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9 13:20: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一 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 童话的朗读

  教学难点

  1. 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 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 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 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 →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3.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4.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 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 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 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 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 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 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 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 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 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 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 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 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案点评:

  一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 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 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 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一、导入

  父亲是一本书,细读这本书,会发现很多难忘的瞬间: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眼神,又也许是那不断增多的白发和皱纹。而在作家朱自清心里,父亲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一个背影。1925年,他写下了《背影》一文,这篇仅有1140字的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背影》,体会它究竟动人在何处。

  二、预习反馈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三、题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师:我们常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读题目,当你初次看到题目时,有什么疑问呢?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问题1:(1)这是谁的背影?——父亲

  (2)这个背影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留下的?——父亲送我去车站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的?——第6段

  问题2(概括训练):第一次轻声朗读第6段,概括内容,分析层次;

  内容:父亲费力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

  层次:(1)父亲提议给“我”买橘子;

  (2)父亲的外貌描写——为下文写父亲动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铺垫

  (3)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

  (4)父亲把橘子全给“我”,叮嘱的话语——关怀备至;

  (5)父亲离去的`背影。

  问题3(写法分析外貌、动作):第二次轻声朗读第6段,关注背影,分析写法;

  (1)外貌描写

  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台的背影:

  6个动词:(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特写镜头:攀爬的起始动作,回忆《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之准备、起跳、落水的细致镜头)

  父亲这一系列动作有何特点(刻画出怎样的父亲形象)?

  抓住相关修饰语:(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无言的爱

  (3)离去的背影:

  问题4):第三次轻声朗读,留心眼泪,体会感情。

  从父亲的两处背影和“我”的两次流泪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父子之情?

  父对子:无所不至的关爱 子对父:百感交集、复杂的情意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师: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亲却亲自做,原本年轻人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父亲却如此艰难还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让我担心,“不容易”地活着,“努力”地爱着,这便是“我”的父亲(板书这两个关键词)。

  四、深入(开掘)“背影”内涵

  问题:文章还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爱”呢?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收集关于冰心的资料:(1)照片,(2)生平,(3)关于读书的寄语。

  2.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范读的语调、语速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让学生聆听录音,跟读、学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请概括出她读书的体会。

  (2)作者重点叙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体会?

  4.研读课文。

  (1)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的。请将作者所读的书进行归类,说说作者最喜欢读哪类书,这些书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初步学习使用圈点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

  (3)说说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思考与练习”第三题为例,学习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冰心所说的“读书好”的四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还有哪些其他方面。

  2.阅读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橘灯》等,模仿制作读书卡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寻找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明确:我们来看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这个事件、这些人物做了怎样的评价?出示标题:伟大的悲剧,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同学们的概括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悲剧”?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 (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悲剧

  》

  教学设计

  为他人作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这项任务,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为他人的业绩作证。

  思考:悲在----------,伟大------------------。

  第二次抉择:面对队友的死亡

  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应怎样朗读?试朗读奥茨牺牲前的一句话。注意朗读出平静中的回响,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到很深的潭水,总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回响。

  思考:奥茨是怎么死的?他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行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队员,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和队员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小结: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这样,虽然身体的负担会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多了一份镇定,钦佩,奥茨虽然死在南极的寂静之中,却给人留下心灵的回响。

  思考:悲在----------,伟大------------------。

  第三次抉择:面对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队员们做了哪些事?

  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给祖国、朋友、亲人留下书信

  B、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加以品味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他们上面不写出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品味:关键词 “我的妻子” “我的遗孀”

  修饰语 “悲伤地” “坚决地”

  思考:悲在----------,伟大------------------。

  5、各抒己见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在这茫茫的雪原之中,五个生命在和暴风雪整整搏斗了八天之后,消逝了,但是今天,我们却能看到南极雪原之上1957年1月23日修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一般我们命名的原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来命名,例如:“哈雷彗星”,你能说说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起名的原因吗?

