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30 14:12: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无……不……”“无不”等词语造句。

  2、认识文章的中心句,理解课文重点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4、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夹竹桃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在生活中见过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出示介绍夹竹桃的文字,强调夹竹桃的花期有4-12个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板题及作者名。齐读题目。

  3、认识作者季羡林先生: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二、 自读课文:

  1、请同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做下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两行词语:融洽 花团锦簇 榆叶梅 鸡冠花 江西腊 玉簪花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荇藻 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先指名读好第一行,再指名读好第二行,并齐读。

  2)检查课文:

  师过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那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要写它呢?

  A指名读第一段

  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值得留恋和回忆 齐读第一段

  B那夹竹桃究竟有何值得留恋回忆呢?指名读第二段。理解“融洽”一词。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夹竹桃开花的景象十分奇妙有趣。板:开花景象奇妙有趣

  齐读第二段。

  C过渡:作者说“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指名读第三段。分季节看图,春天: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花团锦簇)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等(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秋天:玉簪花、菊花。出示“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指名读,再齐读。

  D看来作者家种常见的花真是应有尽有啊!那么在万花丛中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四段。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夹竹桃开花是怎样的?板:韧性可贵

  E师: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这些。指名读第五段。

  出示:“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指名读。查字典理解“叶影参差”。齐读。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指名读读,说说作者把月光下的夹竹桃花影幻想成了什么?再分“地图”、“荇藻”、“一幅墨竹画”来读句子。理解“荇藻、微风乍起”最后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引发幻想

  是啊,这么神秘又美丽的夹竹桃能不让人喜爱吗?齐读这一段。

  F齐读第六段。板:爱上夹竹桃

  三、理清课文层次。

  按板书分段。一、(1)二、(2)三、(3-5)四、(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随季羡林先生观赏了他家里具有可贵的韧性,又能引发人无穷幻想的夹竹桃,相信同学们获益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寻找夹竹桃,观察一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积累名人名言,提高学生积累并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及敢于创新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名人名言,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踊跃尝试自创“名言”,学会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前进。

  教学准备:

  1.课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关资料。

  2.课外收集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名言可以给人启迪,具有催人奋进、使人聪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同学们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启发点拨,读文明理师:教师读故事,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这些名言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好像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同学们,名言,确实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动力,带来希望。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喜欢收集名人名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把名言铭记在心,还有的同学把它写下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书桌旁,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让这些名言时刻鞭策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交流会。想一想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在班级举行的名言交流会上说一说。

  三、激励学生,对话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点拨。

  四、创作--我的名言

  (1)学生自己创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

  (2)集体交流。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生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我的名言”,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情感升华名言总结

  1.学生用一句名言来总结这节课,并说出理由。

  2.师小结:正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而不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让名人名言伴我们行吧!

  六、作业:以《名言伴我行》为题,写一篇练笔。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2、你对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课件出示商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课件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

  ●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说话。

  【重点指导字“孝、葫、”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写成“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1、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机板书:商鞅--政治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诚信和聪明

  【引导学生评价,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节课我们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并引导积累运用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门立木》这篇课文,文中的商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做法?

  3、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课文和上节课滞留的问题继续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交流、体会商鞅变法的决心。

  ①阅读第一部分,解决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②阅读第二部分,通过理解重点句,解决第二、三个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阅读第三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写法。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伏笔。)

  ②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呢?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之后,一边走一边嘟囔的一句话。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不算数,试试看吧。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这段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门立木”的言而有信会对变法的实施有深远的影响。)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伙子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两个问题的设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学生对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并能根据习作要求,生动再现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2、做到内容具体,感受真实.

  3、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并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必须是有趣的事,所写的事须趣味十足.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3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活动方案:

  安排学生记录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快乐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教训的往事,也可以是一次滑稽的经历……只要是能带给你乐趣,都可以记录下来,开学初组织学生在班内以班会的形式开展“漫话童年”活动.通过畅谈童年,让学生生动再现童年中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设计简析:以童年生活此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浮现在学生眼前,为习作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师生聊天,引出话题.

  1、昨天老师从网上搜索了许多图片,想送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歌曲《童年》

  3、指名学生交流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适时引题: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经历过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板书:童年趣事)

  二、品读例文,享受乐趣: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病床上写下来的,题目是《爸爸逗我玩》.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2、说说阅读体会.

