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5 18:59: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于是,我除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资料来了解桂林的山水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功能优势,利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跨越时空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文字等进行导入、导学、导文、导读、导练是本课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特色与切入点。这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有趣、高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教学理念:

  贯彻“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通过欣赏画面和配乐品读、评读、诵读、引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情感,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从中受到文学的熏陶。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文章语句精炼,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然后,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课文中配有插图,但结合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这一情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播放录像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其以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文通俗易懂,我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让学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例,我用两个教时完成,第一教时:以学习、理解课文,进行感悟、积累为主。第二教时:进行练笔、学习生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个地方吗?(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之美吧!(齐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老师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去年暑假游览过的广西桂林(播放一张桂林旅游的照片)桂林美得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拍了一些照片来作美好的回忆。但是,作家陈淼游览过后却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三组词语,师指导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屏障、嶙峋”的读音和“骆驼”的轻声。

  xiápānluòtàizhàng

  无瑕攀登骆驼泰山屏障

  lánmiánwù

  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

  luóluánlín xún

  奇峰罗列峰峦雄伟怪石嶙峋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是写山的,哪个自然段是写水的?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观赏漓江的水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圈出关键的词语。

  2、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漓江水的特点吗?(板书:静、清、绿)它的静体现在哪里?

  (1)出示静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静。漓江的水清得怎样?

  (2)出示清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清。漓江的水绿得怎样?谁能读出这种绿和美?

  (3)出示绿句子,齐读句子,这是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句子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和感悟。

  (5)拓展句子练习:

  出示静图片: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就像是……(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

  出示清图片:假如你站在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出示绿图片和翡翠图片:漓江的水除了绿得像翡翠,还像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谁能仿照课文的写法把我们说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介绍漓江:是啊,漓江真美啊!这美丽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的猫儿山,就像一条秀丽的玉带流经桂林、阳朔,全长有170多千米。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为它写下了赞美诗篇,连作家袁鹰也为它写了一首赞美的诗。

  3、出示《浓碧》

  (1)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2)男女比赛读。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来读第二节,看看谁读得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

  5、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试背第二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背诵。

  6、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得让我们感觉像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一样,他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具体的巧妙的写作方法。相机板书:比喻排比、对比)

  7、小结学法:作者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那他又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的呢?请同学们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圈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来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观赏桂林的山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和词语,并圈出关键词。

  1、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桂林山的特点吗?(板书:奇、秀、险)

  桂林的山究竟有多奇,多秀,多险呢。请看:

  (1)出示配有词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

  (2)拓展思维训练:桂林的山还有很多的形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出示桂林山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和说话)

  (3)出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观赏山和水相辉映

  1、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师相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默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这样的山是指,这样的水是指,画卷是指___________,画卷里有。

  师:是啊,这条百里漓江与两旁的山相互辉映,如诗如画,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这么美丽的画卷作者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是作者的感受。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5、配乐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和桂林山水的美。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吗?

  五、作业:仿写练习,延伸课外。

  1、利用图片激趣:是啊,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像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那是因为作者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其实,我们的祖国除了甲天下的桂林,红叶似火的香山等,我们美丽的家乡――新兴也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国恩寺、藏佛坑、狮子腰瀑布等都很美(出示图片,相机介绍),你们去过吗?

  2、出示作业: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注意用上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学生练习仿写。

  1、小组内交流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练习说话,注意用上好词佳句。(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口头表达,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堂上练笔,师巡视指导。

  4、学生堂上朗读、展示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价。

  5、师小结。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师相机正音。

  3、让学生指出难读的生字音。

  4、学生口述识字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妙。

  5、让学生指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指导写一写。

  6、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并自由识记生字词。

  8、小组开展生字听写比赛。

  9、小结。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难点】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20xx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视频中展示的只是桂林一小部分美景,要想体验更多的美景,就一起走进新课。(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生字词。(讲解其读音、含义、组词并书空)

  2.默读课文,思考主要叙述了桂林美景的哪些部分?

