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30 01:36: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秋天》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教学设计(合集15篇)

《秋天》教学设计1

  对于一年级学生们来说,秋天是什么?除了树叶黄了,庄稼丰收了,他们知道的并不多。通过本次项目学习,学生们可以发现秋天的变化、更好的感受秋天的美丽、感悟秋天美丽的内涵,养成乐于观察、勤于发现、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秋高气爽,稻谷飘香,树叶飘落,大雁南飞……秋天又是美丽的、生机勃勃的:“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稻子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水里,小鱼把树叶当做伞,在下面游来游去;岸边,蚂蚁把树叶当作运动场。这些形象的描写使秋天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生机。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用“……像……”说句子;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背诵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观察身边的景物,观察身边大自然的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知识能力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lán tiān dào tián wú tong chítáng páng biān

  ( ) ( ) ( ) ( ) ( )

  2、用下面的词语说句子

  ——————————————那么—————————,那么————————————————。

  ————————————————————像———————————————————————————。

  3、说一说秋天的变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背诵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观察身边事物的方法;感悟秋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2、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

  板书设计

  秋天

  天蓝蓝的

  稻田金黄的

  落叶小鱼的伞

  蚂蚁的运动场

  燕子的电报

《秋天》教学设计2

  一、课题:

  秋天

  二、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三、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1、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五)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②鳊鱼()③寥阔()④梦寐()

  2、解释词语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______,______。

  4、诗人何其芳,现代、家。本诗选自《》

  二、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

  (六)教师讲解: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zhēngzhēng)②鳊鱼(biān)③寥阔(liáo)④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4、诗人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本诗选自《预言》

  二、阅读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答: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答: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答:喜爱和赞美之情。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能写出秋天的特点即可)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十、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十一、课后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秋天》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图中的意义,能从图中看清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使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结合用数学的过程,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活动重、难点:理解图意,掌握解答方法。

  活动用具: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一、欣赏秋色,激发兴趣。

  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美丽景色吗?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同学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图1

  课件出示图1背景,

  师:学生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并闪动。

  师:这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相互说一说。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强调:图中告诉我们有四个小朋友在捕蝴蝶,有两个小朋友在观察小虫子,问号是让我们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教师边讲边加上手势。

  教师进一步鼓励:谁能完整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多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师:加法算式怎么列?

  师:4、2、6表示什么?

  2、出示图2

  课件演示:7个向日葵,大括号。

  师:大括号表示什么?

  课件接着演示:摘了3个。?个

  师:谁能将这幅图的意思完整说一说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幅图告诉我们有7个向日葵,摘了3个,让我们求还剩几个?谁来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师:7、3、4在图中各表示什么?

  3、课堂小结

  同学们表现真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日常中问题。

  三、自主探索,巩固提高

  1、重点提示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看书,尝试完成第47页的.“做一做”。

  教师强调: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着两幅图,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因人而异个别指导

  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对于失败的同学鼓励他们找一找失败的原因,认真订正。

  3、相互交流人人成功

  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做题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争当小老师。

  四、课堂总结(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内容。这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启发引导,由扶到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亲身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解决问题。只就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作指导。主次把握得好,突出了重点,攻克了难点。

《秋天》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根据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祖国各地的春天》一课改编的校本课程,属于《昼夜与四季》这一个内容,它与四年级《热》、《变化的天气》两个单元共同构成《课标》中地球与宇宙的“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四季变化”部分的内容。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再认识和进一步了解。它是学习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了让科学知识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操作能力较强,喜欢实验,喜欢上网,会使用QQ视频。从课文内容看,他们已经学习了《白天与黑夜》、《春夏与秋冬》,有了四季的知识和观测气候等能力的铺垫,但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这个内容是个宏观的事实,学生只对本地的秋天有个表面的印象,而其他地方的秋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各地秋天的差异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3.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本课是一堂网络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教师选择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并配备了摄像头和话筒,以及功放设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的秋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的秋天特征。

  2、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通过网络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解释各地秋天的特征的差异,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再认识和进一步了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乐于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通过各地数据的交流,加深对祖国各地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的秋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的秋天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祖国各地秋天差异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

  1、气温计、太阳高度测量仪、风向风力仪、雨量器、湿度计、指南针、照相机、地球仪、手电筒

  2、摄像头、话筒、功放、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播放动即时观测

  布置作业

  (二)教学环节设计1.观看动画,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好,在上课前,我要给大家透露一个秘密,今天将有一批神秘的同学跟我们一块上课,他们将在关键的时候出现。他们是谁呢?暂时保密。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动画,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想:这段动画里描写了哪些秋天的哪些景色?(播放动画)

  生:树叶变黄,果子成熟,大雁南飞?

