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13 09:22: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

教学设计方案1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2

  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说两句话,请你们仔细听,对你就鼓鼓掌。不对,你就摇摇头。

  第一句:我们是好朋友!同学鼓掌。一下子让我拥有了这么多朋友,我心里都乐开了花。

  第二句:你们上课听讲真专心!

  师:看大家这么有精神的样子,我们就准备上课了,好吗?希望客商我们能专心学习,也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认识安培

  师:刚才,我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新朋友,太高兴了。我啊,也给你们带了一个好朋友,你看(出示安培的图片)一起来喊喊他的名字

  生:安培

  师:安培到底是谁?又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认真读读这句话你就知道了。

  指名读

  师:第一次读就能读正确,真棒

  指名读

  师:最后半句不着急再读一次吗?

  生再读

  师:现在你能用这个句子来介绍一下安培吗?

  句式训练:安培是 。

  生1: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生2:他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要是把红色的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就更好了。

  初读,了解故事梗概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安培因为做事情太专心,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故事的题目就叫《“黑板”跑了》,请你们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读?

  指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冒出许多小问号来?

  同学提问

  师:黑板怎么会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现在请你仔细想想,还能不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会问的人就一定很会学习。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课文吧,请先看读书要求:

  1、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 边读边考虑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明白了吗?赶紧从课桌里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起来吧。

  同学读课文,教师将难读的词语打到课件上。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看到大家一遍接着一遍读课文,我都不忍心打断大家了。可是我很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谁能告诉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怎么会跑呢?

  生1:因为那不是真的黑板,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生2:马车跑了,马车的后壁就跑了,黑板也跑了。

  师:读了课文还不够,还要会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谁能来读一读第一行

  指名读

  师:衣襟这个词语特别难,谁能念?

  指名读

  师:知道什么是衣襟吗?看,老师这里(手指着自身的衣服领子),这就是衣襟,现在知道了吗?

  生齐答:知道了。

  师:现在谁来读读第二行

  指名读

  师:清楚又响亮,最后一排最难了,谁有勇气来挑战?

  指名读

  师:能把这三个词语念得掷地有声吗?

  指名读

  师:其中有一个词演算你知道是怎么样算吗?

  生:在黑板上一边算一边画

  师:张老师找到了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再想想什么是演算?

  出示: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交流

  师:演算就是要找一个地方把一步一步写下来,现在你知道了吗?我们要把拦路虎一个一个消灭,我指一个大家读三次。

  师: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功夫就把拦路虎都消灭了,要是再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棒了。现在请同桌小朋友你读一节我读一节,互做小老师,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好帮帮他。要是有难读的句子老是读不好,就把它划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读。

  生互读课文

  师:有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没有同学举手

  师:老师刚才看到一个小朋友有一句话读得不是很好,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这个句子很难读,老师用了一些记号来协助大家,看能不能行了?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有了我的协助,你能读了吗?

  指名同学读

  师:比刚才进步多了,谁能再来读一读。

  个别读

  齐读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句子,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这个句子里,有个词语形容安培特别专心,你发现了吗?

  生:情不自禁

  师:这是形容安培不自觉得跟着马车走了。

  生:聚精会神

  师:这回找对了。谁的小脑袋里还有4个字的,形容考虑问题特别专心的词语?

  生:专心致志(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全神贯注(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一心一意(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把它们放进记忆贮藏室里面。

  细读:抓住“黑板”,学习安培为什么想找一块“黑板”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做小小侦探家,仔细读读课文的3、4、5找出有关黑板的句子,用横线把它们画下来。

  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句子,师巡视。

  师:有人已经找到好几句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你找到哪几个句子就来交流哪几个句子。

  指名交流

  生读: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出示句子: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没有?

  生: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还有两句你能找到吗?

  生: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出示句子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我给这5个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句子分别在讲什么,请大家想一想。

  出示: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你看,这些句子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请你再读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读句子。

  师:谁能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同学举手

  师:第一个我来说吧,你看,第一句我就说黑板竖着(板书:竖着)第二个你能来说吗?

  生齐说:黑板动了(板书动了)

  师:最后呢?

  生齐说:黑板跑了(板书跑了)

  师:小朋友们,安培再街上一边散步一边考虑数学题,他发现一块竖着的黑板,就马上演算起来,后来黑板动了,安培还跟着黑板演算,最后黑板跑了,安培追不上了,他才发现那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这竖着的黑板是为安培准备的吗?他为什么要去找这一块竖着的黑板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找到答案马上举手。

  同学自由大声读

  师:刚才小朋友们犯了一个错误,老师要求大家默读,他为什么要找一块黑板?

