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3 16:27: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

  《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九、作业布置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唐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09-07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07-19

关于唐诗五首的教学设计03-19

孟浩然唐诗《春晓》教学设计09-23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唐诗诵》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设计05-25

初唐诗坛(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唐诗概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唐诗《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1-16

唐诗《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