  (桂林的山和水的秀美壮丽)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组长反馈概括山和水有什么的特点?用简练的文字概括。

  (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2.评析活动“说说你最喜欢的语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比赛活动,自由组队,一人朗诵,一人创编歌舞,教师点评并颁发奖励积分

  (五)小结作业

  小结:系统归纳:总结全文,梳理结构:总(甲天下)——分(水、山)——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情感升华:中华大地广阔无垠,美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走出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的图画,并配上一首合适的小诗,下节课进行展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 静:

  ① 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 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 齐背。

  ⑷ 绿:

  ① “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 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 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 奇:

  ① 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导朗读。

  ⑶ 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 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利用文本、字词典等教学资源,指导掌握生字和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掌握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中国之大,城市、乡村、山川、大河,美景名胜无数。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美景有哪些,它们美在哪里?(期待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首都北京──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长城等等。

  家乡月亮湾──石桥、小河、鱼鸭成群。

  黄山天都峰──险峻秀美。

  四川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水。

  河北赵州桥──历史悠长。

  新疆葡萄沟──瓜果丰盛。

  2、师: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处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山水(板书)。组织学生读好课题。

  3、师:一看到“林”字,你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4、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桂树)

  5、师:是呀,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大家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哪个自治区吗?(广西)

  6、投影桂林简介: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

  7、师:看了桂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呀?(想)好,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先从文字层面“游历”桂林,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立足课题,先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激发兴趣;再从字面上介绍“桂林”城市之名的来历,营造文化氛围;最后通过“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以问促读,既明确了学生初读的目的性,又利于大家整体把握文意。】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努力到文中找寻答案。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读后交流: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桂林山水”特点,初步把握文意。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文意。】

  三、检查朗读,理清结构

  1、师: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2、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3、以点带面,指导、点评学生读书。

  4、师设问:为什么课文四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三个同学来读呢?

  5、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这个教学点很重要,也易被一般高段教师忽略。此环节中,有意识地请三名学生读四段课文,力求实现一箭双雕:既要理清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又要把握课文重点──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四、整合资源,突破新词

  1、投影本课新词,读好词语的音。

  漓(lí) 江(jiāng) 波(bō) 澜(lán) 壮(zhuàng) 阔(kuò) 扩(kuò) 散(sàn)

  危(wēi) 峰(fēng) 兀(wù) 立(lì) 怪(guài) 石(shí) 嶙(lín) 峋(xún)

  2、学生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突破词义。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理解情况,师根据学情作针对性指导,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重在能力培养。学生会的,以生教生;学生不会的,师重点指导点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板书并读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 清 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是啊,这一句话旧能把漓江水三个特点都说出来了。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

  (指着清、绿)这句该怎么说?

  6、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 (指着清、绿)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7、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8、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9、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0、小结导背

  怪不得作者说,(配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到讲台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是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的?当年陈毅爷爷也看到了这样的山,他写下了这首诗,大家读一读。

  小结: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是奇啊!(板书:奇)

  b、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山,在看看这些词,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呢?(翠绿的山、山间还开满了花等)

  小结:哦,色彩秀丽(板书:秀)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我们已经通过这些词感受到了山的奇,山的秀,看着词语再仔细想像,你还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怎么样?(板书:险)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危峰兀立——“危”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山峰因高而危险,“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险呢?——怪石嶙峋

  这个词为什么让你感到险呢?究竟怪石嶙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峻峭的石头重重叠叠地在一起,就是怪石嶙峋了。

  8、自由练读 刚才我们通过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己练读练读。

  9、指名读 哪位同学来读读?(教师起,桂林的山真奇啊!)

  10、相机指导险一句

  看到如此险的山,你的心情会怎样?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11、小结,齐读

  是啊,同样的山,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桂林的山却奇、秀、险,让我们一起读出桂林山的特点。(教师起,我攀登过……)

  四、深化情感

  1、从课文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板书:水、水、水又);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板书:山、山、山亦);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吧!(欣赏视频)

  2、同学们,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

  3、板书:舟行碧波画中游,

  4、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观赏了奇丽的桂林山水,让我们也留下一首小诗送给美丽的桂林吧!齐读:

  板书:

  2 桂林山水

  水静水清水又绿 ,

  山奇山秀山亦险 。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由分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观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此时此刻,山水相融,物我两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陶醉在山水之间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6 桂林山水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教 学 反 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们并不陌生,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么多年了,现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这篇课文,可见这篇课文的艺术价值。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