  生:他在衣襟上画着怕忘记了,就想找一块黑板。

  出示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身的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一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

  师:谁能边想象边来读这个句子。

  同学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安培一边心算一边在衣襟上画呀画的样子了,谁愿意来做做安培?指名读

  师:你一边画一边心算再想什么啊?

  生:数学题,很难算

  师: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好像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

  出示句子:同学接读

  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头朝前走。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呢?出示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读出安培喜出望外的心情来

  安培都高兴地喊了出来了,

  出示:

  太好了! 。

  他会喊些什么呢

  生:我可以演算这个题目了

  生:我想找黑板就找到了

  师:他还是一心想着数学题,我们都知道这个是马车的后壁,可是安培为什么不知道呢?

  出示句子

  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再黑板上 地演算起来。

  你能把形容专心的词用进去说一说吗?

  师:原来是安培考虑数学题太专心了。所以才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那黑板动了,甚至跑了起来,专心的安培又是怎么样的反应呢?大家可以课后再去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身去学学。

  写字,学习安培的专心

  师:最后让我来学学专心的安培,专心得来写写字。

  出示生字:

  考

  师:看这是什么字?认识这个偏旁吗?这是考字头。要写好这个字得注意笔顺,请你找到课后练习2考的笔顺,自身先书空一下。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它放到田字格里了,先写考字头,竖在竖中线上,再写横、竖折折钩。请你们也把考字放进田字格里。注意头正、身直、臂平、脚平。

  出示生字

  而

  师:课后请大家也用先书空,再看田字格里的位置,自身写一写。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认识偏旁“人、刂、灬、冫”。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字,指导“不、开”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的故事,打开书,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这些字你都会认了吗?一边读一边牢牢地记在心里。

  2、按自然段读:老师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导语:你们看这棵小树长得多好呀!那你们知道吗?树叶下面可藏着许多秘密呢!谁愿意揭开秘密?

  二、新课:

  1、师将深色叶子翻开(书上词)

  小伞、爷爷、撑开、穿上、暖和、一棵树、冷热、给我、来到

  ⑴两人互读:谁有不正确的及时帮他纠正。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会读哪个就带着大家读哪个。

  2、这些词里有咱们这节课要认的10个字,他们也在树叶下面藏着呢,快看看都是谁?

  伞、爷、棵、到、冷、热、给、开、穿、暖

  ⑴你都认识他们吗?自己快认一认。

  ⑵指名当小老师,带读这些字。

  ⑶重点字挑出来,再读,“爷、到、冷、热、伞”认识“父、人、刂、灬、冫”偏旁。

  ⑷通过图,用基因识字的.方法讲解“父”:古时候,儿子犯错了,爸爸教训儿子的时候,手里要拿着一根棍子,就是父。“爷”的下面部分好象是腿骨弯曲的样子。

  还学了哪个字有“父”?(爸)扩字:爹、斧、釜

  3、游戏:试试谁的反应快!

  将本课要认的字发给学生(两人一组,一组一个字)

  学生说字,拿这个字的学生站起来,带读。

  4、两人一组用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5、朗读课文,把这些字记住。

  6、我会写。

  “不”:

  ⑴观察:有几笔写成?

  ⑵每一笔是什么?

  ⑶观察每笔的位置。

  ⑷师范写。

  ⑸生描红笔顺,再独立写一个字。

  “开”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

  三、练习

  听老师说词或句子,有今天学的哪个字,请你把它挑出来。

  暖风、暖气、暖洋洋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

  我有一把漂亮的雨伞。

  热水、热气、热毛巾

  小红送给我一支铅笔。

  开车、开门、开灯、打开

  教室门口有一棵树。

  我扶爷爷过马路。

  穿衣、穿戴、穿鞋、穿着

教学设计方案4

  教学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学会表达“拒绝”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拒绝”过程中,体会文明礼貌,表达得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拒绝别人。

  教学难点:学会拒绝别人时的语气要婉转。

  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委婉表达拒绝的策略。 学生学法:凭借师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拒绝”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拒绝”内容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

  一、 审题,明确交际要求:

  1、 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学会拒绝”做启发谈话。

  同学们,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

  是的,我们要学会拒绝。

  2、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 指导创设练说情境:

  1、 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样去拒绝。

  2、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分问题练说怎样去拒绝。

  3、 每组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三、 反馈,师生互动评议:

  1、 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 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在离开现实生活来实现口语交际的有效性几乎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说所做让他们用语言表述出来,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以课本中的.三个案例为突破口,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的专项训练奠定了基础。其次,交给他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着重引导学生实现如何委婉地拒绝的方式。第三,在校生讨论中明辨道理,并达成共识。学生在如何拒绝的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辩,这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明白了“委婉表达”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方案5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悟父母深情,乌鸦反哺,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 学 流 程

  一、学生自主完成:

  1、我会拼读我会写

  濑户内海( ) 褴褛( ) 女佣( )

  失魂落魄( ) 酬谢( ) 不妥( )

  2、解释词语我在行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二、资料助读

  1、走仅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角色创意朗读课文

  ②梳理故事情节

  送走( )--------( )换( )

  ------------( )换( )---------- 要回( )

  ③细读品味 体会主题

  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4.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呢?