  科学的理性、探险的精神

  6、课外拓展: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走南极、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平平淡淡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历程本身就是崎岖险阻的,你能例举身边的事例,谈谈你从这课学到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不可战胜的厄运 毁灭自己

  选择

  心灵高尚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人物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法、学法】

  (一)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二)学法

  诵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我们最近刚写过作文“我家的财富”,许多同学这样写道:我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我家有一份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爱。是啊,家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它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与温情。今天我们就跟随莫怀戚一家的脚步,去感受一下他们家最珍贵的那份财富。(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读前工作,强调读准字音。

  分歧( qí ) 霎时( shà ) 信(xìn)服

  水波粼粼( lín )嫩(nèn)芽

  散:sǎn散文,松散;sàn拆散,散步

  2、用一句话来概括。

  提示: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在初春的田野上,我和母亲、妻子、儿子一起散步)

  与文章第一段进行对比(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第一段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但是语序上做出了调整,更加强调了散步的人。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赏析第三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在这里谁本来是不愿去散步的,为什么?母亲身体不好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引出第三段,赏析“熬”字。熬:忍受,忍耐,“熬”字更能体现出母亲度过冬天的不容易,表现了母亲因年老体弱而艰难过冬的痛苦情状,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太迟了,太迟了”“总算来了”可以看出“我”的焦急与迫切,更能看出对母亲的那份疼爱。

  齐读第三段

  2、赏析第四段,指导朗读。

  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既烘托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

  重点品读“咕咕”,可以让学生不同声调地去读,感受泉水起着水泡的活力。

  齐读第四段。

  四、抓住冲突,深入理解情感。

  1、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但是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什么原因呢?

  (母亲年龄大了,当然想走平顺好走的路;儿子还小,想走有意思的小路。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路有意思?大路平顺好走,小路蜿蜒但有意思,母亲身体又这么糟糕。)

  2、“如果你碰见了他们,你会帮助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替他们选一个合理的办法。”

  作者最终做出了什么选择?为什么?(补充:伴同母亲的日子不多了。)从中看出了作者的那份孝心。适当点一下妻子的贤惠和儿子的懂事乖巧。

  3、但是母亲又是如何选择的?母亲选择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可以让儿子背着过去,母亲主动做出了退步,雍容大度,而且方法也十分的高明。

  所以最后一家人在阳光照耀下,愉快地走向那条小路。

  齐读第八段,谈一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世界”大词小用。

  (作者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世界”一词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和妻子对生活、对家人的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品味冲突,升华主题

  1、在散步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小分歧,但是正是在这冲突中让我们格外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温馨、幸福与美好。

  那么,在这个家庭解决分歧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我们从作者莫怀戚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

  这个家庭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儿子尊重孝敬老人,事事先考虑老人,这些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形成了这个家的家风。

  创作背景补充,所以一个家只有有了孝,有一个良好的家风,这个家才会和谐美好。

  2、莫怀戚写出了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从写作方面你可以向他学习到什么?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语言方面:环境描写

  结构安排:重点写矛盾与冲突

  ……

  六、小练笔(作业)

  假设:周末写完作业你终于可以看会儿电视,期待已久的动画片马上要播出了,但这时姥姥却提出十分想看戏曲频道,请你发挥合理想象,续写一段话,要求写出具体解决冲突的过程,并且在其中能够体现出你家的良好家风。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切入角度:观察、理解并表现景物之美。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老待在磨坪,让人总有几分厌倦。今天,雪霁天晴,我想跟同学们一道,“走出岩口河,走出南津关”,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去作一趟免费旅游,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大家可有兴趣?

  (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二、 品读。

  1. 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刹那间,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首先对济南来个“走马观花”,以便捞个大致印象。(范读首段,提醒同学们抓主要语言信息。板书:宝地)

  2. 我们大老员地跑到山东济南,仅仅这么惊鸿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吗?既然是专为游山玩水而来,那我们就不妨先不紧不慢地来看看济南的山。(板书:山)

  请大家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写的山的特点。

  ⑴一圈小山——温暖、慈善(比喻、拟人)

  ⑵ 雪后小山——害羞、秀气(比喻、拟人)

  3. 济南号称“泉城”,我们到了这儿,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遗憾终生了。走,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看水去!