  (2)师:对!这些就是秋天的特征,有了这个特征,我们就知道,秋天来了。(板书:秋天来了)

  (3)可是顺德的秋天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3)师:怎样证明大家说的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我想知道详细的数据,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到室外去观测)

  [由于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四季不分明,所以老师并不苛求学生能完整回答有关顺德秋天的特征,而是把它作为了探究的问题,引入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环节。]

  2、寻找秋天,突出重点

  (1)制定方案。

  师:要找到秋天,首先要知道找什么,怎么找。你们有什么好的打算吗?学生汇报观测的内容和方法。

  (2)完善方案。

  师生整理、补充发言,并把主要观测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板书:气温、太阳高度、影子的方向、植物、人??)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老师则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参与的意识。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观测方案。通过制定方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也为实际探究过程做好心里、思维、行动、材料以及经验上的准备。]

  (3)方案实施

  师:同学们的找秋天的方法真多。可是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让大家把所有的项目都观测到。这样吧,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各自学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最有兴趣的观测项目,然后到老师这里领取你们需要的器材。

  学生分组讨论后领取器材。

  师:我们今天的观测地点是学校的足球场,请同学们带好自己的观测器材,排队到足球场进行观测。在观测时,要注意观测的方法,观测之后,还要把数据记录下来。观测时要注意安全,不破坏花草树木。需要帮助可以随时举手求助老师,十五分钟后回教室,准备好了吗?

  生到室外指定观测点进行观测,老师巡回辅导,对学生的观测和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

  (4)观测活动汇报

  ①师针对学生的观测活动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包括观测的方法和学生的态度等。

  ②观测结果汇报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观测,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同学的观测结果吧?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思维向祖国的其他地方延伸。)

  师:其实在大家观察的同时,还有一批神秘的同学也跟我们做着同样的'观测,他们是谁呢?他们观测的结果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他们。(用QQ连通黑龙江绥化望奎县的一所小学的科学老师的QQ,双方通过QQ视频展示各自的课堂。)

  两地老师作自我介绍,师生互相打招呼。

  师:刚才我们两个学校的同学都对秋天进行了观测,现在我们就请各观测组的组长汇报自己组的观测结果。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两校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老师对两地学生汇报作简单点评。

  [一个是北回归线上的学校,一个是祖国最北方的一个学校,通过视频,学生

  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穿着和日照等情况,这将让他们感到新鲜。异地学习的兴趣,秋天特征的直观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时效性,使之成为本课的最大亮点。同时,学生需要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成果。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还要学会倾听、吸取别人的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和科学知识。]

  3、比较秋天,突破难点

  (1)寻找差异

  师:大家看黑板,这是两地秋天的数据,你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吗?生:略。

  (2)讨论原因

  师:是呀,两个地方的秋天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夏与秋冬》,大家还记得四季的形成原因吗?(指名回答)

  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不同,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形成了四季。

  师:对,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生:是太阳直射的位置点不同。

  师:现在是秋天,这时的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生:赤道附近!

  师:这时广东和黑龙江两地太阳是如何照射的?两地接受太阳的辐射是多还是少呢?

  生:略。

  师:老师这里有个地球仪,还有一个手电筒,请大家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到广东和黑龙江两个地方,用手电筒当作太阳,模拟现在太阳的照射,一边做一边观察:这时广东和黑龙江两地太阳是如何照射的。

  学生实验并讨论。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由于两地的纬度不同,现在太阳斜射着黑龙江和广东,但是黑龙江的太阳斜射更大些。

  [老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经历、体验科学,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他们通过探究和解决参与认知过程,包括方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参与,科学思维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3、比较秋天,突破难点

  (1)寻找差异

  师:大家看黑板,这是两地秋天的数据,你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吗?

  生:略。

  (2)讨论原因

  师:是呀,两个地方的秋天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夏与秋冬》,大家还记得四季的形成原因吗?(指名回答)

  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不同,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形成了四季。

  师:对,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的位置点不同。

  师:现在是秋天,这时的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

  生:赤道附近!

  师:这时广东和黑龙江两地太阳是如何照射的?两地接受太阳的辐射是多还是少呢?