  (提示:用“父母的爱是……,我会……”的句式表达)

  【个人补充】

  三、教师精讲点拨、拓展引伸:

  1.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就是说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

  就这一评论,谈谈你对此艺术风格的理解。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达标测评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 ) 吩咐( ) 酬谢( )

  失魂落魄( ) 妥(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 如数俸还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5.仿写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

  父母的心是

  6.阅读《父爱昼夜无眠》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choú)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看拼音写汉字

  崩kuì( ) liáo( )绕 养精蓄ruì( ) 报chóu( )

  (2)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气呵成——

  落英缤纷——

  (3)仿写比喻句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那么父爱犹如 。

  (4)对于父亲睡觉时“鼾声如雷”,“我”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从中流露出儿子对父亲什么爱的。

  (5)有一天,当“我”发现父亲比原来瘦了许多而让他多加强营养时,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6)当朋友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时,我是怎样回答的?这流露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的。

  (7) 你的父亲肯定也类似于文中的父亲,平时对你关心、爱护,能举个例子吗?

  《父爱昼夜无眠》

  (1) 溃 缭 锐 酬

  (2)指睡觉的整个过程没有间断

  这里指头发掉的多、掉的快

  (3)如:父爱如山般沉重(海般博大)

  (4)我先是提出带父亲去看病,当父亲“不肯”时,我“恼火”。所作所为,流露出“我”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

  (5)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寥寥数语勾画出父亲不愿让儿子为自己担心的关怀与体贴之情。

  (6)“我”响亮地回答“是”,我被父亲感动了,此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与敬爱之情。

  (7)略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7

  知识目标:1、懂得教育对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明白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3、知道义务教育的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和维护受教育的权利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本框包括两部分: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

  教学流程:

  一、先学

  1、导入:观察两幅图片,题目是《我要上学》。图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绢。

  下面是她在的自述:“照片上的我,正上小学一年级。那时,我家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1990年9月,我上学了。当父亲把100多元学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我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否都能给我拿出钱来交学费。

  1992年,“大眼睛”的照片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刊发,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我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名人”。此后,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并于20xx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我要上大学”的梦想终于实了

  旁白:

  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的她,已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如今,昔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被已成银行白领。 那么,她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探究这位“大眼睛”姐姐的成长历程。

  板书课题: 知识助我成长

  1、知道受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2、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知道义务教育的含义,理解其特征。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的'学习目标。

  4、诵读课文,感知课文:(时间5分钟) 老师温馨提示:学们要注意教材中的插图,并出示自学指导。

  5、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找到答案,可以画在书上,答案分散的,可以集中在一起。

  比一比,看谁找的快,看谁找的准。

  1、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2、读完59面下插图,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

  3、什么是受教育权?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

  (学生自主答题,不懂的可小声与小组同学计论,解决为了的也可举手询问老师。时间6分钟后老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后教

  老师巡视学生自主答题情况,抽查学生答题答成度和质量,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研究、答疑。

  三、探索 发现

  材料一:记者采访放牛娃时的一段对话

  记 者:你为什么放牛? 放牛娃:挣钱记 者:为什么挣钱?放牛娃:找媳妇

  记 者:为什么找媳妇放牛娃:生儿子记 者:儿子将来干什么?放牛娃:放牛

  听了这样的回答,记者陷入了沉思。

  材料二: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就在牛背上梦想能飞上蓝天。 1980年,他父亲不幸病逝,刚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辍学.学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他的母亲:“这孩子成绩好,退学太可惜,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园.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

  这个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

  材料三:在《大国崛起--德国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教学设计方案8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于“小兔乖乖”的主题活动。在活动前期我们请班内家长带来了小兔,饲养在教室里。并且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谈话:认识小兔。故事、歌曲:小兔乖乖等活动。在区域里也让孩子们喂小兔吃草、捏小兔等等,透过活动,让孩子对小兔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爱兔子的情感。

  2、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情景的方式导入:我做兔妈妈,孩子们做兔孩子。(妈妈和孩子的形式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一向开展这样的形式,孩子兴趣也很高。与孩子们一齐练习小兔双脚并拢跳的技能。在第二环节的游戏中,我透过层层递进的方法:

  (1)天黑了,小兔回家,躲到三角形洞里。

  (2)大灰狼来了,要抓躲在三角形洞里的兔子

  (3)抓躲在红色方形洞里的小兔。三个游戏来到达层层递进的效果。既帮忙幼儿对图形的巩固认识,有发展幼儿听指令游戏的潜力。

  活动名称:

  小兔找山洞

  活动目标:

  1、在小兔找山洞的游戏中,巩固认识各种图形。

  2、初步练习听指令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小兔、大灰狼头饰、地上画有各种图形、青草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

  (1)(老师戴兔子头饰)我是谁?妈妈戴你们到山上吃青草好吗?

