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继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学弈》。(先指一名学生,然后全班齐背。)
2、回顾学习学弈的方法。(指名汇报,黑板出示。)
(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或利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测或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解。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圈出来质疑。
(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
(4)领悟道理,熟读成诵。
3、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则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理解课题。
4、简介作者,认识孔子。(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
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学生先自主研究,再在组内交流,有疑问的,先在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掌握共性问题)。
三、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一)指读。纠正字音。盂(yú)孰(shú)汝(rǔ)
(二)探究疑难。(学生提问,讨论解决,师重点句点拨。)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①读句子。
②说重点词意;去:离。 日中:正午。
③完整说句意。
④谈感受。
⑤通过再读、师领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比喻。交流好处。
②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处应重读,而结尾处则应以反问的语气来读。
△ 孰为汝(rǔ)多知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反问。交流好处就是表现出两小孩的天真可爱。
②师范读。该句不仅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体现儿童的天真。
③学生练读。指名读。
(三)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将每句话的意思串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指名说,老对互相说。
(四)体会道理,练习背诵。
1、教师质疑: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多角度自由回答)
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敢于向有权威的人士求教等方面。
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③同时让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两小儿所说的现象。
2、熟读成诵。
①分角色读课文
②学生表演读。
③背诵文言文。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①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②阅读练习。能力语文中的寓言文言文《守株待兔》
③建议学生诵读孔子的相关名言锦句。推荐成语故事《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晨 午
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两小儿 学无止境
远(沧沧凉凉) 近(热如探汤) (比喻、反问)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一、情景预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孔子对他了解多少?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说的一些话也广为后人传送。那么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呢?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
2、出示题目:《两小儿辩日》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3、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篇文言文的朗读。
(听完后,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
二、探索发现
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
2、两小儿讨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时,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3、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天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A、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谁能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每人只能翻译一句话。大家一定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谁当第一个?同学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解决第一小题)
B、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小题:一个孩子“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说:“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太阳离人近。
C、孔子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总结: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实事求是的孔子,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
让我们带着对任务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来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⑴ 很难读。
⑵ 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 多读几遍。
⑵ 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 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 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 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⑴ 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 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5
目标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借助注释理解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解破课题。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说这文章与我们现在文章的不同,引入课题。
2、读题:两小儿辩日
3、解题:这五个字我们大家都很熟,辩,是什么意思?日指什么?课题讲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直到读通顺读流利为止。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理解文句内容。
3、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方法:一、借助注释、工具书把课文大概意思读明白;二、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
1、同桌合作,弄清“辩斗”的内容、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品读课文。
A、“辩斗”内容: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1)读这句话。(2)理解:“日始出”与“日初出”,“日中”。小结出观点:a晨近,午远;b晨远,午近。
(3)再读。读出意思读出韵味。
B、“辩斗”理由: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读句子。(2)理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什么意思?全句连起来说是什么意思?着重理解“车盖”:古时候帝王出行时坐的车上像伞一样的顶。相当于我们现的伞那么大。理解“盘盂”就是现在的盘子那么大。(3)小结出:大则近,小则远。
C、依照上面的方法学习: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小结出:热则近,凉则远。
D、理解“笑”的意味。两小孩争执不下,就去问孔子了,孔子能判断能决断吗?(孔子不能决也)
(1)理解“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道得比我们多呢?(2)体会笑的意味:两小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笑着说)你们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各种笑读出句子。引导学生要“有问题时要敢于思考、敢于探究,不懂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E、弄明白太阳到底有没有远近之分(大小,冷热)。
四、角色对辩,积累背诵。
师:我们要把这件事写成白话文要好几百字,而文言文只要117个字,多简洁啊。我们想不想也来学两小儿辩一辩日啊?
