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xx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3、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请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物?又写了什么事?--师生互动明了
三、议
1、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小猫跃然纸上。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选择,你会领养哪一只小猫?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然而,虽然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猫终究是猫,它是不能说话的,生活也无法从头再来。因此,作者只有用质朴的语言、动情的叙述告诉我们他的教训和反思。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读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关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收集鲁迅先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谈到鲁迅也许我们对他并不陌生,你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教师总结: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学生萧红,有人说她写这篇文章是带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敬来写的`,下面我们就伴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下面我们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并且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学
1、 教学鲁迅喜欢笑的特点。
①结合生活中的人说说喜欢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②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笑?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教学鲁迅先生走路的特点。
①课文用了那几个动词来写走路快的特点的?向学生讲解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鲁迅自谦:取取愚鲁而迅行)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朗读。
②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3、教学鲁迅先生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①你如何理解“谁穿什么衣裳我是看不见的。”
“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4、教学鲁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写了自己几次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次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表现鲁迅的什么性格特点?
②怎样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的崭然的会心的”这句话?
教师讲解时代背景。
分角色读读这一部分。
5、教学鲁迅先生怎么对待青年部分
①体会鲁迅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结合同学们的书写谈谈。
②在鲁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体会学生关心青年,教师补充讲解阿累《一面》
6、教学踢鬼部分
①结合变化无常、踌躇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鲁迅相信科学,勇敢无畏的品质。
②“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为给了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文中的鬼在课文中指哪些人,为什么鲁迅能够改变他们?
③教师补充讲解鲁迅弃医从文和鲁迅的《药》以及《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从踢鬼这件事,你看出鲁迅先生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三、总结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图片鲁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四、这一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方法,怎么来写“活”一个人?
写人要抓住特点,而且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
作业设计: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一个方面的特点。(片段)
师生相互评论,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笑声——乐观爽朗
走路——雷厉风行
衣着——朴素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 爱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学 勇敢无畏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中难点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1、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等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乐府双壁”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五、作业背诵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一、导入:
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一)、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三、教师点拨,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课间显示下列板书)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四、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使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六作业课后练习二、三题。默写。
教学反思: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只是对于文中的修辞手法,变化过多,掌握不是很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他人烦恼,审视自身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正确面对烦恼;写作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
2、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背景音乐《小小少年》,教师导入
我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这是成人的误解。小朋友也有自身的情感和烦恼。是啊,烦恼是我们生长中不可防止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积极化解它,从而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情感;锻炼更坚强的性格意志;领悟更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生长的烦恼》,开展一次以“生长的烦恼”为话题的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你将怎样开展这个活动?
同学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教师根据同学设计的方案引导进行下一步活动,这节课课堂中可行的设计,教师要作好充沛的准备。
二、案例分析
1、投影案例:
案例1:
我的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一点儿小事就“唇枪舌战
”,争吵不休,我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受不到一
点儿乐趣和温暖。我真不想回家了!家对我还有什么意思
呢?只会增添我的烦恼!
案例2:
我一直是妈妈的乖乖女,可是现在我对妈妈烦透了!
只要有同学打电话来,她总会用狐疑的眼光打量我;放学
我们男女生一起回家,她就会再三盘问;我出去玩,她也
要追问有没有男生……妈妈怎么这样呀?我都烦死了!
(摘自《知心姐姐》)
2、小组讨论,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来帮他们化解烦恼?推荐发言人各抒己见:
倾诉、换位、转移、沟通、咨询(可向专业人士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心理咨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3、推荐协助:
网站:⑴知心姐姐
⑵春雨网──湖北青少年心理在线、
栏目:《心理访谈》
文章: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⑵何其方《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4、师:大家帮他找到了这么多化解烦恼的方法,我们回顾一下自身的烦恼,现在是不是也找到了化解的方法?你打算尝试用哪些方法来化解自身的烦恼?