  交流角度:文章的题目给你怎样的感觉?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你喜欢文中哪些语言?为什么?

  三、激起回忆,交流趣事.

  1、刚才通过图片看到了那么多趣事,现在请你们也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一件事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你从中获得了快乐.它可以是发生在伙伴之间、和家人之间,也可以是自己一个人时做的.(设计简析:“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的生活情境得以再现,内心情弦得以拨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习作的冲动和愿望.)

  2、交流讨论,同桌互说.

  根据习作提示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练说.要求学生先回忆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发生过哪些有情有趣的事,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同桌听,同桌要能从本次习作要求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说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并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设计简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已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转入书面表达的最佳状态,由说到写.)

  导语:那要如何才能写出这个“趣”呢?我们不妨想一下,认真的做“傻事”——有趣,如果要让事情更有趣,就应该(更认真的去做“傻事”)

  3、写出趣味性的关键在于:写也做“傻事”的过程中的认真.做得越认真就会显得越有趣.请一位学生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童年趣事.

  4、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一“傻事”该如何写出趣味的看法.

  5、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发言)

  让生明白除了写出事情的趣味外,还应该注意在结尾写出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四、全体参与,说好“趣事”.

  1、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部分具体地说给同桌听,相互指正.

  2、个别交流,师生共评,肯定说得好的语句,用得好的词语.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习作.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作文讲评(从选材、构思以及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作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应尽力避免学生选材的单一性,尽情表达,但一定要真实,有意义.)

  六、交流评改.

  1、指名:评改的是哪篇文章.

  2、请文章的作者上台读自己的习作.

  3、点评者根据出示的评改建议做点评.

  4.开展活动,作好铺垫.

  习作前,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开展一次谈心活动.让父母谈谈自己童年的趣事,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为习作做好准备.通过赏评习作,你一定发现许多同学写得好的地方.能否把同学写得好的方法技巧吸取过来,使你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打开自己的习作,把重点段落再进行修改.(学生动笔对自己的作文再进行一次加工润色)(设计简析:“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与评价,使学生明确修改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指导改什么,怎么改,逐步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七、课外延伸

  1、评选,体验.

  2、在班级内举办习作展览,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设计简析:习作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此,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功,让习作教学更有意义,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八、习作批改

  目前的习作教学,老师们往往偏重于作前指导,对作后的评价与批改重视不够.学生反复修改后的作文,他们很想同老师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并期待老师的肯定.所以对于学生上交的习作,教师的批改要力争及时,尽可能趁学生对此次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早早与习作者见面,在课堂上及时反馈、讲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有的习作题目比较新颖,有的习作选材比较独特,有的习作表现出童真童趣,有的习作抒发了真情实感,有的习作开头或结尾比较出色等等,教师都应及时地在眉批栏大加赞赏,或在讲评时口头表扬.对习作有困难的后进生更要给予及时鼓励、点拨,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耐心地帮助他们疏通语句,指引方向.当然了,对于学生在习作中明显的缺点,如标点不正确,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等,教师也应及时指出错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指明方向

  教材简析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应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方面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等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地写下来,而当前学生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功夫:一是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引导学生从假期生活的多个方面去选择写作素材,教师从学生畅谈的假期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开启学生心扉,吐露内心情感,让学生确实把课堂当做情感体验和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做情感倾诉、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卫的表现,体会大卫的品质。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登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想象,了解故事情节及故事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而理解故事内容。

  (3)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

  (2)教育学生向大为学习,面对强敌或神仙困境,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靠智慧取胜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以读为主,展开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2、难点: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3、关键:体会文中刻画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相关语句。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着作。

  (1)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2)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3)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人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其转换为概略简要的“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的宽容的语言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经》,经房龙改编为《圣经的故事》使普通人也能将之读懂。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故事作者及出处,初步认识《圣经》及《圣经的故事》,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自读课文

  [!——]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跋涉机轴铠甲赋税吓唬仓皇气势汹汹万夫不当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长文短教,大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同桌合作,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2)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3)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4)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跋涉:爬山膛水,形容旅途艰苦。