(1)同桌分角色互辩。(2)请几对同学展示辩。(3)分男女同学互辩。(4)背诵课文。
五、作业设计(选做一题)
(1)演一演:《新两小儿辩日》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古代,遇见两小辩日,请少年裁决。
(2)写一写:把《两小儿辩日》改写成现代文。要求:突出辩斗的激烈场面。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6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机动)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3、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7
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它是先秦古籍《例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作为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借这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关于课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看法,教师在提供,有关背影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智育结果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游”“去”“汤”及虚词“以”“也”“乎”等。
2、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以文释词,词不离句,沟通古今,提高效率。
3、通过交流,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课文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却并不知道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懂的道理,而且竟然是两个孩子正在辨论的问题,你们相信吗?那么究意是什么问题难倒了“亲爱的老师——孔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二、感知整体之貌
4、疏通文意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化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教师明确(略)。
三、探究深层之妙
1、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太阳离我们地球远近的问题。
2、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
1、了解文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寓言。
学生举例可能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并结合自己理解说出心目中的寓言。
教师补充介绍: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功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嘲讽。题旨鲜明,意味深长,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2、了解《列子》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出。
教师补充《列子》,古代哲理寓言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桤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方相马,歧路之举,扬布打狗,等等。宋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辩斗(dou)孰(shu)为(wei)知(zhi)
(2)通假字
a“为”同“谓”,说b“知”同“智”,智慧
(3)古今异义
去古义:距离汤古义:热
今义:往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特殊句式
a、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b、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
甲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理由:早晨太阳看起来大如车盖,而中午看起来小如盘盂。
乙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进候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理由:早晨人的感觉凉飕飕的,而中午热得像手伸进热水里。
3、孔子又怎么判定谁是谁非的?故事的结局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4、如果我们今天联系所学知识看,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一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远的,日出时,背影是远小、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影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难以驳倒,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
①各抒已见——话哲理
请学生结合这则寓言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1、学生甲: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作为道家的列子对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的嘲笑。
理由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道的门派之争,互相辩驳,互相瞧不起,作为道家的列子就借用两小儿之口嘲笑儒家的孔子的无知,以此取笑对方。
2、学生乙:我认为肯定学无止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学生乙围绕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人,尚且有懂的知识,可见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勇于探索才能与时俱进。
3、学生丙:我认为它肯定了两小儿的好学多思的精神。
围绕两小儿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拥有自己的看法,很善于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提出了一套难以驳斥的理由,等方面进行阐述。
4、学生丁:我认为也应该从两小儿身上吸取一些教训,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
围绕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评判他们的看法都是片面的,要透过现角看本质,防止片面看问题等方面说明理由。
学生戊,学生已……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能结合寓言内容,学科知识,及相关背影材料,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县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则寓言的寓意我们的确可以从多个度度去思考,作为多向主题的文章只要立足于课文及作者的意图,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唯一。
五、拓展延伸——作文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编《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中有这样一个习题:与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总是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完成一篇短文练笔。学生思考,写作文,教师巡视,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六、作业布置
古时候,有个小国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小国的使者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没有发现三个小金有什么不同。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招。
大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金人的耳朵。结果稻草从第一个金人的另一只耳朵出来了;第二金人呢,稻草从它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掉到肚子里,什么动静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因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到过“沉默是金”这样的告诫。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被奉为圭臬的道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可以联想知己接触过的人和事,认真考虑一下“沉默是金”这句俗语。
请认真围绕辩论题目“沉默一定是金吗?”准备参加辩论的材料。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出示孔子图像)谁能说一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师: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谁能背一两句?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今天我们学的《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日”呢?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请大家再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在读中感知。
师:下边我们先带着他们到底为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大家认真听,看老师读时是怎样停顿的?(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跟老师读。(生跟老师读)
师:(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句中的停顿。(生练习读)
师: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读?大家注意听,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或读破的语句。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谁能说说两小儿因什么问题而争论的?
四、理解课文内容。
1、一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对太阳离人远近的看法。
师: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的看法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出示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请大家齐读。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先练习说一说,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知道了第一个小孩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近日中远。第二个孩子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远日中近。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他俩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面对面)其他同学听看他们读得怎样?
(生读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那么大家根据注释说一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六人一小组先互相说一说。(生练习说)
师:谁能说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第一个小孩认为日始近,日中远的理由是——板书:近大远小。谁能说说你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说日始远,日中近的理由是——板书:近热远凉。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是的,这两个孩子从视觉和触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所以各持己见,那么怎样才能把他们互不相让的态度读出来呢?
同桌分角色互相练习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3、三读课文,了解孔子不能为他们裁决的原因。
师:正当两小儿两峰对峙,争辩不下时,正好孔子向东游历到此,就请圣人孔子裁决,孔子为他们裁决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板书:(孔子不能决)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裁决呢?
