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够读写7个新词。
2、能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朗读课文。
4、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并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3个生字。
2、能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
情感态度:
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教学难点:
“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一个伟大的建筑,举世闻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慕田峪长城)谁愿意给大家介绍长城的样子?让我们再来看看八达岭长城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音
2、出示课件:生字词。
3、读,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三、八达岭长城什么样?划一划,并同桌交流
四、汇报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多种形式读感悟长城的雄伟。
五、生字。
其 并 巨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同学交流。
3、指名说并扩词
四、指导写字。
1、其字中间是两横。
2、巨字的笔顺。
3、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
4、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
情感态度:
使学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二、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喜的语气。
三、学习生字。
岭、雄、伟、所、阶、排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同学交流。
3、指名说。
四、指导写字。
1、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在田格中的位置。
2、写字。把字写匀称,写端正。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2、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能身临其境,儿童的学习欲望、探究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前,教师利用这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搜集资料,激发兴趣。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的起止点,即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数一数长城经过我国哪些省市,收集长城的邮票、图片及各种实物模型。
2、绘制图画,激发兴趣。喜欢绘画的同学自画长城图片,并能体现课文第二段中建筑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3、制作模型,激发兴趣。喜欢搞制作的同学根据图片自己设计、制作出长城的模型。
4、收集故事,激发兴趣。让学生查找春秋战国至今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连贯长城、修缮长城的历史资料,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传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激趣唤知:
教师课前板书好课题,课始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
(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2、学生畅谈:
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畅谈游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揭示目标,激发求知欲:
教师这样引导: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然后借势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激发其求知欲。
二、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⑴ 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⑵ 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⑶ 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⑷ 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本课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为燃起求知欲望,教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学生被配乐朗读带入意境,仿佛也来到长城,饱览长城的雄伟壮观之美。
3、练读课文:
分节练读,思考:
⑴ 第一节: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找出介绍长城总貌的句子。
(“它像一条长龙……”结合看图加深印象。此处让学生用几种说法表示这句的意思,体会“长龙”这一比喻句,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意思。)
⑵ 第二节:
长城的近景又是怎样?城墙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说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开辟为游览景区。
⑶ 第三节:
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能。)
⑷ 最后一节写什么?
(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三、析文畅谈,发展创新
1、精读课文,重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⑵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⑶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结合看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⑷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讨论、想象,最后归纳为:
① 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 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 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 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⑸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工程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又合理、比喻恰当又生动的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四、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1、仿例写句: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 ),( ),( ),很自然地想起 。
⑵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仰望蓝天上的白云,像( )。
2、学习本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家乡或校园的某一处景物,按要求写三段话:
远景:
近景:
联想:
(本练习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迁移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本板书采用“抓主干,明中心”的方法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城 瞭望口 血汗
近景:高大 坚固
外侧:垛子
伟大奇迹 射口 智能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初读长城介绍纪录片、国歌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看看。
2、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二、再读课文以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
⑴字形:
隔砖旋
⑵字义:
垛口瞭望射口
三、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准确。
2、通顺。
第二课时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影片,整体感知
老师激导入课题: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长城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气魄雄伟
17、长城
伟大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出示重点词句、质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哪些关键问题供大家学习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长、高、弯、坚固。引导学生细致读课文,全面考虑问题,并鼓励学生从自备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⑵品读课文,读出理解:
你能通过朗读反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⑶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指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气魄雄伟。
3、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过渡:
长城仅仅中为它的气魄雄伟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能用书上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指名说)
⑴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⑵齐读:
从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赶紧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互相交流)
⑶班内交流:
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四、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导学生整体认识。)
2、激发自豪之情(播放国歌):
长城,己被写过了国歌之中,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国歌。
3、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想写的?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
血汗与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想:
整合各学科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
在本课学习中,充分发掘学生资源,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小型课件,介绍三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有关情况,并展开一次关于长城问题的辩论,让学生从这一系列活动中真正深入文章作探究,并自主地合作,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网上查找资料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歌曲《长城长》导入
教师导语: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xx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长城,去了解长城吧!