  机轴:指织布机上的网柱形零件,织布时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

  铠甲:古代军人打战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吓唬:使害怕;恐吓。

  仓皇:形容匆忙而慌张。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万夫不当: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了,形容势力强大或能力非凡。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非利士人的军队前来攻打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个叫歌利亚的巨人在以色列的军营外叫阵,说要是有一个以色列人能打败他,他们的军队就投降,否则就是以色列军队向他们投降。以色列一位名叫大卫的少年在给参军的哥哥送东西时知道了这个情况,主动向以色列扫罗王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面对强大的对手,大卫在向歌利亚靠近的过程中,抓住时机,用弹弓射出鹅卵石,击中歌利亚的额头,将其射死,最后以色列人乘胜追击非利士人,大获全胜。后来,扫罗王实践了诺言,大卫最终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的故事)

  4、动手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非利士人的军队攻打以色列,巨人歌利亚在军营外叫阵,但以色列没有人敢去应战。(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大卫征得扫罗王的同意后,出去和歌利亚交战,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军队打败了非利士人。(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扫罗王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几年后大卫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故事的结果)

  (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集体的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适时并适当加以归纳、总结)

  (1)大卫: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畏强敌、射技高超。

  (2)歌利亚:狂妄自大、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3)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4、学生合作学习,按照要求深入探究。

  [!——]

  (在感知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在一吐为快之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作探究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层层深人,学有层次,也学得自主)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划去带点字的错误读音。

  跋涉(bōbá)机轴(zhōuchōu)投降(jiàngxiáng)

  盔甲(kuīhuī)吓唬(huhǔ)赋税(fùhù)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长途()()气势()()精明()()

  力大()()万夫()()仓皇()()

  武艺()()大惊()()毫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美好品质。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数学具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出嫁鹅卵石武艺超群气势汹汹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

  (生答:大卫)

  3、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听写词语,巩固生字新词,并加以检测;提出问题,直奔中心,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以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明反馈,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重点语句,引导深入体会)

  (1)“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的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了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得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b、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

  c、体会:想象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联系上文,说说“这一切”值得是什么。

  b、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两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的欣赏,也许是深深的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c、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d、领悟写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大卫用自己的放羊经历证明自己的实力,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聪明乖巧。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他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的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到他的机智勇敢,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诚恳与迫切,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力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⑥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级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英勇无畏。

  (3)“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抓住时机,反映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他的反映之快,力量之大,射技之高真令人叫绝,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组织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理解、深化认识、升华体会,在表达对人物的喜爱以及说明各自的理由中,充分地解读文本,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文与道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那个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是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是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书,评议。

  2.纠正个别字的音、形、义

  3.听写生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质疑

  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学生在正确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但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存在用词不准、主次不分的现象,仍不能灵活运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由此从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由于文中的人物都离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思、议、体会结合在一起,通过拓展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2.继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理解课文。

  1.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继父的思想感情。

  2.学生默读课文——画批——体会

  3.对比河子的变化

  读课文开头和结尾,设想过去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现在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

  4.思考:河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5.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6.有感情的读开头和结尾,理解继父的良苦用心,我为什么无数次的对着继父的遗像说我看见了大海我看见了大海究竟指什么?

  三、拓展练习。

  河子对着继父的遗像还会说什么?

  四、小结。

  五、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深沉的爱

  继父河子

  无比感激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结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第八、第十、第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契柯夫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文录音、卡片若干

  板书设计:

  现实:惨

  凡卡

  回忆:“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你从凡卡回忆的这些往事感受到他在爷爷身边时生活得怎么样?(板书:回忆 快乐)

  2、凡卡给爷爷写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凡卡希望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去。)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去?(板书:现实 悲惨)

  3、今天,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

  二、 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1、 快速读信,看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2、 默读第8小节,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

  A、 学生交流

  ①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

  追问:看到凡卡挨打时的惨状,请同学们想想凡卡真得做错了吗?(凡卡生活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

  C、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呢?