  生:略。

  师:老师这里有个地球仪,还有一个手电筒,请大家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到广东和黑龙江两个地方,用手电筒当作太阳,模拟现在太阳的照射,一边做一边观察:这时广东和黑龙江两地太阳是如何照射的。

  学生实验并讨论。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由于两地的纬度不同,现在太阳斜射着黑龙江和广东,但是黑龙江的太阳斜射更大些。

  [老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经历、体验科学,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他们通过探究和解决参与认知过程,包括方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参与,科学思维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3)整理巩固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两地太阳的斜射程度。(动画展示)

  师:从这段动画里,我们看到了两地的太阳斜射角度相差近30度,大家都知道,太阳斜射角度越大,就意味着当地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大家来看这个太阳光线的小动画,同样一束光,在广东照射的范围比较小,而在黑龙江,照射的范围就大得多。黑龙江能接受的太阳热量比广东少很多,所以黑龙江比广东冷多了。(播放太阳光线小动画)。

  [应用课件模拟两地秋天太阳照射,可以解决了这个知识点的地区差异性。太阳光线实线化,太阳高度和太阳光线的照射结合模拟展示,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可以直接接受,可以转变他们死记硬背、留于表象的学习方式,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空间。]

  师:因为太阳高度的不同,引起两地气温的不同,因为气温的不同,又引起了一连串的差异,比如植物、动物、人等等。谁能来具体说说?

  生:略。

  4、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南北两个学校的小伙伴对秋天进行的观测记录,跟黑龙江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两地的秋天的差异,还讨论了形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但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其他地方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试着联系其他地方的同学、朋友或者亲戚,了解他们那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最后,整理自己手头的所有资料,找出原因,并且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写出科研小论文,上传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全国的小伙伴共享。当然,如果大家对这种远程的交流很有兴趣,可以跟我们远方的小伙伴继续联系,合作来做一个新的探究。(出示课后实践题目,边展示作业边说明)

  课后实践作业:

  (1)、试着联系其他地方的小伙伴,了解祖国各地秋天的特征。

  (2)、撰写出科研小论文并上传到小学科学网与伙伴们共享。

  (3)、与各地探究小组保持联络,发起新的探究。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三道题各有侧重,第一题从横向发展,第二题向纵深延伸,第三题则是跳出了本课的研究范围,拓展到更宽泛的内容。这些拓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它不仅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拓展,而且,学生在课后的探究中对祖国各地更加了解,将萌发出民族自豪感,课外拓展也将被付予新的意义。

《秋天》教学设计5

  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秋天》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感情。

  2、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山行》中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交流

  1、交流字词

  2、交流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3、检查背诵。

  三、精讲点拨

  (一)朗读诗歌,感知情感美。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1)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由远及近。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教师小结:(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诵读诗歌,描绘意境美。

  1、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2、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秋天》教学设计7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秋天》教学设计8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描写秋天落叶飘落时美丽景色的短文。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树上的叶子开始变红或变黄,并随风飘落下来。秋风轻轻吹下红的、黄的、半黄半绿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它们告别了树妈妈,高兴地飞呀,飘哇。多么美丽的秋天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3、能说出秋天和夏天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条。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看看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动物等与夏天有什么不一样,采集些不同的树木的树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气候有什么特点?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从天气、花、草、树等方面的变化去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秋天美景的课文。(板书:金色的秋天)

  3、学生读课文题目。

  (二)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同桌互帮互学。

  2、教师范读课文,带读。(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卡)指导认读。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如: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熟字加偏旁:秋、凉、叶。

  4、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游戏找朋友)

  5、(出示词语条)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

  (三)指导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己读熟、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老师范读。

  3、学生在自学小组内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熟。

  4、(出示树叶)说一说你挑选了一片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树叶,演示叶子飘落的样子。

  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1、2句话。

  小组读、齐读。

  5、(出示字词条“向”、“告别”)指读字词,练说:如果妈妈要出远门了,你怎么向妈妈告别?

  6、表演:在秋风中,小树叶怎么向妈妈告别?