  (2)小兔怎样跳?(个别、全体双脚并拢行进跳)

  2、兔妈妈与兔宝宝跳着,来到场地上。

  二、游戏(巩固双脚并拢行进跳)

  1、兔妈妈和孩子一齐念“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吃饱肚子睡一觉。”当妈妈说到“天黑了,快快回家吧。”就躲到山洞里。

  2、听妈妈的指令:到三角形洞里。

  游戏后提问:你躲进什么样的山洞?这个山洞里一共有几只小兔?

  3、躲开大灰狼,根据游戏指令躲进相应的'山洞里。

  (1)、大灰狼要抓躲在三角形洞里的兔子。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兔被大灰狼抓走了?

  (2)、大灰狼要抓躲在红色方形洞里的小兔。

  三、活动延伸:

  战胜大灰狼回家。

  规划

  活动目标:

  1、用已有经验介绍水果。

  2、愿意在群众面前表达。

  重点:

  用已有经验介绍水果。

  难点:

  愿意在群众面前表达。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利用幼儿吃水果餐的时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明白的水果。能够请幼儿每人轮流说一种水果,看看大家明白哪些水果。

  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及原因。

  1、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为什么?

  2、你最不喜欢吃什么水果?

  三、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角度

  句段读写──从语言角度进行积累、提炼、仿写,深得语言精髓。

  主要教学步骤

   1、诵读,理解形象:

  用给浪、雨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诗人笔下浪、雨的个性及喻义。

  2、摘读,积累语言:

  ⑴ 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⑵ 分类集纳语言美点:

  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

  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联想丰富的句、透射哲理的句、特别喜爱的句;

  段分排比结构成的'段、浯意对举与反衬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3、熟读,仿写句段:

  自由选择有特色句段,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训练仿写。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13

  科 目:语文

  年级: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二年级语文:《称赞》。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8到9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存在着学习问题,主要是读的问题。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氛围比较浓。

  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认识了几百个字,能对简单的文章进行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这个班的是我自己从一年带上来的,所以对他们的学情非常了解,这个班朗读能力比较强,有几位小朋友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强,个别学生学习上存在着问题。他们喜欢互助学习,我能利用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作业及测试中,少数学生读题不够认真,做完后不检查,所以,在教学中,我都带领他们进行检查,让他们形成一种爱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老师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称赞,体会到称赞后的愉快,并能体会到小刺猬称赞小獾: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让小獾快要泄气的`时候仍能坚持下来。真正体会到称赞的魅力。

  2.通过学习,引向平时也要多称赞你边上的人,给他们鼓励与支持。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认字,用猜谜法、加一加、减一减等,通过个人读、同桌互助读、开火车读等方法加以学习字词。

  2.在教学时始终离不开读,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方法加以学习。

  三、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三、知识与技能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 难点: 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资源

  生字卡片、课件、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课题导入

  教学活动2

  1. 字词教学

  1) 自学字词

  2) 集中学习字词

  教学活动3

  分析1-4段

  教学活动4

  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2)真是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抽读旁批的问题:小男孩已经向老太太认了错,老太太为什么还不原谅他呢?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3)对于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把你批下的问题说出来。交流问题,引入讨论:父亲为什么有钱不给、借了必还呢?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15

  一、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四、 教具准备:

  1、 课件。 2 、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回顾学过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你都受到了哪些启发?(指生回答)

  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板书课题。

  3 、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 1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 2 )自由读,大声读,放慢速度读。

  ( 3 )难读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读顺。

  ( 4 )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 、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读姿。

  3 、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三、检查读书,初步解疑。

  1 、指生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

  2 、学生评读。

  3 、教师总评。

  4 、解疑:( 1 )拜谁为师?( 2 )结果如何 ?

  5 、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简介莫泊桑、福楼拜。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

  1 、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 1 )快速阅读课文,看几至几自然段是写莫泊桑拜师的?

  ( 2 )共几次拜师?

  ( 3 )每次拜师,福楼拜是怎样给予教导的`?

  2 、小组读书,合作学习。

  3 、班级交流,师适时板书。

  4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随堂小练习”。

  莫泊桑是( )世纪( )国著名的作家。学习了这一课,你认识了( )的莫泊桑,认识了( )的福楼拜。从莫泊桑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5 、课堂总结。(谈谈上课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练习写一小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教学设计方案03-01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2-2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

教学设计方案1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2

  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说两句话,请你们仔细听,对你就鼓鼓掌。不对,你就摇摇头。

  第一句:我们是好朋友!同学鼓掌。一下子让我拥有了这么多朋友,我心里都乐开了花。

  第二句:你们上课听讲真专心!