  D、出示(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

  ③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乞求)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亲爱的爷爷,……”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

  而写不下去)

  ⑤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3、 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凡卡痛苦的心情),把读后的体会写在书上。

  A、 交流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和体会。

  B、 学生质疑(估计):“凡卡为什么不怕爷爷结结实实地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很苦,可是当学徒的生活更苦,以及凡卡失去亲人疼爱的孤独。

  C、 在10和15节中选一个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两小节各指名一人读、评读。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 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是美好的。请同学们在读读回忆部分,想想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2、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3、板书小结:苦中乐。

  4、 讨论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

  四、 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1、 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

  2、 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

  A、 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信。

  B、想象: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说一说)

  追问: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

  再问: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C、 是啊,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在再这样的社会,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

  D、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3、 练笔(任选一题)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如教学时间不充裕的话,就作为作业。)

  五、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2、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母亲在细微处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懂得“穷”和“富”真实的含义。

  教学突破口:

  抓住小女孩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猜迷,激发情趣

  有这样一个人,她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成功时,她为我们高兴,提醒我们不要骄傲;失败时,她为我们鼓气,告诉我们不要气馁,从头再来;她就是这样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人们常常把她的爱比喻成大海,博大而精深。同学们,你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呢?(板书:母亲)

  再猜:水质清纯,不含杂质及任何有害物质和细菌,同时又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比较朴实的饮料。这是什么呢?(相机板书:纯净水)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完成课题《母亲的纯净水》,生齐读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地品味这瓶母亲的纯净水。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课文写的是母亲的纯净水,是给女儿的纯净水,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是前后的心情却不一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这是为什么呢。

  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小女孩心情变化的词句,做批注,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汇报:小女孩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

  (高兴——委屈和酸楚——沉静——喜欢)

  1、这是为什么呢?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填空

  出示填空;

  她接过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因为______________。但是,她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因为__________她为什么“隐隐有点不安”?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懂事,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

  2、可是一次体育课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发生什么事了呢?自由读3~10自然段体会:为什么她当即扔掉了那瓶水?(觉得很尴尬,丢脸)

  于是她下午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质问母亲。师生分角色读11——15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母亲给她算了一笔账,照应前文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

  3、导:听了母亲的解释,她知道母亲是对的,可是她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

  她“委屈和酸楚”在哪里?此时如果换了你,你又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自己拿了这么长时间的凉白开,一直以为是纯净水,妈妈没有告诉自己,受到同学的嘲笑。)

  4、后来呢?为什么又变得沉静了?

  理解母亲的话

  出示:(齐读)

  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1、都来读读母亲的这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一句一句理解。“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人活着不能只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一个人精神空虚,内心肮脏,即使他有华丽的外衣,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依然是丑陋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活得自信,内心充满阳光,走到哪儿都会给人带来快乐,那么即使他身无分文,他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精神富翁。所以母亲说“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2、点击变色,“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这句话有几个“穷”字?意思一样吗?

  重点理解三个“穷”字的含义。

  第一个:经济上的贫困,是指物质或金钱的匮乏。

  第二个:思想上的贫困,是指精神境界的粗俗,就是“看不起自己”。

  第三个:希望破灭,精神匮乏。

  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是怎么看待穷的?

  (勇敢地面对,认为“穷”是一种过法——虽然穷,但是母亲的心不穷)

  4、放声再读18自然段,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认识。

  如果因为穷而看不起自己会怎么样呢?(希望破灭)——这就是心穷,心要是穷了,就真的穷了。

  “心穷,那可就真穷了。”用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心穷,精神财富匮乏,人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5、讨论交流: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

  出示小女孩想的那段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齐读

  (1)从“母亲的话”中“她想明白了”什么?

  (2)她是怎么想的?

  (逐句对照,并理解比喻句)

  (3)师生对读母亲的话和小女孩想的句子

  师小结:(小女孩曾经认为穷很丢脸,没有面子,现在呢,小女孩想明白了,我们也明白了:穷并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穷”人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穷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在穷是背景下,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且能勇敢的创造自己辉煌的未来。

  (4)还记得洪战辉的的事迹吧

  洪战辉家很穷,父亲患病,母亲出走,1岁的妹妹需要人照顾,而自己还是个只有12岁的孩子,多难啊!可他没有自卑,没有放弃奋斗,甚至不接受任何社会捐款的资助,全凭自己的努力,携妹妹求学12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20xx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他的生活从没希望中走出了希望。(课件)

  现在,小女孩能改变这种“穷”的状况吗?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理解“纯净水”

  1、为什么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这里的“纯净水”有两层含义,它既指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凉白开,也指母亲对女儿进行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就像凉白开一样质朴、纯洁,可以荡涤一个人思想上的尘垢。一语双关。)