师: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孔子不能决断他们谁对谁错,所以两个小孩都笑着说——齐读最后一句。(生读“谁说汝多知乎?”)
师:谁能利用注释给大家说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师生利用资料共同探究。
师:孔子不能裁决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来帮他裁决呢?大家说说这两个小孩说得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都不正确)
师:哪个小组能利用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用科学知识来告诉第一个小儿错在什么地方。
师:(演示课件)
师:谁能告诉另外一小儿错在哪里?
师:大家比孔子懂得都多,真了不起。课文我们学完了,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在说时还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他同学做导演。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
(师生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六、谈启发,受教育。
师: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
师:是的,虽然两小儿的认识都只凭自己的感觉,并不正确,但是他们肯动脑筋探究事物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谁还愿意说?
师:对孔子的回答,你们又怎么想?
七、总结课文。
师: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方式,先讲了孔子碰见两小儿辩斗,接着讲辩斗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讲各自的理由,最后讲孔子不能决。手法简练而传神,并巧用比喻,从而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的生动具体,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0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三、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问其故。
l及日中则如盘盂。
l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孰为汝多知乎?
l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整理词句,疏通文言文意思,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感悟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句,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步骤:
《两小儿辩日》课例,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整节课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文意;三读:读出感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由理解和掌握文言词句的字音、翻译开始,再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升华部分是引导学生由“文眼”——“辩”字入手,对两个“辩”“辨”结合文意进行区分,最后得出对文章的感悟。教学过程以“读”贯穿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电子白板,充分展现了电子白板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方便教师教学导学,存储教学智慧等方面的功效。其中,在授课过程中,本人主要运用了电子白板的以下几个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手写功能;屏幕拉升功能;重点显示功能;全屏幕拍照功能;区域拍照功能;放大功能;及时记录课堂板书功能和网络传输功能等。
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以浅易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的话势必对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造成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且流畅朗读课文以及翻译课文;其次,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疏通课文意思,还要求对文章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要利用直观的一些方式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是哪一句话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告诉了我们答案。
二、题解: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歧路亡羊:歧路:岔道,亡,丢失,比喻情况复杂多变,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杞人忧天:杞:担心,担忧,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在幻灯片上用电子白板书写功能方便标注一些重要句子,方便学生获取较为有用信息)
三、析文
(一读)读准字音
全体学生读一遍课文,幻灯片展示课文,让学生标注读音。
辩斗盘盂去
沧沧凉凉探汤
孰为汝知
(学生用电子白板标注功能给字词注音,引起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师生互动;同时,打破了幻灯片不能与课堂“同步”的传统,即教师在备课前幻灯片已经制作完成,但是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对它进行增删内容。)
(二读)读懂文意
教师要学生根据注解以小组合作方式读出句读,把握语气,继而读懂文意。要求是以大声朗读为前提,学生以小组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语气。
停顿的要领:
一、理解文意,确定停顿点。
二、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三、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教师对朗读作出点评,如语气,停顿,并叫一人翻译全篇。教师点明重点词语的解释,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屏幕来展示。
(在学生翻译课文时,用电子白板由上至下的拖动功能先遮盖住正确答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先进行翻译,然后对照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翻译理解。学生翻译错误时适时更正,并且把错误的答案用屏幕快照把它照下来,即电子白板的这一技术能够把每张适时记录教师和学生上课情况的幻灯片保存下来用于最后的小结回顾阶段。)
(三读)读出感悟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全部,那么同样的,文章也有“文眼”,那么,《两小儿辩日》中,哪个字为文章“文眼”?
“辩”!
大家有没有学过“辩”字的形似字呢?有,就是“辨”。为什么用“辩”而不用“辨”?换成“辨”行不行?用电脑的金山词霸来查找看两字的区别。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特点:以人物的对话为内容,主人公:两个小孩子和孔子。
(用电子白板的重点显示功能把“辩”字突出,把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个字上,为后面寻找“辩”和“辨”的区别作出直观的展示,这是由疏通文意到感悟课文的转折点,也是授课过程中升华部分的开始。用电子词典更方便更快捷地查找到两个“辨”“辩”的区别,同时用电子白板的局部照相功能把“辩”和“辨”的主要意项照下来,然后剪贴到白板的剪贴板上,用白板的“放大”功能显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利用白板可以把查找到的意项及时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并放大,方便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局部”拍照功能还能够选取重点,方便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辩:争论,说明是非、真假。
辩论:对不同观点双方展开争论。
辩驳:提出理由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辨:区别、分析
辨别:把不同的事物区别清楚。
辨明:分辨明白。
原因1:通观全文,基本上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对话体。
原因2:“辩“包含有争论,争辩的意思,是一种积极主动求知的过程;
“辨“静态过程,只是分辨出事物的不同,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探索精神。
把握了“辩”的含义,我们再以四人小组位单位分角色朗读(孔子+小儿a+小儿b+旁白)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辩”,那么文章是怎样去展示这个”辩“的呢?