  师:看大家这么有精神的样子,我们就准备上课了,好吗?希望客商我们能专心学习,也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认识安培

  师:刚才,我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新朋友,太高兴了。我啊,也给你们带了一个好朋友,你看(出示安培的图片)一起来喊喊他的名字

  生:安培

  师:安培到底是谁?又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认真读读这句话你就知道了。

  指名读

  师:第一次读就能读正确,真棒

  指名读

  师:最后半句不着急再读一次吗?

  生再读

  师:现在你能用这个句子来介绍一下安培吗?

  句式训练:安培是 。

  生1: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生2:他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要是把红色的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就更好了。

  初读,了解故事梗概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安培因为做事情太专心,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故事的题目就叫《“黑板”跑了》,请你们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读?

  指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冒出许多小问号来?

  同学提问

  师:黑板怎么会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现在请你仔细想想,还能不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会问的人就一定很会学习。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课文吧,请先看读书要求:

  1、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 边读边考虑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明白了吗?赶紧从课桌里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起来吧。

  同学读课文,教师将难读的词语打到课件上。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看到大家一遍接着一遍读课文,我都不忍心打断大家了。可是我很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谁能告诉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怎么会跑呢?

  生1:因为那不是真的黑板,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生2:马车跑了,马车的后壁就跑了,黑板也跑了。

  师:读了课文还不够,还要会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谁能来读一读第一行

  指名读

  师:衣襟这个词语特别难,谁能念?

  指名读

  师:知道什么是衣襟吗?看,老师这里(手指着自身的衣服领子),这就是衣襟,现在知道了吗?

  生齐答:知道了。

  师:现在谁来读读第二行

  指名读

  师:清楚又响亮,最后一排最难了,谁有勇气来挑战?

  指名读

  师:能把这三个词语念得掷地有声吗?

  指名读

  师:其中有一个词演算你知道是怎么样算吗?

  生:在黑板上一边算一边画

  师:张老师找到了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再想想什么是演算?

  出示: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交流

  师:演算就是要找一个地方把一步一步写下来,现在你知道了吗?我们要把拦路虎一个一个消灭,我指一个大家读三次。

  师: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功夫就把拦路虎都消灭了,要是再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棒了。现在请同桌小朋友你读一节我读一节,互做小老师,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好帮帮他。要是有难读的句子老是读不好,就把它划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读。

  生互读课文

  师:有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没有同学举手

  师:老师刚才看到一个小朋友有一句话读得不是很好,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这个句子很难读,老师用了一些记号来协助大家,看能不能行了?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有了我的协助,你能读了吗?

  指名同学读

  师:比刚才进步多了,谁能再来读一读。

  个别读

  齐读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句子,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这个句子里,有个词语形容安培特别专心,你发现了吗?

  生:情不自禁

  师:这是形容安培不自觉得跟着马车走了。

  生:聚精会神

  师:这回找对了。谁的小脑袋里还有4个字的,形容考虑问题特别专心的词语?

  生:专心致志(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全神贯注(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一心一意(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把它们放进记忆贮藏室里面。

  细读:抓住“黑板”,学习安培为什么想找一块“黑板”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做小小侦探家,仔细读读课文的3、4、5找出有关黑板的句子,用横线把它们画下来。

  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句子,师巡视。

  师:有人已经找到好几句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你找到哪几个句子就来交流哪几个句子。

  指名交流

  生读: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出示句子: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没有?

  生: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还有两句你能找到吗?

  生: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出示句子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我给这5个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句子分别在讲什么,请大家想一想。

  出示: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你看,这些句子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请你再读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读句子。

  师:谁能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同学举手

  师:第一个我来说吧,你看,第一句我就说黑板竖着(板书:竖着)第二个你能来说吗?

  生齐说:黑板动了(板书动了)

  师:最后呢?

  生齐说:黑板跑了(板书跑了)

  师:小朋友们,安培再街上一边散步一边考虑数学题,他发现一块竖着的黑板,就马上演算起来,后来黑板动了,安培还跟着黑板演算,最后黑板跑了,安培追不上了,他才发现那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这竖着的黑板是为安培准备的吗?他为什么要去找这一块竖着的黑板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找到答案马上举手。

  同学自由大声读

  师:刚才小朋友们犯了一个错误,老师要求大家默读,他为什么要找一块黑板?