  师小结:随风而行、润物无声,真爱总是隐藏在困惑与不解中,母亲的话改变了小女孩对穷与富的看法,使小女孩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母亲具有不以穷困为耻的精神,以平和的心态为改变穷困现状竭尽努力。这种精神在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依然健康、纯粹,依然保持了充分的尊严和活力。母亲的这种精神,使女儿的灵魂得到净化,不再在意物质上的贫穷,而要用它变幻出绚丽的未来和梦想。

  2、出示最后一句

  这是对母亲的深爱与感激。因为她理解了母亲的做法和看法:再穷,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心就不穷。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比母亲给与她的这笔财富更宝贵。

  小结:读到这里,请想一想:课文还可以换作《母亲的白开水》吗?生自由回答。

  母亲的水是凉白开,母亲的纯净水使小女孩对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以母亲的纯净水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四、评价人物

  1、你比较欣赏文中的母亲还是小女孩,说说她们对你的启发;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理解女儿的心理,又对她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心不穷。……

  2、展示学生的评价

  五、拓展作业

  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给人勇气,母亲是一把伞、一盏灯、一杯水,母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要你的母亲说吧,请写一篇日记读给你妈妈听。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学过许多的古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评价语)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是时,又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身处异乡每逢佳节就会吟诵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看来难不倒大家啊。准备好上课吗?

  一、导入诗歌

  师: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如果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那么春天的雨就是这首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老师这里有几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出示春雨图)这些图片美不美呢?咱们用课前收集的词语,谚语,或者诗句来描述一下春雨吧。

  生:(预设:牛毛细雨,春雨绵绵,细雨如丝,春雨贵如油,青若笠,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些词句都非常恰当地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咱们一起读读。(课件)

  师: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看到了一场春雨。那么诗人到底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春雨呢?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及作者)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师: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呢?(出示背景资料)大家浏览一下,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杜甫因为旱灾迁居成都,对春雨的喜爱。

  师:你很会读书。从这里我们看出杜甫对这场春雨充满了/

  生:喜爱

  二、初读诗歌

  师:学古诗的第一个要求是读好古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咬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开始吧。(生自由朗读)

  师:朗朗的读书声停下来了,谁有信心读一读?

  生:个别读(纠字音,预设:潜、重)

  师:你读的字正圆腔,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字读的不是很准,大家听出来了吗?一起告诉他。请你再来读一读。{预设:都读正确了,你读的字正圆腔,如果在加上节奏那就更好了。}

  师:读古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它的节奏读感和韵律感,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你们边听边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

  (出示节奏诗)是这样画的吗?学生自由试读。

  哪位同学敢于向老师挑战,试着把它的节奏读出来呢?

  生:个别读

  师:第一个敢与挑战老师的同学,勇气可嘉,咱们先把掌声送给他吧。{预设:指导朗读快慢}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了,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有什么特点?

  (课件最后一个字红色)

  师:古人作诗很讲究押韵,就是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得朗诵时,产生音乐般的韵律感,挺有意思的。如这首诗中的“生”“声”“城”韵母都是“eng”。咱们先来欣赏下诗歌朗读,待会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的韵味试着读出来。

  生:个别读(指导快慢,轻重)

  师: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 理解诗意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同学们,诗词言情,诗词言志,咱们不仅要会读诗歌,还要知其情,明其意。你们能借助课文后的注释和赏析说说是的大意吗?大家可以先相互交流一下。(生自学少许)

  师:老师最喜欢同学们谈论的样子,可以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心里有答案就可以举手了。咱们一起来交流,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学生汇报,不必按顺序,允许借助注释谈个别字的理解,也可以谈某句诗的理解。教师关注没有注释的词,如:俱,都的意思;独,唯独;晓,清晨。并加以点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对好的理解的方法要及时肯定,表扬,评价语要彰显激励性。如,你很会读书,你很会运用工具书,你抓住了这个关键字理解,很好等。最后一句在理解时可以告诉学生翻译古诗的方法,可以调换位置,即锦官城花重,就很好理解了。)

  生: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四、想象画面

  师: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场及时的春雨,一位诗人敏锐的诗人,就这样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再从诗中寻找一下,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杜甫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他又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呈现课件:探究:杜甫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师:这样的一场及时雨,让作者兴奋不已,所以作者在诗的开头便赞叹道-----(齐读)