(一)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辩斗经过
如探汤
日中—近
如盘盂
日中—远
沧沧凉凉
初出———远
小儿b
如车盖
初出———近
小儿a
辩驳
观点
争辩人物
(再一次师生互动,让学生动笔做练习,巩固所学)
(三)辩斗结论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四、启示
注意联系生活中的经历谈谈两小儿辩日的现实意义(从每个人物身上,如孔子,两小儿身上各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启示:(用电子白板的全屏幕快照的功能及时记录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智慧,这一功能基本贯穿于整节课的板书)
孔子:知识无止境实事求是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
两小儿:强烈的求知精神。善于观察事物。
辩日事件:辩论使我们接近真理。看待问题要全面,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语:我们说在生活中如能像两小儿一样,多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敢于和别人辩一辩,通过争辩,虽不能马上得出真知,但是经过探索,我们就渐渐地接近了真理,也就是辩论使我们成熟,使得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
五、回顾
目的:1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哪些问题。2让同学们加深在这节课中自己参与的探讨和思考,错的就提醒自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对的就继续发扬。
(这是利用了电子白板“全屏快照”和“区域快照”的功能把写有教师标注和学生堂上练习的幻灯片保存下来,等于是保存了整节课的上课流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的互动情况,教师课堂临时发挥的机智等,这样解决了传统课中幻灯片不能被适时更改以及黑板一擦即完的弊端和难题,同时,也方便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重现(包括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六、拓展
发扬两小儿的辩斗精神,结合地理知识谈谈你对太阳初出和日中时距离我们是远是近的看法。
要求:首先用这个“辨”,也即通过我们上网或者查找其他书籍了解太阳距离我们远近的问题,用我们的大脑和科学知识去判断两个小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再用“辩”,也即我们的嘴巴在课下和同学们辩论,得出科学的认识。
(学生可以不用在课堂上忙于记录笔记,课后可以直接上到本校网站下载该课讲义,利用电子白板上传功能,上传课件、讲义、练习等。)
七、反思
一、本节课从教学目标上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把握文意,多角度理解短文内涵;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科学地解决两小儿辩论的难题。
二、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文言文的常规课,但是用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把幻灯片中的教学内容以简易便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接受知识,尽享学习思考的乐趣,有效解决了文言文授课方式枯燥乏味的难题。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幻灯片上进行书写和批注改变了以往幻灯片只能是老师照着讲,而不能随时改动、增删内容的局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更多的课堂发挥空间,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功能能够把记有教师板书和学生动手参与的练习部分及时保存下来,方便教师在讲完课后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知识的回放,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是一般的多媒体手段难以企及的。这一环节也有利于课后教师对自己上课过程进行反思留有第一手的材料。教师也可以把这节课的所有板书展示给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看,特别是学生动手做的习题部分,让他们知道同学们较常出错的部分是哪里。升华部分是引导学生由“文眼”——“辩”字入手,对两个“辩”“辨”结合文意进行区分,最后得出对文章的感悟。
三、在一读和二读阶段,要求学生读准句读和读懂文意,虽然读得都很整齐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出人物的“争辩语气”和省略成分该省略的地方,因此这节课在“语文味”上就缺了点味道。另外,这节课原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者网络链接功能查找有关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资料,当堂让学生进行辩论,得出科学的认识,但是由于时间不够而没有进行这一环节,只把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比较可惜。
四、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摸索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以这种方式来教学,“一读准字音;二读懂文意;三读出感悟”,即以“读”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在读的时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互相听读,互相探讨文意,中间辅以先进的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另外,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进行对文章的感悟升华,其实这样也就抓住了教育教学的契机。如本文,我主要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辩”和“辨”的区别,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如能像两小儿一样,多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敢于和别人辩一辩,通过争辩,虽不能马上得出真知,但是经过探索,我们就渐渐地接近了真理,也就是辩论使我们成熟,使得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这样的结论。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媒体
(1)孔子的图像及相关的文字解说。
(2)《两小儿辩日》的朗读录音,希沃5幻灯片若干。
6、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会本课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背诵课文,弄明白课文中相关的科学知识,表演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本课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件显示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齐读这些句子。问:“你们这些话是谁说的呢?”(孔子),教师解说: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过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却被两个小孩子难倒了,孔子是否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汤问》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质疑。
生齐读课题,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问: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问:两小儿为了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结果怎样?)下面我们先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目的:由自定义动画的形式引入课题,尤其是对“辩”的理解,学生先自己理解,教师在点击白板,字幕缓缓出现“辩”字的解释,意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对课题质疑,既锻炼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又确定了学习目标,统领全篇。]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教师播放《两小儿辩日》朗读录音。然后归纳朗读文言文要领:语速稍慢,适当停顿,注意长句的读法。
2、试读。请学生自由试读课文,将读不懂的字画下来,读的时候注意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
3、范读。教师范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点出白板中的笔,用斜线画出读课文时的停顿。然后教师请三名学生到黑板前,仿照老师的样子,边读边画出课文的停顿。
4、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弃读课文。