二、感知、探讨:
1、课前预备:学生分三组制作有关三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一些资料。
2、接下来就由我们当中的同学自己当导游,去感受一番长城的古老历史。
3、三组学生分别派两名代表,一生操作微机,播放长城的有关资料,一生充当讲解员,向大家依次介绍先秦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的历史及相关轶事。
三、研究、探讨:
播放近年来关于长城被人为或自然毁坏的画面及报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应不应该重修长城”,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概括:
1、学生总结发言。
2、教师提问: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去游玩,你想不想去看一看长城?
3、学生回答,并说说想看一看的原因。
4、教师概括:
长城是古代建筑典范的代表,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的见证;它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虽然我们现在无缘登上长城,做一回好汉,但接下来可以先通过屏幕来睹长城的风采。
5、观看纪录片《长城》片段。
五、宣布下课
长城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长城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原因,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领悟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告诉学生要爱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旧知:
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以课文结构为线索的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2.引入新课:
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二、图文结合,感受“奇迹”
(一)出示学法:
读思: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长城什么特点?
读画:用——画出表现长城特点的词句
读情:体会长城特点,读出感受
(二)自主学习
(三)汇报交流
特点一:长城“长”
读画:句一: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读中品悟:(指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
1.品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长城______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写作方法)
2.品词语:我们先看这个词“崇山峻岭”,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那“蜿蜒盘旋”又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形态?
3.师引:看,这就是崇山峻岭,这就是蜿蜒盘旋,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展示长城图)
4.齐读这两个词语。
师结:所以作者把这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______一条长龙。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突出对长城的赞美。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句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就有一万三千多里。
1.品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①联系地图品悟:“一万三千里”在地图上找一找有哪些省市?
师生共找——确定答案:长城穿越的省市(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②计算法品悟:一天走多少里,如果日夜不停地走,走完长城需要走多久?
2.谈感受:谈一谈登长城的感受。
3.读感情:指导朗读:突出长城的长,读出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特点二: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
读画:句一: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像……,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句二:城墙外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
句三:顶上有隔三百多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1.读悟数字词:五六匹马同行、两米多高、三百多米______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______写作方法)
2.图文对照,标注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说说它们的作用。
师结:了解了这样的设计,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设计方面怎样?(板书设计极为巧妙)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指名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过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想到的了许多。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就叫“联想手法”。(写法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想法的句子。
(四)感受联想
1.师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本上都被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课件展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凝结什么意思?凝结的又是什么呢?
(3)作者为什么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凝结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呢?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话就会找到答案。(课件展示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品读句子,圈出令你体会深刻的词语。
血汗:没有……没有……有的……条件落后
一步一步……陡峭环境险峻
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智慧: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才能把这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上,劳动人民会想到那些方法呢?
(5)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有的只是无数的减胖无数的手,一块条石就有两三斤重,这巨石压在肩膀和手上,这该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啊。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6)带着感受读这句话。(感受:“多少”“才”其中包含的含义)
2、出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试想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过渡: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还震撼着全世界。
(1)课件展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练一练: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着这些名人,你来赞美一下长城。)
三、总结全篇,再赞“奇迹”
1.总结全篇:
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了吗?”
(补充关于长城现状的资料,唤起保护意识。)
2.再赞奇迹:
师引:是啊,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让我们一起骄傲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
(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
四、布置作业,延伸内容。
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是自豪。他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故事等。
板书1 7、长城
远看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奇迹
设计巧妙
联想血汗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10
一、激情导入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
看后你想说什么?你能用课本中的一句话来评价长城吗?
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齐读。你觉得哪些词重要?板书: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抓住关键词再读。你从哪里感受到它“气魄雄伟”?是“伟大的奇迹”?
二、从远看到近看,体会长城特点。
(一)研读远看,体会长城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作者怎样写长城的“长”?
(1)像一条长龙,比喻句;用形象观察法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先观察课文下边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个词语的意思,感悟长城的气魄雄伟。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万三千多里(13000里除以8里等于150天,要走整整一个学期——长),列数字。
3、指导感情朗读。(多么长、多么气魄雄伟的长城啊!你能用朗读把长城的雄伟气魄表现出来吗?