  (1)师扮演树妈妈,生演小树叶。

  (2)一生扮树妈妈,一生演小树叶。

  指导朗读第3句话,师生互评。男女生读、齐读。

  7、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8、齐读课文,配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要求认识的13个生字。

  1、找朋友游戏:认读生字。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

  (二)朗读课文,可试背课文。

  1、男女生读文。

  2、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风、气、飞、九、几、米。

  (1)学生认读、抽读。

  (2)用生字组词、说话。

  2、学习新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1)范写,区分两者的差别。

  (2)学生书空练写,记住笔画名称。

  (3)哪些生字中分别带有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3、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教师依次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当堂反馈。

  九:丿九

  米:

  (四)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

《秋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荒、灰”等十个生字,借助偏旁区分形近字“岭”和“铃”并能组词。体会文中表示颜色的词“银灰、血红”等,了解构词特点,并能积累类似的词语。

  2、疏通课文,在读熟字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并初步感知课文从风景之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美丽。

  3、学习课文1-2小节,从北大荒的天空色彩的丰富与多变来感受其美丽,并给予下节课自学指导。

  4、指导书写“铃、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2、疏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1、品读文字,能从关键词中,读出北大荒天空的一碧如洗和五彩斑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看“荒”这个字型,你能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吗?(荒芜,荒凉,什么都没有)那北大荒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荒凉的地方,美丽的地方)正确,这不是矛盾了吗?

  过去的北大荒确实是一个荒凉贫穷的地方,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辛勤劳作,默默付出,如今的北大荒变成什么样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感受,北大荒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师范读)(美)

  2、你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不要急,多读几遍。(学生自读课文)

  3、1)、课文中的这些生字词你会读吗?

  出示生字词

  抖动大豆燃烧顿时

  摇铃山岭明镜波纹

  锦缎演唱白茫茫转眼间

  学生自读,指名读,集体纠正,开火车读

  2)同学们,有两个词语都有变化快,时间短的意思,你知道是哪两个词语吗?(顿时、转眼间)

  3)“锦缎”你理解吗?(出示图片)锦缎是一种布料,它是用蚕丝做的,绣上美丽图案,摸起来光滑舒适,书上哪里提到锦缎呢?它指的是什么?(流云)这就叫作打比方,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找文中还有哪些打比方的句子,看谁找的快!

  4)这里还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自己读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银灰血红橘黄金黄(像金子一样黄)雪白、碧绿、乌黑、桃红、火红、天蓝

  4、同学们生字词读熟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美呢?(学生自读并思考)

  板书:自然风光(天空小河原野)

  物产丰富

  三、精读课文1-2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齐读,北大荒的秋天来了。大自然正慢慢变化,有人说,走进北大荒你会被那里的天空吸引,谁愿意给我们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此时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指名读课文第二小节)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天空一碧如洗,天空:蓝,干净,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极了,水汪汪的,湛蓝湛蓝的。)放到句子中你能读好。

  2、这一句中你还读懂什么?(

  颜色丰富:银灰、绛紫、橘黄、血红(成语,五彩斑斓)

  变化快:转眼间。

  3、下节课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读读北大荒小河和原野的特点。

  四、指导书写

  岭铃

  1、同学们,这两个字很相似,但是如何区别呢?(通过偏旁来区分,组词)

  2、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旁边“令”的撇捺要撑开。

  3、学生书写。

《秋天》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a.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b.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c.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学习生字

  “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秋天》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备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荡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 见底 几缕

  自由读。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

  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三、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 ) 火( ) 此( ) 冷( ) 文( )

  洗( ) 灰( ) 紫( ) 岭( ) 纹( )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备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 总领全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大荒的秋天》。

  师: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啊?

  师: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指导:北大荒的美不是一般的美,你从什么字看出来?

  “真”字,对呀,只要我们注意了这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

  师:北大荒的秋天美在什么地方啊?

  交流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二、 天空美

  师: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

  出示:一碧如洗,什么是碧?碧就是碧蓝。

  一碧如洗就是?(天空碧蓝碧蓝的,像是用清水洗过一样。)

  朗读体会天空的一碧如洗。

  师:北大荒的天空,只有在傍晚时分,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怎么样呢?请你轻轻地读这个句子。

  出示流云的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流云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

  讲读两个重点:

  (一)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要求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颜色的鲜艳和美丽。

  这四个词组连在一起的时候,要有起伏。

  (二) 锦缎

  师:作者把这些流云比作锦缎,真美啊!

  1、什么叫锦缎?色彩很鲜艳、上面有花纹的很漂亮的绸缎。

  2、这锦缎上面有什么?