  五、悟情赏析

  师:都说课题是诗的眼睛。说说诗题中哪个字最表达诗中蕴含的情感?(喜)

  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如果细细品读,又会发现处处都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作者的喜悦之情究竟藏在诗句、字里行间的哪些地方呢?大家拿出笔圈点圈点,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先自读,再交流)

  要点:1、这是一场及时雨,正当万物生长时就降临了。作者自然喜悦。(可启发联系大旱背景谈,)

  2、这雨很可爱,是悄悄的下着;很柔绵,润物无声。(从潜看出,点拨:“知”“潜”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杜甫看到“云俱黑”,联想到这场雨绵绵地下到第二天,所有因大旱焦渴的农作物都唤醒过来,锦官城一定是繁花似锦,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师:同学们,第二天的锦官城将会是什么情景呢?能用一些词来形容一下吗?

  生: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春意盎然(出示图片)

  师:假如此时你就是杜甫,第二天早上,推开窗,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是什么心情?

  生:喜悦,高兴,欣喜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个别读

  师:老师听出了这份欣喜。

  六、 朗读背诵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道--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的,轻柔的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细雨,想到他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景象,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道--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的春雨,想到他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

  (配乐全班齐读全诗)

  师:这么优美的诗,要是能把他背下来就更好了

  生:背诵(表扬)

  七、 书写古诗

  (出示课件)横排、竖排书写格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

  首先提供一幅《春夜喜雨》硬笔书法作品,告诉学生不仅会读好、背诵、还要写好,通过写传递对这首诗的喜爱。然后发纸当场写。落款即可,(落款:癸巳年秋某某某书,印章不要。

  八、 拓展古诗

  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课外朗读

  附:体会诗中的“喜”字,我觉得比较难说,古诗书写这个环节应该如何呈现?课件展示书法作品,要不要讲解落款,签名,印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上,然后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

  下面有学生写的读后感,说得很好。

  课文中“没有当年作文中的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向我们透露了:没有当初老师对“我”的鼓励,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同时,也透露了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是的,在这大千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鼓励和期望,有老师对学生的,有父母对孩子的,也有老人对新生儿的。正是有这些期望与鼓励,才成就了许多国家栋梁,成就了祖国的兴荣与强大。使我们亲亲的祖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成为了又一颗世界瞩目的新星。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3、拓展练习作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全班同学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二、了解内容、分析写作方法。

  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描写了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

  3、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

  5、师生交流。

  三、拓展写,完成作文集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在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整个单元主要让学生回忆小学六年来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毕业前有一个美好的回忆。而且,综合性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好属于自己的作文集,有鉴于此,我利用了这几篇题材十分好的文章,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本课完成了这个任务。

  本课教学过程比较简单,在激趣导入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要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写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几个要求:

  一、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激趣导入的阶段,让学生说说在班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是谁?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是否会运用总分的结构进行表述,是否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让学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

  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篇幅比较简短,内容比较浅白,学生理解内容不难,但是要求他们通过阅读进行归纳性的问题解答,就有点难度了,特别是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这个问题,在教师巡视过程中,不是每个同学的能够完成得很好,而且,课文的答案不是十分的明晰,需要学生通过归纳才可以做出答案。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速度。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大概用了二十分钟,我利用剩下的二十分钟让学生马上动笔写,虽然和同学相处了20xx多日子,但是,很多同学都不是十分了解各个同学的特点的,需要进行回忆、分析、归纳,但一旦动笔,同学们的速度十分快,到十五分钟左右,已经有差不多十个同学能够初步把文章完成。

  追求简单的教学环节,追求最高效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本节课虽然自己觉得效果比较好,但课无完课,可能在环节的过渡中不够好,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等问题,以后再进行改正。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平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

  这篇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成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会“自相矛盾”的来源,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给学生道具表演卖矛与盾的情景,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强。纵观整节课堂,小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无论是开始的二人小对子互相读文,还是三人小组理解单个字义,再到六人大组讨论“买矛与盾的人可笑之处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足的是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继续努力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02-08

《演讲》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9-23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翅雀》 教学设计09-10

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步》教学设计10-25

语文六年级下册《勇气》教学设计06-21

小学语文下册《雷雨》教学设计08-29

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范文09-2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8-01

六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启蒙》的教学设计07-08

六年级语文下册《奴隶英雄》的教学设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