5、同学发言。
6、替朋友解脱烦恼:
常君是你小时的同学,你们俩曾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他爸爸调到省城工作,他小学毕业后也随父亲到省城去读中学。有一天,他给你打来电话,说自身心里很烦,不适应省城的生活环境,与同学沟通也很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等等。请你设身处地想想他的苦恼,协助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
7、小组讨论,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交流。
8、教师从口齿、举止、普通话和内容、情感等方面稍作评价。
这样设计,由他人的案例入手防止了同学仅限于表层的诉说和不愿启齿的烦恼,目的是尊重小朋友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隐私,给他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由他人触和自身从中收获面对烦恼应采用的正确方法。
三、心灵鸡汤
1、教师投影展示名言:
“假如所有的人都把自身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
任何人在看到了他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身的烦恼重
新搬回家。”
──西方哲理
“当一份快乐跟他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
乐;当一份烦恼跟他人一起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
恼。”
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假如你的心中是一片晴
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一影响。
人生是串小烦恼组成的念珠,懂得人生价值的人会笑
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大仲马
2、你能把自身对烦恼的感悟也用名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同学尝试写作。
这样的设计,是对同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写”的能力的训练。虽然我强调用一定的形式,但是因为同学个体的差别,他们所表述的方式也应该是色彩纷呈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无形中会增添语言的美感。
3、同学上台投影展示并朗读自身的名言警句。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同学学会互相欣赏,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同时也让同学在朗读倾听中寻找自我,寻找自信,让烦恼真正成为我们下一次胜利的基石。
四、结束语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正确面对烦恼,也有了自身对待烦恼的看法和态度,下一步你打算怎样布置?
2、同学自主设计活动,教师略作指导。
3、教师补充活动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了解爸爸妈妈、亲人朋友、兄弟姐妹的烦恼,尝试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为他们化解烦恼;还可以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为同学们服务。
4、在背景音乐中师语: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身;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身;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掌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烦恼随同我们生长,见证着我们生长,生长中的我们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过滤烦恼,驱赶心中的阴霾,让绚烂阳光洒满心田,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设计,我强调了同学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把听说读写作为教学的支点,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同学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案例分析为形式让同学举一反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学进行梯级的语言和写作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后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综合”,即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二是“体验”,语
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要亲历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同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知、创新,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强调综合性,内容的特点要体现语文性,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主性,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构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正。
一、目标的确定不只突出综合性更要明确切实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那是不是一节课、一次综合性学习就要把所有的目标都集中体现呢?显然是不可取、不可能的。《生长的烦恼》这个综合性学习目标至少有四个,在实际教学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目标,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这么多目标,怎么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呢?即使能达到也只是作作形式而已。因此我结合实际,确定以两个目标在这节课开展活动,让同学有所得,课堂上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目标,尽量的防止了为完成目标而面面俱到的现象发生。
二、内容的特点要体现语文性拒绝去语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组成语文学习的四大板块,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局部。这是体现综合性学习学科性质的关键。课堂上,欣赏音乐、开展讨论、对话交流等这都是教学所用的形式,从语文性的角度来看,训练和培养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欣赏朗读名言警句、将内心感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利用网络、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更是语文教师在这堂课里应当精心考虑和巧妙设计的重要内容。名人名言的欣赏朗读、抒写感悟的环节,这是对同学心灵、情操的陶冶默化,不是为了写而写,也没有偏离烦恼主题,不
仅仅体现了语文性,还拓宽了同学对烦恼的认识。
三、体验的过程不只注重知识能力更要以人为本
综合性学习《生长的烦恼》在同学不可能事先进行调查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来上,没有太多的选择。假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方式。《生长的烦恼》常规的设计就是先启发同学们敞开心扉、倾诉烦恼;然后寻求化解烦恼的方法。我经过进一步的考虑,包括仔细阅读了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老师的著作《交
流沟通对话》,著作中谈到“真正的烦恼,一般是比较私秘的,它只会向自身认为可以透底的人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敞开心扉,将自身的烦恼公之于世,这样的烦恼就要打折扣。真正的烦恼是不便于当众抖落的,比方单亲子女的烦恼、暗恋的烦恼、被人瞧不起的烦恼、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造成的烦恼等。诉说这样的烦恼无异于展示痛苦,是精神的折磨,是对心灵更大的戕害,我不倾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让同学谈所谓‘生长的烦恼’,这涉和到隐私、尊严、人格,还涉和到理解、善待、宽容……”的观点看法,使我受益匪浅,也陷入矛盾。是啊,真正的烦恼有谁愿意当众抖落?烦恼是可以倾诉的,但不必要当众倾诉。是选择还是放弃?我甚至考虑过换一个课题。然而我又想,作为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每一个同学都会遇到的切切实实的问题,或许会有方法的!我没有放弃,力图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作一些改变和突破。我把倾诉烦恼这个环节以他人案例的形式来出现,以了解他人烦恼、协助他人化解烦恼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身,防止了同学难以启齿、不便于公之于众然而又是内心真实的烦恼。这样设计,由他人的案例入手防止了同学仅限于表层的诉说和不愿启齿的烦恼,目的是尊重小朋友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隐私,给他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由他人触和自身从中收获面对烦恼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教师的知识、阅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同学提出的每一种烦恼一一化解,那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实际的。老师不是解决烦恼的救世主,也不是心理专家,老师只能给他们提供有限的协助,是一种态度、一种看法、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或许有的烦恼随同他的终生,一生也无法化解,但只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去面对它,这也足够了。作为教材中提供的三项活动,这节课我只选择了第三项活动“帮朋友解脱烦恼”。其实,在了解他人烦恼时,他一定会考虑自身的烦恼,对自身的烦恼也会有新的认识;在协助他人的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身的烦恼的一个过程。假如通过这个综合性学习,即使只有一局部同学对烦恼有了新的认识和好的态度,这个综合性学习也是有收获的。让同学自主的布置下一步活动,以提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解决这个问