4、小结过渡:这样长,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其他国家有吗?所以作者这样赞美长城(指向中心句)学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略读近看,体会长城的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第二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结构。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
3、从长城的设计巧妙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1)引读: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城墙顶上——————。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
(2)引导学生想象:古人是怎样利用长城打仗的?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这么高大坚固的工程,让人不禁为其壮观震撼;这么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怎么不让人惊叹!(学生齐读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从单看到多看,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一)单看条石,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过渡:每个站在长城上的人,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么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呢?
1、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学生默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思考、体会、批注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紧紧围绕数量多、重量大、设备差、山势陡来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4、小结:激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二)多看其他,联系一二自然段及课外积累,深入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过渡;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仅看。)刚才,我们只是看了条石就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如果我们来联系1、2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2、生读书,汇报。(1)高大坚固、十分平整、设计巧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从长于万里,崇山峻岭体会到工程浩大,艰难——
3、激情引读,深化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师:长城长于万里,工程浩大——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高大坚固,永远屹立——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设计巧妙,举世瞩目——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了多少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生接读: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生接读: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总结:同学们,我们这样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阅读思考,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血汗和智慧,这是阅读课文的好方法,大家今后注意运用这个读书方法。
四、总结全文
师指板书:今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魅力,他那雄伟的气魄,包含的血汗和智慧,都无愧于世界奇迹。马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亲眼目睹这世界奇观。也可以通过长城网站去更好地了解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 篇11
一、解题:
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
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具有科学意义。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3、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访古的游踪。
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经集宁,到大青山(古阴山),考察大青山上的一段最古的长城。
4、从居良关到呼和浩特,沿途风光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沿途风光的特点是:肥沃的田野,各种各样的庄稼。
作用是反衬出蒙古的变化。(作者想像中的塞外是;黄沙白草,一片荒凉。实际上这里是:
无垠良田,茂盛的庄稼。通过这样的反衬,显示出蒙古的巨大变化。)
5、研读课文,比较大青山的基本变化。
(1)比较大青山南北的自然条件的不同。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特色
波状平原大青山北面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
狭长平原大青山南面阴山屏障下狭长平原
(2)比较大青山今昔的不同。
大青山自然条件自然特点
汉代森林、草原、鹿群、花囿。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
现代树木不多一个平静的原野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6、作者是怎么样描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的?写这片原野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原野。显示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文引出长城奠定基础。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是比喻。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的岸上,沐着阳光。”是拟人。
它们共同构成了阴山美丽详和的景色。在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只有拥有肥沃的土地,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的发展。所以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就成了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从而引出了修长城的历史背景。
7、王昌龄曾经写有一首《出塞》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一首《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联系这两首诗歌,阅读第二部分课文。从纵比的角度,谈阴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阴山在历史上不仅仅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每个朝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古代,阴山一直是民族关系最紧张,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王昌龄的《出塞》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情况。正因为阴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历代王朝想要国泰民安,就要固守阴山。这也正是长城修筑于此的原因。暗示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8、课文的标题所写的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断定的?
这段最古的长城在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上。是依据长城遗址和《史记》中的记载来断定的。(作者登临包头西北的大青山,看到了这段古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很清楚,还有一个古代的废垒。又据《史记匈奴传》记载长城的起止情况判定这一部分长城是最古的长城。)
9、作者为什么称赞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为他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现代社会仍然需要。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因果)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递进)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展示了赵武灵王被称为英雄的两个侧面。这位赵武灵王不墨守成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敢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受到阻力时,他仍然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10、文章的题目为“一段最古的长城”,而在实际上,涉及长城的文字并不多。是不是跑题了?
为什么?
作者是围绕长城讲述相关的内容,没有跑题。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作者以长城为题,追述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赞扬赵武灵王的革新壮举,这些材料都与长城有关。如赞扬“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目的是为了抵衔胡人的入侵,与修长城是同一目的。
三、重要的句段理解:
1、“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自然在我们面前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能把“敞”改为“打”吗?为什么?
不能。“打”不能表达出塞外高原的无垠(际)的特点。“敞”字形象地刻划出视野从窄小的山路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出塞外高原的空旷的特点。
2、“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好处?