  (板书:水)

  不知这儿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热气、绿、澄清、空灵(比喻、拟人)

  请注意,这水边有一块石碑,碑上还刻有一首诗呢!嘿,这两句好妙!大家愿记下来吗?这两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三、 疑读:自读,质疑。

  四、 小结、回顾。

  同学们,济南虽好,不可久留。穿过时空隧道,我们眨眼间又回到了磨坪,安安稳稳地坐在了本班教室。

  现在,我作为磨坪中学广播室的特约记者,想采访几位同学:

  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看过冬天的济南,你打算如何评价?

  ⑵老舍先生为什么称济南是块宝地?

  五、 写作实践。

  其实啊,我们磨坪也是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冬天,景色迷人。大家有兴趣拿起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一番吗?相信你一定能移情入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悟济南冬天特有的迷人之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是描写景色的方法。

  3、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模仿文中用比喻、拟人的写景手法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文中如何描绘景色。

  2、品味语言,仿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屏幕上现示一幅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家乡的位置,并说说印象中家乡的冬天。

  二整体把握,领略美景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初步领悟济南的美景。

  2、推荐朗读高手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象感受济南的冬天,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印象中济南的冬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济南这个地方的特点。

  (温晴 温暖) (宝地)

  3、关上书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济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阳光 山雪 水天)

  4、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想把济南冬天的美景介绍给世界人民,让别人也了解济南,并激起他们想到济南来领略一下冬天的美妙的想法。你通过什么景色来表现呢?你的镜头中会出现哪些画面呢?

  三、品味语言

  1、 比较朗读,体味文中语言的优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问:这两组句子中,每组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中少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比第二句生动,第一句都体现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作者融情于景中,都借助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 说说你喜欢那几句,喜欢共同几句的同学一起朗读。

  3、 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拓展仿写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特点,我们通过课文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和感情,请你模仿你喜欢的那几句也来写一种或一处你喜欢的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比喻、拟人)

  五、人文拓展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称,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来济南的泉水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无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济南出现了罕见的干旱,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制。我们怎样使济南回到过去的'美景之中?

  六、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这篇文章作者老舍先生资料,尽可能地阅读一些先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阳光 暖和

  山雪 秀气 宝地

  水天 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案3

  教学目标:

  ⒈精读课文,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⒉赏析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导入。

  由作业导入:大家在《学习札记》上积累了许多生动美丽的语句,那我们今天就来交流一下,这些语句生动、美丽,它们到底美在哪里?

  二、小组讨论,完成课文第一段赏析(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老师引导、补充)

  ⒈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对比)

  ⒉你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对比的吗?

  北平—刮风 伦敦—有雾 热带—有毒日

  济南—无风声 济南—无雾 济南—无毒日

  ⒊作者运用这一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⒋师补充:作者之所以拿这三个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老舍25岁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其生活6年,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领教了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两相比较,老舍不禁发自肺腑抒情道:“济南真算个宝地。”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三、研读赏析济南的山、水(教师出示问题组,引导学生研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⒈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是个什么样子的?你能闭上眼睛想出来吗?(把书面文字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妙)

  ⒉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冬天的山景,你能说一下是哪三个方面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方面,请谈一谈。

  A、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B、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C、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⒊在作者笔下,一切景物似乎都具有人的感情,下面两个句子,赋予景物什么样的感情?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这儿准保暖和。”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⒋课文中,作者仿佛带着读者去看,去想济南冬天的“温晴”[背诵]景象,你能脱离课本,想像一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的情景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次序]

  ⒌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你能举例说明吗?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你找出了多少,能和大家交流吗?

  [例]把济南的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赋予小山以慈母之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⒍有人说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匠心独具,说一说你的观点?

  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语言准确,生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四、拓展延伸。

  同是山东省,我们胶州地区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的?你能把你感受最深的说说吗?[注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五、体验反思。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回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格外深切,你到了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点的感受?