  生:他在衣襟上画着怕忘记了,就想找一块黑板。

  出示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身的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一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

  师:谁能边想象边来读这个句子。

  同学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安培一边心算一边在衣襟上画呀画的样子了,谁愿意来做做安培?指名读

  师:你一边画一边心算再想什么啊?

  生:数学题,很难算

  师: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好像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

  出示句子:同学接读

  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头朝前走。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呢?出示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读出安培喜出望外的心情来

  安培都高兴地喊了出来了,

  出示:

  太好了! 。

  他会喊些什么呢

  生:我可以演算这个题目了

  生:我想找黑板就找到了

  师:他还是一心想着数学题,我们都知道这个是马车的后壁,可是安培为什么不知道呢?

  出示句子

  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再黑板上 地演算起来。

  你能把形容专心的词用进去说一说吗?

  师:原来是安培考虑数学题太专心了。所以才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那黑板动了,甚至跑了起来,专心的安培又是怎么样的反应呢?大家可以课后再去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身去学学。

  写字,学习安培的专心

  师:最后让我来学学专心的安培,专心得来写写字。

  出示生字:

  考

  师:看这是什么字?认识这个偏旁吗?这是考字头。要写好这个字得注意笔顺,请你找到课后练习2考的笔顺,自身先书空一下。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它放到田字格里了,先写考字头,竖在竖中线上,再写横、竖折折钩。请你们也把考字放进田字格里。注意头正、身直、臂平、脚平。

  出示生字

  而

  师:课后请大家也用先书空,再看田字格里的位置,自身写一写。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认识偏旁“人、刂、灬、冫”。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字,指导“不、开”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的故事,打开书,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这些字你都会认了吗?一边读一边牢牢地记在心里。

  2、按自然段读:老师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导语:你们看这棵小树长得多好呀!那你们知道吗?树叶下面可藏着许多秘密呢!谁愿意揭开秘密?

  二、新课:

  1、师将深色叶子翻开(书上词)

  小伞、爷爷、撑开、穿上、暖和、一棵树、冷热、给我、来到

  ⑴两人互读:谁有不正确的及时帮他纠正。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会读哪个就带着大家读哪个。

  2、这些词里有咱们这节课要认的10个字,他们也在树叶下面藏着呢,快看看都是谁?

  伞、爷、棵、到、冷、热、给、开、穿、暖

  ⑴你都认识他们吗?自己快认一认。

  ⑵指名当小老师,带读这些字。

  ⑶重点字挑出来,再读,“爷、到、冷、热、伞”认识“父、人、刂、灬、冫”偏旁。

  ⑷通过图,用基因识字的.方法讲解“父”:古时候,儿子犯错了,爸爸教训儿子的时候,手里要拿着一根棍子,就是父。“爷”的下面部分好象是腿骨弯曲的样子。

  还学了哪个字有“父”?(爸)扩字:爹、斧、釜

  3、游戏:试试谁的反应快!

  将本课要认的字发给学生(两人一组,一组一个字)

  学生说字,拿这个字的学生站起来,带读。

  4、两人一组用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5、朗读课文,把这些字记住。

  6、我会写。

  “不”:

  ⑴观察:有几笔写成?

  ⑵每一笔是什么?

  ⑶观察每笔的位置。

  ⑷师范写。

  ⑸生描红笔顺,再独立写一个字。

  “开”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

  三、练习

  听老师说词或句子,有今天学的哪个字,请你把它挑出来。

  暖风、暖气、暖洋洋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

  我有一把漂亮的雨伞。

  热水、热气、热毛巾

  小红送给我一支铅笔。

  开车、开门、开灯、打开

  教室门口有一棵树。

  我扶爷爷过马路。

  穿衣、穿戴、穿鞋、穿着

教学设计方案4

  教学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学会表达“拒绝”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拒绝”过程中,体会文明礼貌,表达得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拒绝别人。

  教学难点:学会拒绝别人时的语气要婉转。

  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委婉表达拒绝的策略。 学生学法:凭借师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拒绝”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拒绝”内容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

  一、 审题,明确交际要求:

  1、 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学会拒绝”做启发谈话。

  同学们,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

  是的,我们要学会拒绝。

  2、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 指导创设练说情境:

  1、 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样去拒绝。

  2、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分问题练说怎样去拒绝。

  3、 每组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三、 反馈,师生互动评议:

  1、 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 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在离开现实生活来实现口语交际的有效性几乎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说所做让他们用语言表述出来,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以课本中的.三个案例为突破口,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的专项训练奠定了基础。其次,交给他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着重引导学生实现如何委婉地拒绝的方式。第三,在校生讨论中明辨道理,并达成共识。学生在如何拒绝的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辩,这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明白了“委婉表达”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方案5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悟父母深情,乌鸦反哺,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 学 流 程

  一、学生自主完成:

  1、我会拼读我会写

  濑户内海( ) 褴褛( ) 女佣( )

  失魂落魄( ) 酬谢( ) 不妥( )

  2、解释词语我在行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二、资料助读

  1、走仅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角色创意朗读课文

  ②梳理故事情节

  送走( )--------( )换( )

  ------------( )换( )---------- 要回( )

  ③细读品味 体会主题

  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4.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呢?

