明确任务:这节课呀,你们和我,一起读书,读一本书,当然,是读一本好书。

  [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不断地猜想中产生阅读期待,满怀兴趣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读封面,了解作者及主要角色

  1. 出示课件,了解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出示:这部作品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风行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这部作品不仅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这部作品的作者一生只写过三部儿童作品,这部作品是他创作的最完美的一部童话。)

  2. 看了刚才的提示,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自由发言后,出示:《夏洛的网》, 作者:[美]E.B.怀特)

  3.了解作者怀特及其创作的作品角色。

  4.指导看封面,猜测:谁会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呢?(提醒联系书名猜)

  5.小结:是的,夏洛就是一只蜘蛛,这是一个有关蜘蛛和小猪的故事,小猪的名字叫“威尔伯”。

  6.学读“人物表”

  (1)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主要角色都用“黑体字”标出)

  (2)指导:我们在读一些作品时,如果作品前有人物表,我们可以先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有哪些主要角色。

  [ 设计意图:学读一本书,从学读封面,读作者,读“人物表”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作品角色,并为下一步感知故事情节奠定基础。]

  三、读片断,感知故事内容

  过渡: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好听的故事。

  (一)走近“弗恩”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猜可能是发生什么事了?(生看图想象猜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往下读(出示文字,师读)

  现在,谁再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随机解释“落脚猪”)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生自由发表看法)

  2.师放幻灯讲故事:因为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而且有了一个弗恩能想得出来的最漂亮的名字——(生:威尔伯)

  师继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威尔伯和洋娃娃是两个小宝宝。

  3.师:同学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们,如果你就是小猪威尔伯,你感觉生活如何?(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 设计意图:运用猜读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并引导展开想象,唤起已有的生活回忆,走进角色,体会角色。]

  (二)走近“威尔伯”

  1.师:要是日子都能这样过下去该多好啊,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读书13页……就这样,威尔伯来到了新家。)

  2.威尔伯来到新家以后,感觉好吗?(生默读段落,发表看法)

  3.师小结,出示:每当深夜来临,小猪威尔伯就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假如你就是威尔伯,你会怎么说这段话呢?(个别读,朗读体会角色,配乐齐读)

  [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角色体验。并以前后强烈的对比反差,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三)走近“夏洛”

  1.师:这孤独一直在持续,这种可怕的孤独,它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忍耐下去……(出示内容,师读)同学们,你能猜出那是谁吗?

  是的,它就是小猪威尔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朋友,朋友的名字叫——(夏洛)

  2.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结尾,小猪对夏洛的评价。(出示,指名读)

  你能从中感受到夏洛蜘蛛在威尔伯心中的分量吗?(指名结合具体语言谈,指名读,齐读)

  3.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还得从老羊带来的那个坏消息说起。(出示段落,师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地朗读,强化角色体验,并通过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下不尽猜想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留下悬念,推荐阅读

  1.一只蜘蛛真的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吗?

  2.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怀特的这本《夏洛的网》,老师相信,除了故事本身,你们应该还能读出更多!

【《夏》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梁衡《夏》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反思

3.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4.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5.an教学设计

6.an教学设计

7.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8.夏感说课稿

9.夏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