  指挥齐读“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锦缎上就这些颜色吗?其实何止这些呢?也许还有……也许还有……(金黄、茄紫、杏黄、玫瑰红……)

  这么多的颜色既多又美,就叫做“五彩斑斓”

  师:多美的锦缎呀!齐读,体会。

  3、这锦缎是谁的?(美丽的仙女)

  师:那更是无与伦比,再读。

  4、这锦缎在仙女的手里还在不停地……?(抖动)

  师:多么轻盈、多么飘逸、多么瑰丽、多么神奇,再读

  5、怪不得人们忍不住赞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总结:这北大荒的天空白天天空一碧如洗,到了傍晚,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瑰丽的画卷!拿起书,齐读第二小节,音乐起(班得瑞的仙境)

  三、 小河美

  师:在这美丽的天空下流淌着一条小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赶快把描写小河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出示

  交流点出清澈见底,蓝绸子

  理解蓝绸子,看,书上,就是这条蓝绸子,光光的,滑滑的,长长的,他就是小河。这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看,它多么像一幅画,谁来读小河,读得清清的,谁来读小河,读得静静的。

  师:这时,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了,(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引读,两遍。

  师:如果刚才的蓝绸子是一种静态美,那么现在的漾起波纹则是一种动态美。小鱼的出现让小河显得更有生气。

  四、 原野美

  师:北大荒的天空、小河是一种自然风光美,那么北大荒的原野又是一种独特的美。

  师:瞧!原野热闹非凡,对比读热闹、热闹非凡,理解非凡,就是不同寻常,超出一般的。热闹非凡就不同寻常的热闹。

  师:围绕了热闹非凡, 作者写了那些景物?在书 上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交流板书:大豆、高粱、榛树叶子

  师:大豆怎么样?出示大豆,谁来读。

  点拨:谁来读得更开怀一些,放声大笑的感觉。他们什么笑?(丰收)原来这是因为丰收的喜悦的笑。谁再来读。

  师:高粱怎么样?,出示高粱,谁来读?

  点拨:他们在唱什么?师:这是丰收的歌声

  总结以上两样景物:大豆会笑,高粱会唱,这些都是把植物当成人来写,这叫做拟人的手法,如果,我们运用在作文中就会让显得生动、有趣。

  师:(引读)榛树叶子怎么样呢?燃烧了人们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丰收而激动、喜悦的心……)

  深化:明明是哗啦拉的豆荚声,为什么会笑?

  明明是高粱,为什么会唱?

  明明是火红的榛树叶子,为什么会点燃人们火热的心?交流总结:其实,不是豆荚在笑,高粱在唱,而是人们在 笑,人们在唱。

  师:同学们,在原野上有很多热闹的声音,听,到处是歌声、笑声;你们看到了吗?有大豆的金黄金黄,有高粱的黑红黑红,有榛树叶子的火红火红,他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成熟的美;你们感受到了吗?人们因为原野丰收而一片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的景象。齐读,体会。

  师:这里大豆、高粱、榛树叶子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那这一句就是中心句。

  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深化:原野这么热闹,他的美不同于天空、小河,你觉得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劳动创造的美)

  五,总结板书

  5 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秋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2——6自然段

  (一)自由读2——4自然段,说说这几段都写了北大荒哪里的.景色?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显示天空图片)

  3、文中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什么?

  4、练习朗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抬头看见一碧如洗的天空,低头又看见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看到了什么?(显示小河图片)

  3、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会做什么?心情怎么样?

  5、朗读课文,再填空。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大豆会笑吗?高粱会演唱吗?这句话把“大豆”和“高粱”当作人来写了,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原野的热闹。指导读。

  3比较句子。(课件显示)

  4、练习朗读。

  学习第五自然段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收获呢?读课文。

  2、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

  3、宝物图片欣赏

  第六自然段

  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美要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显示)

《秋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荒: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的“北大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北大荒的秋天)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2.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板书:原野、天空、小河)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一)原野之美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2)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

  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4.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1)看到那么美的榛树,人们的心情怎样?