  [举个例子说一说或者可以写在《读书札记》上]

  济南的冬天教案4

  课 题: 《济南的冬天》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教学方法: 竞赛式活动课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春江花月夜》曲 幻灯机及胶片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的写景

  2、多种修辞的应用

  3、想象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路:

  1、从课文客体的分析讨论中,使学生明确多角度写景的思维方法。

  2、从辞格的辨识中,使学生明确用什么语言格式表达自己的欣赏,传达自己感受。

  3、有了前两者为基础,学生有了想象的方法,也有了表达想象的方法。于是,以《春江花月夜》为学生想象的载体,满足学生想象及表达想象的欲望,检验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4、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进交互,引进竞赛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作者多角度地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春图?其中应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生答:……

  3、师:上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济南冬天〉〉,我们知道那里有温晴的天,慈爱温情的山,多姿娇美的雪,温柔多情的水。(板书)读之,直惹我们眷顾不舍,流连忘返。除了上一节课咱们欣赏的温晴的天,还有什么使我们如此迷恋这济南之冬的呢?作者是怎样(修辞)把一个活脱脱的济南之冬呈现给我们的呢?我们的具体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第二自然段吧。

  二、品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阅读感知

  1、自由阅读第二段

  2、抽生阅读

  3、生评价阅读质量,教师计分。

  (二)研读深化

  1、教师设问:并用幻灯展示问

  A:作者用哪句话由一段文字过度到这一文段?

  B:作者在该文段中用了一个“奇”字,你认为这里的景致奇在哪里?

  C: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济南的“山”,有什么特征?

  D:作者在文段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E:文段中,是否用到了想象或是联想?在哪些文句中有所体现?

  F:从小山和人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小山什么样的情致?

  2、生分语文学习小组讨论,准备抢答

  3,教师评价,计分并板书

  (三)谈感受绘美景

  1、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小山慈爱温情的特点已经历历在目,通过研读学习,我们请几位同学上台把你感受到的景象给我们描绘一下。

  2、生准备……

  3、分组描绘,教师评价计分。

  小结 小结内容及各学习小组的比分情况

  三、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阅读感知

  1、接力阅读

  2、评价并计分

  研读深化

  1、教师设问(以灯片展示问题):

  A:文中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了”,请问妙在哪里?

  B:有哪些动词写出了小雪怎样的特点?

  C:段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D:作者是如何处理多角度的?

  2、生讨论,准备抢答……

  3、生抢答,教师评价并计分。

  谈感受述美景

  1、师:享受了济南小雪景,我们请几个同学上台来,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生准备 ……

  3、生描述,师评价并计分

  小结

  教师作学习内容和竞赛两方面的小结。

  扩展发散应用

  1、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绝不会无动于衷,于是,画家们拿起了自己的画笔;音乐家们连缀着自己心中的音符;雕刻家们操起了自己的刻刀;文学家驰骋在自己的思想里……这里的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无一例外地应用到一种能力,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坐的同学们,你想过成为一名艺术家吗,你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又如何呢?想展示你的风采吗?我为大家准备了一首中国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请各位伏案聆听,打开你思想的闸门,驰骋你的想象,把你头脑里的生动画面表述出来,可以是听到的,可以是看到的,可以是想到的,可以是感受到的……

  2、教师播放音乐,生伏案聆听……

  3、生描述,师评价并给相应的组别计分。

  总结该课时

  总结两方面的情况,一、学习内容。二、竞赛结果。给优秀学习小组最热烈的掌声,给暂时滞后的学习小组以鼓励。

  结束并布置作业

  1、自学课文余下内容,下节课展示自学结果。

  2、把听音乐后的感受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课时评出优秀篇章节,在班上张贴公布。

  反思:

  该课以竞赛为课堂组织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成功的欲望,以交互为核心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文体的现代教学观。课中学生表现涌跃,努力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尤其是在教师给出录音《春江花月夜》后提出描述感受后的课堂氛围,更是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要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对同学们的精彩描述,课中掌声不断。这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享受,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感受了成功,长此以往,他们会爱上语文的。

  我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在同学们,快乐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得以实现。他们懂得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初步实践了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个内容,我们给孩子们学习那些经典名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写,学会名家名篇的写法。就这上点来说,我的这堂课是成功的。