  成功之处在于: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于是会很自然地产生去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全文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作具体描绘。但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语句理解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收集有关桂林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却出呼我的预料。教学时,当我出示漓江水的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的双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 “啊,好美的景!” 此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也为之一震,随即抓住学生这高涨的情绪,让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用文字表达你会怎样说,让学生尝试说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学生“欣赏”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美感,形成主动体会以及独到的见解,并在欣赏中归纳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描绘出它的秀丽风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让我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重读促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朗读指导设计,在教学中我也是把这一环节作为我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要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和注意几个“啊”字的读音等。还让学生采用“先读感叹句,再让学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利用这种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接着让学生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同学都想读,能读,爱读,从而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体会,同时结合语境理解,积极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并从读中领会“先用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现手法。”从这过程中使我感触在语文教学种以重视朗读来促进感悟特点,领会写法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3、品词析句,分析表达手法,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方法。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漓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写,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生动、具体,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出了淋漓尽致的景象。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对有关的句子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学生自然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充分体会到自然美的存在,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桂林山水之情。

  遗憾之点在于:

  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还不够全面。

  常言道,不论有多好的课,都会有遗憾。虽然说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成功之点不少,但遗憾也同样存在,就是我没有注意本文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应用。课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说明自己在研究教材、备课、上课方面,对知识点没有做到全面认真地分析,使教学有一定的知识漏点,让学生失去学习体会机会。

  反思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提炼,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的领悟。不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做到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全面的找准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时尽量使学生达到“内容必解,方法必学,道理必懂”的教学标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平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xxx: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 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习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

  四、自读课文

  五、讨论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

  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

  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小结:

  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

  七、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概括段意。

  3、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

  4、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5、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

  6、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

  7、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默读:

  边读边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

  3、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

  4、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5、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

  6、齐读。

  7、小结:

  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解释“画卷”的意思,进而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

  3、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1、指名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了解写作特点:

  ⑴ 先总提,再分述,最后综合的结构。

  ⑵ 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甲天下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学(5分钟左右)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二)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瑕、攀、泰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互学(不超10分钟)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显示了漓江的独特之美。

  (2)第2自然段最后的一句照应了漓江“______”的特点。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测评

  1、智引精练,灵活拓展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内容

  2、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4)句式练习

  A、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西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反思

  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互学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师适时

  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

  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

  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

  生。

  师:怪石嶙峋呢?

  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五、测评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生答。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

  生齐诵。

  (二)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

  水 清:可以看到......

  桂林山水 绿:仿佛......

  甲天下 奇: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山 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提倡感悟的研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块去游览一座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播放课件)

  2、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3-4个)

  柔美的音乐,迷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文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桂林山水的确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概括到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静、清、绿、奇、秀、险)

  自主读书,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过渡语: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漓江之水静、清、绿,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桂林之水”语句的品读

  1、师配乐范读第二段。

  2、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这段吗?(生想)好的,不过读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听好啦,就是在读的时候,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读几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记住:先读、划,再交流,开始吧!

  3、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4、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作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5、生汇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为什么喜欢?根据生说的句子师出示课件。你从哪儿体会到静?你能读出静吗?再请读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要是我见到这么清的水,会情不自禁地捧些泼洒在脸上,一定很凉爽舒服,如果是你,还有哪些想法?谁能读出这种清?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怎么通过读表现出来?请竞争对手读。

  6、师: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件。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 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刚才我们用读、划、议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四、“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回答。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6、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课件,欣赏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

  师引说:桂林的山真奇啊!这座山像什么?这头大象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 )像( )桂林的山真奇啊!( )

  7、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课件出示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五、拓展延伸

  1、师: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迷人的风景名城。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图书、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桂林方面的资料,对桂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没有同学收集的内容是课文没有写到的,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桂林。请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4、桂林的风光真是太美啦!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板书。

  5、学法指导:

  师:你们介绍得真全面。但是我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这么多美景,那作者为什么不都一一介绍出来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目的,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材料,既拓宽了视野,又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言语表达 的能力。

  六、感悟山水组合美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播放课件)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七、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你们想赞美桂林吗?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 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2)西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板书设计】

  37、桂林山水

  总起 分述 总结

  水---静、清、绿

  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教案设计说明:

  《桂林山水》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渗透爱国思想,如:看了录像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朗读训练时,也设法激起学生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围绕文本欣赏这个能力目标,因为培养学生欣赏语言之美的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时语文教学的难点。前几个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句中词语的正确性,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本单元开始要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我把重点放在心上水的句子上。欣赏时我设计了几个坡度,先是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再让学生议,说说作者是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然后让学生想,用自己的话吧水的特点说具体。最后,通过看媒体,体会比喻句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对描写水的句子好在哪里有所感悟。欣赏描写山的句子,采用把语言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目的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形态、色彩产生表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句中雨题的作用,提高学生欣赏句子的能力。

  教学反思:

  入境入情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山的奇特、秀丽、险峻和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学生深刻地感爱美呢?