  (2)(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

  5.真不愧是“北大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二)天空之美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

  (1)“一碧如洗”——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银灰、橘黄、血红”——流云的颜色 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一样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

  (三)小河之美

  1.静之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动之美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

  五.拓展延伸

  1、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

  2、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

  3、让我们的用自己双眼发现了美,用我们的自己双手创造美。

  板书设计: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景美

  原野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物丰

《秋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秋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述能力、发散思维。(过程与方法)1.课前:使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剪报、上网、翻阅图书画册、明信片、广告宣传品等;查找资料或跟家长学会一句描写秋天的诗文、句子或词语。2.课中: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对秋天的观察、图片资料,体验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颜色,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天。3.课后:用彩色笔描绘秋天;做秋天的游戏。(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会赞美大自然。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颜色。教学难点:感知、描述秋天的季节特征。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秋天的图片制作课件;2.将学生查找的电子版图片制作成课件;3.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佳句、歌曲等,制作课件。4.写秋天的赞美诗。5.绘制学生填涂用的图案并复印。学生:1.观察秋天:校园里、小区里、街道上、公园里,秋天植物的变化;关注秋天的天气预报;对比秋天和夏天温度的不同;人们衣着的变化,什么时候感觉凉了?2.填写调查表。3.查找资料:秋天的图片;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的诗句等,每人学会一句赞美秋天的诗句,或者一句话。4.捡树叶。5.带水彩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板书:秋天

  2.你怎么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秋天

  3.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课前的观察和自己的.体验,抓住秋天的特点。

  (二)秋天的变化

  1.过渡语:我知道,你们不仅看了,还记下了呢!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秋天还有哪些特点?数一数,看看你们发现了多少个秋天的特点?

  4.不一样的还有什么?请补充。

  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记录得也很详细。秋天到了,天空好像更高了,天更蓝了;白天越来越短了,温度越来越低了,衣服越穿越多了;菊花竞相开放;树叶慢慢变黄了、变红了,飘落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堆满仓,果实沉甸甸;大雁去南方了…

  2.小组交流。

  3.组长或代表汇报。

  补充回答

  将课前的调查报告在课上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集思广益,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

  (三)秋天的颜色

  1.学生资料交流:

  (1)问: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谁愿意把你找来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2.观看老师查到的资料:

  过渡语:刚才那些图片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秋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我们国家的其他地方,秋天是什么样子的?除了树叶美,还有什么美?请同学们欣赏老师的课件。

  3.看过这么多秋天的图片,你觉得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请你用手中的画笔来告诉我好吗?每个小组都有几个图案,请你挑选一个涂上秋天的颜色。

  教师巡视

  4.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说说你们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5.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2)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带着问题,欣赏老师提供的秋天图片。

  分小组涂色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按组号顺序说。请1-2个小组发言。

  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将学生查到的图片资料贴在黑板上,秋天的颜色一目了然。

  体验秋天的颜色

  带着感受,用语言描述秋天的颜色。

  (四)赞美秋天

  1.过渡语:秋天太美了!你能不能用学过的课文、句子、古诗文,或者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3.你们说得真好!彭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赞美秋天!朗诵自己编写的小诗:

  秋的赞美诗

  彭松梅

  是谁把小草染黄,

  是谁让树叶变红,

  是谁让枝条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

  是谁让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

  是甘甜的美酒,

  是壮丽的诗,

  是动人的歌,

  更像是五彩斑斓的图画。

  让我们赞美秋天,

  赞美它的奇光异彩,

  赞美它的绚丽多姿,

  赞美它的硕果累累!

  2.学生发言:朗读、背诵等形式。

  (五)全课小结

  1.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你会用哪个词?将学生说得比较恰当的词写在黑板标题的位置。好,老师就用你们说的词来给今天的课起个名字。

  美丽的秋天,行吗?

  自由发言

  发散思维训练

  (六)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在一起谈论秋天,感受秋天,赞美秋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画秋天,做秋天的游戏。

  三段式教学模式

  机动环节(一)

  秋天,大自然有很多小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比如:小虫子去哪了?树叶为什么变黄了、变红了?等等……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去调查,看谁能找到^答~`案?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问题,并通过查资料,向大人询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动环节(二)

  彭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打算送给你们。先请你们来猜猜我带来的是什么?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小的、扁圆形、表皮桔黄4534535aaa色、里面一瓣一瓣的、吃的时候要剥皮、味道酸甜……

  猜对了,彭老师把秋天的果实送给你们,请你们下课以后洗干净手品尝。

  学生猜

  为后面品尝秋天的果实的教学打下伏笔。

【《秋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教学设计05-13

秋天教学设计01-12

精选秋天教学设计09-01

秋天教学设计07-01

《秋天》教学设计05-17

秋天教学设计04-12

秋天教学设计10-18

秋天-教学设计10-16

《秋天》教学的设计09-09

秋天雨的教学设计《秋天的雨》优秀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