  从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我们了解到春天不仅带来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简介济南历史,参看《济南历史概述》一文。“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清)“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半城春”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大明湖之春》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温晴)(用对比的手法描写)

  (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联系?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修辞在写景中的作用。

  (1)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2)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3)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这些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妙:引出了下文对雪的光、色、态的描写,点出了雪景的秀丽和奇妙。卧:展现了一种安适悠闲的气氛,呼应前文“安适暖和”的感受。

  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学生自由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再次体会大师笔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单元整体是精心构建的,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去解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羚羊木雕》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家庭是社会的 一个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

  以上两篇展现的是矛盾冲突的一面,《散步》《诗两首》《咏雪》则展现了和美温馨的一面。《散步》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诗两首》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围绕社会、家庭、校园,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写出真切的感情。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生活的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深入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写出有血有肉情感洋溢的作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本单元在体裁上涉及了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触及,所以不同体裁的知识构成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应该初步向学生渗透。

  (2)理解能力、思维生成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第一

  单元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能力。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并在读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有助于对新课文的理解以及一定的表达。

  (3)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尤其是《散步》《秋天的的怀念》)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但这种联想是模糊的。所以思维的完整、清晰转换能力、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的思维迁移能力、个人——文本——作者之间的互相关照能力,在这时可以培养一下,对今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会有帮助。

  2、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圈点勾画,是精读的一种方法,圈点什么,勾画什么,怎样圈点勾画,要举出实例具体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重在引领学生反观自我,清晰地认识和辨别自己成长中的心路痕迹。面对想望、面对彷徨、面对挫折、面对自然,应该选择合情合理和谐的处理方式,从容乐观,从而让原本娇嫩简单的人生变得愈加坚挺愈加饱满。在小年龄思考大问题,对他们细腻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的养成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做好小学升初中的语文学习的衔接。规范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2、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文体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讲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不一致。这是一篇散文诗,应作为诗歌来上。而诗歌的特点,《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中则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的阴阳之气摧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如何在金色花中体现出来。

  这首散文诗也有着与其它两篇课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亲情都有着缺憾。史铁生是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牺牲,从而决定改变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莫怀戚是感觉到了母亲陪同自己的时日已短才决定委屈儿子。同样,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学习前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题。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同时,泰戈尔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让这首散文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母亲的沐浴、阅读《罗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这种爱同样也超越了母子之爱,有了博爱的情怀。

  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现自学——“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时,__________”,“孩子如何体现对母亲的爱”。接着再补充泰戈尔的生平、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中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过,我始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贯穿教学中,以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文本,体会文本中表现出的母子之爱。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本文选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儿童比作新月,其主题是赞颂童真及母爱。但作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笔下的童真与母爱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比较阅读①

  请大家先读读这首选自他的《飞鸟集》的短诗:“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读懂了吗?

  提示:花与果永远不可能相见,但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自读活动1把握内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亲分离的,请大家填写表格: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寻找“我” 躲在一边

  沐浴后 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妈妈身边

  提示:

  在上面的活动中,哪些是对孩子活动的总写?

  虽然“我”在妈妈寻找时调皮地躲起来,但“我”离开妈妈了吗?

  3、自读活动2体会亲情

  当孩子与母亲玩耍时,他如何表现对母亲的爱?(小组讨论,老师提示,让学生归纳细节中的描写并发言,学生再朗读相关段落)

  提示:

  1、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发香气时,就在这花中。说明“我”的爱什么样?(无处不在)

  2、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什么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

  3、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比较阅读②:

  再读上面《飞鸟集》的诗篇,你发现,永远不能相见的花与果之间有什么相联系?(爱与期盼)

  4、自读活动2体会情怀(结合补充材料,思考内涵并朗读)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爱,为什么要分离呢?我给大家补充泰戈尔的一张年表:

  补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尔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时的他直到从火葬场回来,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与他年龄相仿的五嫂就成为了他心中的母亲、姐姐甚至暗暗爱慕的对象,但五嫂后来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尽。泰戈尔的妻子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从没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视,两人生育了几个子女,却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尔也从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当妻子猝然离世时,他才发现了妻子的珍贵,第二年他的爱女也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大家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悲剧而沉沦。大家细读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现?(母亲沐浴回来的道路上、书房外、牛棚上,几乎无处不在)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虽然他与母亲、与自己所爱的人早早永离,但在他的心中,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补充材料②

  泰戈尔是印度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无处不在。他们一日一浴,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银河水经过大神的头颅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终与神明相融。《罗摩衍那》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史诗,他们相信死前念诵“罗摩”的名字就能让身体解脱。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见,因为他们认为牛是大神的.坐骑,被称为“圣牛”,他们将牛当作神明的化身来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认为具有神圣的色彩。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情感还仅仅只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吗?(神圣的博爱)

  比较阅读③

  再读《飞鸟集》中的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什么样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教后记:

  比较阅读是自读课文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较阅读需要重视。我在教学中,将《飞鸟集》中的那首小诗贯穿其中,学生们从开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渐体会,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中那些带有无奈的情感,学生感觉到了这篇看似只是童话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教学本文,其实主题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让学生看到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并最终能读出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关键。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体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作用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习。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 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习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6.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五、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六、板书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 绶带 颀长 盟军 诺曼底 熹微

  一栋 枪毙 门闩 蜷身 吆喝 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知识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感知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之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春》之后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因此,学好本文对学生学好后面几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学习重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各种修辞方法和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教法设计] 1.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精彩画面。

  [预习指导 ]

  1.扫清文中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古诗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朗诵佳句。

  课件展示,图文结合,欣赏感受诗的意境、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导语)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课件作恰当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

  二、诵读欣赏: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组朗读交流:指正读音,互相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的处理。

  3、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秋日私语》。

  三、结构之美: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

  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

  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讨论内容写在白纸上。

  [明确]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盼春

  绘春

  四、品味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问题设计:

  a、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

  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

  或这幅春景图中,有人有物,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说说这样描绘景物的妙处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烈,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地,绿绿的”放回原来的位置,作比较,体味不同的效果。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闹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5)花散(开)在草丛……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母亲的手抚摸地感觉: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图写法和特征把握。

  名 称

  特 征

  角 度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

  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8)课文最后三个比喻。

  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9)体会“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b、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方面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必要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c、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爱春:热爱自然,赞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读一读,读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动精美的语言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读者头脑中腾飞,以便激起读者同样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最后三节,。

  2、在《秋日私语》的音乐声中,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

  六、积累知识:

  1、把你认为精美的语句认真地摘录在日记本上。

  2、 继续搜集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准备班级诗文朗诵会。(也可准备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学以致用:

  练笔“我的四季情”,择一你喜爱的季节,写一300以上的随笔,题目自拟。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3、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4、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5、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6、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的特有魅力。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朗读、品味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冬天的美丽。

  【教学步骤】

  一、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

  1、学生说话。(或演讲,或朗诵,或讲故事,或报道新闻)

  2、学生点评。(或语言,或感情,或体态、或节奏等)

  二、导入新课

  一年可分为几个季节?同学们冬天联想到什么?东山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三、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

  ⑴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⑵课文中哪些景物你印象最深的?为什么?

  四、学生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围绕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1、讨论,推荐同学发言,在大组(全班范围内)中交流。

  2、教师点拨:

  ⑴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对比的写法。

  ⑵济南的.山特点:温暖、可爱、美丽迷人──衬托的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⑶济南的水特点:清亮、空灵──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既赞美济南冬天的美丽,同时也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美丽景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字里行间到处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你看到过的什么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模仿《济南的冬天》的一些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配套教材──《济南的冬天》。

  【板书设计】

  无风声

  无雷声

  无毒日

  阳光朗照

  薄雾覆盖

  城外远山

  清水碧绿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9-28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05-2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15

七年级语文春的教学设计06-17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8-03

七年级语文《社戏》的教学设计08-03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08-1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3-17

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09-20

七年级语文《社戏》的优秀教学设计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