  (提示:用“父母的爱是……,我会……”的句式表达)

  【个人补充】

  三、教师精讲点拨、拓展引伸:

  1.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就是说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

  就这一评论,谈谈你对此艺术风格的理解。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达标测评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 ) 吩咐( ) 酬谢( )

  失魂落魄( ) 妥(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 如数俸还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5.仿写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

  父母的心是

  6.阅读《父爱昼夜无眠》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choú)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看拼音写汉字

  崩kuì( ) liáo( )绕 养精蓄ruì( ) 报chóu( )

  (2)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气呵成——

  落英缤纷——

  (3)仿写比喻句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那么父爱犹如 。

  (4)对于父亲睡觉时“鼾声如雷”,“我”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从中流露出儿子对父亲什么爱的。

  (5)有一天,当“我”发现父亲比原来瘦了许多而让他多加强营养时,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6)当朋友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时,我是怎样回答的?这流露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的。

  (7) 你的父亲肯定也类似于文中的父亲,平时对你关心、爱护,能举个例子吗?

  《父爱昼夜无眠》

  (1) 溃 缭 锐 酬

  (2)指睡觉的整个过程没有间断

  这里指头发掉的多、掉的快

  (3)如:父爱如山般沉重(海般博大)

  (4)我先是提出带父亲去看病,当父亲“不肯”时,我“恼火”。所作所为,流露出“我”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

  (5)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寥寥数语勾画出父亲不愿让儿子为自己担心的关怀与体贴之情。

  (6)“我”响亮地回答“是”,我被父亲感动了,此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与敬爱之情。

  (7)略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7

  知识目标:1、懂得教育对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明白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3、知道义务教育的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和维护受教育的权利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本框包括两部分: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

  教学流程:

  一、先学

  1、导入:观察两幅图片,题目是《我要上学》。图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绢。

  下面是她在的自述:“照片上的我,正上小学一年级。那时,我家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1990年9月,我上学了。当父亲把100多元学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我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否都能给我拿出钱来交学费。

  1992年,“大眼睛”的照片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刊发,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我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名人”。此后,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并于20xx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我要上大学”的梦想终于实了

  旁白:

  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的她,已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如今,昔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被已成银行白领。 那么,她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探究这位“大眼睛”姐姐的成长历程。

  板书课题: 知识助我成长

  1、知道受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2、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知道义务教育的含义,理解其特征。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的'学习目标。

  4、诵读课文,感知课文:(时间5分钟) 老师温馨提示:学们要注意教材中的插图,并出示自学指导。

  5、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找到答案,可以画在书上,答案分散的,可以集中在一起。

  比一比,看谁找的快,看谁找的准。

  1、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2、读完59面下插图,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

  3、什么是受教育权?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

  (学生自主答题,不懂的可小声与小组同学计论,解决为了的也可举手询问老师。时间6分钟后老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后教

  老师巡视学生自主答题情况,抽查学生答题答成度和质量,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研究、答疑。

  三、探索 发现

  材料一:记者采访放牛娃时的一段对话

  记 者:你为什么放牛? 放牛娃:挣钱记 者:为什么挣钱?放牛娃:找媳妇

  记 者:为什么找媳妇放牛娃:生儿子记 者:儿子将来干什么?放牛娃:放牛

  听了这样的回答,记者陷入了沉思。

  材料二: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就在牛背上梦想能飞上蓝天。 1980年,他父亲不幸病逝,刚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辍学.学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他的母亲:“这孩子成绩好,退学太可惜,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园.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

  这个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

  材料三:在《大国崛起--德国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教学设计方案8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于“小兔乖乖”的主题活动。在活动前期我们请班内家长带来了小兔,饲养在教室里。并且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谈话:认识小兔。故事、歌曲:小兔乖乖等活动。在区域里也让孩子们喂小兔吃草、捏小兔等等,透过活动,让孩子对小兔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爱兔子的情感。

  2、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情景的方式导入:我做兔妈妈,孩子们做兔孩子。(妈妈和孩子的形式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一向开展这样的形式,孩子兴趣也很高。与孩子们一齐练习小兔双脚并拢跳的技能。在第二环节的游戏中,我透过层层递进的方法:

  (1)天黑了,小兔回家,躲到三角形洞里。

  (2)大灰狼来了,要抓躲在三角形洞里的兔子

  (3)抓躲在红色方形洞里的小兔。三个游戏来到达层层递进的效果。既帮忙幼儿对图形的巩固认识,有发展幼儿听指令游戏的潜力。

  活动名称:

  小兔找山洞

  活动目标:

  1、在小兔找山洞的游戏中,巩固认识各种图形。

  2、初步练习听指令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小兔、大灰狼头饰、地上画有各种图形、青草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

  (1)(老师戴兔子头饰)我是谁?妈妈戴你们到山上吃青草好吗?