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蒙古崭新的景象。作者用想像之中塞外高原的景象反衬眼前的肥田沃土的塞外风光。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的内蒙古欣欣向荣的景象。
3、“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拉)下来,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放)在黄河岸上,沐(晒)着阳光。”
①能用括号中的字替代吗?为什么?——不能。形象地写出景色的优美。原文的三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阴山下详和宁静的特点。与“安闲”这个词语能合理地搭配。
②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用了拟人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阴山下原野的详和安闲的特点。为下文修筑长城作了铺垫。
4、“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国的人力物力,仅仅(只不过)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民怨)。”
能替换括号中的词语吗?——不能。原有的词语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秦始皇的不足反衬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仅仅”比“只不过”的程度要深,强调了秦始皇的所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民怨沸腾”比“民怨”能更加形象地突出人民的不满和愤怒。
5、“这一带古代就是‘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用了引用的修辞格。使文章在说明问题时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作用是: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6、“但是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风浪”的含义是什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风浪”在这里是暗喻。比喻民族的矛盾冲突。正因为这一带是民族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所以要修长城。自然地引了下文阐述要修长城的话题。
7、“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用比喻说明了阴山不仅仅是一快富饶的宝地,还是重要的攻守要地,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哪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得好,就必须占领它。为后文作者游览赵长城,发表感慨,对赵长城的评述奠定了基础,作了铺垫
8、“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说明赵长城的?有什么作用?
从高度、用料、建筑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作用是表明了作者的访古意图。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用准确的依据说明了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9、“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大的英雄吗?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①用了设问的修辞格。
②作用是:表明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美。
③用否定反问提出问题后,又作出明确的回答,这是设问句的修辞格的特点。这里用这样的句式,热烈地赞扬了赵武灵王敢于冲破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具有开创精神。同时溶化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10、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10段文章引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史料,有何用意?
一方面反衬赵武灵王的伟大,另一方面含蓄地否定了一些人对秦始皇不正确的评价。
(“甚至在解放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句中的引号是强调的用法,表明了作者对此说法的不同意。在古代,人类较多地依赖自然才生存下来。物产富饶的地区,哪个民族都想拥有。这样,那些富饶的地区,就成为民族矛盾激化的地方。为确保一方平安,修长城,是一个不借办法。修长城显示了赵武灵王的伟大,但是也不能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罪证。)
②同样是修长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修长城,赵武灵王没有挨骂,而秦始皇却引起民怨沸腾。这暗示赵武灵王在修长城时在统一思想、组织动员、政治措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全国君臣吏民上下齐心,共同完成了修长城的壮举。
③赵武灵王敢于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处。提高战斗力,增强国势。(原来作战时战车笨重,穿宽袖大袍,作战自然不方便。为了作战方便,灵活,赵武灵王下令战士改穿胡人的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穿长靴。在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越国终于成为七雄之强。)
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赵武灵王与秦始皇作对比的?
A、秦集七国的人力与物力——赵仅仅以一赵国之人力和物力
B、秦连秦燕赵三国长城——赵以一国之力修长城
C、秦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没有挨骂
⑤说说下列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A、引用古文献——说明阴山的自然条件。
B、引用蒙古语的意思——说明大青山在古代的自然环境。
C、引用古迹(赵长城)——说明赵长城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⑥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夹叙夹议,真实地记录了游记中的见闻和所感。指出下列的文字是属于“感”属于还是“见闻”。
A、1、2段辽阔而肥沃的塞外高原(见闻)
B、3至5段大青山南北的自然环境(见闻)
C、6、7段历史上民族纷争的焦点(感)
D、8、9段考察判断赵长城(见闻)
E、10至12段赵武灵王无瑰于英雄的称号(感)
⑦“胡服骑射”出自《战国策赵策》。
⑧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项是(D)
A、本文虽用文学语言描绘了阴山以南的沃野美景,但不是文章的目的,而是以考察历史为主要目的的。
B、文章以游踪为顺序,体现了史论的逻辑性,融游游记与史论于一体。
C、文章多处引用古代资料,印证作者的见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知识。
D、本文以一段最古的长城为题,内容重在赞扬赵武灵王的业绩。故此题目与内容相去甚远。
长城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06-01
长城的教学设计精选10-03
《长城》教学设计08-11
长城_教学设计10-09
《长城》的教学设计10-10
《长城》教学设计07-05
教学设计长城05-20
长城的教学设计05-27
《长城》教学设计04-28
长城教学设计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