[设计目的: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运用,让学生把文章读顺口、读流利,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后面感情朗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扫清了障碍,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多媒体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指名学生到黑板前,边读边点击白板中的笔,进行填空。填好后全班再齐读一遍。
第三环节:自读课文,弄清观点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二:对“太阳离人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的观点截然不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自学后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步骤二 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太阳到底是近是远,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据什么呢?请同学轻声地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指名说。评议。
(教师板书: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设计意图)学生读文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归纳总结了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了重点,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环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让学生思考:“辩斗”是什么意思?“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自定义动画出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动画形式的演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五环节:学习生字词
先出示本课的会认字,再出示会写字,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激光灯的演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达到会认会写的目的。
当堂训练部分,让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或书写时坐姿好的学生,教师可当堂拍照,利用西沃授课助手上传照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
[设计目的:以上四个步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归了课堂主人的地位,以学生的读、说、思、评、写代替了教师琐细讲解分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击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中远 ? 日始远 日中近
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文言启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文言语句以及它们的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比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介绍孔子,以“孔子也有难解之惑”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文言语句入手,为小学六年级初学文言文设置一个坡度,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也有“疑难”设疑,让学生形成“愤悱”的思维状态,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也为第四环节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好铺垫。)
二、读一读 以读为本,理解文意
1、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示范读,划好停顿,重点指导读出节奏和轻重音。学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意思,重点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如“汤”等词。
4、生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复述故事是难点,须充分理解文意。)
三、辩一辩 以辩促读,自主学习
1、区别同音形近字“辩、辨、辫”。
2、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分别划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3、分角色辩论,师读旁白,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辩论语言;分组辩论;同桌辩论,先用文言辩,再用现代文辩。
(“辩”是文眼,须先辨形析义,再以它“牵一发动全身”,活用教材,以以辩促读,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辩论中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说一说 自省自悟,启迪深思
1、出示话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2、师点拨引导,理解孔子的“不能决”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理解两小儿喜欢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设计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语言积累、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个人体验。巧妙地设计了“说”的环节,让学生在说中感悟,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发掘,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五、查一查 跳出教材,解疑释惑
引导学生查阅图书、网络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现代科技知识来解答两小儿之“惑”和孔子不能决之“难”。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六、演一演 开放课堂,发展个性
你是21世纪的少年,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正遇上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办?请你根据当时情景,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讲台当作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在模拟情境中,转换角色,丰富想像,拓展思维,深化体验,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写一写 超越文本,延伸拓展
给文中的两小儿和孔子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答案和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写促读,在写中复述文本,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内化为知识与能力,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在畅叙当今科技发展中抒发自豪之情。)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
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2、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过度: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而争论不休,你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故事讲完了吗?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05-21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2-06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6-09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3-01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1-25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5-26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6-14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2-18
最新《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05-21
《两小儿辩日》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