  一、设境激趣,触发美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波浪滚滚的辽阔大海,—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而我国南方有以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尤其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学生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潜心品读,体验美

  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三、抒情表达,深化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教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欣赏景美。例,教师在讲解中根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像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眺望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充满生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学生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引人入情入景。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赞一赞眼前的桂林山水,学生激情高涨:“桂林山水,人间仙境!”“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般。”……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讲述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青山绿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全文共分四段,介绍了游览桂林的原因,介绍了山水的特点,最后概述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勾画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再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桂林山水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大胆发言,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准备:

  投影片、本地名胜的照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听说过桂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桂林旅游一番,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出示投影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2、找出有关评价的语句读一读。

  (1)“甲天下”为何意?

  (2)你们认为在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景也很美,为什么单说桂林山水美呢?

  四、我们来观赏桂林的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漓江水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2、画出漓江三个特点,想象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三个特点的?指名说说。

  3、读了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

  五、我们再来观赏漓江山。

  1、找出桂林山的特点,并大声地读一读。

  2、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感情朗读。

  六、你们喜欢桂林的山水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怎样哪?

  1、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作者的感受。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来。

  2、谈你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七、朗读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的翡翠

  1、桂林山水

  奇: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山秀:翠绿的屏障

  险:危峰兀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当小导游,指导背诵课文,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试背课文,教师表扬。

  4、思考: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桂林山水的美丽,引起我们的向往;后三段讲述了桂林水、山的特点,使我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之处。)

  5、全班朗读课文,想象一下桂林的美景。

  二、试着当小导游,把美景介绍给大家。

  1、分组试验,选出优秀的小导游。

  2、小导游带全班进行游览。

  3、自我推荐当导游。

  4、师生评价。

  三、指导背诵

  1、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

  3、让好学生感情背诵。

  4、学生听录音背诵。

  四、学习了本文,你喜欢桂林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吗?

  五、引申:我们美丽的青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风景?抓住它的特点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写小作文,可以模仿第二课的写法,也可自由写。

  作业设计:

  1、感情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抓住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小作文。

  板书设计:

  1、桂林山水

  山

  总述 分述 总述

  水

  (甲天下) (画卷)

  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器一台,投影片一框;收录机一部,磁带一盘”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

  一、教学内容:看图,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甲,第一;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风光秀丽,名列天下第一。)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板书课题)

  <二>读预习,明要求。

  1、教师补充说明①桂林山水与别的地方山水不同的就是桂林山水的特点,读的时候要分别做上记号;②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理解段和段的联系;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指导看图。(出示投影片)

  1、观察点:小船上。

  2、观察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整 体 : 甲 天 下

  ↓ 水:静、清、绿

  部 分 {

  ↓ 山:奇、秀、险

  整 体 : 像 画 卷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速度:中速;感情:赞美、热爱。)

  五、练习设计: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

  一、教学内容:讲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呢?〈①原因│②结果〉

  3、概括段意:总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三>学习第二节。

  1、朗读课文第二节。

  2、逐句理解。

  第一句: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独具特色的美。

  第二句:讲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第三句: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

  3、图文对照,具体理解句意。

  4、小结段意:分写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四>学习第三节。

  1、朗读第三节,了解本节写了什么?(分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2、学生自学第三节。

  3、教师检查,小结。

  (第一句:将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第二句:讲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奇--拨地而起,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五>、学习第四节。

  1、朗读第四节。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①这样的山:指桂林那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漓江那静、清、绿的水。

  ②意思: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

  ③景象:这是一种山水相连,山美水也美,如同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的美丽景象。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4、小结:总写桂林山水像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练习设计:朗读、背诵课文。

  第 三 课 时 (3)

  一、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分段,写段意,体会中心。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给课文分段。(先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

  三、写段落大意。(归纳法。)

  四、体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

  <六>练习设计:

  1、用“欣赏”“形态万千”“连绵不断”造句。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总写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写

  山:奇 秀 险

  总写 像画卷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特点;进行练笔,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拓展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真啊,真啊,真啊。

  ②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作业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二是综合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后学习。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附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分赞美

  山:奇、秀、险

  总:画中游

  注:次设计为修改补充姚楠囡老师教学设计之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5-2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1-19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8-1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0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6-23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2-18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1-2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08-19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