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时间:2025-06-23 11:06:36 诗琳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北方》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

  (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

  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

  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9.诗人三次用了“xxxxx”,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xxxx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2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民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xxxx”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暴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艾青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认读和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如 “荒冢”“颓垣” 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学习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简洁、质朴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提升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对希望的坚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诗歌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通过意象传达的对北方大地的复杂情感,如悲哀、热爱等;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 “忧郁” 情感的深层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深入赏析诗歌的艺术价值,提升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诗中的哪些意象让你感受到了北方的悲哀?”“诗人为什么说‘我爱这悲 哀的国土’?” 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与北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播放与诗歌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营造出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比较分析法:将《北方》与艾青的其他作品,如《我爱这土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艾青诗歌创作风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艾青的生平介绍、北方的图片和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相关的历史资料等;制作教学辅助卡片,如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表格等;准备小奖品,用于奖励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展现北方冬日景象的图片,如荒芜的原野、干涸的河流、破旧的村庄等,同时播放一段节奏缓慢、低沉的音乐,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这段音乐,你们对北方有怎样的感受?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北方的古诗词,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诗句中北方印象的理解。

  教师总结:“古代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壮丽的风光,也有边塞的苦寒。那么,在现代诗人艾青的眼中,北方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的《北方》,去感受他笔下独特的北方。”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活动以及其诗歌对时代的反映。强调艾青在狱中创作《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一举成名,其诗歌风格质朴、情感真挚,始终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介绍《北方》的创作背景:“1938 年初,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北方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艾青亲眼目睹了北方人民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北方》这首诗,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同时在课本上标注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范读结束后,教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如 “荒冢(zhǒng)”“颓垣(yuán)”“惶乱(huáng)” 等,通过举例、组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朗读节奏不当之处。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悲哀、忧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精读诗歌,意象分析(1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诗歌,要求学生圈画出诗歌中描绘北方景象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几个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填写意象分析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意象、意象的.特点、所传达的情感)。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意象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于 “暗淡的灰黄” 这一意象,小组代表可能会分析其特点是色彩灰暗,传达出北方大地在战争阴霾笼罩下的衰败、荒凉之感;对于 “荒漠的原野”,其特点是空旷、荒芜,体现了北方遭受战争破坏后的凄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土地的痛心之情。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诗人通过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北方在战争中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抒发了对北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诗歌悲哀、沉重的氛围。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多次强调‘北方 是悲哀的’,但又说‘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以及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诗人说北方悲哀,是因为看到了北方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创伤,人民生活困苦;而说爱这悲哀的北国,是因为这片土地是祖国的一部分,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人民,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超越了一切苦难,这种爱是深沉而坚定的。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人对北方的情感是复杂而统一的。悲哀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爱是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正是因为爱之深,才对北方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无比悲哀。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能够体现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语句,如 “我们的祖先 / 带领了羊群 / 吹着笳笛 /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 我们踏着的 /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 几千年了 / 他们曾在这里 /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 他们为保卫土地 /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分析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苦难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艺术特色赏析(8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从语言、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在语言方面,提问学生:“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会回答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如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北方河流干涸的景象,通俗易懂却又极具表现力。

  在节奏方面,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讲解:“这首诗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属于自由诗体,但在节奏上却富有变化。诗人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以及恰当的停顿和重复,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富有韵律的节奏,如‘我爱这悲 哀的国土 /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 与宽阔的姿态’,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在表现手法方面,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师提问:“诗中的意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荒漠的原野” 象征着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大地,“惶乱的雁群” 象征着流离失所的人民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艾青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诗歌阅读和创作中,学习借鉴这些艺术手法。

  拓展延伸(5 分钟)

  教师展示艾青的另一首诗歌《我爱这土地》,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提出问题:“这两首诗在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相同点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不同点方面,《北方》更侧重于描绘北方大地在战争中的悲惨景象,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忧郁;《我爱这土地》则以鸟自喻,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抗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艾青更多的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课堂小结(4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艾青的生平及《北方》的创作背景,强调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梳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脉络,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再次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心国家大事,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