  (2)小兔怎样跳?(个别、全体双脚并拢行进跳)

  2、兔妈妈与兔宝宝跳着,来到场地上。

  二、游戏(巩固双脚并拢行进跳)

  1、兔妈妈和孩子一齐念“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吃饱肚子睡一觉。”当妈妈说到“天黑了,快快回家吧。”就躲到山洞里。

  2、听妈妈的指令:到三角形洞里。

  游戏后提问:你躲进什么样的山洞?这个山洞里一共有几只小兔?

  3、躲开大灰狼,根据游戏指令躲进相应的'山洞里。

  (1)、大灰狼要抓躲在三角形洞里的兔子。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兔被大灰狼抓走了?

  (2)、大灰狼要抓躲在红色方形洞里的小兔。

  三、活动延伸:

  战胜大灰狼回家。

  规划

  活动目标:

  1、用已有经验介绍水果。

  2、愿意在群众面前表达。

  重点:

  用已有经验介绍水果。

  难点:

  愿意在群众面前表达。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利用幼儿吃水果餐的时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明白的水果。能够请幼儿每人轮流说一种水果,看看大家明白哪些水果。

  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及原因。

  1、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为什么?

  2、你最不喜欢吃什么水果?

  三、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角度

  句段读写──从语言角度进行积累、提炼、仿写,深得语言精髓。

  主要教学步骤

   1、诵读,理解形象:

  用给浪、雨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诗人笔下浪、雨的个性及喻义。

  2、摘读,积累语言:

  ⑴ 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⑵ 分类集纳语言美点:

  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

  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联想丰富的句、透射哲理的句、特别喜爱的句;

  段分排比结构成的'段、浯意对举与反衬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3、熟读,仿写句段:

  自由选择有特色句段,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训练仿写。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13

  科 目:语文

  年级: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二年级语文:《称赞》。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8到9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存在着学习问题,主要是读的问题。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氛围比较浓。

  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认识了几百个字,能对简单的文章进行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这个班的是我自己从一年带上来的,所以对他们的学情非常了解,这个班朗读能力比较强,有几位小朋友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强,个别学生学习上存在着问题。他们喜欢互助学习,我能利用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作业及测试中,少数学生读题不够认真,做完后不检查,所以,在教学中,我都带领他们进行检查,让他们形成一种爱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老师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称赞,体会到称赞后的愉快,并能体会到小刺猬称赞小獾: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让小獾快要泄气的`时候仍能坚持下来。真正体会到称赞的魅力。

  2.通过学习,引向平时也要多称赞你边上的人,给他们鼓励与支持。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认字,用猜谜法、加一加、减一减等,通过个人读、同桌互助读、开火车读等方法加以学习字词。

  2.在教学时始终离不开读,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方法加以学习。

  三、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三、知识与技能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 难点: 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资源

  生字卡片、课件、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课题导入

  教学活动2

  1. 字词教学

  1) 自学字词

  2) 集中学习字词

  教学活动3

  分析1-4段

  教学活动4

  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2)真是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抽读旁批的问题:小男孩已经向老太太认了错,老太太为什么还不原谅他呢?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3)对于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把你批下的问题说出来。交流问题,引入讨论:父亲为什么有钱不给、借了必还呢?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15

  一、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四、 教具准备:

  1、 课件。 2 、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回顾学过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你都受到了哪些启发?(指生回答)

  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板书课题。

  3 、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 1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 2 )自由读,大声读,放慢速度读。

  ( 3 )难读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读顺。

  ( 4 )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 、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读姿。

  3 、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三、检查读书,初步解疑。

  1 、指生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

  2 、学生评读。

  3 、教师总评。

  4 、解疑:( 1 )拜谁为师?( 2 )结果如何 ?

  5 、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简介莫泊桑、福楼拜。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

  1 、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 1 )快速阅读课文,看几至几自然段是写莫泊桑拜师的?

  ( 2 )共几次拜师?

  ( 3 )每次拜师,福楼拜是怎样给予教导的`?

  2 、小组读书,合作学习。

  3 、班级交流,师适时板书。

  4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随堂小练习”。

  莫泊桑是( )世纪( )国著名的作家。学习了这一课,你认识了( )的莫泊桑,认识了( )的福楼拜。从莫泊桑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5 、课堂总结。(谈谈上课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练习写一小段话。