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周围的成年人是一座资源的宝库,如何合理的去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并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学习他人借鉴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自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力求真正意义的站在同学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是我的教学原则。我们只有真正站在同学的角度以同学为主考虑问题,我们才干有勇气有胆量坦然的面对一切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即使这次尝试失败了,我的内心也是真实的、坦然的。因为自身终究勇敢的面对了,对自身也是
一个挑战。准备这节课,我在取与舍、回避与面对、真实与掩饰之间烦恼,同时更是我学习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因为真实、坦然,所以我心情释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之“我的语文生活”要求最终实现的学习目标是:一是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二是尝试拟写广告词、对联,通过小组评比,创建分享园地等文学活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到语文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包括课堂,还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招牌、广告语和对联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鉴赏、评价却是困难的。同时,学生的关注热情也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被压制。
【教学目标】
1.搜集并了解各种各样招牌的含义。
2.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读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出示“千仞冈”羽绒服店的招牌)猜猜看,这样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对名称含义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让学生认识到招牌和姓名一样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其中蕴含着不同的独特含义。
活动二:交流收获,解读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各小组已经收集到了相当丰富的关于招牌的信息,小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错别字现象,组员可以补充。
2.呈现本组对招牌的分类情况,概括招牌取名的规律。
【设计意图】1.全班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让讨论聚焦到招牌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含义上面。
活动三:回归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若干年后,你长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创业者,你准备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
1.请你为自己的店铺设计一块有创意的招牌。
2.通过招牌“拍卖”活动,学生展示、解读自己创作的招牌。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体验为店铺起名的过程,从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运用哪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大家眼球,招揽四方宾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和新词。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杨绛(1911-20xx),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一是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钱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是为什么要详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这部分内容三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 蹬 绷 捎 肿胀 荒僻 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 愧怍
三、精读课文
(一)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读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不是刚才下面这些词语:贫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本文里的老王,身体差,有一只眼睛看不见,另外一只眼睛视力也不好,靠蹬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挣钱养活自己,是一个贫苦者。而作者对他很同情,经常照顾他的生意。)
(二)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老王送给作者香油和鸡蛋,“反正意思很明白,是送给我们的。”但是作者又拿钱给老王,老王身体有病,是上门表达谢意,作者没有领会老王的用意,只是以钱回报,没有与老王更多地交流,感觉对不起老王的情意。作者认为自己自命清高而“愧怍”。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三)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尊重老王的劳动,对生活困难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
(四)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写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贵友情,也是写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谢意,令作者感动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隐约感觉老王病得厉害,身体状况差。详细写老王的`肖像、形态,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被老王的病容吓倒了。
(五)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表示肯定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表示老王做生意一直诚实。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表示作者一定要给老王钱。
四、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五、作业
抄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s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士、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
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贝多芬画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间相互合作完成字词的考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3、学生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提问:“客人”是这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活动设计】
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3、请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
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
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4、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六、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2)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法学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朗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作好铺垫
准确读出下列粉色字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你分别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可以是句子或段落),我看到了一只猫。”
3.学生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完成下列表格。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小组合作共同审理“芙蓉鸟被害案”。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两个月后,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一只黑猫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
4.现在我们知道,这宗命案实属冤案,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那么这件“芙蓉鸟被害案”给我们怎样的血的教训呢?
六.主题探讨,思想升华。
1.学生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2.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七.总结升华。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猫
郑振铎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2-18
七年级语文下册《纸船》教学设计06-20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18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04-08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台阶》01-24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02-03
语文下册《牧童》教学设计12-24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白鹅》教学设计12-06
七年级语文下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04-13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