  作业布置(3 分钟)

  背诵《北方》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以 “我眼中的北方”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一定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方的感受。

  推荐阅读艾青的诗集《大堰河》,选择其中几首诗进行赏析,写一篇读书笔记。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艾青的创作生涯和艺术风格,深入理解《北方》这首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中复杂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诗歌感知能力和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意象构建诗歌意境、表达情感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目标:深刻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炽热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希望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 “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 等,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北方在战争中的破败景象以及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悲哀、忧虑之情;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尤其是从诗中多次出现的 “我爱这悲哀 国土” 等语句中,感受诗人情感的强烈与深沉。

  难点:深入挖掘诗歌中 “忧郁” 情感的根源,理解这种情感不仅源于战争对北方的破坏,更与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多个层面,全面赏析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与北方地域特色、战争年代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北方风景图片和反映战争苦难的历史照片,同时配合播放低沉、悲壮的音乐,营造出与诗歌氛围相契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如 “诗中描绘的北方景象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北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诗人为什么说‘ 北方是悲哀 的’,这种悲哀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诗歌的结尾可以看出诗人对北方有着怎样的期待?” 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诗歌中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意象分析、情感探究、艺术特色赏析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诵读感悟法:重视诗歌的诵读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重语调、语速、重音等的把握,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比较拓展法:将《北方》与同一时期其他诗人描写北方或反映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分析它们在主题表达、意象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时代背景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北方与现实生活中的北方进行对比,思考时代的变迁对北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意识。

  四、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对诗歌的基本要素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能够理解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物质准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介绍、《北方》的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等;准备诗歌文本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注阅读;准备小卡片,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想法;准备一些小奖品,如书签、笔记本等,用于奖励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沦陷区人民生活困苦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荒芜的田野、破败的村庄、流离失所的人群等画面,同时播放一首充满悲愤情感的音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北方?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让学生对战争时期北方的悲惨状况有直观的认识。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方》教学设计08-03

关于《北方》的教学设计10-03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08-20

北方教案设计10-09

《北方》教案设计09-22

北京版《北方有个小木屋》的教学设计09-13

北方精品教案设计05-14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设计10-21

艾青《绿》教案设计10-28

在线咨询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北方》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

  (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

  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

  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9.诗人三次用了“xxxxx”,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xxxx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2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民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xxxx”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暴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艾青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认读和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如 “荒冢”“颓垣” 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学习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简洁、质朴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提升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对希望的坚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诗歌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通过意象传达的对北方大地的复杂情感,如悲哀、热爱等;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 “忧郁” 情感的深层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深入赏析诗歌的艺术价值,提升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诗中的哪些意象让你感受到了北方的悲哀?”“诗人为什么说‘我爱这悲 哀的国土’?” 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与北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播放与诗歌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营造出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比较分析法:将《北方》与艾青的其他作品,如《我爱这土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艾青诗歌创作风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艾青的生平介绍、北方的图片和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相关的历史资料等;制作教学辅助卡片,如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表格等;准备小奖品,用于奖励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展现北方冬日景象的图片,如荒芜的原野、干涸的河流、破旧的村庄等,同时播放一段节奏缓慢、低沉的音乐,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这段音乐,你们对北方有怎样的感受?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北方的古诗词,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诗句中北方印象的理解。

  教师总结:“古代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壮丽的风光,也有边塞的苦寒。那么,在现代诗人艾青的眼中,北方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的《北方》,去感受他笔下独特的北方。”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活动以及其诗歌对时代的反映。强调艾青在狱中创作《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一举成名,其诗歌风格质朴、情感真挚,始终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介绍《北方》的创作背景:“1938 年初,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北方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艾青亲眼目睹了北方人民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北方》这首诗,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同时在课本上标注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范读结束后,教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如 “荒冢(zhǒng)”“颓垣(yuán)”“惶乱(huáng)” 等,通过举例、组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朗读节奏不当之处。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悲哀、忧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精读诗歌,意象分析(1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诗歌,要求学生圈画出诗歌中描绘北方景象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几个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填写意象分析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意象、意象的.特点、所传达的情感)。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意象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于 “暗淡的灰黄” 这一意象,小组代表可能会分析其特点是色彩灰暗,传达出北方大地在战争阴霾笼罩下的衰败、荒凉之感;对于 “荒漠的原野”,其特点是空旷、荒芜,体现了北方遭受战争破坏后的凄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土地的痛心之情。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诗人通过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北方在战争中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抒发了对北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诗歌悲哀、沉重的氛围。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多次强调‘北方 是悲哀的’,但又说‘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以及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诗人说北方悲哀,是因为看到了北方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创伤,人民生活困苦;而说爱这悲哀的北国,是因为这片土地是祖国的一部分,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人民,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超越了一切苦难,这种爱是深沉而坚定的。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人对北方的情感是复杂而统一的。悲哀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爱是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正是因为爱之深,才对北方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无比悲哀。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能够体现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语句,如 “我们的祖先 / 带领了羊群 / 吹着笳笛 /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 我们踏着的 /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 几千年了 / 他们曾在这里 /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 他们为保卫土地 /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分析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苦难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艺术特色赏析(8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从语言、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在语言方面,提问学生:“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会回答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如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北方河流干涸的景象,通俗易懂却又极具表现力。

  在节奏方面,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讲解:“这首诗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属于自由诗体,但在节奏上却富有变化。诗人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以及恰当的停顿和重复,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富有韵律的节奏,如‘我爱这悲 哀的国土 /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 与宽阔的姿态’,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在表现手法方面,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师提问:“诗中的意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荒漠的原野” 象征着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大地,“惶乱的雁群” 象征着流离失所的人民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艾青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诗歌阅读和创作中,学习借鉴这些艺术手法。

  拓展延伸(5 分钟)

  教师展示艾青的另一首诗歌《我爱这土地》,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提出问题:“这两首诗在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相同点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不同点方面,《北方》更侧重于描绘北方大地在战争中的悲惨景象,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忧郁;《我爱这土地》则以鸟自喻,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抗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艾青更多的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课堂小结(4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艾青的生平及《北方》的创作背景,强调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梳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脉络,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再次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心国家大事,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

  作业布置(3 分钟)

  背诵《北方》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以 “我眼中的北方”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一定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方的感受。

  推荐阅读艾青的诗集《大堰河》,选择其中几首诗进行赏析,写一篇读书笔记。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艾青的创作生涯和艺术风格,深入理解《北方》这首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中复杂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诗歌感知能力和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意象构建诗歌意境、表达情感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目标:深刻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炽热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希望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 “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 等,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北方在战争中的破败景象以及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悲哀、忧虑之情;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尤其是从诗中多次出现的 “我爱这悲哀 国土” 等语句中,感受诗人情感的强烈与深沉。

  难点:深入挖掘诗歌中 “忧郁” 情感的根源,理解这种情感不仅源于战争对北方的破坏,更与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多个层面,全面赏析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与北方地域特色、战争年代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北方风景图片和反映战争苦难的历史照片,同时配合播放低沉、悲壮的音乐,营造出与诗歌氛围相契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如 “诗中描绘的北方景象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北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诗人为什么说‘ 北方是悲哀 的’,这种悲哀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诗歌的结尾可以看出诗人对北方有着怎样的期待?” 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诗歌中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意象分析、情感探究、艺术特色赏析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诵读感悟法:重视诗歌的诵读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重语调、语速、重音等的把握,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比较拓展法:将《北方》与同一时期其他诗人描写北方或反映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分析它们在主题表达、意象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时代背景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北方与现实生活中的北方进行对比,思考时代的变迁对北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意识。

  四、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对诗歌的基本要素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能够理解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物质准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介绍、《北方》的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等;准备诗歌文本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注阅读;准备小卡片,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想法;准备一些小奖品,如书签、笔记本等,用于奖励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沦陷区人民生活困苦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荒芜的田野、破败的村庄、流离失所的人群等画面,同时播放一首充满悲愤情感的音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北方?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让学生对战争时期北方的悲惨状况有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